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证的动物模型与细胞模型研究(4)
来源:中医杂志 作者:段练;刘咏梅;王阶
发布于:2017-03-15 共8220字
4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展望
血瘀证是目前研究较为深入的证型,有可以量化的诊断标准作为借鉴,为进一步研究动物及细胞模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目前在研究中仍然有一些实际的困难:1) 传统病因的选择性实施与证候模型的规范化建立。虽然已经有多种实验造模方法,但并未形成统一标准,难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在传统病因的影响下,是否一定成模,成模的标准是怎样的,成功率如何等问题尚无准确结论。2) 客观指标的特异性、重现性差。血液流变学指标已被作为血瘀证的辅助判断指标,但是如何建立一个标准,怎样的实验条件能够达到这样的标准尚未明确。3) 缺乏对动物模型的辨证诊断及模型构建评价体系。一些动物实验只是关注了血液流变学指标,但对血瘀证的一些特点并未给予重视,比如舌质舌色、爪甲颜色、行为模式。另外,这些辨证诊断很难用客观数据记录,这仍是辨证诊断研究的难点。4) 模型缺乏重复应用性,尚未得到广泛认可,在中医证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中药新药药理实验研究中无法发挥其作用。在西医的动物模型上,中药新药尚不足以体现出其最佳的治疗效果。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更深入的研究:1) 确定性,即是否可以明确诊断,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单元。通过病因模拟建立血瘀证动物模型,成模与否可以通过血瘀证体征表现、血液循环障碍、以方测证3个方面来确定。但是病因模型并不单纯是血瘀证模型,而是与病因息息相关的复杂证型,往往兼寒凝证、气虚证等。而微循环障碍的造模方法模型更为单纯,结果更为单一,在单纯针对血瘀证的研究中更为适用。2) 完整性,即是否可以显示某种疾病从发病到转归的整个变化过程。血瘀证的建立往往是突出当下观察结果,并未对模型进行纵向观察。血瘀证能维持多久,影响因素有哪些,是否可自愈都需要进一步观察。3) 可重复性,即造模方法是否稳定、可重复。4) 技术性,在复制过程中有明确的操作规程、技术参数与观察指标等。目前血瘀证模型还处于探索阶段,已经有初步的方法和时间,但并没有切实的研究进行最佳时间、最佳方案筛选,所以也形成标准的操作规程。5) 效用性,即造模方法可操作性与实用性强,可应用于药物测试,对临床诊治工作有理论指导意义。
动物与细胞模型的建立对于进行中药新药研制、中医药新技术验证是必不可少的。许多中医研究者已开始着手此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冰水游泳配合肾上腺激素注射应用于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建立[18 - 20]从病因和疾病两方面下手制作模型,满足了前文所述的确定性、完整性、技术性,但在可重复性和效用性方面仍需探讨。在细胞模型方面,采用血瘀证兔血清干预血管内皮细胞建立模型[29 - 30],是较为成熟的细胞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采用血瘀证患者血清干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更为接近血瘀证的本质[34],但其与临床患者是否能达到统一,造模成功与否如何评定等,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综上所述,中医证候模型是中医药研究中的重要环节,目前血瘀证证候模型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有许多细节值得思考和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周广兴。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方法学[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2.
[2]王阶,李海霞,胡元会,等。血瘀证量化诊断方法学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9) :658-661.
[3]陈可冀,史载祥。实用血瘀证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7.
[4]王阶,陈可冀,翁维良,等。血瘀证诊断标准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10) :585-589.
[5]陈思宇,李艳霞,唐素珍。艾灸对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内皮素及一氧化氮的影响[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5) :292-293.
[6]谷万里,史载祥,贾海忠,等。寒凝血瘀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价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9,25(4) :82-84.
[7]成秀梅,杜惠兰,李丹。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创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8) :604-605.
[8]张红宇,高菊珍,张晓华。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3(3) :10-11.
[9]张爱林,徐秋萍,孙建宁。不同厂家的银杏叶制剂对冷水负重游泳模型小鼠保护作用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1) :31-32.
[10]王键,赵辉,李净,等。多因素复合制作气虚血瘀证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1,9(4) :26-30.
[11]任建勋,林成仁,刘建勋,等。多因素复合刺激诱导建立大鼠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探索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 :72-76.
[12]江欢,周岩,孙晓红,等。中医“热毒血瘀证”模型大鼠血管内皮损伤及血小板功能障碍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4) :425-428.
[13]谢文光,马晓昌,邵宁生,等。赤芍治疗热毒血瘀证的血清蛋白质组变化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6) :520-524.
[14]杨超,周岩,徐群渊,等。具有中医“热毒血瘀证”表征的大鼠血液成分和流变学变化[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7,17(10) :607-612.
[15]任建勋,林成仁,王敏,等。多因素整合建立气滞血瘀证动物模型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5) :210-211.
[16]赖世隆,王奇,谭芬来,等。“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1,2(2) :32-36.
[17]杨宇飞,马麟麟,许勇刚,等。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血瘀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清血颗粒的活血化瘀作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6) :446.
[18]沙恩丽,刘智,鲁雨博,等。参附药对心肌缺血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学与心肌酶含量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2) :311-313.
[19]吴泽民,刘智,刘畅,等。养心汤对心肌缺血血瘀证大鼠血脂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6) :983-984.
[20]周华妙,郭勇。寒凝血瘀证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0,17(1) :1-2.
[21]许文玉,王伟,郭淑贞,等。小型猪心肌缺血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4) :409-413.
[22]郭淑贞,王伟,刘涛,等。小型猪冠心病( 心肌缺血) 血瘀证模型血液流变学及超声评价[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4) :702-705.
[23]王阶,邢雁伟,陈建新,等。 1069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与中医证候特点[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2) :148-152.
[24]田金洲,王永炎,徐意,等。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种类、评价与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6) :396-400.
[25]王阶,陈可冀,翁维良。冠心病血瘀证逐步回归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1) :47-49.
[26]唐仕欢,杨洪军,黄璐琦。“以方测证”方法应用的反思[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3) :259-260.
[27]王奇,陈云波,赖世隆,等。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抗凝与纤溶障碍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8(2) :97-99,104.
[28]陈云波,王奇,赖世隆。血瘀证动物细胞损伤模型的研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8(2) :109-114.
[29]王奇,陈云波,赖世隆,等。血府逐瘀汤对用血瘀证兔血清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学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8(2) :105-108.
[30]陈利国,胡小勤。论病证结合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3) :271-273.
[31]李鑫辉,黄政德,喻嵘,等。加味丹参饮对血瘀证家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9(4) :21-23,29.
[32]胡小勤,陈利国,贾会欣,等。丹参酮ⅡA对高血压病血瘀证患者血清致伤ECV - 304细胞活性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7) :964-966.
[33]贾会欣。高血压病血瘀证患者血清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研究[D].广州: 暨南大学,2008.
[34]周永红。 2型糖尿病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研究[D].广州: 暨南大学,2008.
[35]陈利国,胡小勤。论病证结合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3) :267-269.
原文出处:段练,刘咏梅,王阶. 血瘀证中医证候模型的现状与展望[J]. 中医杂志,2017,04:346-350+353.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