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斯尼登职业教育观与杜威职业教育观的差异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7-20 共690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斯尼登社会效率职业教育思想探究 
【前言】基于社会效率的职业教育观念研究前言 
【1.1  1.2】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中等教育的困境与改革 
【1.3】斯尼登的个人生平与理论兴趣   
【第二章】斯尼登职业教育观与杜威职业教育观的差异 
【第三章】斯尼登社会效率职业教育观的影响 
【第四章】对于中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借鉴意义 
【结语/参考文献】斯尼登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斯尼登社会效率职业教育观的内容及其与杜威职业教育观的差异

  第一节 斯尼登社会效率职业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斯尼登对于当时教育的种种缺欠,提出了"教育就是为职业而准备".为此必须建立与普通教育并行的独立职业教育体系、设置与普通教育不同的独立职业教育课程以及为特定阶层的学生未来拥有特定的职业岗位服务,这些构成了斯尼登社会效率职业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与普通教育并行的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

  斯尼登竭力提倡建立与普通教育相分离的"双轨"制教育体系,即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分离,分别设置独立的教育机构进行管理。

  斯尼登在美国话语权力极高的"意见杂志"《新共和》(New Republic)中指出:教育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做出相应改变,因此,是否科学、有效及实用成为衡量职业教育的重要标准。根据社会需要与个人能力的差异,教育应划分为二类:"一类是培养更为理智的商品和文化的消费者,对他们实施普通教育;另一类是培养具有专门生产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对他们实施职业教育。这样更有利于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和社会效率的提高".

  ①除此之外,斯尼登还认为,应当为中产及以上阶级的子弟设立学术性的普通学校,通过大学预备课程来培养以后的管理阶层;为工人阶层子弟设立独立的职业学校,通过学习专门的职业课程,训练他们的操作技能,培养日后的工人阶级。显然,无论是受传统教育的分层观念,亦或是受斯宾塞社会达尔文主义学说(强调优胜劣汰而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桑代克的个体差异理论的影响,斯尼登依然没有摆脱等级观念的束缚。斯尼登的这种观点与社会民主的价值观和倡导的人人生而平等相冲突,因此不可避免地遭到杜威等人的谴责和批判,但斯尼登人却坚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他深信对这两种课程的学习不能叠加到一所学校,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与普通教育的目的有本质上的不同,因而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方面也必然存在根本的分歧。因此,学校教育要采取双轨制,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行的独立职业教育体系,这在 "社会效率"大旗下所倡导的教育分化和社会分层思想在美国"大行其道".

  ①斯尼登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独立的理由。首先,从教育本身来说,他认为将两种不同教育目的和教育性质的学校独立开来,更能使双方的培养目标得到具体落实,教学课程和教学计划才能更有针对性,通过实施符合自身规律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够把最有效、最实用的教育落到实处。其次,从个人发展来说,他认为人从呱呱坠地起就是有差别的,因此,应该根据个体的差异分别实施不同的教育类别,使个体以后有不同的发展路径,才能够帮助孩子提前为进入社会做准备,做到人生的"超前"规划。最后,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斯尼登认为如果社会各团体要高效、有序、和谐的展开合作,那么社会效率是则是其中的"糅合剂".提高社会效率的最主要途径是团体的专业化,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独立实施会能够更高效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专业化人才。

  ②因此,斯尼登认为建立与普通教育并行的独立职业教育体系尤为重要。

  二、设置与普通教育不同的独立的职业教育课程

  斯尼登主张在专门的职业学校为学生提供专门的职业训练课程,以此来满足现实劳动力的需求,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社会效率,以此来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斯尼登深受桑代克心理学实验的影响,桑代克认为,越是相似的学科,越容易增加学习迁移的可能,因此,学校开设的课程应该有某种关联性,以达到学生学习的迁移。

  斯尼登由此认为,职业学校应该开设专门的职业训练课程来取代传统的古典教学科目,这样就强化了职业教育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的割裂。

