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辽宁省低碳消费模式问题分析
【第一章】辽宁地区低碳消费模式建设研究绪论
【第二章】低碳消费模式概述
【第三章】辽宁省低碳消费模式构建
【第四章】辽宁省确立低碳消费模式的对策建议
【结语/参考文献】辽宁省低碳消费体系创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3 章 辽宁省低碳消费模式构建
低碳消费模式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在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运用低碳经济基本理念与原则,通过组织相关活动,构建新型消费模式。根据现阶段辽宁省低碳消费的实际情况,以地区经济发展为前提,科学技术为依托,结合东部沿海环境资源和沈阳工业圈为战略依据,试设想辽宁省所适用的低碳消费模式。
3.1 辽宁省低碳消费现状概述。
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重大战略部署,辽宁省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资源代价,这始终是制约辽宁省经济发展的软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深入人心,我们不仅关心生活质量问题,而且生态环境问题也备受瞩目。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十八大报告又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此,积极探索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消费,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要求,是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具体落实到每个组织、每个部门、每个家庭的必然要求。
辽宁省在 2010 年 8 月被列入国家低碳试点,在编制低碳消费的总体规划下,订制科学合理的配套政策,在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制定严格的数据化规格,不断加强对碳排放高的企业的打击力度,逐步优化全省的产业结构体系。完善管理体系并积极倡导公众购买低碳商品,助推辽宁省低碳消费模式正向发展。然而,辽宁省在发展低碳消费各方面还有待于提升,低碳消费模式依然尚未形成。
根据目前辽宁省实施低碳消费的实际情况,结合现阶段地区间经济发展程度、经济技术支撑条件、资源环境形势以及发展战略等为依据,通过行为、方式、理念三大方面来揭示现阶段辽宁省发展低碳消费的实际问题有:现阶段辽宁省低碳消费的意识还没有形成,生态在某种程度上被破坏严重,政府对于公共设施的建设也没起到足够的保护,如公职单位不能有效做好资源回收再利用等节约规则,社会媒体监督不足,政府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惩处力度不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淡漠等社会现时问题。然而辽宁省是资源丰富又地处东部沿海要害位置,以矿、煤丰富矿产资源为突出重工业基地大省,一些传统工业企业已逐渐节能减排,可以从能源的角度建立生态绿色生产,但有一些企业依然是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能源利用率仍旧过低。绿色环保产品在商品市场上类型少、价格高,所占比例依旧较小;企业往往偏向于生产那些不那么环保却又可以产生高额利润的商品;科技发展迅猛,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寻求个性化商品的同时也忽略了对普通产品的珍惜,通过生产商为不断更新升级新商品新功能来刺激消费者虚假消费需求,导致重购浪费;生产商为了谋取更大商业利润,通过降低商品使用寿命来换取消费者重新购买商品所产生的利润等;诸多奢侈浪费现象在生产生活中普遍存在,有很多情况是购置商品往往是为满足自己更高的需求或只是一点虚荣。
所以,高碳行为在我们生产、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无不存在。
尽管辽宁省实施低碳经济程现出好的势头,社会对于低碳消费的发展也充满热情,但是辽宁省低碳消费能力仍然较弱、低碳消费模式依然不大、低碳消费环境也还是较差,这些不良的状况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还需我们不断探究。
3.2 辽宁省低碳消费模式。
辽宁省上实际情况,发展低碳消费要以地区经济发展为主导,以经济技术条件为制约,结合资源环境特点,依照低碳消费的经济发展战略为基本内涵,并结合低碳消费模式在现有实践过程中设想为:
3.2.1 农业低碳消费模式。
