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艺术硕士论文

中国古代盥洗室的发展概况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4-29 共428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古代盥洗室的发展演变
【第2部分】关于古代盥洗室发展的研究绪论
【第3部分】外国古代盥洗室的发展概况
【第4部分】 中国古代盥洗室的发展概况
【第5部分】中国古代盥洗室与风水的关系
【第6部分】古代盥洗室对现代的启示
【第7部分】古代盥洗室的功能演变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3 章 中国古代盥洗室发展概况
  
  3.1 中国盥洗室的历史
  
  盥洗室在中国古代是非常受重视的。在《说文字释》中记载“厕,言人杂在上,非一也……言之秽之处宜常修治,使结清也。”,可见盥洗室是污秽之气的观念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提出,同时对盥洗室的清洁性非常重视。

  中国古代称盥洗室为溷,溷也就是猪圈的意思。盥洗室也被称为圊,圊是粪槽的意思。

  在《广雅》第七卷记载:“圊,厕也”.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盥洗室,当时人们发展农耕和饲养家畜,为了节约饲料在自家的盥洗室里养猪,猪把排泄物吃掉,再用猪的排泄物作为农耕化肥。可见,在中国,古人已经开始使用有机化肥来耕种了。

  春秋时期,城市的公共盥洗室建设已经很完善。“城上五十步一厕所,上厕所为城上之厕,溷则城下积不洁之处。”

  已经记载,为了让士兵排泄时方便,在城墙和城下建了盥洗室,五十步一间。在城下建的盥洗室叫溷,城内人到溷处排泄,这样粪便得到统一处理,减少城市的环境污染,避免瘟疫的发生。

  周朝时,宫中开始使用水冲式盥洗室,当时称为井宴。井是用来运送排泄物到便池的管道,匽是收集排泄物的池子。由此推测出这个时期的物理技术已经很发达,运用娴熟,盥洗室的水系统都已经设计的很完善。

  秦汉时期,盥洗室的设计更加人性化。从外形设计上看,室内侧壁上设有通风的窗户,门外设有台阶用来防滑。从内部设计上看,厕坑两边有脚踏板用来防止排泄物弄脏鞋袜,厕坑内部会放些碎石和草木辉痘较少盥洗室内部的气味。从功能设计上看,这个时期有冲水式和收集式两种,并有了男女盥洗室的区分。从这些细节的设计可以看出,秦汉时期人们的生活质量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如图 3-1,考古出土的东汉时期将军墓里的盥洗室,是冲水式的,设在墓地的东北角。在设计上和其它冲水式盥洗室没有太大区别,不同的是盥洗室厕坑的旁边设计了扶手,便于排泄者站起来,设计更加人性化。从汉墓中出土的《仆人涤器图》可以看出,当时的盥洗室建在大宅的左墙外,地上埋着大缸,是一种收集式盥洗室。冲水式盥洗室多在宫中使用,普通百姓以收集式盥洗室为主。

  三国时期,魏国东部的盥洗室使用了一种与今天马桶形状很像的臼形便器,是用树木凿成的,这个时期的盥洗室内使用了挡板来遮挡方便者的身体。在《左传》中记载了“晋侯溺死盥洗室”的内容,由记载推测晋国宫殿使用的是收集式盥洗室,在盥洗室内埋了一口很深的大缸,才会不小心溺死在盥洗室内。唐宋时期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强盛期,建筑的规模和装饰都更加豪华气派,就连盥洗室从建设规模到内部功能也更加完善。在《左觹》中对唐朝金山寺盥洗室的规格都有记载,“大体上,盥洗室内部的高度为六尺二寸,宽度为三尺六寸,门的宽度为二尺四寸;粪桶的内部长度为二尺五寸,宽度为八寸或七寸五分,头部的深度为五寸,地板为七到八寸,尾部的深度为二尺五寸。粪桶的左侧为一尺,右侧为一尺八寸。以上面的尺寸为标准。”

  (意译)盥洗室内部有洗手架,还有搓手用的澡豆,进盥洗室前需脱掉外衣,出来时要对身体局部进行清洗,盥洗室内部除了用木炭灰除臭外,还挂有香棍减弱味道(图3-2)。到清朝时,盥洗室的设计已经强烈的表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清朝,无论是皇宫还是平民百姓都没有固定的盥洗室,使用的便器包括便盆、恭桶等,存放便器的地方叫做净房。

