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自然辩证法论文

微媒技术的本质、现实意义和问题

来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作者:潘天波
发布于:2021-10-09 共11638字

  摘    要: 在技术哲学视野下,微媒技术的本质已然指向于虚拟美学的可视化展现,建构了虚拟空间的时间网格意义,形成了结构性和伦理性虚拟技术景观,生成了具有形塑功能的微媒技术文化。微媒技术不仅为展现虚拟美学提供了后台数据集成,还为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发挥了技术守成意义、伦理意义与教育意义,但也引发了美学过剩、信息虚假、伦理危机和教育裂变等价值逆向。对微媒技术的哲学省思有利于廓清微媒技术的本质意义与价值指向,对技术哲学学科发展也有一定积极作用。

  关键词:     微媒技术;技术物;技术景观;技术哲学;技术文化;

  一、引论

  在人工智能时代,以虚拟技术为特征的微媒介技术(或简称“微媒技术”)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以及社会传播的显性技术。虚拟技术物已然构成了社会阅读、大众传播与文化消费空间中十分显赫的技术景观,进而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时空交往、经济贸易、政治管理、对话伦理以及美学消费等社会实践行为,并形成了独特的影响社会思想、经济制度与精神发展的微媒技术文化形态。尽管人们从社会学多种视角展开对虚拟技术的研究,阐释虚拟技术在社会、伦理、教育、经济等领域的存在状态及其价值空间,并持有“虚拟技术决定论”(虚拟技术决定社会)、“虚拟技术中性论”(虚拟技术对社会而言是中性的)、“虚拟技术恐惧论”(虚拟技术对社会具有破坏性)等多种学术观点,但学界对虚拟媒介技术的哲学思考及其价值批评的笔墨还是不多的,这无疑不利于对微媒技术的理论本质、现实意义与价值逆向的系统研究。实际上,哲学对微媒技术的理论思考也是哲学在当代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没有哲学省思与价值引领的微媒技术文化如同没有灵魂的技术文化,也是很难走得远的技术文化。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拟基于“技术哲学”范式视野,以微媒技术为省思对象,较为详细地阐明微媒技术的理论本质、现实意义与价值逆向,旨在廓清微媒技术的本质意义与价值指向,以期为微媒技术发展提供哲学思想引领与价值判断,也或为技术哲学学科发展提供传播学贡献。

  二、微媒技术的本质

  从庄子到海德格尔,从古代到现代,对技术的哲学本质追问,思想家和哲学家们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也不能停止。但是,微媒技术的哲学本质似乎被当代社会遮蔽了。因此,对微媒技术的哲学追问显得十分迫切。那么,如何追问微媒技术的哲学本质呢?实际上,追问微媒技术的哲学本质,即追问微媒技术场中的人及其生存的本质。从技术与人的关系分析,技术形态大致包括技术(人的身体延伸)、技术物(被人使用与消费的技术物)、技术景观(人的景观)和技术文化(人的文化)等。由此相应地推定,微媒技术形态可包括微媒技术、微媒技术物、微媒技术景观、微媒技术文化等,并分别彰显出了美学展现、时间网络、互联结构和形塑社会的哲学本质。

  (一)作为展现的微媒技术

  在本质上,微媒技术是一种虚拟技术,虚拟技术是支持微媒实现文化沟通、传播与教育的后台技术,后台的虚拟技术是为了微媒介前台内容更好地可视化展现。或者说,微媒技术属于展现或呈现的意义范畴,是一种“想象的微观物理学”1。对于微媒技术而言,这种可视化展现属于虚拟可视化内容的表达与呈现,展现的目的是让隐藏于后台的媒介数据不再隐藏,即基于虚拟技术的“数据解蔽”,进而在线敞开要发布的真实/虚假的媒介信息流。

