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低碳经济论文

发展我国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3-12 共8711字
论文摘要

  绿色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既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和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2009 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综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更加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是推动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着力点,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生态文明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共赢的最佳途径,也是推动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优选模式,同时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战略性选择。

  一、绿色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产生的历史和现实背景

  从世界范围来看,由于高污染、高排放、资源高消耗的传统工业化生产模式、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对人们的生存带来严峻挑战。为此,改善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既是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一项世界性课题。从历史发展来看,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产生,反映出人们因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焦虑和担忧,顺应了人们对美好生存环境的新期待。2007 年 7 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其目的是在于通过发展新能源和建立碳交易市场,积极打造低碳技术竞争新优势。2008年 7 月,日本政府学习西方国家的经济与环境发展理念,倡导建立低碳型社会,制定并颁布了日本低碳社会行动计划草案。2007 年 9 月 8 日,胡锦涛在亚太经合会议上提出了四项低碳发展建议,表明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态度和决心,体现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和行动。2008 年 6 月27 日,胡锦涛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认真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坚持实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1]。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提出协调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志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美丽家园,实现中国梦。循环经济是在总结和汲取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所造成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高污染的深刻教训基础上提出的,是提高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消耗了大量的高碳化石能源,造成了愈来愈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出现了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全球气候变化造成了一系列严重后果。主要是: 导致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牧业损失加大; 我国水资源问题日益严峻; 对我国重大工程安全运行的风险加大; 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的影响会更严重等。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带来十分严峻的现实威胁,并将持续和不断加剧。我国主要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能源,尤其是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高达 70%。这种典型的碳基能源经济,使我国经济和能源结构的高碳特征非常突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对较高,对环境的污染相应地比较严重。我国粮食生产尽管实现了九连增,但农药、化肥、水污染等问题突出,农村环境问题、土壤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危险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持续增加; 我国资源能源形势也异常严峻,问题主要是过度消耗。据统计显示,2006 年、2007 年我国 GDP 增长率均分别低于同期火力发电量的增长率[2]。生态破坏问题十分严重。草原不同程度出现退化,许多河流的水生态功能严重失调,生物多样性减少,一些重要的生态区生态功能不断退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年均 9. 3% 的速度高速增长,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2008 年我国的 GDP 已达到 30 万亿人民币,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与日本。2010 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总量的增加,必然会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当然也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增长中资源高消耗与环境高污染问题非常严重的情况下,伴随着我国经济总量扩大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矿产、能源、淡水等战略性资源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环境污染的问题将更加严重。

  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要破解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与能源瓶颈,就必须走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之路,认真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赢得较快的、更长久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生产发展、生态文明、生活富裕、人民幸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文明型社会。

  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体现了经济发展的正能量
  
  1.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是优化经济发展模式的最佳选择

  低碳经济的显着特征是实施能源的高效利用、实现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 GDP,核心内涵是减排技术和能源技术创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最终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3]。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是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它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体现了经济活动低碳化和生态文明观念,最大限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或实现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文明进步的发展模式,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转型,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常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经济活动会受到市场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的双重制约。

  积极稳妥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持续地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和城乡风貌改造工程,积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和人居条件,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理念、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的迫切需要。

  生态文明主张生产方式向“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转变,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做到废物最小化、资源无害化,发展循环化。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由高碳能源经济向低碳与无碳能源经济进行根本性转变的重大举措,是调结构、转方式,实现我国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低代价发展的战略性选择,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既能造福于我国 13 亿人民,又能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一条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是未来各国产业革命发展的主要方向。

