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3 景观的园林设计应用
提到植物,很多人自然的会想到园林,认为园林在古镇景观保护中起到的作用更多的还是保护古镇的生态环境,实际上,园林也可以渗透古镇历史文化与艺术精神,使得古镇保护更加的深化和普化。园林是一种以环境为表现中心的学科,园林体系研究的加入,从理性的层次上可以协调古镇的自然生态环境,拓宽了古镇传统保护的研究领域,可以更好的对古镇的自然美深入保护。
蒲州古镇景观提升与园林设计的融合是具有联合性与互补性的,对古镇进行的园林设计并不是要削弱和破坏古镇现有文化遗产,相反,会对古镇发展产生良性的影响。
园林设计学涉及到科学、社会、艺术和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是相辅相成的。古镇景观保护是要实现古镇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等各个因素之间的平衡,古镇的资源是有限的,在提升中加入园林设计更多的是要修复古镇的肌肤,使古镇的各个系统之间更好的协调统一的发展。
园林设计的积极意义不在于它运用设计手法创造了怎样的形式与风景,而是探讨园林的创作手法、思维方式、审美情感等与古镇景观的关系,可以将园林元素与古镇景观进行融合,从而达到保持一个完整的景观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对古镇保护、景观提升及古镇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在古镇景观提升时应重点保护镇区内的生态环境,园林设计可以涉及各种集群活动的总体分配方式,这种方式同等地回应了古镇周边环境和预期进行的经济活动[38],从古镇的发展、建筑风格、生态环境、园林花木、人的个性化发展等现象中多角度分析现阶段适应古镇保护基础上的园林要素的主要表现形式,总结出古镇园林的设计手法,从而指导古镇景观提升实践。比如实践中可以利用镇区内不可建设的地段和宅前空闲地进行美化绿化,同时结合镇区周边的绿化,形成碧水、蓝天、灰瓦、青砖、绿荫掩映下的魅力古镇。镇中的主要景观地带,比如鹳雀楼,普救寺等,利用古建筑、河流等景观元素,与园林植物相互辉映,产生“对比”“烘托”的效果,将古建筑与园林设计结合,减少了人工创造的孤寂单调气氛,可以增加古镇空间的和谐趣味性,逐渐丰富递进古镇发展的过程。通过对蒲州历史文脉的整理和土地利用状况的梳理,做出园林绿地景观规划的设计;
5.5 蒲州古镇保护与提升的应用措施
5.5.1 滨河公园的打造
水作为生命的命脉,万物之源,滨水区是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其规划涉及多学科、多方面的问题,要求专业设计人员以综合的视角进行多目标的规划设计,通过形式多样的造景手法创造丰富的空间变化,形成优美的水体景观。滨水景观设计是一个整体、系统的、科学的综合体系,应从宏观大角度着手,滨水区经过文化的长期沉淀和作用实现的不仅仅是一个空间的概念,现有的滨水景观设计常常以单项工程为重点,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忽视了文化的延续,造成文化、地域发展与水景观在时空上的隔离。针对这样的现象,在蒲州古镇的西部,依托黄河形成了生态景观带;镇区东南部,依托涑水河形成了滨水绿廊景观带。建设古镇的“两带”景观,承载着古镇发展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还象征着古镇的文明与灵性,注重乡土文化的同时,在设计中体现出景观的气质和特点,深究古镇文化在滨水景观建设的深层哲理,突显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滨水景观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体现古镇的生机与魅力。“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道出了自古以来人们的亲水情结[39],河流往往能够在景观中发挥特殊的功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感受,从生态平衡的角度看,河流等自然因素对提高古镇环境质量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蒲州古镇景观提升规划中,河流的存在使古镇环境有了灵气,也可以说是最具吸引力的设计元素之一了,河流及两侧空间沿线性展开并形成景观序列的开敞空间,与古镇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遗址、遗迹、公园等相联系形成了自然走廊[40].
