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研究结果
3.1参与研究的患者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中共有41位患者参与调查,其中呼吸衰竭13位、外科术后8位、消化道出血5位、急性重症胰腺炎5位、脑梗脑出血3位、心梗心衰2位、感染性休克3位、岁痫持续状态2位。表1显示,患者中女18人(43.9%),男23人(56.1% )。年龄32-92岁,平均(68±15 )岁,其中分0岁占34.1%,〉60岁占65.9%.
入ICU24小时内APACHEII评分3-37分,平均(15±9)分,其中APACHEII评分< 15分占53.7%,APACHEII评分215分占46.3%.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参与调查的患者中老年男性偏多。
3.2参与研究的床边护士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中共56名床边护士参与调查。表2显示,从性别分布来看,女性占到总人数的87.5%,而男性只占到总人数的12.5%,这是由护理行业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参与调查的床边护士年龄24-35岁,平均(28±3)岁,其中勺0岁占69.6%,>30岁占30.4%.同时,从学历上来看,本科学历占到总人数的94.6%,中专占到5.4%,这也跟当前的实际情况相一致,即护理人员的学历目前主要集中在本科学历。但随着社会发展,护理人员的学历将会逐渐提高。从被调查医护人员的职称来看,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分别占到总人数的92.9%和7.1%;最后,从在ICU的工作年限来看,两个工作年限段的人数比较均衡,它们在总人数的比例基本相等。
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ICU床边护士以年轻护士、初级职称偏多,两个ICU工作年限段的人数比例基本相等,而学历以本科学历居多的现象。这可能是因为某些中专或大专毕业的护士,通过在职继续教育而获得本科学历所造成。
3.3现有护患比
根据患者病情轻重、隔离要求及护士年资,白班护患比为1:1-2;夜班护患比为 1:2-3.
3.4现有的报警管理制度
3.4.1床边护士接班并评估病人后,及接收新病人后必须重新设定报警参数、报警上下限、报警音量,并在系统评估单上记录每一项报警参数设置的报警范围。
3.4.2心率、心律失常分析、呼吸、血压、氧饱和度报警常规必须处于开放状态。
3.4.3患者处于临终状态,家属要求放弃抢救及治疗者,可关闭除心率/心律失常外的其它报警。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可关闭呼吸报警。不规则心律患者可关闭不规则心律单项报警。
3.4.4报警上下限设定
心率:下限不得低于40次/分,上限不得高于150次/分,报警上下限设为患者实际心率上下30%.
心律:所有心率失常单项报警应处于开通状态。有起搏器患者。应设定相应项目。
呼吸:上限不得高于30次/分,下限不得低于8次/分。
根据医生医嘱要求的血压范围设定。如果没有具体要求,根据正常范围设定收缩压:90-140mmHg,舒张压:60-90mmHg,平均压:80-110nrniHgo指氧饱和度:没有呼吸衰竭的患者设定在95%以上,呼吸衰竭患者根据患者实际数据下浮5%作为报警下限。
报警音量:要求音量必须设定为医务人员在正常工作状态时能够听到。
3.5床边监护仪报警调查结果
在此次研究中,我们总共收集了 8533条床边监护仪报警及报警处理记录,其中心率报警占22.“/%,心律失常报警占248%,呼吸报警占8.8%,血压报警占25.7%,氧饱和度报警占18%.从表3我们还可以看出,红色报警占7.1% (其中心率报警占31.8%、心律失常报警占24.5%、呼吸报警占15.6%、血压报警占17.4%、氧饱和度报警占10.7%),黄色报警占92.9% (其中心率报警占22.1%、心律失常报警占24.9%、呼吸报警占8.2%、血压报警占26.3%、氧饱和度报警占18.5% )。正确的报警占总报警次数的34.6% (其中红色报警占7.4%,黄色报警占92.6%);而错误的报警则占到总报警次数的65.4%(其中红色报警占6.9%,黄色报警占93.1%)。
心律报警中正确的报警只占0.1%,而错误的报警占99.9%;呼吸报警中正确的报警只占13.3%,而错误的报警占86.7%;氧饱和度报警中正确报警占37.0%,错误报警占63.0%;血压报警中正确报警占48.1%,错误报警占51.9%,只有心率报警中正确报警所占比例(63.1% )高于错误报警所占比例(36.9% )。从表4我们看到,正确报警中需要处理的报警(即有意义的报警)占总报警次数的3.5%.处理方法一般为调整报警范围、调整镇静药物、血管活性药物走速、调整氧饱和度探头位置、调整氧气面罩位置、吸痰、加速补液等。正确报警中不需要处理的报警(即无意义的报警)占总报警次数的31.1%.从表5我们看到,需要通知医生的报警只占总报警次数的1.4%.报警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医疗护理康复活动、病人烦躁不配合,病人自身病情变化。从报警次数来看,ICU中每位患者每天平均心电监护仪报警次数为37次;从每天的不同时间段来看,早上八点到晚上七点(白班)平均的报警次数为18次,而晚上七点到次日早上八点(夜班),这段时间的平均报警次数为19次。
3.6护理人员对报警反应速度的调查结果
在ICU的日常护理中,护理人员是否能够通过监护仪的报警及时发现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将对床边护士对报警的反应速度进行分析,以此来找到能够影响医护人员对报警处理速度的因素。本次研究通过患者性别、年龄、入ICU24小时内的APACHE II评分,报警时间段、报警级别、报警是否正确,护士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和ICU工作年限来分析结果。釆用Mam-Whitney和Kruskal-Wallis两个非参数统计方法来验证各个因素的显着性,当P<0.05,说明它们之间在统计上有显着性。统计测试结果见表6.我们可以从表中看出,除了患者性别、年龄,报警是否正确和护士学历,其他因素对护理人员的报警反应速度都有着显着影响。护理人员对APACHEII评分越高的病人的报警反应速度越快。从时间段来看,两个时间段的平均报警次数、报警信号类型和比例基本相同,但夜班时护士对报警的反应速度快于白班。
从报警类型看,护理人员对于红色报警的反应速度要远远快于对黄色报警的反应速度;ICU工作年限短的护理人员对于仪器报警的反应速度快于ICU工作年限长的护理人员。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护理人员对于报警是否正确这项没有显着的统计差异,即护理人员对正确的报警信号和错误的报警信号的反应速度基本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