1.png

  就展现艺术而言,美学在微媒虚拟技术展现中占据显赫地位。微媒虚拟技术的解蔽主要体现在触觉技术、听觉技术、视觉技术等方面的可视化美学敞开。具体而言,这种美学化敞开聚焦为屏幕击点、触摸方向、移动位置、音量大小、内容选择、色彩比较、亮度调节、字体大小、空间缩放等操作行为向量。微媒所展现的美学水平取决于微媒虚拟技术水平的高低,展现是微媒技术的本质属性。

  (二)作为网络的微媒技术物

  物质、空间与时间是构成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的核心要素。在物质层面,空间中的物质通过时间意义链而结构成一个物质网络,生活在物质网络之间的人们连接成具有特定关系的社会网络。换言之,物质网络是构成社会网络的物质性空间之一。在空间层面,物质的意义在于空间中的时间意义表达与建构。时间意义是空间以及空间中的物质意义存在的先决条件,否则空间意义是无法依存或守成的。在时间层面,物质的材料及其文化主要是通过时间意义的建构而形成。或者说,作为“物以载道”的时间意义网络是社会意义网络的再现。

  在物质性和时空性维度,微媒技术物显示出独特的社会化网络意义表征。在物质上,微媒技术物主要是通过时间意义链结构成一个虚拟空间,只不过虚拟时间意义被压缩成即时的或即兴的时间意义片段,即碎片意义或意义碎片。换言之,虚拟社会由众多的虚拟时间意义及其技术物构成。在时间层面,微媒技术的时间性或也只有时间性构成微媒技术物的网络意义。譬如在居室空间中的远程遥控器、台式电脑、笔记本、iPad、智能手机、“小爱”智能音箱等微媒技术物只有在居室空间发生意义输出(即正在被关联性使用)或表达的时候,它们才能建构一个整体上具有时间意义的网络链接或模块。微媒技术物的时间意义建构路径主要是基于空间中技术物之间的信道与信源的交互或互联。换言之,空间中的技术物互联是微媒技术物网络化展现的虚拟表征,并使得人们遵照互联网络的秩序来展现社会生活的真实。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网络互联已然成为虚拟社会的理想与必须,但互联依赖症也成为技术物网络化存在无法回避的棘手问题。

  (三)作为结构的微媒技术景观

  作为技术物的互联网络,微技术景观或虚拟技术景观是技术物互联网络结构的系统化呈现,并在图像景观(视频景观)、音乐景观(视听景观)、交流景观(对话景观)、商业景观(电商景观)、理政景观(管理景观)、知识景观(内容景观)、形式景观(美学景观)等领域展现出惊人的时间结构意义与功能。譬如3D影院、虚拟课堂、QQ空间、腾讯会议、虚拟展厅等虚拟技术物在时间层面表现出娱乐、教育、对话与交流的景观化意义,每一种技术物的虚拟景观构成了一个小型的伦理空间,这些伦理空间构成了社会空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结构是虚拟技术景观的本质属性。在呈现层面,具有稳定的、秩序的结构技术是微媒技术物景观呈现的基础,但微媒技术景观呈现水平关键在于虚拟空间中技术结构本身的水平。在伦理层面,微媒技术伦理在调节、控制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上具有结构性的导向功能。具体地说,虚拟道德、虚拟法律、虚拟规范及其目标伦理俨然成为了虚拟媒介技术伦理的核心导向要素,这些要素所构成的虚拟结构伦理,即虚拟技术景观伦理。微媒虚拟景观伦理的理想状态是人们通过虚拟景观能获得虚拟数字福祉(而不是破坏)、虚拟信任系统(而不是虚假)与虚拟可持续向善价值(而不是向恶),并据此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结构化意义与功能。

