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 后现代设计在中国设计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3.1 后现代设计在中国的发展背景
中国是一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20 世纪 90 年代末中国处于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现代、后现代、东方与西方相互交混的时期,在这个充满古典文化的国家,人们甚至不愿去接受西方的文化思想,认为西方的文化思想只有利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国情是不适宜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一种新的文化思潮的进入是阻挡不住的,只要进入中国,那么势必就会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思想影响者整个中国的发展,整个世界也处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电子科技、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加速了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这样的社会条件更有利于后现代思想注入中国文化市场。
国内的整体思想观念逐步迈向改革开放的前卫思想,走出过门,吸取国外的先进文化思想与科学技术,中国的市场经济开始趋向于利益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样就会造成社会的很多文化领域逐渐倾向于后现代化发展,中国的艺术家的很多作品灵感和理念都是来自于他们的生活,每个人的生活价值观是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造就的作品传达的思想理念就不同,艺术创作慢慢趋向于多元化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多样化和丰富性的表现手法也为研究后现代设计的理论家提供有利的素材,伴随着外国一些著名的后现代理论研究者在中国传播,中国文化界也开始逐渐的研究后现代主义,不在是表面的认同。大卫·霍伊表述《后现代主义辞典》的序言中说道:"从中国人的观点看,后现代主义可能被看作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最近的思潮。而从西方的观点看,中国则常常被看作是后现代主义的来源。"因为后现代设计中的很多主张的理念和风格和中国的传统文化道家思想基本是同样的观点,道家思想也是主张一味的追求传统的理念、理性主义。
所以说后现代设计的一些理念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有一定的默契的,在中国的一些学者看待后现代设计的思想理念还不是那么的排斥,还是比较认可其中的一些观点,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肯定会受到后现代设计理念的影响的。
3.2 后现代设计在中国设计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设计在百度百科中是这样理解的:"设计师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技术性的创作活动,设计的任务不只是为生活和商业服务,同时也伴有艺术性。"其实设计通俗一点来讲就是对未来的一种预知和想象。设计师从专业角度来讲把自己内心的一种想法通过某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艺术"没有准确公认的定义,大家通常情况下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理想、意念的结合体,人们通过艺术表达对未来的憧憬、对现实的不满、自身内心情感的表达。艺术牵涉的范围很广,戏剧、美术、建筑、绘画、雕塑、舞蹈、工艺、音乐等等都属于艺术的范畴,后现代设计在西方国家影响最为显著的就是建筑设计,当这个国际化的西方国家产物传到中国这个传统文化浓重的国家时,虽然在对待中国有无后现代这一说法的争议很大,但是对中国的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是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3.2.1 后现代设计对产品设计的影响
在产品设计中后现代设计的思想最早要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意大利的"反主流设计"及英国和美国的波普风格设计。波普艺术是现代西方艺术思潮,产生于 20 世纪 50 年代的英国,在 50 年代的美国发展到巅峰时期。波普是二战以后的年轻人对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的风格单调、冷漠发起的一场反抗的艺术运动。波普虽然不属于后现代设计的范畴,但是它追求大众化、通俗的风格和后现代设计的特征是有一定的共性的。产品设计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最为紧密的设计门类之一,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产品设计,中国的产品设计业算是有一定的设计史,后现代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国家还是比较陌生的,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中国的产品设计师学习国外先进的设计思想。
在现代主义中产品设计主要注重的就是其功能性,所谓的功能性就是一个产品设计出来以后是做什么用的,比如说杯子就是来喝水用的,锅就是用来煮饭的等等这些都是现代主义设计中所提倡的。后现代设计中注重产品装饰的外部形象与功能性一样重要,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任意的一个视觉源泉作为设计的素材和模仿形式,然后把夸张、变形的手法应用到产品样式的设计中,让只有单一功能性的产品在色彩和形象上诙谐、轻松,注重色彩和图案的平面效果,产生引人注目的效果,让消费者感受到通俗、乐观的可消费性,从而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在后现代产品的设计中,设计师会用借用的手法把很多简单的符号应用到后期的产品设计中去,让产品更富有情趣和艺术价值。比如说设计师会把当时大家都非常崇拜的电影明星玛丽莲·梦露的形象通过艺术手法变成一个产品的艺术符号,大家因为喜欢自己明星而去购买产品。再比如说在设计很多儿童用品的时候,会采用很多儿童喜欢的卡通人物、动物形象区去设计到儿童用品中,这样孩子们在用的时候会很喜欢,并且能够衬托出孩子们纯真、可爱的本性。这些设计想法的出现都是因为后现代设计思潮的出现,设计师才有这样大胆超越现实的设计理念,当然这也离不开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越来越高的要求。
