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民族舞种在广场舞中旳运用
舞蹈就是把音乐舞蹈这两种元素结合到一起通过广场的形式展现出来,给人们带来健身健心的另一种享受。
现今广场群众舞蹈己经相当的流行,它经过很多专业舞者的改编创新,以新的面貌出现,它迎合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从而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由于很多不同舞种的重新融入,使广场舞的舞蹈元素更加的丰富,使其表现的内容更加的多彩。广场群众舞蹈植根于民族的沃土中,能保持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是广场舞蹈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在舞蹈表演过程中,民间舞有借助道具表情达意的特点,如秧歌的连手红绸腰带、藏族的献哈达、维族的打手鼓、蒙族的敲击忠碗和筷子分别体现了欢庆、虔诚、激动和喜悦的情感。广场群众舞融入了很多舞种的动作元素,本文对广场舞中比较常见的民族民间舞蹈元素进行探讨。
3.1.3.1秧歌舞蹈元素
秧歌舞蹈历史悠久,是举世闻名的民族舞蹈精华和宝贵艺术遗产,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也是我们广场群众舞蹈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秧歌舞,又称扭秧歌,它有着简洁欢快的节奏,流畅的旋律,情趣昂然的姿态和红火热闹的场面,主要流行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其中又以东北秧歌较为广泛流行。秧歌舞具有:生动活拨、多姿多彩,红火热闹、规模宏大、气氛热烈,等特点。秧歌中最常见的基本动作元素有:十字步:左脚向前跨一步,然后右脚也向前一步,要略超出左脚一点左脚跨到后面偏左;右脚也退回和左脚一齐,中间约30厘米。平扭步:要求正步开始,左右脚随音乐节拍交替走直线,力发于腰,形成腰部扭动,微颤于肩,脚跟先落地,身体重心平稳移动,同时两臂左右自然摆动或前后交替上下摆动。前踢步:基本形态是人体保持直立状,一脚勾踢,收胯,另一脚提锺,左右脚交换、重复。撤起步:左脚后撤半步,右腿弯曲,左腿后勾。上山步:半脚尖向后采,左右脚交替进行。前点步、梗步等等。道具用到:手绢、扇子、稠子、扇稠等等。它们都广泛应用到广场群众舞中。例如在广场秧歌舞中编导利用“好运来”、“红红的日子”、“美观”、“家在东北”等这些以乐器伴奏的好听歌曲进行舞蹈创编。喷呐、锡鼓、钹等民族乐器能表现出秧歌乐曲中情绪热烈、欢快的特点。编导根据这些音乐特点,把秧歌的基本动作元素(十子步、平扭步、前踢步、撤起步、上山步等)进行重新组合创新,并把秧歌的独特道具(扇子、手绢、腰绸、扇调)加以适当的使用,使音乐和动作更好地结合起来。把秧歌那种热烈、豪放、优美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充分表现出来,给观众在视觉上带来了无限的美观享受。秧歌种类众多,在广场群众舞中,编导可以把几种秧歌的特色揉合到一起,在突出民族性上有所创新,充分地利用秧歌的表演形式讴歌了中华大地的哺育之情及改革幵放给人们带来的幸福和欢乐。
3.1.3.2藏族舞蹈元素
藏族舞蹈音乐独特、舞姿娴娜、动作优美,洋溢着独特浓郁的民族韵味,藏族歌舞种类、形式很多,但它们在动律上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聊”、“后撤前踏”、“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的规律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藏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包括:松跨、弓腰、曲背,这一体态主要来自劳动者为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身体协调,从舞蹈角度看,又有另一种美,即劳动形成的身体各部分动感协调美。广场群众舞蹈中最长出现的藏族舞蹈元素有:三步一撩:始终保持膝盖屈伸,脚下走三步,第四步撩出去,重拍在下。单靠:重心左右交换,脚成丁子位完成。平步:重心下沉,脚掌着地,双脚交替前行。齐眉晃手: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晃盖手: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髋前划手: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体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平面上划圆。前后摆手: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摆动,手腕主动。横向摆手: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平面摆手: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水平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抬踏颤、退踏步等。
