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上述案例,朱某加密一案引发对违约、侵权、犯罪的认定、破坏生产经营罪构成要件、侵权行为与犯罪的区别等内容的探索和思考。本文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发现案件焦点所在,结合现有的学术研宄成果和刑事法律规定,对朱某加密案所涉及的焦点问题进行详细分析、论证。最终,得出侵权行为与犯罪的区别关键在行为社会危害性评价。一般而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是刑民之间的界限。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具有“严重”的程度时,该行为就归入了刑法的调整范围。与刑民之间此消彼长一样,社会危害性具有不确定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总之,正确认识理解行为社会危害性的内涵,有利于司法实践,也有利于不断积累经验,促进刑事立法,最终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由于一定的客观方面原因,材料的收集不是很充分,再加上作者水平所限,并深知自己的理论功底不够扎实,在本文中,对于一些理论争议,提出某些观点也仅限于自身的理解,可能缺乏相应的理论深度和足够的创新性。但本文有些观点的提出,希望能为司法、理论界提供参考,并推动我国刑法实践更加公正、合理。
参考文献
专着类
[1]王利明.民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版。
[2]孙黎文.破坏生产经营罪若干疑难问题探析.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3]周振想.中国新刑法释论与罪案[M].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年版。
[4]樊凤林等主编.中国新刑法理论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王金彪主编.新刑法通论[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张明楷.刑法学[M](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6]张明措.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马克昌等主编.刑法学全书[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8]王金彪主编.新刑法通论[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9]周光权着.刑法各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黎宏着.日本刑法精义[M].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1][日]大谷实着.刑法讲义各论[M],黎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张明楷着.刑法学[M].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3][日]大谷实着.刑法讲义各论[M],黎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日]西田典之着.日本刑法各论[M],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日]大塚仁着.刑法概说[M](各论),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张明楷译.《日本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7]张明楷着.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日]大谷实着.刑法讲义各论[M],黎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9]周光权着.刑法总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0]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2005年版。
[21]张明措《刑法学》(第三版)[M].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2]张明楷.法益初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修订版。
[23]周雪梅.侵权责任与刑事责任竞合关系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5.
[24]李沙沙.侵权责任与刑事责任竞合关系研究.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25]魏振派主编.《民法》(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月第2版。
[26]李沙沙.侵权责任与刑事责任竞合关系研究.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27]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M].张新宝,译.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2。
[28]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9]赵秉志.新刑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30]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
[31]李海东.刑法原理入门:犯罪论基础[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
[32]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
[33]张明楷.刑法学:上[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页。
[34]石聚航.犯罪社会危害性的内涵及其考察.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2.6。
[35]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36]高铭暄.刑法学原理(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7]陈兴良.刑法哲学[M].北京冲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8]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期刊类
[1]皮荷芳、刘雯霞.《浅析破坏生产经营罪》[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刘松.由一起利用BBS破坏生产经营案谈起[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3]王志辉、逄锦温.章国新破坏生产经营案[J].刑事审判参考,2004年第2期。
[4]《关于印发〈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的通知》第34条。
[5]柏浪涛.破坏生产经营罪问题辨析[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3期。
[6]陈爆儒.东航劳资纠纷折射飞行员权利义务的法律盲区[J].法制日报,2008年4月3日。
[7]李克杰.司法机关应及时介入返航事件[J].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4月10日。
[8]刘松.由一起利用BBS破坏生产经营案谈起[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9]刘敬强.破坏超市YTPOS系统案的定性[J].信息网络安全,2005年第9期。
[10]王守俊.破坏生产经营罪若干问题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8期。
[11]陈咏梅.‘天价葡萄案’之刑法剖析[J].天中学刊,2005年第4期。
[12]尚晓宇.刑法学家王作富求解‘天价’葡萄案定破坏生产经营罪符合法律和学理[J].检察曰报,2003年8月15日。
[13]周光权.偷窃‘天价’科研试验品行为的定性[J].法学,2004年第9期。
[14]张明楷.论表面的构成要件要素[J],中国法学,2009年第2期。
[15]周光权,违法性判断的基准与行为无价值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8(4);张明楷.行为无价值论的疑问[J],中国社会科学,2009⑴。
[16]王竑.本案是否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J],中国检察官,2006年第6期.
[17]张明楷:犯罪之间的界限与竞合[J].中国法学,2008年第4期.
[18]张明楷.论表面的构成要件要素[J].中国法学,2009年第2期.
[19]左振东.侵权行为与犯罪行为之界限[J].长春大学学报,2004,10(4)。
[20]廖焕国、曾祥生.民刑互动:侵权责任法与刑法的冲突与协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
[21]杨立新,我国侵权责任法草案对国外立法经验的借鉴[J],中国法学,2009(5)。
[22]赵微.民事侵权与刑事犯罪的理论对接[J].学习与探索,2003(2)。
[23]许可:论刑事责任与侵权责伍的完全分离一“赔钱减刑的正当性刚圣”[J],东方法学,2008 (3)。
[24]李兰英、蒋凌申.论“因侵权而犯罪”与“因犯罪而侵权” [J],现代法学,2012,9(5)。
[25]杨忠民.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不可转换一一对一项司法解释的质疑[J].法学研究,2000' (4)。
[26]曹呈宏.“严打”的法治与人治[J].华东刑事司法评论,1995年,第5期。
[27]杨锦芳.刑民分界探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月第9期。
[28]姚兵.犯罪构成视野中的社会危害性概念[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
[29]樊文.罪刑法定原则与社会危害性的冲突--兼析新刑法第13条关于犯罪的概念[J].法律科学,1999第1期。
[30]陈兴良.社会危害性一一个反思性检讨[J].法学研究,2000第1期。
[31]陈兴良,刘树德.犯罪概念的形式化与实质化辨正[J].法律科学,1999年第6期。
[32]冯亚东,胡东飞.犯罪构成模型论[J].中国法学,2004年第1期。
[33]黎宏.判断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时不应考虑主观要素[J].法商研究,2006年第1期。
[34]王政勋.论社会危害性的地位[J].法律科学,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