  (四)作为形塑的微媒技术文化

  所谓“形塑”,即一种结构力,它包括“形”和“塑”两种结构力,即表现为塑形与建构的双重结构力。对于微媒技术文化而言,它对社会的制度、思想、技术、经济、法律、伦理等诸多方面的形塑结构力是显而易见的。微媒技术文化不仅改变了传播制度、塑造了微媒思想,还催生了微媒技术链上的各类技术,塑造了经济体形态,甚至在政治传播制度、舆情思想以及教育方式等诸多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而建构了微媒时代特有的政治文化生态、经济文化种类、教育文化模式以及其他技术文化形态。譬如推特管理、微博政言、法律在线、淘宝购物、猿辅导教育等虚拟技术平台运用,它们显而易见地对社会文化形态的改变以及新文化的建构发挥了重大的功能,诸如微课堂、微银行、微学习、微服务、微理念、微语言、微消费等微媒技术空间或平台无不显示出它们的形塑社会的能力。社会系统因此发生了形变与新的发展空间,并进一步形塑了人类的思想、行为与精神。

  概而言之,微媒技术是建构与生成微媒技术物的先决要素,展现是微媒技术的核心本质。微媒技术物是传达与结构微媒技术景观的载体。微媒技术文化是形塑社会的重大力量,是微媒技术、微媒技术物和微媒技术景观共同作用的产物。

  三、微媒技术的现实意义

  意义理论是解决哲学认识论的基本前提,意义追问也是人的存在哲学命题的终极追问。因此,对微媒技术的意义理论探讨与追问,是认识微媒技术本质的重要题域,也是分析哲学的责任与基础工作。那么,如何探讨微媒技术的哲学意义?应当说,现实意义或是微媒技术哲学意义的核心。因为,微媒技术对社会生活产生的现实意义是最为显赫的。正如德国学者彼得·科斯洛夫斯基(P.Koslowski)所言:“技术思想与技术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活秩序及现代社会生活自身的意义。”2就意义的表现空间而言,微媒技术的现实意义体系大致包括它的技术意义、技术物意义、技术景观意义和技术文化意义,其核心意义指向美学意义、守成意义、伦理意义和教育意义。

  (一)微媒技术的美学意义

  何谓“微媒技术”?它或指向处理媒介物质材料的技术、工艺和实物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文化展现与美学思想的表达。从功能视角看,微媒技术的文化展现和美学表达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信息,基于虚拟的微技术同各种媒介联姻的价值,就如同木犁和光滑的铁犁联姻之后是为了更好地翻耕泥土一样。然而,铁犁的诞生绝非只是为了开垦农田而提供新技术,它同时能为农业居民的定居生活、农业作物种类以及工业生产等诸多方面带来重大影响。同样,微媒技术绝非仅仅是为媒介传播带来虚拟技术的支撑,而是给社会生活、政府管理、经济消费、贸易流通、美学理念、哲学观念、伦理道德等诸多领域带来革命性影响,譬如基于微媒的微社会、微政府、微消费、微贸易、微阅读、微广告、微表情、微哲学等系列微文化应运而生。因此,微技术对于微传播、微平台、微社会等具有显而易见的形塑现实意义,并在广告、电影、传媒、经济、教育、制度、伦理、哲学、美学等诸多文化领域展开建构性延展与扩张,或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

  在微媒技术意义体系中,美学意义是微媒技术的核心意义。因为,微媒技术后台的程序、语言与结构最终是为了微媒平台的视觉美学、触觉美学和听觉美学而服务的,以至于形成虚拟的可视化媒介平台、可触摸媒介平台和可听闻的媒介平台,进而改变了传统媒介传播的物质载体和阅读方式,也就形成了视媒、触媒和听媒的复合型技术媒介。或者说,微媒技术主要是将虚拟语言转换成为可视化的、积极的修辞符号,“一切媒介在把经验转化为新形式的能力中,都是积极的比喻”3。于是,视媒技术(可视化广告设备遍布电梯间、公交车与高铁空间等)让阅读与欣赏更加美观动态与可控,触媒技术(手写板、电脑绘图屏、指纹锁等)让设计与生活指向了指尖,听媒技术(譬如QQ音乐能直接将视频转化为音频、纸本书籍转换为音频书籍等)让阅读对象更加方便。因此,微媒技术让美学无处不在,美图、美景、美色、美音、美感等被充分展现出来,其美学效果正如加拿大学者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Herbert Marshall Mcluhan)所言的广告美学魅力——“让人神魂颠倒”3,微媒的视听革命正朝向美学意义深处发展。