  大便时在便盆里装满炭灰,大便后倒进恭桶里,小便时则不用炭灰直接倒进恭桶,然后盖上盖子。皇上、后妃使用的便器称为“官房”,下人用的便器就叫“便盆”.从盥洗室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朝代的兴衰更替不仅给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在建筑空间设计上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建筑的变化大到布局形势、风格、装饰元素,小到盥洗室空间、功能和装饰设计的变化,都能体现出这个朝代经济发展的状况。

  3.2 中国不同场所中的盥洗室
  
  中国古代阶级分明,在盥洗室的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此章节以宫廷和官宦、寺院、平民家的盥洗室为出发点进行研究分析。

  3.2.1 宫廷和官宦盥洗室皇宫的盥洗室自然是不同寻常的。在《世说新语》中有段对西晋大将王敦被招为驸马新婚夜的描述,在第一次使用公主豪华盥洗室时出了很多糗事。他把漆箱里防臭气的干枣当做蹬坑食品吃掉了,又把婢女端来洗手用的“澡豆”一饮而尽。从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宫内的盥洗室已经十分讲究,在功能细节设计上特别用心。宫廷的盥洗室发展到清朝冲水式便器消失,改为马桶,在宫中称为官房(图 3-3)。

  清宫的官房是十分讲究的。在造型上分为长方形和椭圆形,材质用木、锡或瓷制成,木制的一般为长方形,锡制的为椭圆形。木制官房的外面安有木框,内部的锡质内里可防漏,框上有椭圆形口,上面有盖子,周围裹衬上软垫子,便盆可以抽拉。锡制官房要结合便凳配合使用,便凳后面有设包裹软衬的靠背,像今天的扶手沙发,其舒适度比现在马桶还要好,只是不能冲水。

  古时候人的衣服比较肥大,进盥洗室时非常不方便,为了防止被排泄物弄脏,衣服会脱在门口,因此把去盥洗室委婉的说成“更衣”.在古代,上流阶层的盥洗室里有可供坐卧的厕床,厕床也是收集式的,在文献中记载:“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床中”.

  3.2.2 寺院的盥洗室在禅宗中,把去盥洗室看做是一种修行的行为,又称为雪隐。禅宗对去盥洗室制定有严格的清规,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干净,所以在进出盥洗室时对洗手和清洗身体都一系列的规定。在方便时要背诵经文,以净化身心。

  寺庙中的盥洗室最具代表性的是唐朝的金山寺。在寺院建筑中,以佛殿和佛堂为中心而言,东侧的建筑叫东序,西侧的叫西序。据此东侧的盥洗室叫东司,西侧的盥洗室叫西司,后来东司成了盥洗室的代名词。

  金山寺的东司规模比较大,内部设施齐全,门旁边放有净桶和两侧器皿里的水臼。在后墙上挂有盒子,盒子里装有泥块、灰、澡豆等洗手用的物品。在盥洗室的衣架上会挂有香木棍来去除异味。盥洗室会有专门的净头管理,负责厕筹、清扫及烧水等。

  3.2.3 平民家的盥洗室在中国古代,平民家的盥洗室是在地上凿个坑洞或在地里埋口大缸,也有一些人家在河流的上游修建盥洗室,没有条件的居民则使用便携式的尿缸或尿壶,白天倒在街道或河里。

  猪厕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是平民家常用的一种。猪厕的猪圈有四方形(图 3-4)和椭圆形(图 3-5)两种。又可以按男女功能分为男女有别式和一般式。猪厕还可分为建在猪圈上的阁楼式和猪圈旁边的平地式。

  后来,猪厕传到了日本和韩国,直到今天日本和韩国还能看到。

  3.3 中国古代盥洗室的分类
  
  中国古代的盥洗室分为四类:蹲式盥洗室、坐式盥洗室、开放式盥洗室和阁楼式盥洗室。

  3.3.1 蹲式盥洗室蹲式盥洗室不会让人感觉不舒服,没有肌肤的接触相对比较卫生,但蹲久了腿部会很麻木,身体会有不适。在北方,人们大都会设蹲坑式的盥洗室,这种蹲式盥洗室又分为封闭式和集中式两种。封闭式是一个坑对应一个粪池,集中式是多个坑对应一个粪池。在蹲坑式盥洗室中,集中式应用普遍,即便今天仍有很多地方可以看到。

  蹲坑式盥洗室的气味非常大,排泄物堆积到一定的量才会集中处理。所以在北方的院落中,盥洗室都会建到院子西南的一个小角落里,北方地区吹西北东南风,把盥洗室设在西南可以避免风把气味吹到别处,这个位置在院落中非常隐蔽。

