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在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对我国保险行业企业文化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到十二五规划末,保险行业文化建设稳步推进,体现保险核心价值理念的保险文化初步形成①。项主席之所以强调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是因为保险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保险企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美国学者曾在一份关于世界 500 强保持持久不衰原因的报告中指出:这些企业十分重视自身企业文化的建设,他们最注重四点:一是团队协作精神;二是以客户为中心;三是平等对待员工;四是激励与创新。同样作为全球化激烈竞争下的中国保险企业,如何因地制宜,建设适应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而又符合当今世界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保险企业文化,是制约保险企业发展和壮大的关键。
众所周知,我国的保险业起步比较晚,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国内保险业还停滞了二十年,导致了中国大多数保险公司在成立之初借鉴和沿袭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保险产品、运营、服务和制度。但中国相比西方在文化上、制度上、企业经营的外部诚信环境上、企业员工专业素质上、社会舆论的监督上以及国家的金融监管上等,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利于保险企业发展的局面。其中,保险经营的不诚信问题尤为严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组织编写的 2012 年《金融蓝皮书》指出,我国保险业存在不可忽略的七大问题②,其中第五大问题说的就是保险经营不诚信问题;此外,加上保险行业的理赔难、销售误导、推销扰民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这些问题都反映了我国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的不足。作为保险大国的中国,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向着保险强国的目标迈进,就必须探讨保险企业文化的建设。
作为我国金融保险业改革开放领跑者的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公司(本文以下称“平安”)从几百平方米的办公面积,十几个员工,发展成为现在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集团,拥有近 54.9 万名寿险销售人员和约 20 万名正式雇员,世界五百强企业,集团总资产达人民币 3.17 万亿元(截至 2013 年 6 月 30 日)等辉煌的成就③。平安的 20①多载生涯是中国从一个官僚僵化、效率低下的计划经济体系变迁为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市场体系的有力见证,成为我国保险行业乃至金融领域创新的典范--被称为平安企业文化模式。平安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平安企业文化无疑在其企业发展中产生了强大的驱动力,推动了平安的发展壮大。为此,选择平安的企业文化模式作为研究对象,有助于探索我国保险企业文化发展路径,更好的为各个保险企业的发展服务。
1.2 选题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一个人靠精神,十个人靠氛围,万人甚至几百万人的保险行业靠企业文化。保险企业文化对保险企业有着深远的意义,保险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信诺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指导人们从事工作的哲学理念;是企业及成员与顾客及社会各界交往的准则。保险企业文化体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它规定了员工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保险企业文化对保险企业的发展能够产生促进作用。按照功能来划分保险企业文化的作用力,可分为引导力、约束力、凝聚力、激励力和辐射力,这些作用力共同促进和推动保险企业的发展。
第二,保险企业文化能够降低保险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因为保险企业文化不但简化了信息处理,而且补充和增强了组织的控制力。员工主动的自我控制以及员工间的非正式监督,不仅降低了企业的激励和监督成本,而且这种控制员工的行为比那些靠激励、监督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更有效。
第三,优秀的保险企业文化能够打造成企业品牌,最终成为维持竞争优势源泉的条件。现代市场经济下,企业品牌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出不可替代的优势。可口可乐总裁曾经骄傲的说即使全世界的可口可乐工厂在一夜间被烧毁,他也可以在第二天让所有工厂得到重建,这就是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同样,凭借着优秀的保险企业文化打造出品牌的保险企业,就更有竞争优势,争夺更多的消费者,促进保险企业的发展。
总之,一个民族最显着地标志就是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样作为保险业的保险企业文化,也事关一个国家保险业的发展和壮大。优秀的保险企业文化不但能够降低保险业的生产运营成本,而且能够形成自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并通过软实力的作用方式促进保险企业的发展壮大。
1.2.2 实践价值
目前,体现保险核心价值理念的企业文化并没有真正在保险业形成,而选择一家典型的保险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有助于我们探索企业 文化建设的模式。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保险业的领跑者,平安是我国金融体系制度创新的成功典范,他在企业文化建设成功的原因和失败的教训对于我国保险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通过对平安企业文化模式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反思我国保险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使公众和保险企业及员工对保险企业文化有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对提高保险企业服务水平和公众保险意识都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目前,对我国保险企业文化研究的着作很多而且有针对性。如学者王安(2008)和学者赵兰亮(2003)列举历史发展的大事件,从史实的角度阐述保险业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发展以及停滞的原因;学者郝演苏(2009)从保险的本质功能角度倡导充分发挥保险业保障的重要作用,为国家和民众面临的经济风险分忧;学者申曙光(2005)从诚信的角度对以诚信为核心的保险企业文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保险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议;学者郭颂平和学者粟榆 (1999),从保险营销的角度对比中外保险企业营销制度的区别,并对中国保险营销渠道以及管理方面提出了建议;学者卓志(2009)分析了我国保险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提出了我国保险企业社会责任培育与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的建议;学者鲍升华(2004)从执行力的角度提出执行力文化建设的特点和重要作用,并构建企业执行力文化的路径;学者徐鹏(2001)从媒体的角度分析舆论对受众的心理特征、行为结构和态度倾向等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为保险业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者伊彦群(2011)从品牌建设的角度分析我国保险文化与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倡导大力加强保险文化与品牌建设,并提出具体对策性建议;学者李志强和学者周炯(2008)从企业价值观的角度分析了企业文化的三个阶段,并对保险企业文化建设路径给出了建议;学者禚志强(2000)从保险经营活动角度探讨保险经营活动与保险企业文化的关系,强调保险经营实践对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学者罗向明(2009)立足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基本国情,总结和借鉴国内外保险企业文化的建设经验,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险企业文化。
国外对保险企业文化研究主要侧重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诚实守信,诚信是保险业生存发展的基石;其次是公平竞争,西方国家的保险业市场发达,竞争非常激烈,但是他们在竞争中形成公平公正的道德规则,树立企业的道德自律意识和精神;最后就是西方保险业重视服务,当今发达国家保险界重要的道德准则就是“服务第一、销售第二”.
综上所述,关于保险企业文化研究的前辈学者们分别从保险史实、功能、营销、制度、运营、执行、实践以及行业和国内基本国情的角度等,研究中国的保险企业文化。这些理论化的研究都侧重于保险企业文化具体的某一个或者某些方面,大多基于大的理论方面赞赏或者批评,虽然对于各个企业在探索自己独特的文化建设方面都有建设性的指导意义;但是,他们并没有从保险企业文化建设自身角度探索企业文化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以及从这些不足中去反思我国保险企业文化的建设。本文着重对平安企业文化模式进行概括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反思我国保险企业文化的建设问题,为完善我国保险业提出几点对策性的建议。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框架及创新之处
本文研究思路是通过对我国保险企业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平安企业文化模式的分析,得出平安在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完善我国保险企业文化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的发展壮大我国的保险业。
本文框架首先阐述保险企业文化及其发展阶段,从中分析了我国保险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并在这些问题的背景下阐述平安的企业文化模式及其发展阶段;然后着重分析了平安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保险业的实际情况,为完善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平安企业文化模式为例谈中国保险企业文化的建设问题;另一方面是从保险的转移分散风险和经济补偿的最基本保障功能出发,分析我国保险业保险产品市场份额中投资险种比重过高这种不合理的局面,从中反思保险企业制度设计以及营销方面出现的问题,并倡导保险应回归保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