  从根本上说,微媒技术的美学展现与表达,是人的身体美学的一次释放与延伸。传统媒介技术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类在听觉、触觉和视觉上的身体功能与智慧,因此,微媒技术不过是解放了身体美学在听觉、触觉和视觉上的长期压制与束缚。譬如传统电视机的频道转换与声音大小需要扭动电视机身体上的按钮,这无疑需要大拇指和食指的配合,用力去控制按钮的位置与方向,但是微媒技术让按钮消失了,所有的操作只需要大拇指点击遥控器上下控件,或只需要在平板、手机等微媒上用食指管理控件即可。从“用力”(扭动)到“触摸”(点击)的转型,显示出人的触觉功能通过微媒技术实现了功能延伸。从“双指操作”向“单指操作”也减轻了身体在实践中的操作用力。这如同轮子技术被使用到磨面、排水、发电等生产行业一样,它不过是对人的双脚与双手功能的一次转换与延伸,以抵达身体功能所不及的领域,也进而促进身体美学走向省力、省时与省功的理想状态。从本质上说,微媒技术的美学意义最能代表人类发展的文明意义。因为,人类在微媒技术中所能彰显的文明行为、文明思想和文明伦理是前所未有的。

  (二)微媒技术物的守成意义

  对于微媒而言,所谓“技术物”主要是指基于微技术而生成的实物,如电视机、遥控器、手机、iPad、虚拟终端机、触屏画板、电子眼、无人值守仪、POS机等。诸如此类的技术物被分异在生活、生产与其他各个领域,为社会通信、信息传播、艺术表达、安全监控、劳动生产等发挥了重大价值。当然,这些都是微媒技术物的显在意义。

  除了技术物的显在意义之外,技术物还具有重要的技术守成意义。所谓“守成意义”,即微媒技术物具有了持续和稳定的现实象征意义及其建构意义。微媒技术的象征意义如同古代技术的象征意义,譬如古代磨子技术在维护寺院经济、宗族礼仪和信仰崇拜等方面发挥了技术守成意义。同样,微媒技术物在维护身份认同、价值信仰、信息秩序以及其他社会制度方面具有显而易见的技术守成意义。譬如电子眼技术物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技术守成意义,它具有持续而稳定地维护社会伦理、交通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意义。

  守成意义是微媒技术物的核心属性,即技术物在维护社会安全、伦理规范与道德秩序方面发挥的意义,即那些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与繁荣的技术守成意义。微媒技术物总是在具体的社会语境中被赋予了它的技术守成意义。或者说,技术物总是在与社会环境、文化语境之间的相互形塑和建构中发挥它的象征意义。换言之,微媒技术物是社会守成意义的象征物,微媒技术物身份所表现出来的秩序、伦理与道德,即为社会秩序、伦理与道德。譬如电子眼或监控器即为社会秩序、伦理与道德的守护者,也是社会秩序、伦理与道德的象征物。微媒技术物的守成意义也即为社会的秩序与伦理的守成,没有社会守成意义的微媒技术物必将在社会发展中被逐渐淘汰。当然,也不排除微媒技术在社会权利与自由上的先天缺陷(譬如电子眼媒介本身就是不信任技术系统),进而影响社会文明发展水平。因此,微媒技术的守成意义具有对社会结构的多重性意义,它在建构虚拟社会之外,还能生成特定的逆向结构或排他结构的隐性意义。

  (三)微媒技术景观的伦理意义

  对于微媒而言,技术景观即指向微媒技术及其技术物所构成的虚拟空间现象及其伦理意象。单纯的技术物或许是孤立的,但技术物与技术物之间构成的景观现象是整体的,并处于“等待被认识与欣赏”的技术景观中。一旦人们介入技术景观中,微媒技术景观所承担的工作便是生成与建构人与人之间的虚拟伦理关系。因此,微媒技术景观意义通常有现象学意义与伦理意义。

