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国内外滨水景观建设文献综述(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1-11 共676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天马湖公园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融入研究
【第2部分】 国内外滨水景观建设文献综述
【第3部分】公园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第4部分】天马湖公园规划构思与总体布局
【第5部分】天马湖公园功能分区与景观塑造
【第6部分】天马湖公园设计中的植物种植
【第7部分】天马湖滨水公园的规划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由于黄河流域的肥沃的平原养育的丰饶的农作物使农业发展进而使原刀耕火种的原始部落聚居地逐渐发展成为城市,至此也是华夏文明的起点.在形成城市的初期,社会生产力低下,陆上交通运输工具极其简陋,因此物品运输通常是通过水运进行,因此,古代许多城市大多以水而建,不仅能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而且作为水上运输重要的货物集散点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唐宋以来,随着商品经济逐渐发展,大量的远距离商品运输和海上交通需求促进了水运的兴旺,航运发达的长江、珠江沿线以及河道入海口处逐渐发展起了一些大的商业城市,如长江沿岸的宜宾、沪州、岳阳,珠江口的广州,黄浦江口的上海等.当时滨水一般是民宅、商铺与交易码头,凭其特有的优越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地带.

  中英鸦片战争打破了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的晚清,《南京条约》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迫使满清政府开放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及上海五处港口作为通商口岸.当时水路运输多为唯一交通模式,加之国际商贸的兴起内陆航运与国际航运业随之迅速发展.滨水开发以工业、交通业和仓储为主,大量占据滨水空间.与此同时,租界的发展使滨水地段建成繁华的商业居住区,并逐渐演变成为金融、商贸、办公与居住的近代综台性建筑街区,比如处于上海黄浦江江畔的,其他滨水大中城市亦因此而兴起繁荣.

  建国后更多的是政府的政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滨水公园的开发和建设.受建国初期的国防政策的影响使得沿海城市滨水城市的经济地位下跌,加之80年代国内公路、铁路与航空行业的发展,水路运输逐渐受到冷遇.然而由于工业发展的重心由东部沿海地区迁往内地同时也使得一些内陆滨水城市得到了发展.在国内积极发展工业的同时,滨水区域的环境正遭受着种种破坏,工业污水的排放与生活垃圾的堆积使原本的风景与生态遭到了打击性的毁灭.一方面肮脏破败的滨水环境不仅带给周边居民的生活不好的影响,对城市进一步的发展也造成阻碍;另一方面,这些滨水区域多位于城市中心,地理位置优越,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滨水公园的改造和兴建对于政府、开发商以及城市居民都有很多正面的、积极地意义.

  21世纪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三种模式:生态城市模式、山水城市模式以及家园城市模式.虽然提出的目标不同,但其内涵是一样的.通过挖掘利用城市本身的山水资源、个性特征,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城市生态规划、生态设计,建设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理想的生产生活居住区,最终要达到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与自然生态平衡的高度融合.在这样的城市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水体作为城市的重要自然要素而受到重视.

  1.4.2.2 国内滨水公园开发类型
  
  (1)城市美化型城市美化型是我国滨水公园开发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通过对城市滨水区域的环境美化改造,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宜人的室外活动空间,以此为凭借提升土地的潜在商业价值,并在滨水公园周围招商引资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吸引更多开发商在此开发建设,如此循环使滨水公园周围形成良好的商业圈,推动了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创造崭新的更具人文魅力的城市形象.合肥市护城河环城公园是围绕合肥市老城区护城河的以美化城市为主要目的的滨水公园.早在50年代拆除城墙的同时,已经开始发动合肥市民沿护城河两岸植树造林,便形成了一条长70公里,最宽处达90米的环形绿色廊带.1980年合肥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带块结合"的环城公园,以供市民娱乐、健身等户外活动,于是逐渐修缮了以三国文化为主题的逍遥津公园和包河景区,又在原林带的基础上不断筑山理水,点缀小品,随后又修建了西山景区和银河景区,形成了一条被称作"一条项链,四颗明珠"的环城公园.环城公园在在美化市容的同时将具有当地特色的历史文化融入景观之中,使环城公园成为寄托合肥市民人文情怀的一颗璀璨明珠.

  (2)水体整治型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得经济效益不惜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发展工业,河道被侵占作为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未经净化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大量倾入河道,造成水体生物的大量死亡也严重影响到了河岸两旁的生态环境.污染的河流不仅对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用水的质量安全造成威胁,也使得脏乱差的滨水景观给给城市风貌造成不良的影响.我国政府从1970年以来对水体清污有了很大的重视,治理污染、改善水质的做法有利于滨水公园的开发投资.水体整治型的开发实践是我国较为常见的开发类型,主要考虑的是城市河道改造、防洪防灾以及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

  1990年代的成都府南河的整治开发,是一个以水体的治理为前提的开发项目,主要包括防洪、排水、滨河绿化、旧城改造、道路交通、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方而的建设.

  其生态治理是将受到污染的水从府南河中抽取出来然后经过公园的人工湿地系统进行自然生态净化处理,最后变为达标的活水在回流到河流从而彻底解决河水的治理问题.

  这项工程使得府南河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且带来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获得了当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联合国人居奖".

  (3)文化保护型凭借具有深厚文化历史内涵的文化景点、遗迹以及人文景观,在此基础上利用文化优势改造河道建立滨水景观带大力宣传以此推动旅游业促进滨水景观带形成良好的旅游经济资源.目前这种滨水景观开发模式正越来越被重视,凭借当地独有的文化优势推动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秦淮河景区规划就属于文化保护性的景观规划案例.地处于南京的秦淮河,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骚客聚集、商也贸易繁荣之地.曾是六朝古都的南京,孕育了十里秦淮的繁荣,更被赞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迭,秦淮河的景象也逐渐冷淡、破败下来,很多文物古迹都遭到了损毁.改革开放之后,为了保护秦淮河沿岸的文物古迹,再现秦淮河经济与文化的繁盛,启动了秦淮河景观规划改造计划.秦淮河从东到西横穿整个市区,经过修复改造后,形成了秦淮河以夫子庙为中心,与瞻远、中华门、白鹭洲以及桃叶渡等景点交相辉映的滨水景观带,使得秦淮河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陆志刚 2001).

  1.5.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1.1 文献分析通过查阅图书馆书籍以及网上文献检索等途径获得国内外有关滨水公园的资料,了解滨水公园的发展背景及意义,通过对国内外滨水公园著作的研读以及著名滨水公园规划设计案例的分析,了解滨水公园的规划设计模式,寻找适合武威市天马湖滨水公园规划设计的模式,并以此展开天马湖滨水公园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路.

  1.5.1.2 实地调查通过对武威市天马湖的现场勘查,了解天马湖区位特征、水文地质条件、交通流向以对及周围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走访调查周围居民了解居民常见的户外娱乐方式偏好等等信息;准确定位公园性质,通过网络或县志获取当地植物、气候及地理等信息,熟悉当地的文化历史变迁,了解城市文化核心以及城市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表达方式.通过这些收集归纳有价值的信息,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将当地特色的地域性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当中.

    1.5.1.3 案例分析在论文的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考虑滨水景观设计原理和实地调查信息,在满足滨水公园功能、结构以及艺术美感的同时注重河道生态功能的修复.并将天马湖景观规划设计与地域性文化在景观中的应用紧密联系起来.用理论研究指导规划设计,同时反过来通过分析规划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修正和补充理论研究.

  1.5.2 技术路线【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