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昆明官渡古镇的文化资源
第一节 昆明官渡古镇历史渊源与现实环境
一、官渡古镇的古“韵”与开发实践
在省会昆明说起“官渡”,几乎无人不晓,官渡在 1965 年设县因区政府驻地古称“官渡”而得名,如今的“官渡”区统领着昆明“海陆空”命脉,书写着昆明的新篇章。究其地名来源不得不从滇池东岸的一个古老的渡口说起,相传官渡曾经临近滇池,先人们多以食螺蛳为生,因螺蛳壳堆积如山在宋代以前名为“窝洞”,是滇池岸边官船和渔船经常停靠的渡口。据说这里曾经里风景如画,早在唐代,便是南诏王公游览滇池时理想的驻足地。到了宋代大约在 1180年前后,驻守“鄯阐”(宋代大理国时期昆明地区隶属于鄯阐府管辖)的演习高生世常常驱舟至“窝洞”游览,似乎对“官渡”风光情有独钟,不仅把“窝洞”改名为“官渡”,还将其划归自己管辖,并修建了城池。据《新纂云南通志》卷九十四记载:在元、明开挖海口以泄滇池水之前,滇池水位较高,就在当地增设渡口,来往官船多停泊该处,故名。史料的记载尽管和相传有些出入,但“官渡”的叫法大概在宋代得到了印证。
说到“官渡”的古老,“昆明后花园”、“昆明的根”“老昆明的记忆”、“大官渡 小云南”经常听到人们用这样的称呼来形容“官渡”与昆明乃至官渡与云南的关系,以显示官渡的历史久远。从作者翻阅的史料来看,这些说法不无道理,官渡确实比昆明“古”,理由有如下几点:
1.从考古资料来看,有考古专家通过螺峰村和石虎滩的新石器遗址及与之相关的文物推断至少在三千年前的远古时代“官渡”附近有人类居住;“官渡”大批青铜器的出土足以证明滇中地区,包括“官渡”及滇池流域在春秋时期已经历了一个相当繁荣的青铜器时代。
2.“官渡”和昆明进入中华编年史的时间上看,有史记载的“官渡”最早是从楚将庄硚入滇开始,古滇国的政权旧址在官渡古镇的西边;汉武帝置益州郡所辖的谷昌县,县衙旧址也位于古镇之西。而昆明出现在史书上是在唐高祖时期,唐高祖设置昆州并派昆州刺史治理属县。如此算来,昆明要晚于官渡 700多年。
从最初的“窝洞”小渔村到王公贵族经常驻足的旅游名胜地-官渡,到了清代最繁荣昌盛,商船、渔船云集素有“小云南”的美誉,具有浓烈文化色彩的“五山六寺七阁八庙”的建筑群和风光秀美的自然景观,构成了官渡优美的历史画卷,即被人们传为佳话的老官渡八景:“古渡渔灯”(也是昆明八景之一)、“螺峰叠翠”、“凌云烟缭”、“杏圃牧羊”、“云台月照”、“滇南草坪”、“金刚夜语”、“笔写苍穹”.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和人为的开发,使得滇池湖岸线的逐渐退缩,让官渡古镇的自然景观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据史料记载大概在元朝时因人工治理滇池官渡就失去了渡口的职能,逐渐演变成繁华的贸易集镇,后来随着滇池的不断淤积和人类大规模的“围海造田”,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官渡古镇慢慢地就成了现在的“城中镇”.