蒲州古镇本身具有不可复制的特性,通过分析诸多案例,滨河公园绿地在设计时应在不同层面与尺度上进行思考,例如保持涑水河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尊重自然环境的原生状况、湿地景观恢复与维护、打造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等。景观提升规划中沿古镇涑水河的北岸设置带状滨河公园,约占地 5.1 公顷,作为综合性公园,形成完善的景观、绿化、公共开敞空间与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使古镇整体上形成历史文化保护、当地居民生活与旅游业和谐发展的良好景观格局。针对蒲州古镇生态保护的现状,历史文化遗产的物质性保护是重要的,旅游环境的整体效应是通过具有活态文化价值的自然、人文资源共同塑造出来的。滨河公园的塑造是整个古镇景观提升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气,首先对被污染的河水进行治理后,种植一定规模的适宜当地生长的植物群落,打造水上民俗观光带,恢复古镇昔日玉带环城、古桥柳烟的美好自然景观,对于服务于镇区和整个镇域的居民来说,从整体上改善了镇区的环境面貌,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考虑人的需求:由于人的亲水性,在打造滨河公园时应该一定程度上缩短人和水面的距离,创建亲水环境,安全的环境中,可以让人融入到水环境中,人们洋溢的笑容是景观中最美的风景,或触摸水面、或涉足水中,身临其境,打造滨河公园的魅力。
由于快节奏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紧张和压力,创造符合民众需要的滨水景观环境可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休息活动广场的建设可以使人们在休息时可同时进行观赏和交往等活动。对于安全性,在带状滨河公园中进行观赏和散步是各个年龄层次的人们都可参与的活动,活动时间并不固定,逗留时间也依据心情和喜好长短不一,要求园内设计考虑到去除对人们身体和精神等潜在的威胁,使人们可以保证行为的自由而不受到周围的影响。每个人作为群体中的一个单元,都有潜在的交往欲望,并且交往的形式种类繁多,比如在园内游玩、参观或者交谈等,这类活动一般需要停留的时间较长,对景观环境的要求也比较高,其活动空间需要有一定的私密性。人们处在公共场所中往往总希望获得认可,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园中要提供适当面积的广场,不仅可以安排组织演出活动,还可以有自发的、自娱自乐型的表演活动等。
5.5.2 道路景观的提升
蒲州镇域内的公路网络已经基本形成,进行古镇景观提升规划时要加强道路改造、提高道路等级。蒲州古镇中保留着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道路的提升规划是要保证人们活动的可达性。根据名镇保护的特点,交通系统组织按圈层安排,做到有效连接,由保护范围外的机动车交通与保护范围内的步行交通网络相互结合共同构成古镇的交通系统。
蒲州镇核心保护范围内的交通系统组织以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为主,并且对非机动车进行控制,禁止营运性非机动车进入。小型机动车采取限时、限向的交通组织方式,禁止通行大、中型机动车辆。建设控制地带内适度控制交通量,根据需要采取双向或单向交通组织方式。旅游机动车交通均在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不进入核心保护范围。通过与城市的交通线路或者专门设计的旅游通道组合串联沿途的旅游地段,将道路交通系统整合进游客的出行移动之中。在聚集式的网络结构中,常常以步行为主,使游客和居民体验到最大的灵活度和自由度;考虑到距离较远的旅游地段,采用分散式的交通网络结构,则需要以快速度的私人机动车和公共汽车网络连接,使人们能够应用方便快捷地交通在古镇内移动,体验人性化的环保交通模式;这种结合步行、非机动车和短途公交线路的交通方式,为居民和游客提供多样化的出行选择。
历史街区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价值,是古镇中需要保护的重要部分[54].核心保护范围内:保持原有街巷格局尺度和景观特征,特别要保持原有路面与阶沿的宽度(一般在4-6m之间)与铺筑特点;建设控制地带内:建设控制地带内的非历史街巷是名镇原有街巷的生长和延伸,规划宽度在7-8m之间,以满足保护范围内的交通需要。
古镇的道路往往能够体现出这里的人们固有的历史文化生活,同时街道面貌可以作为当地政治经济发展的写照与人们生活的缩影,能够折射当地人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等,传达出整个古镇的历史人文气息。蒲州镇内步行路两侧的绿化带应注意适度的宽窄变化,在铺装上应有明显的区别划分道路应用的等级,在道路交叉时应当注意避免多路交叉,这样会使路况复杂,导向不明确,进而造成人流的拥堵等问题。
要形成古镇独特的步行路景观风景线,试想古镇内曲曲折折、或宽或窄、或凸或凹的小路,由人们自然踩踏而成,丰富百变、十分具有趣味性,人与道路形成的动静结合、聚散有度、完整立体的空间景观,满足了人们所有的幻想,这也正是古镇景观的魅力所在。
古镇的道路景观需要统一风貌格调,形成一个让人们觉得舒适的空间,人们在其间或快速经过,或漫步而行,都好似演奏一曲完美的乐章。本着保护街巷肌理的原则,对道路系统进行适当的调整,北部保护范围内保留现有历史街巷,保护范围外侧道路遵照道路现有系统,科学、合理处理历史街巷与规划路网之间的联系;南部保护范围,为了保持杨马村街巷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持南下道路车流畅通,拓宽建设路与蒲州大道之间的市场巷。保证核心保护范围的完整性、独立性,将杨马村南侧,建设路与蒲州大道之间的滨河路改变规划走向,局部南移,蒲西路随之向南延长,形成村内部的景观视廊,如此,沿主轴线的景观视线完全开放,古镇民居建筑随地形而改变,逐渐形成村内村外之间密切联系的景观视廊,注重突出了古镇的空间环境特色,使之成为一道美丽的绿色风景线。