生态农业是生态农业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相统一,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它是以生态环境为前提,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根据自然与社会相协调、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原理等,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技术,进行农业集成式生产。它是综合农业的新形式,又是农业生产加工到整合销售的综合现代化农业。通过网络化连接、农业废弃物资管理,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相统一。运用生态经济系统原理,实施建立资源优化、环保、高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
第一,种养殖业复合系统。
生态农业系统中种植业和养殖业中存在交叉的物质循环和共生两种类型。基塘复合系统模式最为典型,体现的是物质的循环;稻鱼(虾、蟹)共生系统模式、林下经济系统模式也很典型,体现的是营养物的共享。
基塘复合系统模式:以果基鱼塘为例。塘基上种的果树种类很多,不同地点、同一地点的水果品种也有变化。塘泥又为水果提供滋养肥料,使其生长丰盛,产量多。
果树下又可结合养鸡(鸭、鹅),即生产方式简单,生态循环好,经济效益高。鸡(鸭、鹅)可以吃小虫和杂草;家禽粪便还可以肥地;一些有机物、营养物进入鱼塘,可促进塘鱼生长,可谓一举多得。
稻鱼(虾、蟹)共生系统模式:在传统种植水稻地区,经过长期历史实践,已经探索出了众多稻田生态模式,如稻田养鱼、稻田养虾、稻田养蟹等。稻田可以提供天然生态养殖环境,以昆虫、蚯蚓等小爬行生物作为鱼、虾、蟹的天然饵料,不仅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栖息场所,而且又节省了土地资源。天然养殖场所下,养殖虾、蟹又对稻田具有松土、除虫、增肥、增氧、增温、减湿的作用,加快光合作用,保证水稻得以增产,经实践证明质量好、产量高。稻田生态养殖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不但降低了成本,还大幅减少使用农药及生化肥施用量,从而减轻对生态的破坏,降低了环境污染。种绿色产品产出模式的特点是循环快,易操作,经济效益好,辽宁省盘锦地区已经施行了多年。
"林下经济"系统模式:近些年来,"林下经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它是以林地资源为依托,选择适合林地资源利用的养殖、种植形式,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循环型经济。它是一种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的方式,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发展为支撑,将林下生长动植物和微生物、菌类,进行合理科学种植、养殖,成为一种新型绿色农业经济。人们利用过去传统的生态林发展林业的产业,把抚育森林和采伐的剩余物制作培育菌类的培养基质,废弃的基菌类质和家禽粪便经消毒处理后作为林木、牧草和作物的有机肥。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业加速了森林的新陈代谢。在辽宁省林区应大力实施"林下经济"系统模式。
第二,以沼气为纽带的模式。
以沼气为纽带的模式在辽宁省辽南地区已经进行多年。通过畜牧业--粪便发酵--出沼气--沼渣施肥--种植业发展--畜牧业的发展的良性循环,解决了农村人畜粪便及家庭垃圾的排放地问题,农村家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同时沼气又解决了燃料的问题,使得林木得以恢复,又有效地涵养了水源,使整个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这种模式可以概括为:农产品在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再利用。生物能转换为技术新型能源,厕所培育沼气池相通猪禽舍厕所,最后将日光温室相连结,形成"一站式"畜养模式,形成农村能源"一站式"简便低碳体系。这种模式能够为农村提供能源,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有效减少农作物和化肥的使用,保证食品安全。
3.2.2 工业低碳消费模式。
工业低碳消费模式是改造与重构产业链间各个部门,使不同部门间形成具有一定生态性、低碳性的完整产业链条,它将低碳工业体系、生态工业体系和高效能工业进行合并,建设新型低碳生态高效能工业系统。根据目前状况,这种工业低碳集聚模式通过以下三个层面的来操作:
第一,低碳工业系统所有生产链条上要以清洁生产为基准。它要求产业链条上的每一环节都要以"清洁"为主导,这其中包括清洁能源、清洁生产、清洁车间等各基本单位。然而,现实中最重要的难点是,一些不具备规模经济效益又布局分散的小企业,他们很难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经济效益低、污染物排放量大等现实问题亟待需要改善。
