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自然辩证法论文

2013年工程哲学相关研究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7-28 共4702字
论文标题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六次全国工程哲学学术会议于2013年8月17-19日在哈尔滨召开,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吴启迪出席了会议,中国工程院殷瑞钰等14位院士、来自全国各地的120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工程哲学的理论与应用、工程伦理、工程教育、工程与社会、文化四个主题进行了交流与研讨,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思想、新方法,现将会议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工程哲学的理论与应用

  围绕这一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探讨了工程本体论与协同创新,指出工程具有本体论地位,工程哲学必须重视工程本体论问题,工程本体论研究从根本上有助于对工程活动进行更全面、客观和深入的把握,形成规律性认识。
  从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战略看,创新相关方应该协同起来,进行新的组合,推进协同创新。中国科学院教授李伯聪研究了工程思维与工程知识,指出科学思维、工程思维、艺术思维是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工程思维有其独特的对象、问题及其解决方式,工程知识是稀缺资源。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王宏波探讨了工程活动的哲学意义,指出工程哲学的兴起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发展,从工程实践出发可提出许多新的哲学问题,例如,新的规律观、世界观、物质观、实在观、模式论、哲学基本问题的新表述等。东北大学郑文范、张蕾探讨了工程本质与创新,指出工程活动主要体现为造物,基本特点是集成性,工程创新集中表现为集成创新。工程哲学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中国社科院朱葆伟教授指出,创造性是工程技术哲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从哲学上研究创造性必须把注意力转向工程技术,深入考察工程技术活动中创造性实践的实际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张秀华指出,工程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表达的载体和现实样态,是具象化的STS,对工程的追问离不开科学、技术与社会视野,对STS的考察也需要工程思维。中国科学院教授王大洲探讨了大科学工程的性质,指出“大科学工程”是科学、技术、工程三者密切融合的超常规状态,是既包含科学探索,又包含技术探索与社会探索的创新性活动。当今社会,更应强调大科学工程在“跨场域”背景下的综合性变革力量,探索他们在前沿领域的协同创新问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朱训指出,阶梯式发展作为物质世界运动和人类认识运动的重要形式,是实施工程活动的重要方式,遵循阶梯式发展规律是成功实施工程活动的前提和保证。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授丘亮辉研究了工程哲学的应用问题,指出工程哲学的生命与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回归工程实践。工程哲学的应用包括:武装工程共同体,促进企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换代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各个领域的落实。中国工程院院士汪应洛探讨了工程哲学如何引领构建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指出工程发展呼唤工程管理创新,必须确立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哲学思维:从工程本体论视角看待工程管理的主体性、系统性、复杂性、精细化及其动态演化,构建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哲学理念——工程管理的系统观、社会观、伦理观、生态观和文化观。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基铭指出,现代管理学是具有工程本质特征的学科,对工程本质的研究离不开工程哲学,工程哲学研究将推动现代管理学的发展。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吴启迪分析了大数据环境下的工程管理问题,提出了大数据环境下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以及科学技术与应用研究前景。交通部总工凤懋润对跨江海桥梁工程作了哲学分析,指出桥梁建设工程蕴涵着工程思维与工程存在等哲学命题,现代桥梁工程中技术与非技术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思维与理念的重要性,运用正确的哲学思维于工程实践,可实现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院教授王佩琼通过对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工程及运行过程的分析,指出未来的不确定性是工程建设异化的根本原因,任何工程都有失败的可能,重大工程应慎之又慎。

  二、工程教育与工程伦理

  关于工程教育,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德龙作了题为“从工程哲学反思工程教育及其思想”的发言,指出我国工程教育的深层问题是:1.工程性缺失;2.过分科学化;3.创新性缺位;4.实践性缺失;5.综合性不够;6.缺乏跨学科知识。哲学层面上工程教育思想包括:1.坚持工程的实践本位;2.坚持工程的综合本性;3.以工程实践性人才为主,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4.实施创新性教育;5.倡导工科教师下工程现场的作法;6.坚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哈尔滨工业大学谢咏梅教授探讨了新中国早期的工程教育,指出通过对哈工大焊接专业历史研究发现,新中国早期工程教育的成功就在于实践优位的品质,以史为鉴,工程教育的改革需要自上而下的理念和体制设计,进而从理论优位的“学科化”转向实践优位的“对象化”工程教育。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闫坤如分析了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宏观层面有:缺乏长效机制与政策支持;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微观层面有:1.定位不明确;2.教学内容及方法陈旧,理论脱离实践;3.各学校差异很大;4.与专业教育脱节;5.缺乏统一教材;6.教师队伍层次不齐,编制不够。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徐炎章探讨了茅以升工程教育思想及价值,指出茅以升的工程教育思想深刻体现了他的科学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原工学院教授虎业勤分析了理工院校工程伦理教育,指出当前理工院校大学生工程伦理素质普遍缺失,应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它包括以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为核心的工程技术伦理教育,以工程责任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工程职业伦理和以现代工程理念及生态环境意识为主题的工程社会伦理教育。
  关于工程伦理,昆明理工大学博士欧阳聪权探讨了工程伦理实践困境的成因,指出工程活动本身蕴涵的利益矛盾与道德冲突、工程运行中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工程活动中真与善的矛盾是其内在根源,一定的社会因素如不合理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价值观念是其外在根源。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罗永能研究了工程伦理视野下的水利水电工程移民补偿制度的创新问题,指出工程伦理在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领域的应用将对健全和创新移民补偿制度、实现水利水电工程的公平、正义与和谐及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并进一步提出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补偿制度创新的框架与途径。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樊勇探讨了工程共同体的构成及伦理责任,指出工程共同体是在长期的工程活动中因完成同一工程目标而集结在一起的特定社会团体,其伦理责任包括职业伦理责任、社会伦理责任与环境伦理责任。中国科学院讲师王楠探讨了工程伦理学与工程政治学,指出工程伦理兴起于德国和美国,其他各国工程伦理更多地采用的是美国模式而不是德国模式,工程伦理学的发展有助于工程政治学的深入。洛阳师范学院副教授张玲研究了工程伦理的三种维度:自由、德性和正义,指出自由的追求能够解蔽人的生存幸福的主体性自觉,构成工程伦理的前提和基础;德性的实践与人的生活幸福是内在同一的,构成工程伦理的展现方式;社会正义保障人的生活幸福,是工程伦理的社会性目标。军械工程学院教授贾玉树探讨了工程项目中的价值冲突,指出工程项目中渗透着行行色色的利益与价值,构成工程决策不容忽视的社会和政治约束条件。理性政治决策力求兼顾各种不同利益主体,非理性决策则直接谋求本身的利益。在工程决策中应同时考虑技术经济指标和社会政治指标,建构一个统一的指标体系,在理性的框架内科学地解决工程项目的决策问题。

