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2关于瑜伽运动传授方法与手段的研究。
杜熙茹(2006)在研究中,将瑜伽的相关理论方法引入到了健美操教学中,对健美操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丰富,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强化[24].李勃(2007)则是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对瑜伽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创新[22].沈海燕(2007)则在研究中提出,要因人施教,学生的情况和要求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满足不同的需求[17].许兰(2007)则通过相关调查了解到,目前的瑜伽教材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应该重新对瑜伽教材进行编写和修订,同时,要从实际出发来对教材大纲和教材内容进行制定,要对学时进行科学的规划[25].马玲(2008)还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来开展高校瑜伽教学,这些方法主要有面对面教学、语言引导教学、对学生进行鼓励、营造良好教学环境、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等等[26].倪腊贵、夏申晋(2005)则通过研究指出,在高校中瑜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为瑜伽课程能够使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并且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锻炼需求也能够得到满足,再加上瑜伽简单,易于教学,和终身体育接轨,因此,在高校中瑜伽的发展非常迅速[27].
通过以上的文献研读我们能够发现,我国很多学者对大学瑜伽教学现状进行了多角度分析,为瑜伽教学和科研提供了理论基础。作为一门新兴的体育课程,大学瑜伽的开设时间还不是很长,所以在理论层面和实践方面,瑜伽的教学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
1.3.2.3关于瑜伽运动与大众体育的研究。
毛娟(2005)在研究中对瑜伽在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社会健康增强方面进行了论证,提出瑜伽教育的价值理念是要健身育人,她的研究为我国瑜伽教学以及瑜伽教育体系的重构打下基础[28].孙奎焕、汪金德(2005)两人则做了有关瑜伽练习的实验,结果发现健身瑜伽的呼吸方法可以让人紧绷的神经放松,使人心情变好,对于肌肉的舒展也有帮助,人的紧张情绪也能得到缓解,同时,人的睡眠质量也得到了改善,精力变得充沛。两个人在研究中还发现,瑜伽的体位可以让人的血液循环加快,增强身体细胞的活力,从而使自身的免疫力得到提高[29].贺概(2006)则对北京某健身俱乐部的瑜伽课程现状进行了调查,从课程的开设和训练指导的现状入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无论是教练还是学员,都没有全面正确认识瑜伽,在进行瑜伽练习时,操作不到位的情况非常普遍,因此,针对这些问题,贺概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意见[30].
综上,有关瑜伽和大众体育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大部分都是对瑜伽的软硬件条件做调查,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文献资料上,对瑜伽在体育教育方面的研究也不是很多。
1.3.2.4关于瑜伽与大学体育的研究。
林志超,任景言(2000)通过研究认为,我国高校体育的教育模式深受前苏联的影响,还有学校是照搬照抄苏联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学生的需求,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31].何波(2006)对湖北省的大学体育舞蹈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如果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学生就没有兴趣选择体育课,甚至会厌恶体育课,如果教学方法比较没有新意,导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就会减少,师生的互动也会不畅,学生只是老师上课的对象而已,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难以调动起来,对学习的兴趣也会缺乏[32].这也可以看出,如果体育课不具有活动性和开放性,那么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将很难得到提高。当代大学生年纪轻,思想比较活跃,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而且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瑜伽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兼具了艺术、娱乐和养生的特性,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锻炼需求的大学生。与此同时,瑜伽的参与性又很强,对于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也很容易。因此,高校开设瑜伽课程,可以使高校体育教学具有多样化,使体育教育的项目结构更加合理和完善,对于体育教育的改革,也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程丽华(2005)作为一名瑜伽老师,从自身的角度来研究高校瑜伽的开展,她的研究属于对个人的经验总结[33].荆明好、孙志新(2006)则在文中探讨了瑜伽课程在高校开设的可行性,主要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进行分析和论证[34].胡蓉(2006)则提出,在学校中开设瑜伽课程,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概念;此外,瑜伽课程的开设对于高校体育的改革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使大学体育教学的方方面面都得到完善和发展[35].史艳丽(2006)、杨霄(2006) 则通过向女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对学生选择瑜伽的动机进行研究;通过调查发现,女生选择瑜伽课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塑造身形的目的。在文中,他们还建议,为了瑜伽健身的科学发展,应该在瑜伽对于学生身体技能影响方面加强研究[36][37].郭兰、王鹏(2006)则在研究中提出,大学体育最理想的课程就是瑜伽[38].