  在现象学维度,微媒技术景观中的技术物均为人们日常生活系统中的符号存在,微信、QQ、App、微博、客户端等微媒技术作为对话系统景观的存在,总是期待“它的主人归来”,回到微媒技术景观系统中来。换言之,作为技术物景观的微媒就是“等待主人的符号”。实际上,也只有被打开或对话的微信、QQ、App、微博、客户端等微媒,才能生成现象学意义的技术景观。微媒技术的现象学意义在于建构人与技术物的伦理关系,进而使得在微媒技术场中的人获得景观环境、景观文化和景观艺术的熏陶与净化,进而达到虚拟景观美育的、人文的和科学的审美效果。

  在伦理学维度,微媒技术本身就是一个伦理文化的模板,借助虚拟空间的对话结构设计、表情传达和空间内的符号仪式活动,对话在其中的网民能从中学会所在现实社会特有的知识、道德和情感,即获得微媒空间中的伦理意义。伦理意义是微媒技术景观的核心意义,只不过这种意义是一种虚拟伦理意义。虚拟伦理意义是对现实伦理意义的一种补充,或是对现实伦理意义的虚拟表达与再现。在传统社会,技术景观伦理通常建立在特定文化语境、制度文明与礼仪道德之上。譬如欧洲中世纪寺院磨子技术景观或中国封建社会地主磨子技术景观已然成为特定文化、制度和礼仪的真实延续,磨子技术景观维系了教会、封建主、农民之间的身份地位、经济关系以及政教伦理,农民去寺院或磨坊磨面景观表达出了一种阶层属性、经济关系和宗教信仰。然而,虚拟伦理意义所展示出来的技术景观伦理意义已然成为自由交流、平等对话和身份独立的象征与守成。虚拟技术景观之所以受到网民们的喜欢与追捧,很大程度上在于虚拟伦理意义所发挥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微媒技术景观的伦理意义就是人的社会意义的表现。换言之,微媒技术景观,即人本身的社会化景观。

  (四)微媒技术文化的教育意义

  从广义上看,微媒技术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形塑生成了微媒技术文化,进而为社会建构特定的守成文化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微媒技术为社会文化提供产生与发展的条件,社会文化为微媒技术凝聚资源与能量,并渗透到微媒技术的再生产和创意发展之中。例如虚拟时代“微信景观”的出现与其所蕴含的信息技术文化(虚拟文化)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是因为虚拟文化的出现与需要,微信、微博、App、客户端等微媒景观成为人们的交流与对话的媒介或工具,进而形成了当代复杂的微媒技术文化系统。

  教育意义是微媒技术文化的核心意义,这主要体现在微媒技术文化能生成学习文本、示范教育以及文明范式。在学习文本上,微媒技术文化体系内的软文、博客、数据库等均能便捷地为人们学习服务,尤其是文本检索系统(如《四库全书》检索系统)、信息加工系统(如Citespace、VOSviewer等)为学者提供了极其便捷的海量数据库及其大数据加工工具;在示范教育上,微媒技术文化景观中的程序、过程、路径以及方法均能通过可视化图像表达,并能让人用触摸点击的方式学习到本来就很复杂的技术,譬如博物馆微导航系统、计算机模拟系统、火箭技术系统、原子合成系统等均能在虚拟技术的帮助下让普通人可视化理解;在文明范式上,微媒技术所生成的图像景观、符号表情、对话伦理、消费理念、行政管理、商业行为、文化传承等诸多文明方式,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平台与教育范式。