第二,低碳工业系统以园区分划。低碳工业园区有两种分划,企业集群在一起形成的物理园区,各部分间资源与能源相连构成一种集聚,使能源得以充分利用。园区内资源能够得以更大发挥其作用,例如锻造过程中的小块铁可以在小零件铸造车间形成零部件;其二是园区中企业群和社区网,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物质依赖关系。对于企事业群和社区网的建设,要有长远理念和科学规划标准,以便园区配备基础设施,企事业员工在生活物质需要得到有效满足,实现生态园区整体效能最大化。大连开发区在园区内设立东泰公司,专门回收各企业的废弃物及危险废弃物和可再生利用资源废弃物,东泰公司采用"多家排放、集中处理、变废为宝"的生态链式处理模式。开发区还实现粉煤灰、水和电子废弃产品的资源化;区内集中处理污水,实现"零排放"和中水利用。
第三,低碳工业系统建立网格管理。从实际上说,企业全面实行清洁生产,将废弃物实现内部循环和无害化处理的同时,短时间内可能带来经济缓慢。对此,我们逐步不断进行综合技术经济效益评估,分析对当前出现的问题,建立废弃物的再生利用能力,以及产出方式。建立废弃物无害化未端生产,加强废弃物再利用和处理方式,对于那些单个对于再生产过程中无法再利用的进行妥善处理,并将企业链形成网格化管理模式下的低碳工业系统。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辽宁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双轨道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工业和农业、城市与农村的结合,是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注意的重要领域;尤其农村的养殖业与食品加工业和农业之间的物质流循环,农村的生活废弃物与城市的静脉产业如何连接等,是低碳经济的重要领域,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工业低碳消费模式在工业生产这个大系统中如何实施,有以下三种模式:
第一,产业间共生模式。辽宁省许多区域是存在这种产业间共生关系,这种模式在第一和第二产业间的物质共生关系为基础,以吸收太阳能特征的植物为开端;例如,"林纸一体化"模式、"林纸一体化"是国家造纸工业的发展方向;通过木浆造纸技术,不仅解决传统造纸所衍生的污染水资源黑色液问题,木浆中的木纤维还可制作废纸进行循环利用;该模式是通过第一产业的林业产业与第二产业的造纸企业相结合,大量植树造林还能为造纸的企业提供造纸原料;不但推动造纸业的正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又促使林业得以发展形成绿色林业带。
第二,矿业为龙头的共生模式。这是一种循环共生机制,以矿产资源为基准点,其地球远古形成的不可再生资源为起点的产业链,会随着人类的不断开发利用而逐渐枯竭。但是,在这些不可再生资源中存在共生物质,可以形成相关的产业联系。以煤炭为核心的联产模式:煤炭企业实施新策略,以煤炭资源为核心,优先发展先进技术,实现能源化工的联产和自净,形成以煤发电、以电制化、以煤发电制热到冶炼等新型可循环发展模式。这都将是我们有待持续开发研究的。
第三,绿色制造技术。在未来,辽宁的制造业仍然具有极大发展空间。钢铁行业采用重点技术进行的发展,从三个层次上:一是普及、推广节能环保技术;二是投资开发绿色化技术;三是探索研究生态化工技术。除此之外,水泥行业是典型的可以充分利用废弃物的行业,发展前景广泛。
3.2.3 第三产业低碳消费模式。
第三产业消费领域主要是指第三产业、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居民生活 3 个部门的消费。该领域运用低碳消费模式的关键是改变人们故有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因此,该领域的低碳消费模式实施重点是: 树立低碳消费理念,倡导低碳消费方式,选择低碳消费行为。目前,非生产性领域模式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环境标志和节能产品认证,强制实施能效标识管理,规范节能商品市场;在公共配套设施、商业聚集地、居民集中生活区和政府行政部门中推广高效节能产品,空调等耗能产品执行温度最低标准制,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就控制耗能的源头;在农村全面发展省柴节煤的炉、窖、炕灶及新型燃料技术,为改造新型炉、窖,实施政府补贴。
第二,生态节能建筑建设。发挥主体的工程建设作用,全力推进绿色建筑的应用;建立奖励制度及认证评估,形成有利于发展的政策环境;在建筑方面,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开发,逐渐完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主管部门要形成有效的建筑节能环保机制。
辽宁省统筹市政和城乡建设,强制性执行节能 50%的节能标准在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设上,率先实施节能 65%的标准在沈阳、大连等较大城市,积极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鼓励实行集中供热,推行分户供热和分户计量。鼓励采用蓄冷、蓄热空调及热电冷三联供技术、变频调速技术;推广新型绿色环保墙体材料,占建筑材料比例最少要达到 70%;实施绿色照明,所有公共服务单位要完成节能灯具改造,城市要建设成为节能照明体系型城市。
