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2 科研科普基础设施的完善。
国外植物园在开展科普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杭州植物园的改造规划提供了实践基础,主要包括:建立数字化的科普解释性设施,如:数字导航牌、电子植物铭牌等;规划自然保护地,设计小动物观测廊、观测室,展示自然界生物原生态的状况和自然演替过程,不仅有助于科研工作人员的科学研究,更能让游客体会到大自然原生态,保护环境的意识。
2.2.2.3 改善原有的封闭性景观。
植物园景观的营造主要是对植物景观的营造,注重对植物造景手法的应用,再利用传统的植物展示方式,形成了美的景观。杭州植物园内植物的种植密度较大,植物空间结构密集,多数属于封闭性空间,且视线的通透性不好。改造规划中依然保留开敞空间,在植物密集区适当的减少植物数量,延长透景线,丰富植物景观层次等。同时注意植物种植方式的应用,使植物观赏性得到最充分的展示。
2.2.3 小结。
杭州植物园的改造规划中,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植物园是人们宣泄心中“阿卡迪亚”情绪的媒介,自然的希望植物园可以满足其宁静享受的心理活动。杭州植物园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加强蔷薇科植物及其它外来资源的搜集和展示方式、营造开敞性景观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科普活动及建设欧美国家先进基础设施。
杭州植物园的改造规划另一特点是参考欧美等国家的先进经验,分析国外植物园规划的理论基础、改造规划具体操作中的所遵循的原则、方法以及丰富多彩的内容、现代植物园景观的营造,对我国植物园的规划提供了宝贵经验。
2.3 福州植物园。
2.3.1 背景概况。
福州植物园自 1960 年 2 月创建到现在已有 50 余年历史,位于福州市晋安区,其核心区位于晋安区以北山脚平原和山林溪谷地带,占地面积 859.3 hm2[32].园区建有竹园、珍稀植物园、荫生植物园等特色专类园,具备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市民节假日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然而,核心区现状面临着一系列限制性因素。福州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环境质量下降,而市民总体物质生活质量提高,追求探索认知自然以及高质量的游憩需求,新时期的城市发展也要求福州植物园由国家森林公园向综合性植物园进行改造更新。增加地域特色植被搜集种类,同时,要满足植物搜集展示、休闲游憩、科普教育等多功能需求。
2.3.2 规划理念与途径。
福州植物园进行核心区的改造规划,首先对核心区进行了现状分析,归纳出园区面临的一系列复杂的限制性因素,这些因素从植物园的三大功能分别阐述:植物展示功能、游览功能、科普与服务功能。根据现状调研结果,明确福州植物园功能转型定位,规划建设集植物搜集展示、休闲游憩、科普科研、生态多样性保护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
2.3.2.1 植物展示系统的改造规划。
园区植物展示系统的改造规划理念遵循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对现状自然及人文资源整合再利用的原则,同时跳跃出传统植物园的植物展示方式,以体现福州地域性特色、观赏性与增加体验感受为改造的首要目的进行改造规划,重点增加当代具有国际水平、符合时代特色的、除专类园外其它植物展示的方式,构建展示方式多样化、地域特征鲜明的植物展示系统。
2.3.2.2 游览系统的改造规划。
通过对道路系统分级的明确、布局完善,游憩场地功能性、景观性、体验性的提升,通过游憩设施种类的丰富,加强人与植物之间的交流互动,提升游客主动探索、认知自然的意识,缩短之间的距离,从多种视角全面观察植物。道路系统和场地的布局依据新增的专类园、主题园、景观温室等的可达性来构建覆盖度广的游览系统。除了道路、场地的可达性,营造多样化的游憩设施,如增建景桥、观景楼台、观景塔等,为人们提供全视角观察、探索自然。
2.3.2.3 科普与服务设施系统的改造规划。
系统化的科普解释性设施是完善植物展示系统的必要条件,需要结合道路、场地、游憩设施等来进行布局。设施类型主要是让人们在不知不觉的观赏活动中达到寓教于游的模式。服务设施的布置多在平原区,结合了新拓展的溪谷山林区,风格统一,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2.3.2.4 主题节事活动内容的设计。
营造丰富多样的主题节日活动同植物园硬件设施的建设同样重要。活动内容的设计主要依据核心区植物资源的特点、人们活动与精神需求等作季节性策划:春季的桃花节、夏季的宿根花卉展、秋季的环保产品展示、冬季的灯会游赏活动等。主题节事活动的策划是体现福州植物园更多的社会文化属性,与市民的生活紧密联系,是展现本土文化的重要承载平台。
2.3.3 小结。
福州植物园核心区的改造规划是在原有植物园区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园区改造规划最大的特点在于对园区资源的整合与利用。通过对此改造规划途径的分析,对当下我们植物园的构建及改造提供了重要的宝贵经验。
第一,植物园的改造规划要结合园区原有资源以及本土资源打破传统的植物园展示方式,这样使得植物园不仅具有地域性特色植物景观,又能让市民观赏外来植物景观,并通过多样化的植物展示方式,吸引更多游客,产生更好的景观效果。
第二,在创建本土植物与多样化植物展示方式的同时,植物园规划要搭建人与植物相互交流的平台,由过去简单罗列植物种类、人们被动接受的模式发展成为人们主动去探索认知自然、达到寓教于游的模式。
第三,随着城市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追求的改变,除了植物搜集展示的功能,植物园要求具备向城市公园发展的属性,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科普服务、交流、各类人群活动的需求,成为人与植物园和谐共存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