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类本草在中国医学史上源远流长,它既吸收了传统中医理论及本草学之精华,又融入了中国饮食文化之特色,此类着作可谓不胜枚举,清以前仅以《食鉴本草》为同一书名的古籍着作就有四种流传于世。本文主要从文献学角度对清代石成金所编着的《食鉴本草》作一考证,以期探索该书在明清中医食疗史中的地位。
1 作者生平
石成金,字天基,号惺斋、觉道人、良觉居士等,生于公元 1660 年,卒年不详,江苏扬州人。石成金自幼体弱多病,自六岁“拜吕先生开怀训读”,直至十五岁时,父亲命其习医“谓可以保己,又可以济人”(《长生秘诀自序》),然石氏“见医理浩繁,而身病日增,加以贱性愚顽,倘学之不精而误世,不如不学,反为积德,于是弃去”。石成金虽行医未果,但竭尽所学,触类旁通,以“医理”合“调养诸法”于一体,在养生方面取得了很高的造诣,成为清代着名的养生学家。其主要着作有《卫生必读歌》《长寿谱》《救命针》《天基神方》《食愈方》《长生秘诀》等,多为养生心得着作,通俗易懂,被后世广泛传诵。
2 成书背景
康雍乾时期中医着作盛产,这与当时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繁荣的经济有紧密的联系;人们不再满足于现有的物质生活,对健康品质与精神层面的追求亦逐渐增强;再者刊刻行业的兴盛更加推动了中医学着作的编辑与流传。从客观方面为当时文人、学者读书学习,致力于中医研究和着书立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外,石成金自幼体质极弱“书因病弱而废弃,体因病弱而疏懒”,遍请扬城医家,食汤药无数皆不效。
直至十八岁研习养生学后,依从“心思色欲,以及饮食起居,莫不有法”之理,二十余载诸病全无,使其对养生饮食有了深刻的体会。石氏很多养生着作无不是在他对养生的独到见解和实践的基础上酝酿而成的;再者其为人谦和,并且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非常乐于将自己的切身经验分享于世。
3 石氏《食鉴本草》之版本
据笔者经《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药膳大辞典》《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中医文献) 等馆藏书目考证,除石金成《食鉴本草》外,以《食鉴本草》为同一书名的中医古籍着作还有三种流传于世:分别是明代宁源新刻《食鉴本草》上、下卷;清代柴裔《食鉴本草》,计四卷;清·费伯雄《食鉴本草》,计一卷。
本次研究能查阅到的版本是《石成金医书五种》中《食鉴本草》,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在《中国本草要籍考》中提到,石成金《食鉴本草》和《食愈方》是在尤乘《食鉴本草》和《病后调理服食法》两书基础上修订而成,分类及内容一脉相承。
且石成金所撰《食鉴本草》和《食愈方》都收录于费伯雄《食鉴本草》中。查阅相关古籍文献未见尤乘以《食鉴本草》为书名的原着,诸多学者认为尤乘将《食鉴本草》收入《寿世青编》中。两者比较,石成金《食鉴本草》以食疗养生为主,将食物宜忌、鉴别使用阐述详尽,以达到养生的目的;尤乘《寿世青编》是一部养生专着,书凡两卷,其中食物介绍部分主要集中在“饮食禁忌节要”,且阐述简要,只列举了少量食物的“不可食用”禁忌作为养生的一部分内容。总而言之,石氏《食鉴本草》是对尤氏《寿世青编》中“饮食禁忌节要”的修订与补充。
4 主要内容及其学术特点
石成金《食鉴本草》全书共一卷,是一本侧重于饮食养生的食疗类本草专着。书中将常用食物分为十部,依次为:谷部、菜部、瓜部、果部、味部、鸟部、兽、鳞部、甲部、虫部,共 96 种。全文对每类之下所列食物的性味、功用、主治作了简要的介绍,重点对食疗类本草如何鉴别使用作了详细阐述,其学术特点如下。
4.1 重视“治未病”饮食养生
孙思邈认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食鉴本草》中所载食物的描述将“治未病”思想贯穿始终,通过食法宜忌强调其偏于“未病先防”而非“纠治已病”的思想。如芥菜,多食易“动风发气”,扰乱全身的气机;若同兔肉食,可生“恶疮”。荞麦其性沉寒,若久食,会导致“动风,心腹闷痛,头眩”诸多不适;并且不能同猪肉食,可引起“眉发脱落”;甚者“同白矾食杀人”。在介绍这些食物时并未提及其治疗作用,而是以预防疾病为先,提醒人们遵守食法,避免疾病的发生,体现出石氏重视饮食养生的思想。
4.2 “鉴”食以养生
石氏所着《食鉴本草》中在不同时节、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等情况下服用食物所呈现的不同作用,以副作用最为要突出。据笔者统计,全文共 96 种食物,诸食物提及主治与功用的食物为 41种,而阐述副作用的食物种类为 89 种,后者所占比例明显居多。通过强调食物不同食法的副作用,告诫人们应对食物鉴别明辨于心,以期达到饮食养生的效果。
