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症是中医里对糖尿病的一种常用称呼, 它是一类在老年人群当中常发的临床疾病, 且为终身代谢性疾病[1]. 消渴症根据中医理论分析病因可知,主要是由于平时日常饮食没有节制, 摄入大量的糖分和油腻等物质,致使体内产生痰湿, 壅积化热。 患者应该在发现之初就及早的进行临床治疗,此类病症如果长期拖延而不去治疗或者不引起重视, 那么非常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2].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如果消渴症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认知度越高, 那么其行为方式就越加的规范,自我保健的措施也就越科学,预后方面也做得越好,生命保留时间以及生活质量也就越高。 目前,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探讨的重点疾病之一, 许多科学研究也全心的致力于降血糖药物的研发, 目的就是为了探究与发现在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更加有效的方法[3]. 该次临床研究选取 2013 年 1 月-2014 年 1 月期间到该院进行临床治疗的 120 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考察对象, 探究对于糖尿病患者采用中医疗法的临床疗效以及在饮食调理方面的系列措施, 希望能为糖尿病患者寻求一条更加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保障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临床研究选取 2013 年 1 月-2014 年 1 月期间到我院进行临床治疗的 120 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考察对象,经临床诊断,所有消渴症患者都符合消渴症疾病诊断标准, 且患者均是在知情的情况下自愿参与此次临床研究的。 把所有患者以数字随机表法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男性 32 例,女性 28 例;患者年龄在 41~75 岁之间,平均年龄(56.8±3.5)岁,病程在 1~15 年之间,平均病程(5.6±2.1)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 34 例,女性 26 例;患者年龄在 43~74 岁之间,平均年龄(57.5±3.4)岁,病程在(1.5~16)年之间,平均病程(6.4±2.2)年。 经统计,两组消渴症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一般性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常用的西医药物二甲双胍片等进行治疗。依照说明二甲双胍片每天服用 3 次,采用口服给药,0.5 g/次; 瑞易宁每天口服用药 1 次,2.5 mg/次;施慧达每天口服给药 1 次,2.5 mg/次。 对于观察组患者则是在进行西医临床治疗的基础上, 同时给予中医临床治疗,中药方剂的组成为赤芍、生地黄、丹参、牡丹皮、泽兰、天花粉与鬼箭羽等,用水煎服,1剂/d,分早晚两次服用。 两组消渴症患者在持续治疗两月之后,根据国家《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的标准来评判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记录分析,同时调查统计两组患者的日常饮食习惯,最终得出结果。
1.3 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对于消渴症(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评判标准,其中显效表现:在经过治疗之后,临床症状消失或者基本消失,在空腹时血糖值<7.2 mmol/L,在用餐后两小时所测血糖值<8.3 mmol/L,24 h 的尿糖定量<10 g,或者 24 h尿糖定量、体内血糖值相比于治疗前降低了 30%以上。
有效表现:在经治疗之后,临床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空腹时所测血糖值<8.3 mmol/L,在用餐后 2 h 所测血糖值<10 mmol/L,24 h 的尿糖定量<25 g, 或者 24 h 尿糖定量、体内血糖相比于治疗前降低了 10%以上。 无效表现:在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均没有明显的改善,有些甚至出现了恶化的趋势, 血糖及尿糖的下降比例没有达到上述标准。
中医证候疗效的临床判定标准:参照国家《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对于消渴症(糖尿病)的中医疗效评判标准,显效表现: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者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的总积分降幅≥70%;有效表现:在经治疗之后临床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 中医证候的总积分降幅≥30%;无效表现:在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均没有明显的改善,有些甚至出现了恶化的趋势,中医证候的总积分降幅<30%.
1.4 统计方法
在该次数据处理中, 我们选用 SPSS13.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患者临床有效率以百分比来表示,计量数据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采用 t 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 χ2进行检验,检验水准 α=0.05,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消渴症患者采取不同治疗方法进行临床治疗之后,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见表 1. 对比表 1 两组数据可以发现,观察组的消渴症患者在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之后,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了 95%, 明显比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76.67%)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这两组消渴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糖尿病在中医中称之为消渴症, 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类疾病,在中老年人中非常常见。 此类病人的临床特征主要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 并且此种疾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非常的高,如果没有及时的采取措施,将显着的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近几年以来,随着我国的老龄化人口不断的增加, 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显着的上升趋势, 现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和医务人员重视了[5]. 据相关临床研究显示[6],对于糖尿病患者采用传统中医理论进行临床治疗, 同时对其日常饮食进行适当的控制与调整, 可以使糖尿病患者取得较为有效的临床效果。
在对患者进行中医临床治疗时, 因患者本身存在着个体差异, 所以在选用基础方剂的时候必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决定,对中药进行适量的加减,大致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如果患者本身有出现气阴两虚的情况, 那么可以考虑给予糖尿病患者适量的生脉饮进行辅助治疗,并在方剂中增加人参、麦冬、五味子三味中药,人参有生津止渴、补益元气的功效;麦冬则有养阴生津的作用;五味子用于敛津生液;②如果患者饿临床表现有自汗、气短、乏力等症状,而且还比较严重的话,可以在中药方剂中加入适量的黄芪,它有补肺健脾,卫实敛汗,驱风运毒的功效;③如果患者的临床表现有多食,并且容易出现饥饿感,那么可在中药方剂中加入适量的玉竹,它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功效;④如果患者的临床表现中经常出现严重的口渴情况,则可在方剂中适量增加一些天花粉,以达到清热生津;润肺化痰的功效。
研究显示[7],临床上治疗消渴症患者除了采用上述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之外, 还应对患者的日常饮食进行适当的控制与调节, 这样可以显着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的作用,这与它的病理机制有关。 依照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原因与病理机制,在日常饮食中应严格的控制糖分的摄入,从而更好的控制体内的血糖含量[8]. 因此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最好以清淡且易消化的为好, 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就是最佳的选择,避免摄入一些过多脂肪和糖分的食物,同时指导患者把烟酒戒除, 尽量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限制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适当的食用一些纤维素类食物,防止便秘,必要的时候可以服用缓泻剂。
综上所述,对与消渴症患者的临床治疗,在采用西医常规药物进行治疗的基础上, 应结合中医进行联合治疗,同时对患者的日常饮食进行适当的控制与管理,可以非常有效的提高患者在临床治疗上的效果, 更好的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红霞 ,贾海骅 ,赵凯维 ,等。糖尿病 (消渴 )的中医证候病机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3):1007-1009.
[2] 李 清波 .糖尿病中医治疗 探讨 [J].陕 西中医 ,2012,24(10):128-131.
[3] 李 莉 ,于秀坤。中 医治疗糖尿病 81 例临床疗效观察 [J].中外医疗,2010,29(33):241-242.
[4] 丁波 ,周书。2 型糖尿病的中 医治疗及研究进展[J].临 床误诊误治,2009,22(1):55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