  从根源上看,微媒技术文化的教育意义来自媒介技术物(如手机、计算机、iPad、触摸屏等)本身的物质性、工具性与实践性特征。技术物本是文化、艺术和技术的载体,物质性与教育性在“示范文本”层面具有天然的契合处。正所谓“睹物思人”或“物以载道”,物质性上的“人”与“道”就是学习的对象。同时,技术物是生活生产的工具,为实践活动提供工具媒介与技术支撑。因此,技术工具及其实践的示范性打通了面向教育实践的通道。譬如当微媒技术成为一种美育对象的时候,这种“微媒即美育”的教育意义即将展示与传达。

  简言之,微媒技术的哲学意义空间是多方面的,但美学意义、守成意义、伦理意义和教育意义等是微媒技术最为核心的现实意义。实际上,微媒技术的现实意义也就是它积极的现实社会价值。

  四、微媒技术的价值逆向

  对微媒技术价值论的思考,即对微媒技术价值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尽管微媒技术产生了积极的价值体系,并带来深刻的社会变革与社会转型,但无视新技术给微媒介带来的意义膨胀或价值逆向显然也是不妥的。实际上,探讨微媒技术的价值逆向也是追问微媒技术哲学价值的一种方式,即从反向立场认识微媒技术价值。那么,微媒技术到底具有哪些价值逆向呢?就当前微媒技术的发展而言,概括起来说,大致有美学过剩、信息虚假、伦理危机和教育裂变等价值逆向。

  (一)美学过剩

  微媒技术越来越聚焦美学的展现、表达与炫耀,微媒技术意义的美学过剩已然成为当代社会不容忽视的哲学议题,微媒技术与美学之间的过度扩张或成为虚拟微媒技术在美学化展现、胁迫性推广与可接受性盈利等层面出现价值逆向的原因。

  在展现层面,微媒技术联姻美学的最大动机就是为了在线、随时和随地展现内容,过剩的美学形式为阅读微媒文本提供诱惑空间。从资本价值看,美学化的媒介形象已然成为“至关重要的资产”4,但“美学过剩”已然成为微媒技术的展现资本与技巧,美学也成为微媒技术展示的盟友(展示美)和帮凶(展示丑)。没有美学资本的微媒技术是干瘪的,也是无法运营与传播的。但过剩的美学资本也是危险的,或奢华地遮蔽了真实内容,为展示暴力、丑恶与假象提供温床。

  在推广与盈利层面,微媒技术联姻美学的推广策略就是“正义胁迫”,让推广文本变得并非主要目的,但推广的文本又占据了主要篇幅。微媒技术在美学的协同帮助下,让广告推广与流量费用变得“合情合理”,可接受性推广策略让广告推广与流量费用变成了一种正义胁迫。换言之,美学让微媒技术在广告推广上具有隐藏的价值利益链。于是,美学过剩或成为微媒资本运营的货币策略或盈利策略。

  实际上,美学在这场微媒技术革新与运营中扮演了令人兴奋而又沮丧的角色,或加快了传统美学的话语体系与学科体系的重建速度。令人兴奋的是美学成为新时代微媒技术展示内容的利器,进而为信息传播与推广以及信息经济提供审美资本。与其他人文学科的社会资本价值作用相比,美学似乎占据了显而易见的上风,充当起市场货币交换时的动因与诱点,显示出自己的资本身份与经济价值。由此,美学的感性价值转移为资本价值。在这场转换过程中,传统美学的感性审美功能遭到无情地解构,进而生成了直接为资本市场服务的“另类货币”。当美学与货币等值时,美学在感性与市场之间的内在矛盾令人沮丧地展现出来了。最大的问题在于感性经济的周期性展示的感性刺激对于接受者来说是暂时的。因此,不断更新或系统升级成为微媒技术发展的必然,否则会遭到市场无情地淘汰。于是,美学的形式过剩或过剩的形式美学充斥微媒诸多领域,致使微媒介和美学双双步入话语体系与学科体系的动荡之中。也就是说,媒介学与美学的学科重构永远在路上,媒介技术和美学技术是流动的和发展的,它们永远不是静止的。毋庸置疑,在虚拟时代,微技术给媒介学与美学的学科建设带来危机与挑战。

