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讨论
4.1 大学生健康素养基本情况
4.1.1 大学生健康素养得分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中健康素养问卷包括三部分,即健康知识和理念(18 分)、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14 分)、健康技能(5 分),共 37 分。从表 3 中可看出,大学生总体健康素养平均得分为 22.61 分;健康知识和理念平均得分为 11.29 分;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平均得分为 7.28 分;健康技能平均得分为 4.04 分。结果显示,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健康知识理念和较高的健康技能,但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得分低,出现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现象,这与郭静、王晓卫等[54,55]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大学生缺乏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虽然知识和技能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可以明显的提高,但个人的不良生活习惯对行为的影响较大,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因此,在对知识和技能提升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改善不良的行为及生活方式,进一步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
4.1.2 大学生知识、行为、技能知晓情况
通过本次调查看出,在健康知识和理念方面,绝大部分大学生具有正确的健康观念。大学生对正常血压值的范围、正常体温、心理问题要看医生、一次献血200 毫升对身体无害、洗手有助于预防流行性感冒等问题的回答正确率较高。表明他们具有较好的疾病预防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这与学校的教育和这些方面知识宣传有关。但大学生对某些知识的掌握并不乐观,例如:对体重快速减轻是癌症的早期信号之一的知晓率较低,正确率仅为 30.2%,对蚊子、苍蝇、老鼠和蟑螂都能传播哪些疾病的知晓率更低,只有 15%,提示在今后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时应加入一些基本的卫生防预疾病的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卫生常识。大学生对于吸烟可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如:肺癌、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的知晓率较低,提示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不良行为给予正确引导和对影响健康方面知识的宣传。
在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方面,只有 20.4%的大学生做到不与他人共用毛巾,说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大学生对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每天食用盐量等的知晓率较低,说明大学生缺乏对营养需求的了解,有待提高。因此,要加强大学生日常生活健康教育,使大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早睡早起,饮食合理,锻炼身体,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健康技能方面,研究表明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技能,发生火灾时如何做,98.1%的大学生知道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俯伏离开现场及拨打 119;97.5%的大学生知道需要紧急医疗救助时拨打 120。但对药盒上的“OTC”标志正确回答率只有 44.8%,说明大部分学生在平时并没有主动学习,没有较好的了解相关医学知识。
4.2 健康素养维度间的关系分析
对于大学生来说,健康素养是指导其科学理性地进行学习及生活实践,培养健康意识及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健康知识、技能,促进其养成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的前提条件。个体只有在具备一定的健康知识和获取健康信息的主观意愿为基础的前提下,才可能积极的采取利于自身健康的行为,同时掌握一定的技能可更好的促进个体的健康。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理论认为知识和理念是改变行为的基础,态度是转变行为的动力,技能是行为实施的保证。只有知识、行为和技能有机的相结合,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本研究将健康素养测试内容分为健康知识与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讨论。由表 4 中健康知识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的相关性分析可看出,健康知识理念得分与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490,健康知识和理念得分与健康技能得分的相关系数为 0.225,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得分与健康技能得分的相关系数为 0.204。由此可见,各维度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健康的行为的养成需要健康知识和理念为基础,以健康技能为支持的行为转变模式。
4.3 不同学校类别对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学校的大学生之间的健康素养水平有差异,医学类院校的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技能得分及健康素养总得分最高,其次是理工类院校,文科类院校得分最低。医学类院校大学生的知识理念得分和健康素养总分均高于其他两所学校,得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结果与李萍[56,57]等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医学类院校的大学生在学校经常学习和接触医学健康知识有关,能正确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因而医学生会更好掌握正确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不同学校之间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得分均偏低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由于大学生群体正值年轻体健的最佳时期,对健康与疾病的关注度比较低;又有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改变,城市生活作息时间的多样化等,大学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的建立受到了很大挑战。
4.4 大学生健康素养影响因素探讨
4.4.1 不同性别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差异
不同性别大学生健康素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对健康素养水平有影响。男生健康素养总分、健康知识和理念得分、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得分均低于女生,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徐日泉、王伟国[59,60]等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女生更注重健康知识的积累,懂得健康知识的重要性,比男生更加注意身体健康,女生也比男生注重自身形象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女生对心理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问题比较注意,尤其是对体重的关注,女生对体重快速减轻是癌症的早期信号的知晓率同样要高于男生。其次女生天性爱干净,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女生对刷牙时间及次数知晓率高于男生;男生抽烟较多,女生少,多数情况下,女生是被动吸烟的受害者,女生对被动吸烟的知晓率高于男生;同样在面对吸烟时,采取的保护措施知晓率高于男生。