  ③在职业学校学习的课程越有效,越有利于学生步入社会很好的实现工作上的迁移,为此,必须在学校设置专门的职业教育课程。斯尼登深刻批判了当时中等学校的课程内容,认为拉丁文、希腊语、英语文法及自然地理等文法课程毫无使用价值。他认为,那些接受传统教育课程的人,无论初衷是多么良好,但是不了解现实、不深入社会的人往往是"一无是处".当时学校传统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使中小学生无法完成学业的现象比比皆是,致使辍学率居高不下,导致工厂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学校的吸力。他主张新课程的设置应该考虑儿童的兴趣爱好及为将来做好定位的就业准备。因此,斯尼登主张学校的课程设置应是设立各种工业的、农业的、商业的等专门课程,并且确保学校与农场、工厂、会计室或者家庭之间尽可能密切地合作。

  ①基于现实工业社会的需要,斯尼登还主张在学校全采用工业界真实场景、真实规范与伦理标准,并针对学生职业选择予以组织实施。

  同时,斯尼登把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及社会学原理理论运用于职业教育课程,让职业教育增强计划性和程序性,斯尼登认为各种确定的教育目标可细分为小的概念单元,然后依据由相同性质个体组成的特定群体(case groups)来进行设计和组织。

  ②正是基于此,斯尼登坚决反对将普通学校的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综合到一起学习,认为那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充满向往的"业余爱好者",无法承担任何工商业领域的熟练劳动者的工作,并为社会带来负担。因此,斯尼登竭力主张通过科学的、实用的、有效的专门化职业训练进行教育,并把有效的学校比作泰勒的高效工厂。

  三、采用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教学方法或手段

  在传统的文法课堂上,教师常常给学生灌输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这些知识脱离实际,毫无使用价值,此外,晦涩难懂的课程使孩子们毫无学习兴趣,因此当时中学生的辍学率居高不下,他们宁愿呆在工厂,也不愿去学校"受罪".普通教育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比较陈旧,它强调教师的权威,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许多教师都是采取让学生一字不落的记录自己的课堂内容和教学笔记。这样,学校就培养了大量的与实际脱轨的"无用人才",常年的死记硬背也消磨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斯尼登等教育改革家亲眼目睹了这些状况,他们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给予了深刻的批判,并且主张在专门的职业学校开设与工业化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实用课程。斯尼登不提倡对职业课程死记硬背,而是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法让学生真实去感受工业界的真实场景。通过这些工业的、农业的、商业的专门课程,让老师亲自带领学生去零距离接触它们,以便让学生快速的掌握有用的专业知识,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此外,斯尼登不提倡老师对学生的强加灌输,而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性格去选择适合他们的工作,此外,斯尼登还强调"老师要和学生做朋友,通过亲密无间的合作来掌握专业技能,因此,他们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合作关系".①同时,斯尼登提出教育是为生活做准备的,而丰富多彩的生活应该包括不同的活动,在教学方法上要考虑到儿童的能力,态度,习惯,兴趣爱好等,这样才能使儿童走向现实的生活。设立各种工业的、商业的、农业的职业学校,对儿童进行专门化的职业训练,既有利于学生个体倾向的发展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又有利于社会效率的,这样的教育才是最实用和有效的,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更易于社会的接纳。

  第二节 斯尼登社会效率职业教育观与杜威职业教育观的差异

  1900 年到 1917 年,关于职业教育如何实施、如何处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以及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等问题,美国展开了职业教育的大讨论。以斯尼登和杜威为代表,二者通过多次撰文争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关系的问题,不可否认,他们都想对当时美国"不合时宜"的教育提出改革,但是,二人分歧的重点集中在如何看待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的关系问题上。斯尼登认为,教育应该为社会服务,他主张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开设置,以便更好的提升社会效率。杜威则主张更为广泛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他希望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整合,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争论立足的基础的:社会效率与社会民主

  自"泰勒制"席卷美国社会后,美国真正步入"效率时代".20 世纪初期,斯尼登举起了美国教育界社会效率主义的大旗,"社会效率的主要特征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力以最好的服务于社会,谋求最大程度的社会效率".②斯尼登深受罗斯的社会控制理论的影响,罗斯在《社会控制》一书中提出保持社会有序状态的控制原则,斯尼登由此得出:教育应成为社会控制的主要工具。斯尼登甚至视教育为一种实现社会效率的"药剂"