  3.3.2 坐式盥洗室坐式盥洗室是江南地区传统盥洗室的形式。在江南地区的传统公共盥洗室中,会有一长排的坐凳,上有正方形的厕洞,坐凳后面抬起,每位如厕者都形成了向前倾的身体姿势,胳膊正好放在膝盖上。设施好的盥洗室厕洞上会有盖子,方便后盖上盖子减少气味的散发。

  3.3.3 开放式盥洗室在中国传统盥洗室中,开放式盥洗室是最为普遍的。在浙江地区,人们把公共盥洗室设在路边,并且不分男女。在新疆的喀什地区,由于当地天气干旱,空气湿度很低,人们把盥洗室设在土房子顶上,这是一种全开放式的。没有蹲坑的设施,方便完排泄物会迅速蒸发掉,利用当地特有的气候减少空气的污染。

  3.3.4 阁楼式盥洗室阁楼式盥洗室按照位置分为水上和陆上两种。

  水上的阁楼盥洗室以侗族为代表。盥洗室建筑结构是由木头制成,架在水塘上,地板高出水塘一米多,与岸边的木桥相连,木门开向外方,内部是蹲式厕坑的单间。厕坑是一个长方形的空洞,排泄物直接从空洞落入水塘成为鱼的饲料,原理和猪厕相似。

  陆上的阁楼盥洗室以四川西部马尔康地区的藏族居民为代表。盥洗室设在建筑二层以上的每层,在建筑体的北立面悬挑出来,每层的盥洗室都是错开修建。这种错位出挑丰富了建筑的外立面,使建筑立面产生了几何美的节奏感,同时保证了每个蹲坑的排泄物都能直接落在一层上。在甘孜等地,出挑在外的盥洗室用墙包围,变成碉楼建筑,在盥洗室的墙面上开有小窗口,可以向外挑望、射击,增强了建筑的防御功能。

  3.4 厕纸
  
  在唐宋以前,人们是不使用厕纸的,试秽使用的是厕筹。厕筹是由木头做成的小木块,也叫做厕箘、厕橛、厕简、厕简子、净木、净筹、筹子等等。厕筹不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是随着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开始时在寺院中使用,慢慢流传开来。

  到了唐宋时期,开始使用粗纸,这是一个厕筹和粗纸并用的时代。文献中记载:“后主与周后顶僧伽帽,披袈裟,课诵经佛,跪拜顿颡,至为瘤赘。亲削僧徒厕简,试之以颊,少有芒刺,则再加修治。”《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七记载,韩滉任镇海节度使,向关中运送物资时,其中就有厕筹;“则资装器用已充舟中矣,下至厕筹,滉皆手笔记列,无不周备。”唐代寺院对厕纸有严格的规定,不得使用带有字体的纸做为厕纸。

  在宫中皇帝、贵妃使用绸缎试秽。在《五杂俎》中记载:“大内供御溷厕所用,乃川中贡野蚕所吐成茧,织以为帛,大仅如纸。每供御用之物,即便弃掷。孝庙时,一宫人取已用者浣濯缝纫,为帘帷之属,一日,上(明孝宗)见问之,具以对。上曰:‘如此殊可惜!’即赖以纸代之,停所进贡。”直到蒙古族的元朝开始厕纸才开始普及。

  3.5 厕神
  
  守厕神一般叫做紫姑,在不同的年代和地方叫法各不相同。紫姑最早出现在《荆楚岁时记》中。此外,还有鬼篱姑姑、厕姑神、瓢姑娘神、七姑娘,仙姑、如愿、三姑金斗夫人等叫法。

  唐代的《显异录》中把一个真实人物描写成紫姑。“紫姑,莱阳人,姓何名媚,字丽卿。寿阳李景纳为妾。其妻妒之,正月十五阴杀于厕中。天帝悯之,命为厕神。故世人作其形,夜于厕间迎祀,以占众事。”在描述中把紫姑作为守厕神来神化。人们会侍奉厕神,认为厕神会保佑桑蚕的成长,还可以用蚕的形态判断吉凶。

  到北宋时,守厕神的功能不仅可以保佑桑蚕的成长,还可以对人附体,给人看病占卜。很多人把紫姑附体占卜当做一种职业。在 1710 年出的《渊蘤类函》中,作者张英记录了“厕神状如大猪”的内容。这时的厕神有了具体的摸样,日本的冲绳把猪当作守厕神的风俗和猪厕有一定的关系。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