广场群众舞中藏族舞蹈元素一般都应用于具有藏族特色的流行音乐,如“天路”、“神奇的九寨”、“草原上的格桑花”、“卓玛”等等,这些音乐仿佛把人们带到了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欣赏那高余入云、晶董圣洁的雪峰和层恋起伏、雄壮肃穆的崇山峻岭,给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编导把藏舞中的动作元素:三步一擦、横向摆手、单靠、晃盖手、前后摆手等最基本的动作元素进行从新编排,形成新的舞蹈。在加上始终贯穿整个作品最具藏舞最特色的颤膝,把藏族那种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完美的表现出来。编导利用这些简单动作,进行艺术化得创作,充分的表现出了藏族舞蹈的那种独特浓郁的民族韵味。编导还可以把藏族舞蹈元素与健身操的动作元素结合起来,进行符合时代的适当创编,让全民健身与群众舞蹈表演有机结合。使广场群众舞更富有大众性,更容易推广,使其在全民健身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简单而又具有藏族舞蹈特色的广场群众舞蹈,适合广大群众学习和表演,同时也能使广大群众更深的了解藏族文化,使民族性的文化得到更广的发展。
3.1.3.3蒙古舞蹈元素
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
快吸慢呼是蒙族舞蹈的呼吸特点,蒙族舞对步伐及肩部、手部、臂部的训练,必须用呼吸。以呼吸带动踏步、拖步的起伏,控制关节的平衡性使气力相互协调,还需要呼吸来衔接前后动作,表达感情。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幵朗的性格,男子多以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悼英武,刚劲有力之美。广场群众舞蹈中常见的蒙古舞蹈的基本元素有:提压腕:手腕向上提,指尖向下;手腕向下压,指尖向上,双手交叉进行。
摇摆步:双腿交叉,膝盖微弯,脚的外延及脚腕左右交替接触地面。
抖肩:抖间时肩部放松,胸部以上抖,其他地方都收紧。软肩:双臂打开,左肩向前推,右肩向后拉;然后右肩向前推,左肩向后拉。柔臂:手臂交替向下压,是肩部动作的延续波浪形伸展,是由背到肩、臂、腕、手的延伸。趟步:双脚一前一后交叉,双膝稍弯,重心随步慢慢移动。大雁侧飞:右臂侧平举,掌心向下提腕;左臂斜上举,掌心向下提腕;抬头左转,目视斜上方,左胯微顶。蹭步、杂步、吸腿步、马步、等等。
广场群众舞蹈作品《饮酒歌》、《马背上的骑手》、《草原牧歌》等等,她们多以提压腕、趟步、抖肩等蒙舞动作元素为主。但由于广大群众的舞蹈素质比较弱,蒙族舞蹈又非常强调舞蹈时呼吸的应用和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人们常常只能模范其形,跳不出其神。没有神的舞蹈给不了人们美得享受。所以应用到广场群众舞蹈的蒙族舞蹈元素很少。
3.1.3.4维族舞蹈元素
维族舞蹈的主要特点是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配合传情达意。从头、肩、腰、臂到脚耻都有动作,膝部连续性的微颠或变换动作前瞬间的微颜,使动作柔美,衔接自然。昂首、挺胸、直腰是体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动、静的结合和大、小动作的对比及“动胜”、“弹指头”、“翻腕子”等一系列的小装饰的点缀,形成了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维族舞蹈节奏具有独特的风格,广场群众舞中最常用到的有移颈、横垫步、三步一台等等。由于维族舞蹈动作元素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应用到广场群众舞蹈中的动作元素也很少。
各种民族元素除了应用在本民族音乐当中,还可以应用到别的音乐中去,有时多种民族舞蹈元素会共同出现在一个舞动音乐中。它们没有具体的含义,有的只是为了好看的姿态和欢快的氛围。它们更多地是取悦人们,它的娱乐价值很大。在广场群众舞中民族元素的应用不是很广泛,音乐多选流行音乐,动作她们多以最基本、最简单的动作为主,稍微有些难度的大家就跳不了。在广场群众舞中很多民族性的美好东西还没有的到很好的发展,最主要原因是大众的舞蹈素质还比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