  ①1909 年,斯尼登担任麻萨诸塞州的教育委员,他提倡中等职业教育要有独立的学校体系,认为学校课程应源于工业,并服务于工业,只有这样,才能谋求最大程度的社会效率。②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增强了等级差异的客观性,斯宾塞在《社会静态学》-书中,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法则迁移到社会领域,并主张自然淘汰是生存竞争所造成的必然规律,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受此影响,斯尼登与普洛瑟认为人生来即存在差别,这种差别决定了不同的人应该接受不同的教育,有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因此,双轨制的教育制度可以把能力差异不同的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学校去学习,这样人们各司其职,才能谋求更大的社会效率。根据桑代克的智能测量原理,斯尼登认为,学生可以通过测验被分类、指派和比较,不同的学生接受不同的教育,这从实验的角度印证了斯宾塞个人能力存在差异的观点,因此,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区别开来显得尤为必要,这不仅能使人们以后在生活上得到保障,更可以提高社会效率,促进社会的长远发展。

  普洛瑟是斯尼登的社会效率职业教育观的继承者,他也认为系统的职业训练是一个有效率的方法,它能更好地提高社会效率、更有效地保证社会财富。"③普洛瑟还认为,社会的进步和稳定依赖于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社会财富产生的方式越有效,国家和民族的目标就越能够实现。

  总的来说,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组织相关的职业培训,开展相关的职业教育,这样可以更有效地确保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谋求最大程度的社会效率。普洛瑟认为,职业培训并不是新奇的东西,过去早已有之,不过大多都是无纪律、无组织的培训。现在,需要设立专门的职业教育学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这样社会才能产生更多的财富及取得源源不断的进步,因此,社会效率的提高是摆在社会面前的主要任务,这就需要完善教育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开展专门的职业学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斯尼登和普洛瑟的社会效率职业教育观立足的基础都是谋求最大程度的社会效率,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及个人的"各司其职".

  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家和社会团体对此却持反对意见,在杜威看来,民主社会才是真正的"理想国",如果只注重效率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则民主将不复存在,同样人也将不是完整的人,他们将成为机器和社会发展的附庸。杜威等人还认为,改变当前不合时宜的教育制度是必须的,但是要在合适的框架内进行,不能超出民主和人伦理常的范围,要锻造"完整的人"和"民主的社会".

  民主主义是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他看来,在社会效率职业教育观的框架内,民主必定会居于从属地位。杜威把"教育-民主"视作为一对彼此"相互关照"的范畴。

  概括来说,杜威的教育观念是:使学校成为民主社会的雏形,使人的成长与民主社会进步都得到提高。这是杜威确立民主主义职教观的前提。杜威的民主主义没有简单停留在政治层面,19 世纪末美国政治改革举措如普遍的选举权、重复选举等制度都属于民主政治形式,他把这一系列改革称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皇冠".政治民主外,"还有一种更为深刻的解释: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①就现代社会而论,杜威最关心是政治民主范围内,隐藏在工业生产中由于分工而引起的种不种平等,这种不平等是现代社会最难攻克的"非民主"领域,杜威试图通过职业教育使人适应互通信息并共享经验的生活模式,使之对"社会关系及社会控制发生个人的兴趣,也在心态上形成一种习惯,喜爱社会变迁,但并不引入社会失序".②杜威民主主义的特征是"共同参与的事业的范围的不断扩大","个人各种各样的能力的解放".③杜威在目睹了流水线上的工人后身为忧虑,"当一个劳动者不断专门从事一种东西的制作时,他最终会异常灵巧的来干预这项工作;但同时他又失去了运用自己心智来指导工作的一般才能。④同样,杜威深刻地认识到,如果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轨,那么职业教育只是现代工业秩序的复制,"机械训练的、缺乏理智成分、缺乏美感的"职业教育将是对人性的摧残,对民主主义的践踏。"二、关于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关系的不同看法