4.2.1 提出因时而异的食用宜忌 如提到粳米“过熟甚佳……新谷初成,老人体弱者不可食”,选择适宜的时间采集食物对其功效有很大的影响;另外,如果选择不恰当的时间食用也会对身体带来伤害,如生姜“九月食姜,伤人损寿”;蟹“八月后,方可食”;冬瓜“霜降后,方可食,早食伤胃久病”。
4.2.2 指出因地而异的食用宜忌 如小麦生于北方,因气候环境多霜雪而“无毒益人”;然生于南方,因生长之地少霜雪而“有湿热损人”。以此告诫人们同一食物生长环境不同,作用可能迥异,日常服用时,须观其生长环境以选择是否食用,不可一概而论。
4.2.3 强调因人而异的食用宜忌 该书在多处提到不同年龄(老人、小儿)、体质(脾虚气弱、瘦弱人、湿热中满人等)和特殊人群(孕妇、服药人、患寒热及冷气人、服荆芥菊花附子乌头之人等)对食物的禁忌。
如白果可“引疳解酒”,但小儿未满十五岁“食者发惊搐”;枣虽“蒸熟食补脾,和诸药”但“凡中满与腹胀牙痛者,俱不可食,小儿多食生疳”。这些人群最易感受病邪而致病,增强他们在饮食上的防范意识是非常有意义的。
4.3 体现“相反”的配伍法度
如在介绍茭白时提到“合蜜同食发痼疾,损阳气”,巧妙地将本草学中七情“相反”配伍原则运用到食法中,这在食物分类中多有体现,如枇杷不可与炙肉面同食,可致发黄病;鲳鱼与荞麦同食,令人失音;鸭不可与蒜、李、鳖同食。
4.4 注重食养中的“饮食节度”
早在《吕氏春秋·尽数》中就提到“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食能以食,身必无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藏之葆。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将之以神气,百节虞欢,咸进受气,饮必小咽,端直无戾”,谈论了“饮食节度”对养生之道的实践意义。全文 96 种食物中有 57 种食物之下明确提到由于久食、多食可引起相应的毒副作用,如梅子多食则“坏齿损筋,令人膈上发寒热”,可见“饮食有节”的观念在石氏的食养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4.5 食养与儒释道思想的兼收并蓄
石成金不仅深受儒家“仁德”与道家“有节”养生思想的影响,还吸收了佛家“不杀生”“因果轮回”的观念,在古代中医食疗养生的理论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儒释道思想与饮食养生兼收并蓄的独特养生观。如书中记载“牛”
这一兽类时指出“耕田,大功于人,不可食”,此条从本草学或中医养生理论角度很难解释,但从其着作《救命针·养脾》中“人能戒杀,则性慈而善念举,茹素,则心清而肠胃厚,不嗔不贪,悉由此也”观之,再结合石氏兼容并蓄的独特养生观则豁然开朗。
5 结语
由此可见,石氏所撰《食鉴本草》是一部偏于饮食养生的本草着作,从不同的视角用通俗易懂方式阐述食物的宜忌,指导人们如何鉴别日常可见的食物,以更好的正确食用。它既继承了前人之精华亦有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将“食物治未病”的养生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通过对本《食鉴本草》的全面考证与研究,为其余三部同名异籍的文献研究奠定了基础,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萧相恺.石成金考论[J].文学遗产,1994(06):109-112.
[2] 石成金.石成金长生秘诀[M]. 周一谋,选注.长沙:岳麓书社,1991:11.
[3] 万芳,张燕洁.清代中医文献特点与医学发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04):422-425.
[4] 尚志钧.中国本草要籍考[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61.
[5] 路新国,鞠兴荣.中医饮食保健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0.
[6] 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册[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138
[7] 张继科.三合集卫生汇录:故宫珍本丛刊精选整理本[M].韩刚,李云,张镐京,等,整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