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体育硕士论文

体育场馆运营文献综述(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2-24 共7444字

  2.2 关于体育场馆赛后利用方面的研究。

  林显鹏教授在《现代奥运会体育场馆建设及赛后利用研究》(2005)一文中,归纳概括现代奥运场馆赛后利用模式主要有 4 种模式。第一种,继续用于组织职业体育竞赛活动、国家级高水平运动集训、大学生体育竞赛活动等体育活动。第二种,将会议中心、大型商贸展览中心临时改作奥运会比赛场馆,奥运会结束后作为办公用房、大学生宿舍、城市住宅新区等交替使用模式。第三种,在奥运会结束后继续开展体育、演唱会、音乐会、商贸展览等各类大型活动的多用途使用模式。第四种,搭建可以在奥运会结束后可以直接拆除的临时场馆设施[2].

  缪建奇、胡震宇在《我国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现状及对策一兼析北京奥运会场馆赛后利用方案》(2008)一文中,阐述了城市经营的概念,分析了我国体育设施赛后利用的现状和赛后利用情况不佳的因素,并从城市经营角度提出了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对策:要综合考虑各方面要求;要制定赛后利用总体方案、配合总体规划;要合理配置场馆资源;要明确对象,综合经营等。

  马玉芳、杨晓燕在《北京奥运会后体育场馆的后继开发使用探讨》(2009)一文中,分析了北京奥运会场馆分布的情况,阐述了其他国家奥运场馆奥运会后的运营管理现状以及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状况,指出我国现有奥运场馆目前存在五种赛后利用模式,第一是赛后场馆功能不变的情况下,转变为大型体育活动中心;第二是赛中将大型会议中心、商贸会展中心临时改为奥运比赛场地,赛后还原活动功能;第三是在场馆规划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赛后的利用问题,对场馆功能进行多样化设计,使其赛后能够开展各种各样的大型活动;第四是搭建便于拆除的临时场馆设施;第五是对体育场馆进行改建,扩建场馆规模,丰富场馆经营项目[1].

  陈元欣、王健在《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赛后运营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2010)一文中,阐述了我国部分大型体育场馆在竞赛之后常年闲置,资源浪费严重;场馆赛后经营状况不理想,部分场馆出现严重亏损情况;赛后经营范围狭窄,以本体经营为主;赛后运营成本高,冗员过多;场馆赛后运营与城市生活脱节等现状。并提出在场馆规划初期充分考虑赛后运营问题,建立市场化的融资模式,加强无形资产的开发,适当缩减规模、明确定位、注重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等针对性建议,赛后运营多元化、以举行大型活动为主兼顾全民健身活动[2].

  杨冬茹在《基于 SWOT 分析的海阳亚沙会赛后场馆开发与利用》(2013)一文中,通过对亚沙会赛后场馆利用现状和赛后利用进行 SWOT 分析,从而探索出亚沙会赛后场馆利用的对策:加强宣传力度,创建品牌活动,提高知名度,打造黄金假期旅游项目,明确对象,综合经营[3].

  2.3 关于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方面研究。

  陈鑫在《21 世纪初我国体育场馆设施及其经营管理的探索》(2002)一文中,分析了我国体育场馆在运营管理中存在分布不均匀、投资结构单一、经营管理方式落后、场馆功能定位单一、收费较高等问题。并针对目前体育场馆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实现体育场馆建设与经济管理良性循环、明确投资主体、建立健全多元化融资渠道、实现多元化经营、国家从产业政策上支持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4].

  李伟民在体育营销导论中指出: 在欧美许多国家中,多数体育场馆管理者认为体育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属于非赢利性经营,因此,大多数体育场馆的经营主要是为了保障体育场馆正常运营与发展,而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将场馆以出租的形式举办大型活动,利用经营健身俱乐部出售健身会员卡等各种方式吸引更多的群众到场馆进行体育运动[5].

  张仁寿、丁小伦在《国外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模式与经验借鉴》(2006)一文中,从投融资、经营管理方面阐述了国外大型体育场馆的发展经验:在投融资方面,大型体育场馆是以政府财政拨款建设为主、大力引进风险投资;在经营项目方面,大力开发体育场馆的无形资产;在经营管理方面,促进资金多元化和 BOT 融资模式的建立[1].