在健康技能方面,男生和女生得分都较高,都具备良好的健康技能素养,可能是在大学生在进入校园后,学校会对大学生进行集体健康技能培训有关,如发生火灾时如何安全逃离现场,若被困等待救援时如何应对;遇到人员受伤如何紧急处理等。男生在健康技能得分高于女生,此结果与如吉[61]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男生对各种技能的敏感度及对面对突发情况的快速反应高于女生有关,学校应制定科学、可行有效的健康技能传播方法,尤其是对于女生应与其身心特点相结合,应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并乐于被大学生接受的传播形式。
4.4.2 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差异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是否为独生子女在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得分与总得分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健康技能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可能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卫生条件越来越好及国家对健康知识的推广,使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健康技能方面,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高,可能是相对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的家庭对孩子的关注精力有限,同时也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由于子女多家庭没有条件更好的关注和学习健康技能。
4.4.3 不同专业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差异
本次调查显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有差异,且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专业对健康素养水平有影响。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健康知识、行为、技能和健康素养总分均高于其他专业,这与王莹莹[62-64]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说明医学生学习医学课程后,健康素养的相关知识积累和健康意识加强,能把健康知识和理念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促使个体有意识的建立和促进自身的健康生活方式。同时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在校园的学习和医院的实践中逐步提高健康技能。
而非医学专业的大学生没有系统的学习健康知识,对健康知识知晓程度不够,健康意识薄弱,对不良行为的危害自身健康了解不深。提示学校可以设置由老师授课的专业选修课、健康知识座谈会、组织健康技能活动等,加强对非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健康教育。
4.4.4 不同年级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对健康素养得分有影响,且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年级对健康素养水平有影响。这一结果与李萍、田旭[65,66]等研究结果相似。一年级在健康知识得分和总得分低于二年级、三年级得分,主要是由于大一新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大,为了在高考中考取理想的成绩,每天起早贪黑睡眠时间不足等因素影响健康素养水平,而在进入大学通过学习,可提高健康知识,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的积累,大学生的总体健康素养和健康知识理念进一步提高。同时学校对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积极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进行引导,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三年级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得分反而比二年级得分低,可能是由于随着高年级学习压力增大,需要考研或找工作,使大学生睡眠不足,锻炼减少等方面影响了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4.4.5 生活费对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影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生活费支出的大学生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该研究结果与华娇[67-69]等研究结果一致,说明经济因素可能对大学生健康素养有影响。大学生生活费与家庭环境有关,如果家庭收入不高,给予生活费较少的情况下,对健康自我管理的意识减弱,同时为了节约费用,对平时生活中的饮食造成一定的影响,可能导致身体所需营养不足;在学习的同时去做兼职赚取生活补足,可能造成睡眠不足及饮食不规律,使健康素养水平偏低,影响自身健康。每年至少去做次健康体检的很少,如果免费检查或费用低些他们表示每年都会去做健康检查,监测自身的健康状况。
4.4.6 生源地对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
不同生源地之间,大学生健康技能得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尤其以城市为生源地的大学生的得分远远高于以农村为生源地的大学生[60]。可能与生活环境有关,由于城市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多,经常组织宣传健康教育或促进健康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学习的机会多,如灭火器的使用、遇到紧急事故需拨打120 等;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医疗条件及教育设施缺乏。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健康素养、健康知识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国家对健康知识的推广普及,对健康卫生行为的教育及对其引导,使人们具有一定的健康知识及加强健康意识,促进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近几年,随着自然一些大灾害的发生,社会、政府和学校加大对面临灾害发生时的教育,如加强在面临灾难的自我保护和逃生时的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
4.4.7 父母亲文化程度对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
成年人受教育程度与健康素养水平密切相关[27,70],Piko[71,72]等研究也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和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健康知识、态度、行为都有一定的影响。本调查结果显示,父母亲文化水平为硕士及以上的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总分、健康知识、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偏低,可能主要是由于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父母中文化程度为硕士及以上的人数太少(父亲 24 例,母亲 13 例),没有代表性。排除此类分组的大学生群体,父母亲文化水平为大学的大学生在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得分及健康素养总分最高;而父母亲文化水平为文盲的大学生在健康知识、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得分及健康素养总分均低于其他组。可看出,随着父母文化程度的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有上升趋势,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可对大学生健康素养产生一定的影响。说明如果父母有较高的健康素养水平,可影响和促进子女对健康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促使有良好的健康素养[73]。
