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诊断学论文

近10年来中医诊断学科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分析(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1-09 共3927字

  3讨 论。

  3.1 中医诊断研究相关文献总量偏低原因分析 从对三类期刊中四类中医诊断研究相关文献数量和分布统计结果来看,中医诊断研究的相关文献分布栏目较广,但所占文献量比例较低,只占到文献总量的5.8%,这种低比例情况的出现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相关。首先,此结果确实说明了中医诊断相关的研究还处在初步阶段,很多研究例如动物证候模型的研制,证候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等虽然进行了很多尝试,但还是未取得阶段性进展,又如四诊仪器的研发虽然一部分已投入临床,但是使用率却很低,所以中医诊断学相关研究领域仍然有很未知理论值得中医研究者们努力探索和挖掘。其次,由于近几年各高校和研究单位对论文发表刊物的要求升高,使得一部分质量和可信度较高的相关研究类文献流入国外一些杂志,例如ScienceCitation Indexq(SCI)收录的部分期刊,这可能也是造成中诊文献比例偏低的一个原因。

  3.2 中医诊断临床研究类文献比例居高不下 根据本文分析结果显示,近10年来三类刊物1117篇中医诊断相关文献中,其中临床研究类文献643篇,占57.6%,以2011年96篇为最高峰,年平均64.3篇,比例10年间居四类文献之首。这反映出在近10年中医诊断学科研究的某些特点,即中医临床研究较基础研究活跃,说明了这一阶段的课题资助多偏向于临床,从事研究的相关人员多从事临床工作,这与国内外现代医学的基础研究存在明显的差距。笔者在文献整理中发现临床研究尤以临床某种疾病的证候分类和证素统计等相关研究居多,且此类研究多为回顾性研究,这可能与临床资料比较容易获得有一定的关系。

  3.3 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类文献比例偏低 本文统计结果显示,三刊近10年中刊载的实验研究文献共148篇,占13.2%,而文献研究类文献也只有86篇,占7.7%,尽管比例偏低,但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中医诊断研究历程中,既经历挫折也积累了经验,目前虽实验研究已初步形成中医的研究模式,但仍然以套搬西医基础研究思路和手段为主,借助西医的研究模式来解决中医的问题,这显然是与中医理论相悖的,导致中医实验研究结果不尽如人意。所以中医研究虽然开展已有几十年,但与西医基础研究比较总体水平低下,仍然有很大差距,尚有待现代中医研究者们不断完善和突破。

  中医文献研究,历来是中医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方面,但是专门从事中医文献工作的研究人员并不多。从此次统计结果来看,文献类研究所占比例居四类研究至末位,导致这个情况的出现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有关:首先,文献研究是自发和盲目的,由于自发和无序导致了中医文献研究工作的重复性,使研究局面混乱,最终使研究者找不到头绪。其次是中医文献研究人才匮乏,客观上造成了中医文献研究发展的障碍,更何况于中医诊断相关的文献研究。最后一方面,以上出现的情况也可能与文献研究相关的课题资助较薄弱有很大的关系,使得研究者对文献研究缺乏积极性。

  3.4 四类研究10年走向及比例关系所反映的问题 理论探讨和文献研究是中医理论研究的特色,是临床研究和现代实验研究的基础,因此合理的文献比例结构有利于中医诊断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此次研究中三刊各类文献比例为: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理论探讨:文献研究=7.5:2.8:1.7:1,显而易见四类研究文献的比例结构不甚合理。这个结果说明目前的中医诊断学科缺乏一支稳定的从事文献研究和理论挖掘的科研队伍,因此也很难取得突破性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成果。假如没有强大的研究成果作为支撑,则整个学科的整体研究水平无法准确评估,所以中医诊断学科的发展将有所局限。

  3.5 四类文献在三种刊物中的分布差异 从本次研究统计结果看,中医诊断研究相关文献在《中华中医药杂志》的刊载量是最高的,其次为《中医杂志》,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又次之,从各类文献看临床研究、理论探讨和文献研究类文献在《中华中医药杂志》和《中医杂志》的刊载比例较高,而实验研究类文献在《中华中医药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的刊载比例较高,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每种期刊的办刊宗旨不同,因此对文章的刊载类型要求不同。四类文献在三种刊物中的分布差异的原因可给各类文章的投稿提供一定的参考。

  对某一阶段某一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数量和种类进行普查,可以了解这一阶段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和热点,为下一步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中医学经历几千年的发展,中医文献源远流长,文献类别更是名目繁多,但是针对中医药文献的调研普查却为数极少,针对目前这一现状,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了初步尝试,将近10年中医诊断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和归类,由于中医诊断学科定义的模糊性,某些文献的分类存在一定的争议,例如“地中海贫血不同类型与基因型及肾虚证候的关系”

  既可以属于中医诊断证候研究类文献,又可属于中医内科类研究文献,因此,以后若对其他学科研究文献进行归类统计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重复纳入文献的现象,但这对统计结果影响不大,本文的统计和归类结果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家旭,邹小娟。中医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10.

  [2] 张治国,杨杰。论脉象与“位、数、形、势”的关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9):1123-1127.

  [3] 王智喻,王天芳。建立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体系思路的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5):634-637.

  [4] 毛静远,王恒和,葛永彬,等。51例心脏X综合征患者证候特点分析[J].中医杂志,2007,48(12):1111-1112.

  [5] 丁杰,陈家旭,梁媛,等。逍遥散对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外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酮的调节作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11):1436-1439.

  [6] 林凌,李哲,张晶,等。可见光光谱用于表寒里热证舌诊的快速分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166-169.

  [7] 徐联,陈家旭。基于文献研究的肝郁脾虚证临床诊治规律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2):2977-297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