  徐文强,陈元欣、张洪武、王健在《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现状及管理体制改革研究》(2007)一文中,阐述了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现状:多数的公共体育场馆属于传统的事业单位;经费来源途径多元化,以差额预算为主;经营自主权下放不完全;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监督缺位;政府干预较多,政事未能分开;冗员过多,支出严重;经营创收乏力,政府财政负担严重;激励机制不健全等。

  黄卓、周美芳在《西方国家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市场化研究》(2008)-文中,从西方国家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内涵、特征出发,在其建立市场化动因和成效评述的基础上,分析了西方国家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方案,以及对我国体育事业改革的借鉴意义[2].

  伯尼·帕克豪斯(BonnieL.Parkhouse)在《体育管理学》一书中指出,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要依赖于场馆运用专业化的经营管理团队,专业化的管理团队除了可以为观众提供完善的服务外,还带给使顾客快乐,好的管理团队可以为大型体育场馆吸引和保留更多的顾客[3].

  冯欣欣、邹英、荆俊昌在《西方国家大型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研究》(2009)-文中,从民营化及大型体育场馆民营化的基本内涵入手,在分析西方国家大型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动因、条件和方式的基础上,探讨了西方国家大型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对我国的启示[4].

  日本体育场地设施主要有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经营管理和委托经营管理两种方式。而且日本的公共体育场馆大多数属于复合型场馆,实用功能种类繁多,人们也只需要缴纳少许的费用,就能够很方便地利用;部分场馆还专门设有健身指导员,能够为群众的健身活动提供指导服务,并进行各种相关咨询。民营体育场地设施也都是私有的,其经营管理方式主要是由场馆设施的所有者或管理者直接实施。

  张宏在《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2009)一文中,提出了我国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模式发展的趋势---投资结构由政府投资转向多元化投资,管理方式由行政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变。

  徐伟宏等在《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管理与经营现状及对策》(2010)一文中,指出了我国大型体育场馆存在的问题是:场馆功能单一,使用率低;运营管理机制落后,对外开放率低;融资渠道单一,不能有效的调动社会资金。

  武国栋在《奥运体育场馆赛后运营模式分析与启示》(2011)一文中,分析了奥运场馆赛后运营大多采用的是:政府和私人企业相结合、政府与职业体育赛事相融合、组织大型活动、赛后改造等管理方式进行运营。作者通过借鉴国外先进运营经验,得出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应采取多功能化设计,通过投融资管理创新吸引私营资本参与,承办职业体育赛事,进行专业化经营管理措施,将场馆建在高校,提高场馆的综合效益[1].

  肖淑红,付群在《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融资模式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2012)一文中,对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融资模的式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不同类型的融资模式的优劣,发现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融资趋势是:政府拨款为主,多元化融资;无形资产融资将得到高度重视;发展盈利项目与体育场馆捆绑运作模式;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转变等。并对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融资模式的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完善法律法规及风险防控保障体系;加强管理人才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等。

  张健,张建华,王琳在《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及对策》(2013)一文中,对国内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进行分析,认为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场馆规划建设与市场开发脱节、场馆经营管理人员无法满足场馆市场化开发需求经营管理人员无法满足场馆市场化开发需要、场馆不能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矛盾。并从场馆的科学合理的规划与管理、政策资金保障与运营模式创新、团队营销、拓宽综合服务渠道、提高人员素质、与国际接轨等方面提出了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的思路[2].

  综上所述,国外的研究主要从场馆的建设、投资和运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体现在强调体育事业的公益性,大多数体育场馆属于非盈利性;政府投资建设体育场馆主要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体育场馆的管理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体育场馆内相关功能的开发;投资模式多元化,注重开放体育场馆的无形资产;运用市场化管理方式对场馆进行管理,聘用专业人员对场馆进行管理。国内学者主要从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及模式进行了研究,主要体现在强调我国体育场馆功能单一,使用率低;场馆无形资产开放不够,管理体制落后;投资方式主要是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投资机构单一;对外开放率低,开发项目不能够体现地域特色;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了解和掌握国外发达地区体育场馆发展现状,有助于借鉴和吸收国内外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先进经验,从而更好的分析贵州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一条适合贵州省情的发展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道路。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