第三,建立政府生态采购制度,生态采购制度目的是强制保证采购的商品必符合生态环保标准,意在培育生态产品市场的发展,提高政府及企业的内在趋动力,保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谐发展的社会。建立低碳供应链管理模式,让供应链条上的每一个生产过程都符合统一的环境规范和行业标准。
第四,倡导和鼓励公众绿色消费。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讲,接受"绿色消费"的理念,并付诸行动,将会对世界产生影响。"绿色消费"的含义:绿色消费,包括绿色产品、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全效能使用、对生态环境和自然物种的保护措施等,几乎涵盖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每个环节。但主要是指在社会消费中,不仅要满足本代人以及后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绿色消费倡导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在消费中注重对垃圾的规范处置、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实现可持续消费。对"绿色消费"的理解:绿色消费绝非"消费绿色";"绿色"也不意味"天然";"绿色消费"反对攀比和炫耀;"绿色消费"反对生态环境破坏;"绿色消费"尤其反对过度消费。
3.2.4 废弃物循环低碳消费模式。
根据国际经验,废物循环模式所涉及的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产业是发展低碳经济领域中的重点产业。但目前该产业的总体情况仍是规模小,回收体系不健全,缺乏规范的技术标准,政策不配套,产业化程度低,利用水平和附加值低。
特别是静脉产业的二次污染问题十分突出,这是各地区都必须高度重视和尽快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一,农业废弃物低碳消费模式。
集中发展畜禽养殖:按照食物链和营养级的关系,将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使其资源化和能源化,形成"猪--沼--果"、"猪--沼--稻"、"猪--沼--菜"等农业生态循环产业模式。这样,环境污染既可以解决,又可以得到相应经济收益,还为社会实现生态优化,实质上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完美结合。
第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低碳消费模式。
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每年有大宗工业废弃物被产出,这各废弃物的特点是产量大、占地广又存在环境污染及破坏,如煤矸石、粉煤灰以及其他各类工业废渣等。在大宗工业废弃物的综合治理过程中,将众多资源首末端相关产业重组而成的共生模式,促进大宗废弃物在综合治理过程中得到有效解决。如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垃圾制成建筑材料,将煤矸石、粉煤灰制作建筑用水泥等。
第三,生活废弃物的低碳消费模式。
生活废弃物可以分为生活垃圾和废旧物资。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清运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城市的环境卫生系统承担对其具体工作;而废旧物资的回收再利用,很多情况主要是由社会公益组织完成。
很多地区已经形成各种各样的废水综合处理产业模式和产业共生形态,如雨水、中水以及海水的综合利用等。综合利用废旧物资,注重废金属处理,可回收再利用废品如废橡胶、废塑料、废纸等回收利用,变废为宝的思想转变,使一些企业得到甜头。
目前,辽宁省以废弃物、危险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实现了粉煤、煤矸石、矿渣,伴生矿资源、油母页岩,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废旧电池,废旧汽车、废旧轮胎,废旧有色金属等废弃物的回收、拆解、处理、再生产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全面解决了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
3.3 辽宁省实施低碳消费模式。
根据目前情况来看,辽宁省各城市间的实际情况,开展低碳消费模式要以尊重地区经济特色为原则,以技术条件程度为依托,依据不同区域城市的自然资源环境和历史发展状态为依据,省内共 14 个城市,结合各城市特点并进行科学整合规划,形成辽宁省独特的低碳消费模式,可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3.3.1 沈阳经济区低碳消费模式。