  2.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是激活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驱动力和内生力。把发展绿色、低碳技术及其产业化作为突破口,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和着力点,是推动我国经济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我国能源的瓶颈效应日益明显,对外依存度较大。我国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此,必须破除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传统的线形经济向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核心在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消费结构的调整,关键在于政策法规的支持与扶植、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和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市场的调节。我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在世界发展前列,引领世界发展,实现蓝天净水、生态文明家园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低碳专业技术人才,科学构建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消费模式,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实现由高碳时代向低碳时代的跨越。传统的急功近利式的发展模式,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而且也逐渐缩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导致了人类生存危机; 国内外经验表明,节约资源的发展方式、蓝天碧水、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成为现代人的理性选择。节约资源就是造福后代,节约资源就是增强发展后劲,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生态文明与野蛮开发相对立,面对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工业革命带来的严俊挑战,其根本途径是转变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用更理性的方式发展经济,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互惠共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是现代工业高度发展阶段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必然的历史演进轨迹,即人类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从对大自然的掠夺型、征服型和污染型的工业文明走向环境友好型、协调型、恢复型、保护型的生态文明,是革命性的变化和进步,这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被迫之举,也是由“自在”走向“自为”的明智之举。中国生态农业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提出,是在中国实际条件下农业持续发展的最佳实践模式,体现了“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通过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废物资源化利用,推动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社会生产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决定了经济发展模式可分为自然经济、线形经济、循环经济,污染治理的方式是自然净化、末端治理、全过程治理[4]。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依存、互为转化,其核心价值导向是在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经济时,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生态规律,更加注重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再生资源,实现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和社会持续,实现经济—自然—社会复合系统的有机统一和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三、发展我国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

  1.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社会是通过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致力于在生产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领域控制和减少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由于西方国家认识早、起步早,普遍走在了发展低碳和循环经济的前面,并逐渐成为政治外交牌。对于确实需要长期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建设低碳、循环经济社会任重而道远。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既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要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战略高度,把低碳、循环经济理念变为全社会的主流共识,把低碳法规、循环经济法规的实施作为城乡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实,并逐步成为行为自觉和生活习惯。在农村,要大力推广沼气使用和节柴改灶、改圈、改厕,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秸秆优质化能源利用; 在城镇,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立公共自行车交通体系,要以推行节约型生活方式为重点,从细节上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积极倡导并推广应用低碳、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养成文明、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和习惯。

  2. 认真贯彻落实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近年来,我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清洁生产促进法》、《促进循环经济法》等,2009 年 1月 1 日起《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2]。相关配套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出台也已提上了议事议程。强化清洁能源、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发展中国特色经济提供了制度保障。要按照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规定,依法完善宏观调控,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加大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强化对高能耗、高耗水企业的监督管理,强化产业政策的规范和引导。坚持减量化优先的原则,着力解决能耗高、污染重、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认真实行法律责任追究制度。充分发挥循环经济法的积极作用,把循环经济贯穿于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服务等各个领域,形成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在城乡建设、交通、建筑、消费等社会管理领域,营造促进低碳生.
  
  3. 科学规划,逐步推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科学制定和完善能源总体规划及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专项规划,把加快实施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纳入国家顶层设计的战略与规划,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向实践层面拓展。一方面,引导现有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大力发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特别是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依靠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提升产业层次和聚集度,切实改变过去依靠高投入、高消耗支撑经济增长的方式。另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按照循环利用、互惠共赢、生态文明的原则,通过多措并举,积极引进和建设与现有企业配套互补的企业和项目,努力实现企业间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园区内废物的零排放,形成比较完整的闭合工业生产链条和工业生态系统。积极应用新的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生态建设等前瞻性技术,建设生态城市和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在农业发展上,坚持标准的规范性、技术的先进性、产出的高效性、资源的循环性、生产的惠民性、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两个制度”,运用好价格和补贴“两个杠杆”,强化科技进步和农田基本建设“两个手段”,大力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推进农业科技和制度创新,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改变集约化农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带来的资源衰竭、环境污染、能源损耗、生态破坏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大力发展现代绿色农业技术、健康技术和安全技术,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高端、安全的现代生态农业,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生产、农业合作性生产、农业生态化生产,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实施秸秆还田技术、滴灌喷灌技术,使用堆肥、有机肥、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禁止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等有毒有害物质,大力发展有机生态农业,既有利于克服国外非关税壁垒,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也有利于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切实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加快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拉伸产业链条,努力提高农产品商品率、效益率。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推进,不断深化,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

  4. 强化政府服务职责,积极做好协调、引导和服务。政府各部门都要认真转变职能,增强调控的综合性,积极推进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实现用能技术的先进化,全面合理发展再生能源,使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占据重要位置; 通过层层分解节能减排指标,严格奖惩考核办法,实行责任追究制,推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实施; 制定和实施政府机构能耗使用定额标准和用能支出标准,实施政府内部日常管理节能细则,推行政府节能采购。加强对大宗工业废弃物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 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自主攻关和开发利用核心技术的能力; 对制约资源节约的重大装备、关键技术、工艺流程开展重点攻关、集中解决; 对资源再生技术和产品深度开发要加大开发利用力度,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对国外先进的高科技资源节约设备和技术,要积极主动地提高引进、消化、吸收的能力,为我所用。严把新上项目环境准入关,积极推广应用节材、节水、节能、节地、节约矿产资源等成熟技术和工艺,不断提高资源节约技术的科技含量和水平,推广应用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技术,实行废水“零”