  三、工程与社会、文化

  围绕这一主题,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王烨探讨了工程与社会的互动,提出研究工程与社会的互动对于公众理解工程有重要意义,案例分析表明政府和新闻媒体在工程与社会的互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公众对工程的信任本质上是对科学技术和政府的信任,公众对工程的接受度对工程建设的开展有重要意义。大连理工大学王国豫研究了工程活动的可行性与可接受性,指出迄今为止的工程可行性研究主要关注工程中的技术、经济和物质方面的可行性,较少关注公众的可接受性。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看,都有必要将可接受性纳入可行性研究框架,可接受性包含了正当性和合法性,可接受性中存在多元价值冲突,以及公众认知和理解工程的有限性,基于可接受性的可行性决策和对公众进行技术启蒙是必要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耳探讨了影响工程技术进步的社会因素,指出工程技术进步的方向和速度不仅取决于科学技术,也受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例如政治体制、精神气质等)的制约与影响。国防科技大学教授朱亚宗探讨了中国工程技术的首创性瓶颈与出路,指出工程技术的首创性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社会、生态创新的瓶颈,突破它的出路在于:全社会树立首创意识,改进科技管理,选拔培养顶尖人才和高素质技术工人,将培养首创性人才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目标,培育首创性文化土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李俊峰探讨了大科学工程决策机制的合理性,指出大科学工程决策的合理性包括工程目标的合理性、参与主体的合理性与公共协商方式的合理性,三者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赵蕊探讨了工程风险、公众认知与媒介沟通,指出,为使工程活动各利益主体达成工程风险的多元共识,实现工程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借助新闻媒体开展媒介沟通必不可少,在工程风险认知中,必须重建社会伦理,充分发挥NGO组织的沟通作用,采用互动式的风险沟通模式拉近公众与工程的距离。山东科技大学副教授王耀东探讨了工程公共风险的治理机制,指出工程公共风险是工程给自然、社会和人的健康带来的风险,应对、规避和处置它的有效方法是治理,政府、企业、专家以及公众都是治理的主体,治理的机制有:预防原则、公共参与、公共协商与责任分配。国家科技评估中心教授邢怀滨探讨了工程的外部评估,指出工程的外部评估是一种职业行为,它由价值无涉的第三方独立开展,按照专业评估规范和程序,采用恰当的评估工具得出有公信力的结论,工程的外部评估在价值观、方法论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大哲学命题,值得我们探讨。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王德伟分析了工程的文化力量,指出,中国铁路工程文化蕴涵的“现代性”工业精神,即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精神,在推动中国社会从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变迁中,展现出工程的文化力量。交通部总工凤懋润探讨了桥梁工程文化,指出我国桥梁拥有灿烂的文明,桥梁工程建设历史悠久,孕育和形成了桥梁工程文化观——功德观,民族魂,使命感,弘扬工程文化,加强工程软实力建设,对桥梁工程有重大意义。此外,还有学者探讨了技术扩散与工程扩散、技术演化与工程演化、中外工程史、工程模式创新、工程生态观、工程规则与事故、工程中的隐性知识与管理等相关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汪应洛在会议总结时指出,本次会议有六大特点:1.会议规格高、规模大,受到各界关注;2.会风好,学风好,学术热情高涨;3.主题鲜明,视野开阔,研讨深入;4.工程界与哲学界跨学科联盟、相互促进、协同创新、合力推动工程哲学发展的中国特色工程哲学研究传统得到弘扬和发展,形成了工程哲学研究的“中国范式”;5.会议内容充实,思想活跃,成果丰富,创新点多;6.研究方法呈现出“顶天立地”的鲜明特色。所谓“顶天”是指一些学者从工程哲学的顶层——工程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层面对重大工程问题进行纵深战略思考和探索。所谓“立地”是指一些学者面向工程实践,扎根于工程生活,运用哲学思维、观点和方法去发现、提炼和总结工程实践中蕴涵的哲学问题,力求指导并服务工程实践。总之,这是一次跨学科联盟、多学科交叉朝向工程实践的工程哲学盛会,展现了我国工程哲学研究的最新思想动态,表明工程哲学具有理论联系实际、面向并服务于工程实践的学术特点,它旨在反思与批判中深刻洞见工程的本质与规律,为工程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够提供理论智慧与智力支持,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