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媒介时代视觉图像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艺术设计属于视觉艺术范畴,其教育缺少充分而有效的视觉体验是难以获得良好效果的。当代艺术史论大师贡布里希在其经典着作《艺术的故事》初版前言中曾郑重宣称其撰写原则:“凡是我不能用插图复印出来的作品概不论述……”①一个设计师的视觉经验丰富程度以及对视觉图像资源的占有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制约其创作的思路与灵感。
如何收集视觉图像资源并合理有效地运用是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议题之一。对于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过于抽象的高深理论不适应其学习理解方式,宽泛模糊甚至“只可意会”的素质教育也不能完全适应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需求,而图像教学的视觉性、实践性与生动性却能促进学生对专业基础技能的掌握及运用。伴随着现代印刷工业、电子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类静态或动态的视觉形象不断被“机械复制”,借由身边无处不在的报刊、杂志、广告、招牌、海报、橱窗、照片、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介铺天盖地地快速传播,人们的观看方式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相较于博物馆、画廊中的原作,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视觉经验更多地来自复制品、印刷品或电子影像。今日的艺术设计教育相较过去的幻灯片时代,能够在教学中更便捷、更清晰、更多角度地展示视觉形象,其即时性、互交性亦大大增强,其视觉体验也更丰富、更深入,有效促进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二、现有的艺术设计类图像资源及运用分析
学界同仁对图像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已达成比较广泛的共识,并在图像资源库的建设中做出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印刷品及电子图像资源等成果丰硕。
1.公开出版的图典、图录等书籍及电子数据光盘
该部分图像资源种类丰富。大型的图典、图录一般印刷精美,图像精度高,信息准确,分类明晰。但此类资源大多定价高昂,难以由师生个人占有,一般只能通过图书馆借阅,受到学校及图书馆财力及藏书情况的限制。
2.提供互交性搜索的在线数字图像资源
随着数字技术、传媒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在线数字图像资源以其易用性、便捷性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青睐,一般包括各博物馆、美术馆的馆藏作品资源。较为知名的博物馆、美术馆官方网站一般都提供在线数字图像资源供人浏览、欣赏及研究,如故宫博物院网站提供的“基于影像的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系统”,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网站提供的藏品信息高清图像阅览,等等;各高校公开课、精品资源课程等公开的图像资源,如上海大学提供的“美术学图文数据库”等;各类收费、条件免费(一般限制为非商业用途)及免费的电子图像资源等来源不一,内容芜杂,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图像质量参差不齐、图像信息不够准确等,在使用时需要谨慎求证。
仅仅占有图像资源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师生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对资源的有效应用。现有的艺术设计类图像资源大多以地域、年代、门类、艺术家、设计师、作品等为经纬,这种字典式的排列方式比较适合对艺术史、设计史脉络非常清楚的专业学者,非专业使用者很难根据图像的内容、母题及视觉形式查找并运用相关资源,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使用起来存在一定困难。部分装饰纹样图典等采用了以图像内容为类目的编列方式,但大多数还比较粗糙,缺乏对图像结构、存在环境和象征意义等的深入探究,而以形式审美法则等视觉形式为类目编列的图像资源则十分罕见。
三、基于内容检索的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图像资源建设
依据现代图像学的研究思路,能够组建基于图像内容检索的视觉资源库,为这种图像运用上的困境提供了一种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图像学是一种从分析中发展起来的解释性方法,所谓“图像”是由特定的母题构成的具有形象的意义、隐含的意味、象征的寓意的符号性价值体系。它力图弄清楚艺术作品的内在含义或内容,一些特定的题材在何时何地经由何种母题形象表现出来,借此深入地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精神内涵。
基于图像学研究,师生可以借助现有的传统图像库、网络资源和自主拍摄等途径将分散于各类目中的图像资源以内容、母题、符号(如装饰纹样、吉祥图案、艺术表现母题等)、视觉形式(如造型元素、形式原理和中国画特有的章法、笔墨等形式)、情感意象(如雄浑、甜美、热烈、忧伤等)等为专题进行多层级重组。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或师生共建、班级或校园共享的自主性方式,结合教材课题建设立体式视觉资源储备库,既方便教师使用,亦便于学生查询。师生共建与共享还可促进学生与图像库进行互动,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使图像资源继续生成、充实和修整。
参考文献:
[1](德)瓦·本亚明,张旭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世界电影,1990(1).
[2](美)E·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傅志强,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