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艺术硕士论文

自画像艺术创作中的中西文化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8-04-24 共163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西方文化差异下自画像创作探析
【【第一章】】概述自画像研究的意义及文化内涵
【【第二章】】自画像艺术在西方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章】】自画像艺术在中国古典传统艺术中的缺位
【【第四章】】西方自画像艺术及其观念的东传
【【第五章】】我的自画像创作分析
【【结语/参考文献】】 自画像艺术创作中的中西文化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综上所述,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和欧洲两个完全不同而独立的文化系统, 造就了两种明显相互区别的艺术生态,一个地区的艺术生态的形成,一定是和地理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的, 古代中国与西方都不太具备沟通的基础和客观条件.

  在相对独立和隔绝的语境中,西方发展出了自我审美及自我观照的艺术,正如同中国之所以产生出类似中国传统的山水画,花鸟画等艺术形态,思想观念的不同导致不同文化里的艺术家作画目的不同,导致了方法论的不一,从而进一步影响了使用工具和选择媒材的方向也不同了,最终形成了不同的绘画艺术的多元局面,但是由于近代的西方文明的突进,科技的发展,东西两方有了诸多的交集,而且,随着全球化的进展,在文化和科技领域有了越来越多的交流和互相借鉴的机会,因此许多从前未能出现过的文化的问题,也大量的即将出现在这种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望今后在诸多的领域,更多的人参与到这种文化异同和对比的讨论中来,知识和文明只有在碰撞中,才能开出越来越多的奇葩.
 

  参考文献
 

  [1] 詹姆斯·霍尔着.自画像文化史[M].王燕飞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2] 陈传席着.中国绘画美学史[M].第二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3] 李泽厚着.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4] 杨贞德着.转向自我[M].北京:三联书店,2012 年 10 月.
  [5] 戴蒙德着.民主的精神[M].张大军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3,10.
  [6] 阿伦布洛克着.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董乐山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2.
  [7] 苏立文着.20 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M].陈卫和 钱岗南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13[8] 苏立文着.东西方艺术的交汇[M].赵潇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9] 关卫着.西方美术东渐史[M].熊得山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10] 叶朗着.中国美学史大纲[M].第二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1.
  [11] 樊波着.中国画艺术专史-人物卷[M].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12] 罗素着.西方哲学史[M].第 30 版重印,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刷馆,2015.
  [13] 陈来着.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M].第二版,北京:三联书店,2015,6.
  [14] 朱良志着.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修订版,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15] 孟久丽着.道德镜鉴[M].何前译,北京:三联书店,2014,5.
  [16] 伊芙琳着.韦尔奇.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M].郭红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17] 余英时着.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M].第二版,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
  [18] 贡布里希着.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11-15.
  [19] 阿诺汤因比着.希腊精神[M].乔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年 8 月:98-107.
  [20] 梁鹤年着.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M].北京:三联书店,2016 :96-126.
  [21] 李泽厚着. 由巫到礼,释仁归礼[M].北京:三联书店,2015,1.
  [22] M.I 芬利着,希腊的遗产[M]. 唐均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
 

  致 谢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仍旧记得刚进入北服校园时的情景,此般历历在目的青春转眼间飞逝,颇为触动,这美好的过程俨然逼近尾声,自己将挥别这座美丽的校园,心中多有不舍,这两年多在北服学习的时光里,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北服优良的学风,自由而不失严谨,这个学术环境让我认识了这么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们,实为幸运,导师们在各自专研的领域里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潜移默化影响着我,这 2 年多的学习过程中,我与同学们彼此探讨人生彼此交流学术,彼此督促,这无疑造就了一个最理想的学习环境,每每遇到学习困境,导师们和同学们也是热心的帮助,尤其是,我的导师们不辞辛劳,言传身教,耐心的答疑解惑,例如此篇论文从开题到最后的完成,导师们一直都耐心的给予诸多中肯的学术建议与指导,才使得我在学习上有了诸多的崭新的认知与收获! 导师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构建了一个积极而乐观的学术氛围,他们这种润物无声的方式,让我从中汲取了诸多成长的养分,最终形成了自己自主思考而独立研究的能力,实为受益匪浅,特此感谢!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