3.2.2 后现代设计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服装设计在中国的设计史中发展还是比较早的,在中国闭关锁国的时候,中国的服装设计基本都是简单的黑、白、灰、蓝、绿简单的颜色,衣服的样式也都是统一的样式,在当时看来衣服着装的统一性代表着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在现代看来就是这样的着装就显得非常的呆板、单调,没有任何特色可言。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明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的审美观也随着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反对封建传统思想的专制、统一,对当时社会不平等的压迫和剥削表示强烈的反抗,随着新中国的发展,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中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发展,服装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也有着日新月异的发展。
中国消费者的审美观点在后现代思想的影响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单一性走向多元化,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发现,当然服装市场的发展也跟着消费者需求走向不确定性的特点。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认为男孩只能穿蓝色的、灰色的、黑色的,女孩只能穿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等等。但是现在没有这么多传统观念的规定了,现在出现很多中性的衣服,男孩女孩都能穿,有的时尚的情侣还穿上一模一样的情侣衣上街。服装在颜色搭配上也比较大胆,不是简单的色调搭配,在原来的服装设计中对比色是不敢用的,现在的服装设计对比色得到很广泛的应用,对比色让简单的服装样式不那么呆板、单调。女性与男性的服装样式也不是分的那么清晰,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出现大量的中性服装。老年人和年轻人的界限也逐渐模糊,老年人也不是只能穿黑灰色的衣服,也有很多色彩艳丽的衣服,款式多样,老年人的衣服在装饰的点缀下也显得很活泼,老年人穿上这样的衣服是人老心不老。这些都是后现代设计思想的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带动市场的发展,所以说后现代设计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3.2.3 后现代设计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后现代设计最早就是兴起于建筑设计,通常情况下把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的反对"现代主义建筑"的都称之为"后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设计中的建筑设计反对单调、统一的建筑形式,强调建筑形式在人的情感化中的作用,强调建筑物的功能性与经济性同样重要。后现代设计中的建筑设计注重建筑细节上的装饰,反对"方盒子"建筑,结合古典装饰,运用删减、变形、夸张、分裂的手法让装饰更有趣味和象征意义。同时,后现代建筑设计不认为建筑物的外观就可以决定其功能性,而且还要考虑到建筑物的环境、文化、人文、历史的影响,建筑物不是单个的个体,他是与当地的所有的一切相融合的。后现代建筑的建筑语言特别丰富,不在是单调的功能认识,运用现代主义中的很多简单的符号作为建筑设计的主要元素,使得建筑物不再是冰冷冷的一个楼体而是一个具有很强艺术感的艺术品,让世人更有兴趣去了解建筑,了解艺术,了解艺术背后的情感故事。
中国受后现代设计影响年代不是很久,在这十余年的设计发展中也出现不少后现代建筑设计代表作品,美籍华裔贝律铭设计的香山饭店(见图 3.1)英国当属后现代性建筑设计中最早的作品。香山饭店在整体设计外部简介淳朴的江南风格,内部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中轴线传统原则,广场这一设计概念初次引入园林设计中,整体色调简单统一,整体气质和谐高雅,结构框架只是简单的正方形和圆形的重复和分裂,整个装饰既丰富又不失韵律,设计理念上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华,还体现了西方现代建筑的原则,香山饭店成为中国后现代建筑开始的标志。
相继后来中国出现不少的后现代建筑,比如说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主要场馆鸟巢(国家体育场)和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都是后现代建筑的典型代表。鸟巢本身就是鸟儿用干草和树枝为自己搭建的一个孕育生命繁衍后代的一个家,国家体育馆(鸟巢)则是借用鸟窝的外形用很多钢网编织的"鸟窝",它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镂空手法、陶艺纹路与现代钢结构设计相结合,整个外形像一个大碗,碗的形状提供观众更好的视野和良好的环境,在这里实现多少运动员一生的梦想,孕育多少运动员对成功的渴望;在这里又有多少人向世界展示自己超凡的能力,为自己和祖国争得荣誉。再就是代表着经济和时尚前沿的北京 CBD 北京商务区,中央电视台俗称"大裤衩"就坐落于此,之所以称之为"大裤衩",就是因为整个电视台大楼的外部像一件大裤衩立于地面之上,2007 年中央电视台、鸟巢和北京当代万国城 MOMA 被美国《时代》评选为世界十大建筑奇迹。
3.3 后现代设计对展示设计的影响
