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体育硕士论文

体育教育专业中个性与团队精神的发展探究前言(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27 共8317字

  1.4.2 大学生个性培养研究现状

  1.4.2.1 大学生个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个性培养研究的问题相关的文章并不是很多,要研究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个性教育问题,还应当从整个大学生个性教育层面入手,再根据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加以分析。

  平旭[11],张纹[12]认为,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个性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学生管理队伍、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与我国大学的教育体制以及儒家的传统思想观念有关。王秀荣[13]认为,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对大学生个性的引导和教育多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或其他政工人员来承担,他们在实施个性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存在一些问题。董国强[14]在他的博士论文中认为:由于各校甚至是某些学校的相关专业,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统一,无形中忽视了学生个性的不同。周瑛[15]在他的博士毕业论文《创新人才培养的误区与体系构建》中提到:在教育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各专业课教学中注重技能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教育。林金辉[16]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受功利主义影响,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注重教育的社会功能,轻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刘永林,盛艳军等[17]认为,在高校中,灌输式教学法的运用过多,造成教学主体的角色错位,学生的主体作用被老师所取代,缺乏自主思考的机会。孟会钏[18]认为,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总体情况看,发展高等院校大学生个性的实践活动普遍偏少,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理论教育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不强;实践教育重形式轻效果,有的实践活动与理论教学环节联系不紧密,缺乏目的性与针对性;与专业实践环节的结合和渗透不够到位;实践教育活动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等。马抗美,翟立原[19]认为,从当前高等院校学生管理队伍的现状来看,学生管理人员数量很多,但管理人员素质良萎不齐,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

  从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践来看,有些高职院校认为,教学科研需要高级人才,学生管理只要有人管就行。钱景林[20]认为,部分高等院校大学生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世俗化、功利化趋势,从而产生了不良的个性品质,学生在此思想影响下,即便产生了个体的差异,也难以引导学生走向正轨。王彦佳[21]认为,由于一些人片面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需要的满足而使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开始蔓延,也给纯净的校园环境带来冲击,使我国在带来历史进步和文化活力的同时,也让物欲冷漠以及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渗透到高职院校,影响着一些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学生的个性培养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学生管理队伍、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根据不同学校和不同地域以及各个因素的职能,以上因素在学生个性培养中起到的作用不同,问题的轻重也有所不同。

  1.4.3 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研究现状

  1.4.3.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团队精神的研究主要是注重团队建设的研究,团队精神一般只是在作为团队建设的一个方面被涉及,在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已成为国外程序化,规范化的做法。团队精神又或是在研究东西方文化,研究企业文化及人力资源开发时被提及,总之,真正深入,系统研究的团队精神的文献并不多见。学术界公认的权威的学者更是凤毛麟角。日裔美籍教授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美国管理学博士史帝芬·罗宾斯(Stephen P·Robbins)、英国组织文化和社会心理学家尼克·海伊斯(Nicky Hayes)等人虽然不可不提,但他们研究的重点却不是团队精神,只不过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团队精神的研究非常有指导意义[10].目前关于团队精神的着作主要有盖伊·拉母斯登,唐纳德·拉母斯登。《群体与团队沟通》,乔恩·R·卡曾巴赫,道格拉斯·K·史密斯。《团队的智慧》等等。

  1.4.3.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团队精神研究的时间相对较短。20 世纪末才被国人所认识并日趋重视,有关团队的着作大部分是国外着作的翻译版本,国内学者的着作其研究角度也基本局限于国外学者的研究范围,所以在国内完整的团队精神理论体系还未成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团队精神的实践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在我国团队建设和团队精神的培养目前仍处于实践探索阶段。近年来,国内在实践方面有许多肯定性的操作措施,理论界也注意到团队精神的作用,研究大学生团队精神的成果呈增多趋势。但目前真正深入、系统、专门研究大学生团队精神的专着并不多见,从研究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基本含义、具体领域、影响因素、培养对策等角度来系统研究大学生团队精神的成果还不是很多。

  关于团队精神的着作成果相对薄弱。仅见上海财经大学的贾砚林和颜寒松的《团队精神》和陈一星的《团队建设研究》,陈惠湘《企业团队修炼》和姚裕群主编的《团队建设与管理》。上述着作研究的重点是团队建设,没有把团队精神作为研究重点。相比之下,研究团队精神的文章较多,比如:宋利在《解说团队精神》中阐述了团队精神的基本要求,集中体现以及”公正、公平、公开“的内部环境是团队精神的基础。董必龙在《解读团队精神》对团队精神的内涵,由来以及在我国企业应用的意义等进行了阐述。董沛文在《团队精神的理性思考》中着重对团队精神的地位、实质、内涵、实现方式以及功能进行了多维度的审视与分析,并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马克主义的相关理论,对团队精神进行了深层次的发掘。近几年来,研究大学生团队精神的文章呈增多趋势。关于大学生团队精神及其培养的文章有:

  郭伟奇,白杨在《谈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文章中提出积极通过思想工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杨静的《浅析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和魏萍的《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都提出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可通过课程教育教学活动具体实施;陈雯在《对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的若干思考》中阐述了用集体主义原则指导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建设,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大学生团队,注意团队精神培养的针对性,引导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强化团队精神,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努力培养协作型教师。杨志君在《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中认为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在这方面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从认知和内化两个方面,从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不同侧面实施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基本途径。

  李海峰的《团队精神的文化渊源与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方法研究》和胡宝的《论团队精神及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方法》都分析了东西方文化对团队精神的作用,提出在培养中国的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应以注重整体,讲求和谐的东方群体本位文化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思想为内核,吸收西方的民主、强调个性差异、注重理性和法治等思想,培养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的以集体主义为基础的”团队精神“ .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团队意识的研究方向领域得出的结论显示:一方面,随着团队精神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团队精神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团队精神也转变了形势,从过去传统背景下的面对面的形式发展到现在信息时代下的虚拟团队形式。因此,人们在重视团队精神的同时,也必定对团队精神做出进一步的认识。首先,进一步研究团队精神与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的关系。虽然目前人们对有关团队精神的研究还比较多,但人们对团队精神内涵的研究深度不够,尤其是还没有理清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的关系。理清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的关系并对团队精神做出更深层次的诠释就显得更具有时代意义。其次,系统研究团队精神的培养方法,并付诸于实践。目前的研究大多是谈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至于培养方法还缺少系统和专门的研究。这其中一个最明显的现象就是倡导团队精神的口号很响,但付诸于实际行动却很少见。人们有关团队精神的实践形式化较为严重。最后,教育界对大学生的团队精神的培养将会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团队精神的水平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他们个人成才及整个民族的未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如何紧跟时代变化,把团队精神的培养与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相结合,这是当前最为重要和紧迫的一个话题。

  1.4.4 体育院校学生特点研究

    韩中敏[22]研究认为:”目前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思潮多元化,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人格理念发生变化,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人格缺陷问题“.

  王凤春等[23]研究:”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大多活泼好动、好奇心强;部分学生集体活动表现消极,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心理素质和自控能力较差;理论学习兴趣不高,对体育教师应有的职业技能表现比较淡漠“.刘义峰等[24]研究发现:”体育高等院校学生有以下特点:l 学生生源层次多样,素质不一;2 大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3 部分学生自律性较差,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4 学生思想活跃、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多有特长;5 注重感情集体荣誉感强;6 独生子女、单亲离异家庭学生增多等“.孙卫红,王华悼[25]等在《北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分析了北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发现:”北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关注专业信息的意识不够,对信息理论知识的了解较少,对专业信息源的熟悉程度还待提高,信息检索能力较差,信息道德有待引导和加强;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提高信息素养教育的认识、加强课程设置、重视专业信息素养提升、形成完整有序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等对策“.罗素[26]在《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一文中提到:“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不稳定主要表现在:过于自主性;缺乏理智性;崇尚完美性;不均衡性”.

  综上文献发现,体育专业学生相对于普通高校学生,具有共性的地方,同时前者也普遍表现在自律性较差,不良习惯较多,文化基础较差,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差强人意。但同时体育专业学生性格大多开朗、活泼,兴趣广泛,集体意识较强。这为本论文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研究期间可以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特点,科学地构建新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对开展针对性工作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为研究对象,以北京市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文献、教育学相关书籍、中国学术期刊网和中国科技期刊网收集相关资料,对相关的学位论文,学术期刊进行分类和筛选,了解研究现状为本文的撰写奠定理论基础。

  2.2.2 专家访谈法

  2.2.2.1 通过访谈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体育院校的教师,对学校专业课程安排内容与实际教学效果进行了解,吸取专家意见,完善问卷内容及结构。

  2.2.2.2 通过访谈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学生个性及团队精神对学生的影响及培养方法进行探讨。

  2.2.3 问卷调查法

  对首都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 2009、2010 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中了解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个性及团队精神的现状。

  问卷的发放情况,分别对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发放 211 份、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发放 45 份,北京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发放 16 份,中央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发放 8 份,共回收问卷 246 份,其中有效问卷 216 份,有效率为 87.8%.

  通过查阅大量的有关大学生个性、团队精神、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文献,为问卷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体育教育方面的专家以及体育教育专业的领导的访谈,对问卷进行修改并完成初稿。请专家对问卷的内容、结构以及问卷总体进行非常合理、合理、一般、不合理、非常不合理 5 项评价,评价结果如下:

  2.2.4 数理统计法

  通过 excel2003 软件对问卷统计上来的数据进行处理,为本文的撰写做需要的数据提供相应的依据。

相关标签:团队精神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