  排放,努力构建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资金、技术、评价、监督、考核等科学保障体系。通过激励性和约束性双重手段,鼓励、引导、支持企业在低碳经济领域积极投资; 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形成有利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构建有利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的信用担保体系; 加强监督检查,完善准入制度; 加强政策研究、技术推广,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模式,形成有利于保护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健全激励和补偿机制,促进可再生能源持续发展; 加强政策保障,保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

  5. 积极建立节能减排市场调节机制。从长远发展看,节能减排需要建立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以防治污染、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为前提,以清洁生产为途径,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和市场驱动双轮驱动战略,使经济发展具体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对于开发低碳产品,综合利用自然能源,投资低碳生产流程的企业,给予支持和鼓励,并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和设备革新,降低能效、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和实行碳零排放。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电动汽车、节能环保和先进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有效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空间,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差别化管理,大力实施能源节约优先战略,鼓励民众由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转变,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通过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模式使各企业主体获得良好的、明显的经济效益,实现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企业利益和公民利益的最大化。

  6. 健全绿色发展法律法规,建立绿色消费环境。加快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产业发展等领域的立法工作,对不利于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进行清理、复核和修订。开展资源环境保护执法检查和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专项整治行动。严格执行国家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削减计划,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快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开发受益企业对政府生态治理和受损群众的生态补偿制度[5]。积极引导绿色消费、有机消费,营造绿色消费环境。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加大对获证企业及其产品的监管力度,依法强化农产品质检和市场管理。在政策、法律上给绿色有机农业以扶持和保护,优先对绿色有机产品基地建设、品牌创建、科技项目研发和推广等给予支持和激励。积极推广应用生物农药、有机肥料和可降解地膜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投入品。创新绿色发展机制,不断完善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

  7. 积极实践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挥典型示范效应。2010 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园区在选址、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全过程贯彻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理念,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展示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主要表现在: 大面积地运用太阳能。世博园太阳能发电能力成为目前国内城市市区太阳能集中应用规模最大的区域。世博轴的地下空间巨大,如果用电通风、照明,会消耗巨大电能。通过科学设计,利用阳光谷引入阳光、空气,运用生态技术节约能源; 采用清洁动力汽车,园区内的公共交通实现“零排放”。借助技术手段,将建筑垃圾渣土处理后应用于园区市政道路工程,不仅提高了路基承载能力,而且变废为宝。“沪上·生态家”,用 15 万块上海旧城改造时拆下的旧石库门砖头砌成,集生态智能技术于一身,体现了最自然、最低碳的低碳城市理念,科学地解决了通风、保温、照明等一系列问题。世博轴利用黄浦江天然水源和地源提供全部空调能源,不使用冷却塔、锅炉房、电、气、油等传统空调手段,不仅降低了能耗、减少了污染,而且降低了总体造价成本。选择能源与资源消耗少和环境效益显着的绿色建材,建造节能的生态建筑。应用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技术,蒲东“一轴四馆”等永久性建筑区域,全部实行全封闭的垃圾管道气力输送系统,应用电脑程序控制垃圾分类收集和运送流程[6]。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现阶段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在我国人口数量多、经济增长快、能源消耗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国情下,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任重而道远。为此,必须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在具体操作中,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和法律支撑的原则,始终紧紧咬住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放松,始终坚持把节能、降耗、减排作为一个硬性、约束性指标,贯彻于经济社会生活发展全过程,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落实责任,强化措施,依法推进,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实现我国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维松,范开利. 论低碳经济的法律调整机制[J].理论学习,2010( 5) : 17.
  [2] 孙佑海. 推动循环经济 促进科学发展[J]. 求是,2009( 6) : 55.
  [3] 林汐.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0: 73.
  [4] 王广峰. 线形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 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2007( 6) : 29.
  [5] 李裴. 坚持科学开发 推动绿色发展[J]. 求是,2010( 16) : 58.
  [6] 周汉民. 突显低碳经济 深化世博主题[J]. 求是,2010( 5) : 3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