  (二)信息虚假

  微媒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也会为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譬如微媒技术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展示技术与推广技术,但也为微媒传播虚假信息提供温床,即便微媒技术为打击虚假提供了技术反制能力,但微媒信息虚假泛滥还是事实存在的。应该说,微媒技术意义的虚假指向不能被排除在媒介哲学批评之外。

  在美学层面,美的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欺骗性。当这种带有欺骗性的美学外衣被微媒技术利用或拐骗的时候,微媒因此就具有了合法的外衣与合理的形式。因此,美学与微媒技术具有天然的盟友关系,以至于新媒体时代的微媒技术与美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美学的外衣在视觉、听觉和触觉上都具有天然的诱惑力与激情,微媒在信息发布与传播的渠道、路径以及载体上无不被具有诱惑力的美学所迷惑,因为它们要获得最吸引人眼球的点击、最多的流量关注和最大的经济资本收入,所以美学被微媒技术推至最优化的展示与表达,哪怕是最虚假的信息、最色情的表达和最浮夸的表情均能被微媒技术所利用,而且这种展示与表达总是最大化地让信息接收者获得最少的被欺骗的感知。换言之,虚假信息总是被遮蔽或包装于美学外衣之下,很难被一般人发现或不费心思地看穿。因此,未来微媒技术在展示与遮蔽的双向维度上作协同性发展是总趋势。或者说,展示技术与遮蔽技术或成为未来微媒技术发展的前沿技术。然而在展示技术与遮蔽技术之间的最大矛盾就是虚假技术的反展示与反遮蔽。也就是说,协同展示技术与遮蔽技术是未来微媒技术发展的要义。

  那么,如何看待微媒技术所带来的虚假信息?这如同看待铁犁技术一样。众所周知,铁犁技术既给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但也毋庸置疑地带来了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以及沙尘暴等负面影响。对此,环境保护主义者提出了“深耕”或“免耕”的政策性策略,进而增加土壤养分的自供给,减少沙尘暴所带来的环境生态问题。但这两种办法都是很难解决问题的,“深耕”只是暂时性策略,“免耕”是因噎废食的做法。于是,最终人们开始探索有机肥、化肥等来解决土壤肥力下降问题,还探索防风固沙的办法以解决沙尘暴的影响。最为关键的是,人们从早期的旱田耕作逐渐转变为水田耕作,进而有效解决土壤松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样,在微媒领域,借助国家法律、网络规定和信息过滤去“深耕信息”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当然,“免耕信息”更是不可能。最终解决微媒技术带来的虚假信息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信息发布主体与传播空间载体在控制虚假信息的能力提升上,这需要全社会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信息技术或载体的不断改进。

  (三)伦理危机

  微媒技术在虚拟景观伦理上表现出超常的建构力量。诸如微信群、微博领袖、App客户端意见等微媒介景观所建构的伦理系统如同建筑技术一样,它能将艺术、美学、空间、时间等聚合到一个很大的景观场所,生活在其间的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建构了建筑体系内部的生活规律、美学情趣与艺术追求,进而形成日常伦理体系(如宫廷建筑体系内部的宫廷伦理、祠堂建筑体系内部的祭祀伦理、法院建筑体系内部的司法伦理等)。微媒技术景观伦理主要表现在对话伦理、表情伦理、美学伦理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伦理中。当然,这些伦理是一种借助于虚拟技术的虚拟伦理,其结构较为松散、关系逻辑性不是很严密,具有即兴表达与虚拟再现的特征。或者说,只有在线上交流与阅读的时候,这种虚拟伦理才是存在的,下线后可能就随之消失。譬如人们在微信上用图像语言建构的表情包伦理系统,就是即兴即时的伦理系统,线下表情包是无法自动构建特定的伦理关系的,也只有当这种表情包在特定对话场景中才能形成伦理景观。

