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艺术硕士论文

民生新闻本体的构建--加强核心竞争力(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1-20 共9505字

  四、故事化叙事模式

  任何形式的新闻栏目,都要以“真实性”作为首要原则。在不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想把新闻做的吸引人,故事化的表达手法是最直接有效的。电视媒介独特的视听符号系统决定了它在讲故事方面比其他媒介有天然的优势,图像、声音、解说、音乐、音响、字幕等多种元素的配合让事件的来龙去脉可以更容易讲清楚。以往的电视民生新闻都是以现在进行时的时态直播新闻,由于缺乏对事件过去情况的报道和对未来发展的关注,使得受众对当下发生的新闻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和把握,不能形成整体认识。民生新闻选题多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观众的期冀不仅仅局限在对当下发生事件的了解,更多的是了解一个新闻事件的全貌从而掌握一些对自己生活有帮助的信息。所以完善时间的过去与未来,形成故事化的叙事模式,不仅可以让新闻报道得更有趣,还能让新闻的信息含量更饱满。

  由于新闻故事化叙述的感染力源于事实而非虚构,不能随心所欲地发明情节点或人物关系。相反,必须从现实发生的事实素材中挖掘它们,即故事化是建立在对素材进行创造性的安排而非创造性的发明素材。对素材创造性的安排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如通过营造悬念、控制节奏、抓住细节、创新语言等手法,也可利用倒叙、插叙、补叙等手法扩充报道的顺序,除此之外,还可以借鉴纪录片拍摄中讲故事的手法,当重要的新闻事件背景无法拍摄到时可以采用“真实再现”手法还原场景,但此手法需慎用,不可依赖。

  2013 年 4 月 25 日、26 日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的《拉呱》栏目在山东网络台平台上点击量排行前列的两则新闻讲述的是发生在聊城的“免费赠礼,电话诈骗”的事件。两则新闻一前一后两天形成了连续深度报道。第一天的新闻讲述了不法人员如何利用“话术”进行电话诈骗,将整个事件的背景和发展情况以讲故事的模式进行叙述,并捕抓到了众多“电话号码来源”、“话务员如何招聘”的细节,故事的主线由一个知情爆料人串讲,穿插着记者以应聘话务员的身份暗访到的内容,利用插叙、倒叙等手法将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和爆料人讲述的第二现场融合到一个故事中,让受众清晰的明白“诈骗”是如何进行的。虽然已经将“骗局”

  完整展现,但缺乏对此事件的处理结果的报道,栏目组为了使受众连续关注,在新闻最后留下悬念--第二天如何与工商部门同往窝点,查个水落石出。第二天的新闻首先回顾了前一天新闻的大体内容,并重点拍摄了公安局、工商局的抓捕情况。随后,利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再现了“电话送礼”的诈骗过程。两天的新闻连续报道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新闻,从点击量上可以看出新闻在受众中的好评情况。这样的新闻报道方式,集信息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搭配主持人的犀利点评形成了栏目的风格,也创出了观众喜爱的品牌。

  五、记者的职业素养

  不同类型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中记者所担当的角色有所不同,但无论出镜与否,记者都是民生新闻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记者穿插在新闻事件中,作为线索的梳理者,可以将多层次多角度的事件讲述清楚,有些记者角色甚至可以影响新闻的发展方向。提高记者的素质,加强记者的竞争力,是加强整个栏目内容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也是栏目品牌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针对不同类型的民生新闻,加强记者的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种类型进行分析研究:

  1、报道型

  电视民生新闻诞生之初受到传统电视新闻理念的影响,新闻报道者是客观的旁观者,不直接或间接发表个人意见,更不能为了达到特殊传播效果而引导新闻的发展。报道型的记者在现场应该如“墙上的苍蝇”,报道过程中越不被重视越能真实反映现场。“记者和社会的关系应该是’存乎其中,超乎其外‘的关系,也就是说记者是事实的报道者和传播者,记者不直接表明立场和发表观点,其承担的评论者的角色是通过对事实的甄别和选择来实现的。”

  这种报道型的记者多见于时效性快,节奏紧凑的资讯类民生新闻中。如江苏电视总台城市频道的《零距离》,安徽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的《第一时间》和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中的记者大都是此类型。这种类型的民生新闻记者在打造自己品牌中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一是最大限度的遵循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有利于树立观众对其的信任度;二是不附加任何记者和媒体的观点,受众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利于受众独立观点的形成,从而加强栏目自身的公信力。《第一时间》栏目播报的一则新闻就是成功的案例之一。