4.5 大学生健康素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父母教养方式的大部分因子与健康素养及其各维度呈显着相关(见表 16)。其中父亲、母亲拒绝因子与健康素养及其维度呈显着负相关(P<0.01),说明父母亲拒绝因子得分越高,大学生的健康素养得分越低。可能是父母对子女的感情比较冷漠,导致子女的内心痛苦而对父母产生敌意,不仅不按父母对的要求甚至反着来做;或者没有表现出敌意而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引起不良的行为或仅仅具备健康知识而不能转化为实际的健康行为,从而影响自身的健康素养水平。父亲、母亲情感温暖因子与健康素养及其维度呈显着正相关,说明父母情感温暖因子得分越高,大学生的健康素养得分越高。可能是由于父母在情感上的温暖和理解支持,起到对子女的鼓励作用,可对子女的行为反应起到强化作用。而且由于父母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有利于亲子之间的良好沟通交流,可加强子女的健康知识理念,引导健康的行为习惯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除了与健康技能显着相关且相关程度都不强,父母亲过度保护因子与健康素养及其维度不相关。可能是父母保护的太过,导致子女过于依赖父母,以至于自己不主动获取,除了父母给予的。
为进一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健康素养的影响,以父母教养方式的各因子为自变量,以健康素养因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亲拒绝因子、母亲情感温暖因子和母亲过度保护因子进入回归方程,说明在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亲拒绝因子、母亲情感温暖因子、母亲过度保护因子是影响大学生的健康素养的因素。从研究结果可看出,只有父亲拒绝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而有关母亲的三个因子都进入了回归方程,可能是由于与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思想的影响有关,在家庭中与母亲的接触最多,母亲的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子女。
4.6 大学生健康素养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
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维度与健康素养总分、健康知识理念、健康行为、健康技能得分呈显着正相关性。说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高的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健康素养水平。主要是由于领悟社会支持是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期望和评价,是个体对各种的社会支持来源的自我理解和感受。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因为学业、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存在较大的压力,这些压力的缓解很大程度上需要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如果不能较好的理解及利用这些支持资源,则有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影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使自我健康管理能力降低,健康意识减弱,产生不良的行为,从而使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降低,进而影响身心健康。
为进一步探讨领悟社会支持及各维度对健康素养的影响,以健康素养作为因变量,以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是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和朋友支持,对健康素养水平的预测值为 14.8%。主要可能是在校大学生的生存现状有关系,高校实行的是寄宿制,大部分同学是远离父母和家乡独自到异地上学,客观上与家庭在一定程度上联系的少了,而与同学生活在一起,容易发展友好的关系,俗话说出门在外靠朋友,在校大学生更多的是从朋友那里获取支持。因此,领悟到来自有亲人好友等的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健康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4.7 建议
4.7.1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
学校的健康教育是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形成的基础和根本途径[74]。加强学校的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的有效途径[75]。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摇篮,具有开展教育活动的人力、物力等丰富的资源,学校的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点,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素养。通过学校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健康知识、技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教育课是世界各国家学校健康教育信息传播的主要方法[76],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健康教育课,举办知识竞赛或开展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相关部门可通过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的学校健康教育机构体系,及提供优质的服务等,最终达到促进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目的。
4.7.2 积极利用不同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健康教育
大众媒体是影响健康素养一个重要外部因素,主要有网络、杂志、电视。这些渠道通过有感染力图文和影像向青少年传达信息。21 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人们通过大众传媒获得相关健康信息,且对开展健康教育的作用日益突出,健康教育与大众传媒的结合已成为新的趋势,并能使健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77]。
国外研究[78]报道,多媒体健康教育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可增加低健康素养者对健康素养的知识,国内陈晖等[54,56,63]研究表明,16.4%~51.8%的大学生从互联网获取健康素养信息、电视(15.4%~75.3%)、书籍杂志(13.4%~71.4%)、学校健康教育课(11.2%~59.5%)、健康讲座(7.4%~36.8%),其中互联网、电视是大学生获取健康素养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可见,网络等对改善健康素养技能有所帮助[79],网络对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大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中都很容易获得网络资源,尤其随着手机网络的流行,使网络变得几乎随时可及。
学校应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优势,在校园网页上宣传健康知识,同时根据大学生需求发布相关的健康知识;以短信方式向大学生手机发布健康信息;在校园公共视频播放健康宣传片。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对健康相关信息的获取与了解,提高健康基本技能,改善不良的行为及生活方式,最终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4.7.3 定期检测
定期监测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了解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动态变化趋势,及时公布监测结果,全面系统的掌握在校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发现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为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