  借助于虚拟技术而产生的虚拟伦理或引发诸多伦理危机,它至少包括情感危机、想象危机、思想危机、语言危机和创造危机等方面。在情感层面,人们越来越发现线上交往的即兴快感之后的情感孤立与失落,远没有真实交往之间的情感真实。即便在线上微媒上的客套与情感图像化表达,也只是建立在无意识或不自觉的情感交往之上的虚假。于是,人们开始疾呼:虚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开始淡漠了,甚至发出“人已经死了”的疑问。孤立、独处与自闭成为微媒时代的部分人的生活选择。在想象层面,人们也越来越发现后现代人类的想象力远逊色于古人,并认为微技术已经扼杀了微媒时代人类的想象力。在一切依照程序、结构与模型建构的虚拟世界,在一次性消费人类想象力而建构起来的技术世界出现在人们面前之后,人类也就再也没有了对世界、自然与物的想象力了。虚拟机器或控制了人们的行为及其想象力的发挥,进而使得人们的思想系统也发生前所未有的危机,尤其是哲学对生活、技术以及这个世界的思考变得十分奢侈。因为,人们被微媒技术控制的生活变得十分零碎而没有系统,随时随地的消费微媒技术,也就随时随地切割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时间。被切割的时间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闲消费,填满了随时随地的时间表,也就挤压了思想的空间与时间。然而,哲学从来就是闲暇之余的学问,没有了时间和空间,也就失去了哲学思考的可能。哲学由此陷入深刻的危机,哲学对文化的思考缺场也许是微媒时代令人棘手的问题。

  (四)教育裂变

  微媒技术给教育带来革命性影响,促进教育越来越走向虚拟教育。然而,毋庸置疑的是,虚拟教育体系中,教科书、教具、教室等传统教育资源开始变得虚无或没有实质意义,教师身份与尊严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整个教育系统已然发生重大裂变。没有了教室的虚拟课堂变得更加的自由或自主,最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有读秀、百度或其他在线资源库知识丰富,而且后者最大的便利是随问随答。在虚拟教学体系中,教学对话、学习时间、教室环境背景、知识点、教具、教学活动等都可以实现自由选择与自由设计。

  那么,在这种虚拟媒介技术革新中,哲学何为呢?哲学所要思考的问题恐怕是:虚拟教育在情感教育、伦理教育以及其他日常教育领域是否具有缺陷,以至于如何预防虚拟教育所带来的教育危机。实际上,诸如此类的问题或已构成虚拟时代哲学的重大命题,譬如微媒技术改变了课堂教学的伦理关系,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所建构的情感关系,以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发生革命性改变,尤其是教师的主体地位已然走向了协同地位并转向合作关系,并对教师在方法论与思想哲学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但目前毋庸置疑的现象是:受传统教育的教师正遭遇微媒技术时代的学生的“威胁”,未来科研型教师可能更受欢迎,因为只有他们的科研思想、科研方法和科研理论更适合引领微媒技术支配下的学生如何学习(学习路径论)或怎样学习(学习方法论)。很显然,微媒技术控制下的未来教学危机已经来临,而走出这场危机的教育或教师需要更多的哲学批评思想以及哲学智慧。

  简而言之,对微媒技术意义的哲学批评不仅是当代技术哲学所肩负的责任,也是当代媒介哲学发展的需要。微媒技术的意义膨胀或价值逆向是微媒技术带来的附带问题,也是微媒技术哲学(或微技术哲学)缺场的表现,更是未来哲学的使命。

  注释

  1 [英]凯文·罗宾斯、[英]弗兰克·韦伯斯特:《技术文化的时代:从信息社会到虚拟生活》,何朝阳、王希华译,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2 [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毛怡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3 [加]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92、281页。

  4 [英]约翰·克莱尔:《媒体操纵:媒体宣传操作指南》,林江、袁秋伟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
原文出处:潘天波.微媒技术的本质、意义及其价值逆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08):74-7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