古镇的道路景观提升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因时适宜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地更新和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强化环境、生态、文物、文化保护意识。道路沉淀着古镇的人文记忆,承载着文化与历史的丰富内涵,村内的视野随着道路的微微改变而显得开阔,随着场景的变化,不同的空间节点体现着起点、发展、高潮等故事情节。古镇中添加了绿化美化的景观环境形成了半开放的视觉和空间层次,对外视线的开与合,使得景观视线丰富而多样。古镇道路景观是具有动态感的,随着线性坡度的改变,人们对空间景象的印象也会随着改变,将带给人丰富的视觉享受。
5.5.3 古建筑及街巷的保护
蒲州历史文化名镇划分为两处核心保护范围,由北部保护范围与南部保护范围两部分组成,共计占地面积约49.1 公顷。对该范围内的现状进行保护,对建筑风貌、建筑高度、建筑年代等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后,做出科学、合理的建筑整治规划。
古镇历史建筑在保护其格局和风貌、治理外部环境的同时,重点对建筑内部加以调整改造,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和使用质量。新建设的建筑要保持其体量、造型、用材、色彩及装修的传统性;对保持较好的古建筑等应予常规性维护;对保持较差、有一定程度改变的应进行必要的修缮,按原样修复,遵循“修旧如故”,“新旧有别”的原则,修缮工作要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对严重丧失历史风貌、已基本改变历史原状的则应进行重点整治或拆除后按历史风貌修复。在核心保护区外围进行景观配置规划,将景观与建筑保护体系调整等有力结合,延续古镇历史风貌,发展旅游产业,激发古镇活力。
基于保护的前提,景观提升时要严格保持核心保护范围内街巷的传统格局,不得任意对其改向、截断或缩短长度,不得因为绿化任意改变其原有宽度。研究核心保护范围内街巷的历史空间尺度、空间形态与空间轮廓,不允许任何突破历史空间尺度、改变历史空间形态、破坏历史空间轮廓的修建活动发生,对已有种植进行合理保留和管理,不再种植超高大乔木,以保护古街巷的历史风貌。
以保护名镇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为原则,保护范围内不会规划大规模集中绿地,提高各类绿地的环境品质,利用现有空地、公共开敞空间或拆除的建筑空地形成小型街坊绿地。例如北部保护范围内规划绿地面积2.4公顷,主要分布在康福巷东侧三角形地带、利民街(规划路)两侧、益民街(规划路)南侧;南部保护范围内规划绿地面积4.5公顷,主要分布在康乐巷西侧、滨河路(规划路)两侧、蒲西路东侧。注重保护范围内树种和其他植物的搭配,以种植传统树种、花木为主,适当增加可移动盆栽,营造与传统街巷尺度、风貌相宜的绿化环境氛围。
5.5.4 古镇植物景观的呈现
严格保护古镇内登记的古树名木,将 10 年树龄以上的树木保留下来,对其进行管理,保证古树呈现的景观外部形式与其所在地点相结合,又能使植物景观恰如其分的表达。对古镇中植物的保护,可以维护古镇的生态系统,在宏观生态系统联通的原则下,通过对古镇植物景观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古镇内的各类绿色空间的产生联系,保证生物和能量的联系通道畅通。这样,植物景观的建立与维护,提高了古镇植物景观的丰富度,对于古镇发挥物种保护、历史维系等功能都具有促进作用,同时通过科学技术、生态理论的应用,对保护与提升古镇环境、促进古镇的地域多样性保护以及营造古镇的生态体系安全格局有很大帮助。植物景观理论的研究和创作观念,可以丰富古镇景观设计的思路和灵感,体现和表达出古镇景观的观念世界[41].植物景观注重空间的营造,从技巧方面来说,通过对古镇植物景观的设计,不仅可以展现出宜居环境的自然之美,而且植物空间造就的意境之美具有一种神秘感,体现古镇意境之美的艺术境界,让人们即使在喧闹纷乱的生活中也能体会到心灵的安宁。将植物或精雕细琢或任其自然生长,通过植物群落的巧妙搭配,营造软性空间,与古建筑相映成趣;另外,古镇的空间营造要形成纵深感,通过对植物种类等选择与配置的设计,优化植物搭配,营造出的不同的景观空间,加上园林景观设计中常用的借、藏、露、隔、隐、曲等手法的使用,加深空间的延展性,甚至从景观的意境之中生出幻境之美。
5.5.5 景观小品的打造
历史悠久的蒲州古镇,犹如一颗珍珠一样散发出璀璨的光芒,古蒲州人杰地灵,人文荟萃,是唱腔热情悲放,细腻婉转的蒲剧起源之地,蒲剧于山西、河南、陕西、河北、甘肃、内蒙、青海等地广泛流行。每个地域都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尊重了地域环境就等于尊重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对于蒲州古镇来说更是如此,在古镇的保护与提升中,无论是色彩的呈现、轴线的表达还是景观小品、节点的设计布局,无一不是文化元素的展现及引申,将长时间积累形成的蒲州历史文脉特色应用到提升古镇景观环境当中,深入挖掘历史人文内涵、民俗风情及自然环境特征(地形地貌、气候、生长植物)等,从而创造出具有蒲州地域特色的景观。把握古镇的地域性特征,找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态位”,可以根据当地历史名人或者蒲剧符号等进行景观小品设计,一来缅怀古人,二来突出地域文化。景观小品的变化形式多样,容易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同时具有灵活性、观赏性和实用性,在丰富古镇景观空间上具有出色的表达效果。景观小品的地域特色营造,使人们置身于古镇之中可以确认自己的位置与归属,创造出一种从古镇文化和人们需求上都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