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法律硕士论文

职务犯罪侦查中排除规则国内外研究现状(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9-02 共305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下职务犯罪的侦查研究
【第2部分】 职务犯罪侦查中排除规则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3部分】“章国锡受贿案”的基本事实及诉讼经过
【第4部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第5部分】新排除规则背景下职务犯罪侦查的思考
【第6部分】职务犯罪侦查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运用结语与参考文献

  
  (二)国外研究现状

  就美国而言,其很早就形成了米兰达规则,米兰达规则使得美国非法证据排除从仅针对警察的搜查行为扩大到了警察的讯问行为。后来在美国的判例中出现了被称为“毒树之果”的理论,又再一次将非法证据的范围扩大到了书证、物证。尽管有关它的争议仍然不断产生,但是经过不断的修正与自我完善,该规则也更加合理,并更富有操作性。

  就英国的“自动排除原则”而言,它仅针对于非法言词证据。就是说控诉方的证据一旦被提出是非法取得的,且有相应的证据能证实,就自动排除。

  除非控诉方能提出反证能排除对方提出的合理怀疑。对于非法实物证据,英国的排除规则釆纳的是另外一种原则--价值衡量原则,即赋予法官一定限度的自由裁量权,由法官对非法实物证据的价值做出衡量,如果排除非法证据的价值大于发现真实案情价值,就给予排除。

  就德国而言,对于非法取得的口供应当予以排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用。但是对待非法取得的实物证据,德国的排除规则并不必然的自动排除,而是由法官根据取证主体的主观恶性、对社会秩序的破坏程序和公众的接受度等方面来综合考量,最终来决定是否予以采纳。

  综上,就国内外研究现状而言,现有研究对非法证据排除的研究比较深入,而对排除规则背景下的职务犯罪侦查这一问题的研究则过少,现有研究成果对此方面直接涉及的则更少之又少。当然,如上所述,在我国国内,诸如《浅议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给职务犯罪侦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等文章尽管也研究了排除规则背景下的职务犯罪侦查问题,但其研究的侧重点与本文不同。因而,从这个角度而言,关于排除规则背景下的职务犯罪侦查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本研究可借鉴的资料不多,只能从关于排除规则和职务犯罪侦查的研究中试图得出一些排除规则背景下的职务犯罪侦查的一般性规律。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