历史的变迁,今非昔比的地位转换,官渡古镇的文化古迹抢救和自然生态的保护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从 1987 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滇池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官渡古镇景区”开始,大规模的修复文物、恢复古建筑的行动接踵而至:2001 年 4 月,官渡古镇恢复建设一期工程全面启动并投入使用,占地 50 余亩,有修旧如旧建筑 14 幢;2002 年国家级文物金刚塔整体抬升 2.6米;2003 年修建官渡古镇大牌坊;2009 年建成古镇二期工程,占地 159 余亩,有仿古建筑 64 幢等等。这些应该是官渡古镇开发实践的重大事件,伴着再开发脚步的多项荣誉也随之而来:“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官渡区官渡古镇汉族文化保护区”、“全国特色旅游景观示范名镇”、“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2014 年 11 月特色旅游文化商业街区开街,让官渡古镇以崭新的面目面向各地的游客。然而开发模式的标准化和过度商业化给官渡文化景观带来的影响也遭到了很多专家和学者的质疑,商旅定位不清晰,特点不突出已成为当今官渡古镇旅游开发的现实处境。
二、新时期官渡古镇的机遇与挑战
官渡古镇地处昆明主城与呈贡新区的中心位置,靠近新建的云南艺术中心、云南大剧院、云南博物馆,与新亚洲体育城和云南文苑隔宝象河相对,背靠着西南最大的居民住宅区-世纪城,毗邻大商汇和新螺蛳湾国际商贸城两大商圈,借助昆明环滇旅游圈发展契机,作为政府规划的“官渡区文化生态新城项目”的重点区域之一,官渡古镇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不断延伸和壮大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是官渡古镇新时期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为古滇文化发源地之一的官渡古镇,承载着千百年来沉淀和积累下来的文化机理,极具地域特色的空间形象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历史文脉的延续,众多的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所弥漫出的历史气息是独一无二的,如“一镇三教”(佛、道、儒)的和谐共处、“一镇五朝”历史人文景观并存,这些是充分展现古昆明贸易集镇的风土人情、民间工艺、节庆文化、地方戏曲、民间舞蹈、地方传统美食等地方古文明的主要窗口,因此说官渡古镇是昆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追忆老昆明记忆的重要窗口。随着官渡古镇再开发脚步的不断推进,现代化的翻修样式的营造和大量的仿古建筑投入使用,吸引了众多的企业和商户入驻其中,地方政府的倾力打造与政策导向,使得集文物保护、旅游、商业、购物为一体的官渡古镇成为聚集人财物和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遗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文化活态传承能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体验”的需求,是地方宝贵的旅游资源,依托于人而活态传承的文化资源,是吸引旅游客的重要元素,地域特色、民族风情越明显,越受旅游者欢迎。同时旅游地的历史文化氛围也为地方非物质遗产的传承提供了现代发展空间与展示平台,“乌铜走银”、“云子围棋苑”、“古渡梨园”、“滇派内画”等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入驻正是官渡古镇旅游与“非遗”文化传承结合的最好例证。
作为国家 4A 级风景区,面积不足 1.5 平方公里的官渡古镇有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免费对外开放的,要增加旅游收入,除了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外,还要提升旅游商品质量,深入挖掘官渡古镇历史文化内涵,把优势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者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因此利用好官渡古镇文化潜质与资源禀赋尤为重要。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发展古镇文化,实现古镇经济的全面复兴不光是期盼,更是摆在眼前的现实课题。我们不但要做古镇历史的守望者,更要做文化价值的发现者和历史新篇的缔造者,为古镇的新发展注入“创新”、“创意”的“种子”才能实现古镇的永续长足的发展。
第二节 昆明官渡古镇文化资源梳理
参见旅游资源的各种分类,最常见就旅游资源的自然属性来分,学术界常把其大体上分为三大类: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而人文资源又分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从旅游资源的内容结构上来分又可以分为地域文化资源、民间工艺美术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三种。作者综合这几种分类方法将官渡古镇的旅游文化资源做了以下梳理:作者综合所收集的文献资料,结合官渡古镇旅游文化资源分布状况表可总结如下几点:
1. 官渡古镇的主要旅游资源是人文旅游资源,汇集了古滇民俗文化、“高原明珠”贝丘文化、“一镇三教”的宗教文化和民间工艺文化。
2.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官渡古镇一期,以金刚宝座塔为标志的古建筑群为代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一期二期都有,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旅游资源为后期引入。通过查阅资源和实地调研对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古镇旅游资源进行了横向对比分析,官渡古镇的文化“特色”便逐渐凸显:
1.尘封的贝丘文化 “螺壳长达里许,高出地面二至三米。……每个螺壳尾部都有一个敲通的小孔,显然是被食用过的痕迹。”这是在 1959 年第四期《考古》杂志上的《云南滇池东岸新石器遗址调查记》上的一段记录,更早的史料如清道光年间的《昆明县志》中也有详细描述“其处有山,周一里许,皆螺壳积成,居民平地掘井深两丈余,亦有螺壳无积土。”官渡镇面积不过一平方公里,位于古镇中心地带的螺峰村地底下竟然全是螺壳。
2002 年 7 月的一天,官渡古镇内标志性建筑-金刚塔的整体提升,塔基全部建在螺蛳壳上再次印证了庞大螺壳的存在,毫无疑问曾经这是一个“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贝丘”小镇,无疑“贝丘文化”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官渡古镇特有的景观,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唯一。因此“贝丘文化”可以作为一种独有的文化资源,成为官渡古镇旅游工艺品研发和设计的根基和源泉。
2.几经沧桑的历史痕迹 从西南面新建的官渡古镇牌坊上可以看到老官渡八景的浮雕,进去沿着一条仿古建筑式样修建的街道就进入古镇的九转花街,来到雄伟壮观的金刚塔脚下,举目望去,土主庙、妙湛寺、法定寺、观音寺、妙湛寺东西双塔、古戏楼台、不远处的“一颗印”民居尽收眼底……最神圣最古老的庙宇和佛塔几乎都集中在这,有限的地域里凝聚那么多塔、楼、寺、庙本来就不多见,一镇五朝的古建筑长廊这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从表面上看已分不清哪些古建筑物是新修复哪些是待修复的了,但依然能强烈感受到缔造者的观念形态和审美追求。尤其在物质并不丰盛的年代,如何用杉松木做支架,用糯米浆和糯米饭做胶泥建造重达 1350 吨的金刚塔?我们不得不钦佩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设计者的独具匠心的规划。因此官渡古镇的古建筑文化具有非常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一颗印”民居建筑和佛塔建筑本身就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文物,是历史文化资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在旅游工艺品开发时也可从中汲取文化元素,从而丰富旅游商品人文内涵。
3.人神共处的民俗生境 正如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黄晓萍在《大官渡》中描绘的那样:“金刚塔的出现,标志着官渡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文化、传统的风水文化、综合性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都有了质的飞跃。它彰显出官渡人包容八方来客的大气,固守着农耕文明的霸气,容忍三教九流的江湖气,遂成为一座千年古镇的必然性和绝对不可轻视的人气。”
目前作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的金刚塔是古代佛文化的艺术丰碑,据说它是仿照印度菩提伽耶金刚宝座塔(释迦牟尼佛成道处)而修造的,经专家考证它是国内尚存的最早的金刚塔,是佛教密宗金刚部的坛城,四小塔环拱主塔,正是佛教“金刚五部”或“五方五智”的体现,中央佛部为大日如来;东方的金刚部,部主阿阂佛;西方的莲花部,部主阿弥陀佛;南方的宝部,部主宝生佛;北部的羯摩部,部主为不空成就佛,分别是代表:觉悟、福德、智慧、事业,实则是佛教为普度众生的一种形式。与居民区浑为一体的金刚塔下部中空,四面四个券门呈十字形相通,不仅能为官渡人遮风挡雨也能为人们出行带来便利。在古镇有着“六寺、七阁、八庙”的说法,有着浓厚宗教色彩的一系列建筑的盛衰沉浮延续了古镇千年的历史,见证了古镇不绝如缕的政治兴亡、宗教融合和人文走向,是古镇民俗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官渡古镇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官渡的繁荣时期百业兴旺,店铺林立,街市井然有序,是一个综合性水旱大码头,因此官渡也有着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带来的不同民俗风情,除了和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又独具特色的节庆文化外,还有彝族撒梅人的跑马节、三月三的踏青节、七月半的祭祖节及每年的二月十九有人神同乐的土主庙会,赶集、看戏、崴花灯、听评书、对调子是老官渡人的生活方式,至今还保留着不少传统习俗,说的有“难登大雅之堂”的花灯“土戏”、粉墨凋零的滇戏和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洞经古乐。地方传统饮食文化中有昆明的“古早味”官渡小锅米线加油条、官渡粑粑和声名远扬的官渡饵块等。艳蓝色“阴丹士林”布做成的“顶头帕”、鸡头绣花鞋、粉蓝色调衣服、绣花围腰是官渡女式民间服饰的代表。
官渡是一个以彝族和汉族居多的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每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手工艺、节日庆典、服饰、饮食习惯、民居建筑、民间歌舞、口述文学、艺术活动、婚丧嫁娶习俗、生活交际等构成了自己特有的体系,民俗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宝库。因此官渡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活态的文化形式,能否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旅游资源还要看社会各方的能否认清其独特的人文价值和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