沈阳经济区是由以沈阳为中心,抚顺、本溪、鞍山、辽阳等周边城市共同组成,总面积 7.5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2798 万,城市化率达到 67.5%,在全国城市化水平最高地区之一。按照《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框架方案》,沈阳经济区的特点是辽宁省经济、文化、政治中心,拥有最先进的科技支撑,地域平坦交通方便,自然资源丰富,公共配套设施完整,具有先进的人力资源优势,这将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大都市,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东北沿海经济带。
沈阳经济区致力于建设重要经济增长区,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高加工度的生产型原料工业基地,是国家新型产业基地,是全国最重要的科研技术中心,工业创新 A+基地,东北地区现代商贸、物流、金融中心;建设沈阳牌工业基地,建立现代化体制机制,成立创新先导区。老工业基地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的现代矛盾和历史问题,不断试验,反复突破自然,在创新体系下形成综合配套并有一定规模的经济转型示范区,从传统资源形工业模式转化为现代化低碳网格工业系统,形成一站式网格化低碳生态发展产业链条,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高效低碳建设以区域化、资源导向化的生态产业格局。计划到 2065 年,沈阳经济区的低碳工业网达到发达国家产值,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经济中心,将联结东部地区、华北地区和东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产业东部链条基地。
3.3.2 沿海经济区低碳消费模式。
沿海经济区是由大连、盘锦、丹东、营口、锦州等城市共同组成,是东北地区唯一沿海区域,总人口 1854 万,是辽宁省独特的沿海经济带,辽宁省沿海经济区侧重于结构转型式的低碳消费模式。辽宁沿海经济带是重点发展低碳经济地区,在工业一体化进程中不断完善改造,以港口为依托,形成独特海产品产业链条化,并发展海水能源产业为依托的低碳工业经济。这其中有石化、船舶制造,电子元件、制衣纺织厂等多种产业,形成产业内和产业间的工业共生网络,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将原料和排放物进行网格式投入、产出,再利用等完备完代谢链条,加快推进各类产业聚集区建设。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大力发展节能资源产业发展,填补辽宁沿海资源缺口,努力开创省级示范基地,协助沈阳经济区协同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进出口贸易通商要岸,实行引才渠道多元化,通过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开展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等重点产业。大连准备建设全国省最大的共同配送中心,联合沈阳铁路局共同建设完成,预计总建筑面积达 18.8 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是全省最大的快消品、冷链食品仓储及共同配送中心,实行他仓储、运输、分拨等物流资源调度一体化,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得到提高,降低了运输配送成本,能够缓解交通节能减排。
3.3.3 辽西北经济区低碳消费模式。
辽西北经济区是由朝阳、铁岭和阜新三市构成,向生态跨越式低碳消费模式转变。
辽西北地区是属资源枯竭型城市,地区内资源环境承载力脆弱,生态环境遭一定大范围破坏,辽西北经济区在以节约资源为前提的生态经济主体建设下,亟待建设特色鲜明,绿色生态的低碳产业体系。以建设"生态郡、养生谷、健康城"为目标,以全新理念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精准定位经济发展方向,研究适用本地区农业滴灌技术,大力推进建立生态农生品基地。鼓励开展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从农村到城镇全线投入低碳配备,全面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产业协同生产,以发展秸秆、沼气发电等农林废弃物的清洁能源产业。在企业内部实行能量梯级首末端循环消费,将煤炭清洁生产为重点,使紧缺能源、资源充分发挥其高效能运用,如煤电产业链、煤电化工产业链、化工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