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家庭教育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性
1. 家庭教育的科学内涵
家庭教育是指家长包括父母及其长辈有意识的通过自己的言行对子女实施以身心健康为内容的、旨在培养有益于家庭和社会需要的成员的影响与活动。家庭教育的主体。家庭是通过婚姻、血缘或收养的纽带联系起来的人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逐渐由传统的大家庭向规模小的核心家庭转变,家庭人口逐渐相对减少。而一个家庭所进行家庭教育的主体既包括施教主体也包括受教主体。一般来说,施教主体包括家中的父母及其长辈如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受教主体也就是教育对象即家庭中的子女。家庭小型化的社会特点往往使得父母成为最重要的施教主体,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成为辅助性的施教主体。但在范围更广的农村,随着农民工群体的日益增大,留守子女其施教主体也更多地体现为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
家庭教育的内容。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子女的身与心的健康。我国传统文化所常说的养育儿女实质上体现的正是家庭教育内容的这两个方面。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养--养身体,从呱呱坠地的婴儿长成为一名健康的成年人离不开家庭的养育;其次,家庭教育还要重育--育心理,对青少年的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教育而是心理健康特别是品格的健全发展。
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主要是通过自己的言行有意识的去影响孩子。很多人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即主动教育孩子的过程例如给孩子讲道理、布置学习任务才叫做家庭教育,不主动教育的时候比如做家务、出门旅游、家庭聚会时就不叫做家庭教育,就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事实上,家庭教育不仅仅包括主动教育,也包括被动教育即家长任何时候的一言一行都是潜移默化的教育手段。这里所谈到的“有意识”不仅指家庭教育中的主动教育方面,也包含家长自身对家庭教育形成了一定的科学认识,即已经意识到自己随时的言行都会对子女形成影响。
家庭教育的目的。现代的一些教育书认为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及其他长辈在家庭内部对子女实施的教育”或“家庭中的父母与长辈等对下一代进行的教育”;辞海对家庭教育的理解是:“父母或年长者在家庭内部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不同的社会有不同性质的家庭教育……”这些概念都强调了对子女的教育,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家庭和社会培养需要的成员。青少年在家长的养育过程中成长为家庭不可缺少的一员,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为家庭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其体现
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和造就是由遗传、环境、教育和实践等综合因素共同决定的。因此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及其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大小都是与其自身先天的生理状况、后天的家庭环境及持续终生的家庭教育、家庭对他的实际生活的支持和监督离不开的。
人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互关联并且应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成功效应整合的体现,而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益补充,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与品格的形成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促使青少年的身心与品格得到健康发展,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接受学校教育,使孩子成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相比较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教育具有初始性
最初的智慧开蒙和文化启蒙,都是通过家庭特别是父母来完成的,并都先后从家庭教育开始进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个由浅显到深奥的施教过程中。“人之初,性本善”,家庭教育中,子女心目中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等价值观的初步形成,以及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认识,一开始完全是从家庭中特别是父母的教育中获得的,并且经过长期心理的认同,成为其终身遵循的行为指导。时至今日,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初始影响在其未来的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影响和作用,在任何国家都不能由家长以外的任何人或任何机构所代替的,也不会被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取代。
(2) 家庭教育具有延续性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走出家门,踏入学校、接触社会,但是即使是在他们接受学校和社会的正规教育以后,家庭教育也不会因此而中断。就我国现实的学校教育而言,学校教育的内容与目的更多的侧重于传授分门别类的专业知识,培养个人谋生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家庭教育则侧重于“文”化,教人为人处世的道德修养。由于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与子女之间这种特殊的亲密的关系,往往对被教育者--子女在思想意识、个性特点、行为表现方面产生特别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恰恰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达到的。
(3) 家庭教育具有潜在性
青少年的社会化是在家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完成。父母的道德品格、价值观对青少年的道德品格、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起着示范作用,一开始孩子们往往是从父母身上寻找自己最初追求的标杆和理想,对父母的行为进行不断的模仿与认同。可以说一个孩子可能不会学到父母的才能,但是对于父母的品格和价值观是可以继承的,而且在中国传统的社会中青少年在成人之前,不能独立于家庭而存在,他们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必须依附家庭,这种天然的依赖关系使父母对青少年的行为可以实施管控。正如王船山在《俟解》中所言: “养其习于童蒙,则作圣之基立于此。人不幸而失教,陷入于恶习,耳所闻者非人之言,目所见者非人之事,日渐月渍于里巷村落之中,而有志者欲挽回于成人之后,非洗髓伐毛, 必不能胜。”
(4) 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
相比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教育过程,人的一生自始至终都会受到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各种不良文化和腐朽文化总是对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时常会侵蚀他们的身心健康,家庭教育也往往成为不断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相对缺失的其他方面的负面文化相博弈和斗争的主力,以此抵消其对青少年价值观念和行为侵蚀的影响,这种博弈和斗争的过程就使得家庭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成为终身教育,它在弥补其他教育缺失方面尤其是对人的品格培养所起的作用日益凸显。现实的看,这种不断校正负面行为与影响的持续的家庭教育过程,即社会对具有终身性质的家庭教育的需要,越来越发挥任何其他教育机构无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家庭教育的这种终身延续性也在不断化解着日益增多的各种社会矛盾。
(5) 家庭教育具有贴近性和深入性
相对于学校和社会上的人际信任程度,青少年对于家庭成员的信任度要高出很多,这就可以使家庭教育可以及时深入地把握和影响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这正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无法办到的。同时家庭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家庭生活涉及到方方面面,既包括家庭成员的内部生活,还包括与家庭以外人员相关的社会公共生活,它全方位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这对于基本上属于公共生活教育的学校和社会教育而言是无法涉及的。
家庭教育要贯穿于青少年的终生,时空覆盖面远远超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事实上在我国历史上,在现代学校出现以前,孩子的教育全部是由家庭教育来完成,现代学校的出现只是把家庭教育中的一部分职能转移到学校中去了,其根基仍然在家庭教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