  新闻内容讲述的是 14 岁少年父母均身患重病,男孩为了养家,每天凌晨 4 点多起床进菜、卖菜,途中男孩遭遇了种种苦难,但记者都没有出手相助,整个过程中记者像不存在一样,任由事件自然的发展。这则报道之后,许多热心的市民和学校通过媒体表达了对男孩的关心和资助。栏目也在后续报道中继续关注了这则事件。倘若记者在采访中帮助男孩将卖菜途中遇到的种种苦难解决了,就不会拍摄出这么有震撼力的真实的一幕,也自然不会得到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关注。

  2、参与型

  不同类型的栏目定位决定了记者在报道中的角色定位。“帮忙类”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将报道的视角转向了“介入”,因此,此类栏目中的记者从“报道型”转向了“参与型”.最早的“帮忙类”电视民生栏目可以追溯到浙江电视台钱江频道的《范大姐帮忙》,但是这个栏目并非由记者作为帮忙主体参与到栏目中,而是由一些热心的姐妹帮来“扮演”记者的角色。笔者在此讨论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记者以“帮忙者”的角色参与到新闻中的栏目更多的指向的是如山东电视台生活频道的《生活帮》、黑龙江电视台公共频道《帮忙》等栏目。

  记者是否应该参与到新闻事件中一直是较受争议的,即当记者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冲突时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则争论是,南非摄影记者凯文卡特的作品《饥饿的苏丹》,凯文卡特为了拍摄到最具震慑力的画面,没有对危机中的女孩出手相助。这则作品最终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但引发了社会上大量的关于记者职业操守与社会良知的激烈讨论,凯文卡特因社会严厉批判的声音而精神崩溃最终自杀。争议给此类电视栏目及记者带来的可谓毁誉参半,但不可忽视的是这类电视栏目出现近十年来有增无减。究其原因根本,是观众的支持和市场份额的支撑。

  参与型的记者不单纯是一个客观事实的报道者了,还是事件的参与者。所以除了需要具备一般记者的素质,还要有更高的要求,如观察能力要细致、主动发现需要帮忙的地方,热情大方、有亲切感并善于沟通调解,涉猎面广泛、掌握多维度知识等。如安徽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帮女郎 帮你忙》中的“帮女郎”报道新闻的过程,同时也是困难、矛盾或者纠纷的解决过程。她们需要担任记者身份和维权人、情感援助人等多重身份。“帮女郎”团队由 7 位美丽聪颖而各有所长的女记者组成,采访与帮忙过程中,她们与多方人员交流沟通,遇到不同人或部门会采用不同的口吻和提问方式。做到了“亲切与犀利并存”,良好的履行了自己“参与者”的身份。针对不同性质的事件,她们能较准确的找到相关的负责部门进行询问与采访,将整个帮忙过程尽快落实,直到结果产生。整个栏目从主持人到记者虽然全部由女性组成,但却做出了刚劲有力的节目,是帮忙类民生新闻栏目中的一大特色。

  除了“报道型”和“参与型”记者,还出现了一类“调解型”的记者,此类记者与“帮忙型”记者相类似,多以“和事佬”的身份出现在栏目中,主要针对百姓生活中遇到的矛盾进行调节。此类“和事佬”需要对法律、心理等领域有较深入了解,所以一般由特殊人群组成,并不是我们严格意义上的记者,在此不展开论述。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哪种类型的记者都要注意角色错位问题。尤其是帮忙类记者要谨防越位帮忙,要在维护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展现人文关怀。也要防止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媒介审判”,保证事件的公平性。

  六、主持人的“代言”作用

  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在一个栏目中具有“形象代言人”的意义和价值,并且能够不断地进行品牌延伸。由着名主持人敬一丹命名的《一丹话题》是我国第一个以主持人姓名来命名的栏目,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敬一丹的个人风格和魅力影响着栏目的整体收视。对于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来说,同样有许多突出的主持人形象受到观众的支持和喜爱,甚至对他们的追捧超出了对栏目的热情。如《南京零距离》的光头主持人孟非,《拉呱》的方言主持人小么哥等。

  主持人看似是一个单独的个体,需要完成的工作只是搭建起相邻两条新闻之间的桥梁并做简短评论,但他却是整个栏目组从策划到采访、编辑再到播出整个过程的一个落脚点,他直接与受众对话,将前期工作人员的所有努力通过自己的表达展现给观众。主持人的素质和品味直观的表现在受众面前,代表了整个栏目的素质和品味。所以,成功的主持人品牌形象,不仅让新闻之间的衔接更自然连贯,还能得到受众对整个栏目制作的认可。成功打造出主持人品牌,虽然没有千篇一律的规则和方式,却有以下的几点经验可循:

  1、独特的主持人风格,个性标识需与栏目定位相吻合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中的主持人与传统电视新闻栏目中主持人的形象有所不同,传统主持人惯用的“播”的成分明显减少,而“说”的成分占大多数。并且多包含无稿件、即兴说的方式。所以如何“说”能说的精彩,打造自己的独特风格极为重要。个性化的前提是与栏目的整体定位相吻合,脱离栏目定位的个性化是毫无意义的。个性化可以从多个方面培养,如外在形象、语言、动作、思维、点评等多个方面。不要试图让个性化满足所有受众的期待,毕竟受众的价值观、审美观是多元的。在分众化时代,只需要尽量使自己的个性特征吸引到目标受众群体即可。《南京零距离》的栏目主持人孟非的个性化打造就是成功的案例之一。

  《南京零距离》是一档没有提示器的新闻直播栏目,孟非要根据手中的串联稿件即兴说新闻,他的调侃、嘲讽,及时和简短精到的评论形成了孟非鲜明的特色。在子栏目《孟非读报》中,他更是游刃有余,褒贬有度,犀利的语言让受众跟着他一起过把瘾。在一期“中国人购买奢侈品”的节目中,他质疑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如“工薪阶层省吃俭用攒钱买奢侈品包,却骑自行车、挤公交上下班”、“为彰显身份买豪车”等,他犀利的点评出“买得到奢侈品,买不到贵族的身份”“奢侈品的含义众多,对我而言,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是奢侈品。” 为了指出有些人“对何为奢侈品概念认识不清,只极力的认为贵的就是好的”这种想象,他还自嘲了自己曾经认为“桑塔纳”就是奢侈品。孟非的个性不仅体现在他“光头”的形象中,更多的是他独特的思维观点与慷慨激昂、妙语连珠的点评方式吸引着众多受众。凭借这些,他在 2003 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新锐主持人”、“中国百优电视节目主持人”.

  2、立体宣传打造主持人品牌声势,要注意度的把握

  主持人品牌形象的打造,除了自身素质的锻炼与提高外,利用外部资源的宣传与推广也很重要。如为了让观众更加了解主持人信息,开展“我最喜爱的主持人”评选活动、“主持人优秀作品”评选等活动;还可以将主持人的信息印刷在台历或海报中,作为奖品送给观众;有的电视台出资为主持人拍摄平面或户外宣传广告。这些方式都有力地将主持人在多个平台上立体宣传,形成了更大的品牌声势。宣传主持人的同时,也扩展了栏目的影响。

  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拉呱》栏目,非常重视对主持人小么哥的塑造和宣传。小么哥出身文艺界,性格本身具备幽默的特征,加之方言播报的语言特色,他能非常好的驾驭栏目的内容报道和点评,在整个山东地区广受欢迎。2011 年,《拉呱》迎来 6 周年的纪念日,恰逢小么哥也于近日在济南完婚。齐鲁频道在小么哥结婚当天,从迎娶新娘到酒店举办仪式,连续 4 小时直播了婚礼实况《拉呱六周年暨小么哥大婚庆典》。婚礼现场可以看到众多栏目的热心观众从全省各地汇集济南,为小么哥送上祝福和礼物。小么哥在婚礼现场宣布,将婚礼收到的喜钱公益捐献,修建第五座《拉呱》连心桥,以此报答观众的厚爱。此次活动获得了惊人的收视战绩,并成功的提升了主持人的形象和知名度。

  但需要警惕的是,宣传打造要有度,有些主持人为了在更广的领域“出名”,利用自己的“商业价值”,出演一些电视剧、商业广告,不仅不利于自身形象的塑造,甚至还会毁坏声誉。

  总之,栏目主持人的品牌效应已经在引领着栏目悄然占领市场份额,栏目主持人的个性魅力直接影响到栏目的格调和趣味。“提升主持人的品牌价值,就是在提升栏目和电视台本身的品牌价值。”

  七、报道语言的慎选

  方言报道在电视民生新闻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犹如一把双刃剑,用的好了能使栏目品牌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用的不好或者不精确,则会使栏目流于俗套。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新闻类栏目《阿六头说新闻》就是一则非常成功的方言类民生新闻,该栏目采用杭州方言作为播报语言,辅助主持人生动的体态语言,大大加强了栏目的平民思想,贴近了本地市民的收视习惯。栏目开播后, 收视率迅速上升,开播多年来一直广受好评,在 2010 年和 2011 年两年杭州市场新闻栏目收率排名分别是第一名和第三名。可以看出此类新闻新颖的报道形式并非只是短暂的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然而,《阿六头说新闻》的成功不代表所有方言类民生新闻栏目都可以找到创新的出路,过度的模仿形式上的创意,而不加强自身节目的质量,只会让观众形成审美疲劳。如(表 2-1)所示,浙江省各地市电视台方言类电视民生新闻栏目 2007 年至 2008 年的收视率情况。可以清晰地看出,2008 年收视率比 2007 年的收视率大幅度下降。面对这种观众疲态的情况,方言播报类民生新闻栏目要在形式新颖的基础上,继续夯实其他内容要素,只有将方言的形式与内容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更佳效果。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