  自古希腊起,自由教育就与职业教育开始分离。前者指为闲暇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后者是指为有用职业做准备的教育。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离是教育史上出现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对立。人们重视所谓促进崇高的闲暇生活的自由教育,而轻视从事有用的职业教育。

  ①斯尼登认为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能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教育应分为培养商品和文化的更理智的消费者的自由教育,和培养具有专门生产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的职业教育。这样更有利于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和社会效率的提高。

  ②斯尼登主张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分离,反对杜威将二者整合起来。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分割开来,一方面与当时社会人们对传统文法教育的"厌恶"所致,因为这类教育不能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生活保障。另一方面是因为工业化带来的大机器生产要求社会提供更多的熟练工人,教育则充当了为社会提供熟练工人的角色。

  亚里士多德认为,生活可以划分成两个部分,高级部分和低级部分,前者指有教养的闲暇生活,后者指职业劳动、生活,它是生活手段,本身没有价值,这两种生活不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这就必然形成两个相互对立的阶级: 劳动阶级和有闲阶级。杜威认为 "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创造这些对立,他只是从表面上客观地考察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事实,并把他所看到的转化成了知识形式".同样,在现实生活中,杜威认为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应该相互整合,通过职业而进行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杜威所担心的是,由于科学的管理原则和强化的专业分工,工人在生产线上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工人们不仅沦为机器的附庸,同时还导致工作本身在实现个人自我控制、形成个人道德和性格及给予自我表达的机会等方面功能的丧失。如果把自由教育和职业教育割裂开来,把职业教育办成训练模式,必将使这种教育越来越窄,人们之间的隔阂也将越来越变得不可调和,民主之路也将离人们越来越远。

  三、对于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方法的不同观点

  斯尼登强调"通过教育进行职业",将专业技能训练看作是职业教育的生命。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满足劳动力需求,他主张在特定的职业工作中训练学生,并培养学生的伦理观念,使之成为工业生产所需的特定角色。职业学校是培养真正的"职业能力和兴趣"的场所,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工人,而其它所需的文化知识都可以在工人的闲暇时间获得,他呼吁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工业效率而不是培养一批对职业一窍不通、只是充满向往的"业余爱好者".

  斯尼登把其社会学原理与泰勒科学管理理论运用于工业化的中等学校课程,强调职业教育的计划性和程序性,认为各种确定的教育目标可细分为小的概念单元,然后依据由相同性质个体组成的特定群体来进行设计和组织。①他认为学校系统应该围绕"实用和效率"这一中心,其首要目的是为培养生产工做准备,这就要求课程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社会不同层次的要求来设置。

  杜威强调"通过职业进行教育",他认为职业课程主要是与基础性的科学理论和应用性的技术工艺学相关的内容,普通课程则主要是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内容。由于二者在社会发展和精神修养方面各自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们谁也不能挤跨对方、代替对方,因而其结果是妥协与折衷。对学生的经验人为地分割必然影响教学的质量,"破坏学生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使学生对他的学习感到难以形容的不真实,剥夺他对学习的正常动机"②杜威对教育"二元论"的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同时质疑传统教育存在的合理性。杜威认为,自由教育与传统职业教育皆已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循环不断地复制等级社会是其最大的问题所在。杜威从根本上亚里士多德以来教育二元论对立的学说,杜威在教育"一元论"的思想中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全新的解释,他的教育思想框架内,职业教育是"通过职业而教育"而不是"为职业而教育",正如杜威所言,"教育通过职业,把更多的实践因素融合到学习之中,这是一种最好的方法".③从教育内容看,杜威指出:"学校课程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而是儿童自身的社会活动".他特别强调游戏、主动作业、各种手工等课程,也特别注重在学校里设置实验室、工场、商店、菜园,并充分利用化装、表演等活动形式组成儿童学习的情境与内容。

  斯尼登与杜威的争论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虽然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更具科学性和民主性,更能引导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 20 世纪后期始,以诺顿·格拉布为代表的"新职业主义"承继了杜威的理想。①但是,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美国社会,斯尼登的社会效率职业教育观最终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引导了 1917 年《史密斯-休斯法案》颁布与实施。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