设计的门类很多,经过前期的论证与研究,不难看出后现代设计对设计要素的造型、光、审美、色彩、空间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像前面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就不再做一一赘述。但是有可能大家就会有疑问,作为展示设计的研究为什么要对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诸如此类这些看起来跟展示设计没有关系的学科做研究呢,在笔者看来设计不管什么学科的设计,在同一文化背景的影响下,设计学科所主张的思想是相通的,并且存在一定的共性,下面就以上三种设计学科对展示设计这一学科的影响做详细的分析。
首先,在产品设计中我们可以发现后现代设计对其影响最为明显的就是产品的造型和装饰。在《西方近现代设计艺术史》中是这样理解的:"设计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的,人类每一次技术上的重大发展都会给设计带来重大的变革。"生产水平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物质的需求的时候必然会引发一场革命,工业革命的起源就是这里。工业革命的产生引起人们生产工艺和工具的变革,工人获得更高的新技术,大大促进了生产水平的提高。
工业设计的诞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工业革命。1851 年的伦敦万国博览会又称"水晶宫"博览会,这次博览会举办的主要背景就是工业革命以后生产水平大大提高,一些皇家贵族为了炫耀他们的伟大成果而举办的,其实这次博览会看起来是与展示设计有关的一项活动,其实这是工业设计成果的展览,英国皇室邀请所有的文明国家参加这次博览会,很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受邀贡献了很多工业革命后的先进生产工具盒设备。通过这次博览会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了解到工业革命给人们所带来的益处,推动了各国间的经济与技术的交流,促进世界工业化的发展。水晶宫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成为世界公认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带动了后期更多展览会的举办,也为展示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后现代设计对服装设计的影响体现了大众审美的需求,大众审美从原来的单一、统一逐渐转变为个性、多元性,大众审美的需求就决定了民众的价值取向。社会经济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大众精神文化需求。在 1920 年,宾州大学的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的"裙边理论",这实际是一经济理论,它的涵义指的是女士穿的裙子越短代表着经济发展越景气,如果女士穿的裙子越长则说明经济发展走下坡路。这样一个含义的经济理论就体现了经济基础对大众精神文化需要的影响,反过来讲一个良好的精神文化则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设计师对于大众的情绪、需求的观察在现实表现之上,所以说社会经济在一定基础上决定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也决定大众的审美。大众审美的提高不仅仅在服装设计上,在展示设计方面也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审美是多方面的,产品的色彩、造型、材质、功能等各方面的要求都会相应的提高,这就促使设计师不断改善自己的设计。设计师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才能创作出更具有欣赏力的作品,就像一个人去为自己选择一件衣服一样,个人的审美能力一般,那么在款式多变的服装市场中就会眼花缭乱,看每一件衣服都非常漂亮,但是却不知自己适合哪一件,往往最后选择一件非常普通平庸的款式。作为专业的设计师应该有这样的亲身体会,在大学读书期间,大一的衣服当时觉得很漂亮、很个性,但是当读完整个大学的时候,拿着自己大四与大一的衣服对比,肯定会感觉大一的衣服是多么的俗、乡气,走在校园里城市的学生与农村的学生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就是审美在作怪,审美能力随着自身的见识和对美的需求在不断的提高,那么同样作为专业的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作品也就会有很大改变。由此看来审美能力的提高则能促进设计的更高境界的发展。
再次,后现代设计影响最为显著的建筑设计则体现了大众空间设计感的变化。
大众的思想由原来的保守慢慢的变得开放,建筑物的造型不再是统一的"方盒子",空间也不再是单一的封闭空间,外装饰色彩也不再是单调几个黑白灰色彩。敢于突破自己保守的思想,重视建筑物的装饰、空间的开放来冲击大众眼球。比如后现代建筑设计师丹麦的约恩·伍重的代表作悉尼歌剧院(图 3.2),这是澳大利亚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悉尼歌剧院被称为"船帆屋顶剧院",在世人看来它的外表既像一个个的船帆错落的组合在一起,但是又像竖立着的贝壳,但是这些都不是设计师本人的实际设计灵感,设计师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切开的橙子瓣,就是这样很普通的一个生活琐事成就一座世界著名的建筑物。现在很多著名的设计灵感是来源于生活的琐事,而不是有什么非常特殊的专业知识,这也是大家之所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意义所在。
展示设计在很多方面与建筑设计是存在一定的共性的,展示设计在空间划分和设计上有很多也是借鉴建筑设计的空间造型设计,封闭式、开放式、虚拟式、通透式等类型的空间设计。在展示设计中的"空间"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动态、主动式的,不是被动式一成不变的。它是具有双重意义的,空间的形式和意义要根据所展示的物品及自身代表的具体含义所决定,在后现代设计出现之前的建筑设计并不是像现在一样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设计理念也并没有那么随意、多元化,在现代主义中要遵循很多设计原则,后现代建筑设计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展示设计作为后期的朝阳学科也深受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