通过研读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国内相关学者对大学瑜伽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这对于大学瑜伽运动的发展和瑜伽项目的研究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3.2.5关于瑜伽教材的研究。
有关瑜伽的教材在最近几年已有部分出现在了大学的体育教材中。张国清、彭雨为了大学生系统而全面的瑜伽健身所着的《大学瑜伽健身》是我国目前比较早的专着。
这本专着主要是关于大学生日常学习计划、终身健身价值及锻炼方案等方面在进行瑜伽健身锻炼的介绍。针对大学生在进行瑜伽练习及终身体育锻炼时提供了系统的参考与指导。由此可见,体育工作者开始对瑜伽已经有了认可,并且逐渐的在校园内带来很大的影响。
当前,有关瑜伽方面的书籍无论是通过查阅或是检索都相对的较少。在徐梵澄翻译的来源于瑜伽的发源地印度的《瑜伽的基础》、《瑜伽论》等这几本关于瑜伽的书,使我们对瑜伽的研究带来了巨大的贡献。目前,在我国最具权威、并且内容比较齐全的关于瑜伽的书籍当属柏忠言、张蕙兰(2000)编着的《瑜伽--气功与冥想》[39].
这本书被大多数瑜伽老师用来当作练习和教学员的教学范本。对《瑜伽一气功与冥想》的调整和改进的新作《瑜伽的赠与》是张蕙兰于2006出版的,这本书更有利于瑜伽修炼者的练习。研究气功和瑜伽的专着当属2000年李建欣写的《印度古典瑜伽哲学思想研究》[40].可用于瑜伽课程姿势的教学书,应该属于范京广(2003)编着的《时尚健身瑜伽》。该书系统的构建姿势教学体系,教学理念比较先进。短时间的练习就能让瑜伽的修习者感到不一样的感受。但是,该书没能反映出瑜伽的内涵,有关瑜伽方面的内容过于简单,只能起到短期的效果[41].比较适合个人练习的瑜伽书籍,当属英国诺娃贝琳(2004)的《瑜伽手册》,该书由于内容比较简洁,并且存在较多的不足,因此不能作为瑜伽课程的教材[42].在瑜伽修习有可取之处的书籍和教材还有叶雪萍、林壬旋编的《白领族健身瑜伽》、林敏(2004)的《清心瑜伽》、斯瓦密。维希纽特瓦纳达(1990)的《瑜伽大全》等书籍[43][44]. 还有《纯粹瑜伽一印度瑜伽习练手册》、《瑜伽练习一从初学到精进》、《瑜伽入门》、《古典瑜伽》、《东方瑜伽》等关于瑜伽的很多书籍。
由此可见,关于瑜伽的内涵极其特点、作用、界定、分类的研究是对瑜伽最早的研究,虽然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现状的研究的文章很多,对大学体育课现状中有关瑜伽在高校开展等研究的文章很多,但是在普通高校开展的相关的研究相对匮乏,即使有相关的着作涉及到瑜伽方面的内容,也仅仅是一些阐述性的介绍,能从普通高校在瑜伽方面的发展角度去研究的极少,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有关瑜伽在普通高校的发展。在对高校体育教学系统上的研究,本文笔者认为将瑜伽教学与高校如何有机结合将是一个重要的领域。研究江苏省民办高职院校,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瑜伽教学视角去看体育的发展,从而从理论与实践上能为江苏省民办高职院校的瑜伽教学参考。所以,进一步的对民办高职院校大学体育课中瑜伽课程教学现状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