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医政司组织重点专科护理协作组在梳理、验证和优化各地有效中医护理方案、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13个优势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试行)[1],已由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实施,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是其中之一。我科于2013年6月开始将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取2013年6月─2013年9月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在心病科应用“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的住院病人共30例,辨证分型统计如下:气阴两虚证9例,气滞血瘀证6例,气虚血瘀证2例,心气虚弱证4例,痰阻心脉证1例,胸阳不振、痰淤互结证3例,痰浊壅盛、心脉痹阻证5例。30例病人中有胸闷、胸痛症状者28例,心悸、气短症状者8例,便秘症状者3例。
1.2 方法
1.2.1 培训方法成立管理小组,主要负责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制定临床应用计划,对方案在临床的有效落实进行督导,推进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培训内容和方法依据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将培训内容分为理论培训和操作技能培训。理论培训主要为:胸痹心痛病的常见症候要点、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中药内服及静脉给药、辨证健康指导、护理效果评价表的填写等。操作技能培训为特色中医护理技术,包括穴位贴敷、耳穴贴压、中药泡洗、艾灸、穴位按摩等。培训方式采用授课和操作示范指导。
1.2.2 实施方法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具体由责任护士来实施,责任护士根据医生对病人的中医辨证分型和临床观察到的证候按照中医护理方案对病人进行个体化护理,给予常见症状症候施护、中药口服及静脉用药护理、个体化的健康指导,结合中医护理技术,观察护理效果,每月调查病人对中医护理的满意度和依从性,评价中医护理方案的实用性。详细认真填写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并及时反馈到管理小组,并根据临床实际应用情况填写改进意见。小组成员定时来病区查看护理方案的落实情况,听取反馈,具体指导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疑点。主要使用到的辨证施护方法有体位护理、活动护理、情志护理、饮水、腹部按摩、排便指导等。中医护理技术主要有:耳穴贴压、艾灸、穴位按摩、穴位贴敷、中药足浴。
1.2.3 评价方法对胸痹的主要症状胸闷、胸痛、心悸、气短以及次要症状便秘应用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后的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2 结果
通过开展辨证施护、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和中医个体化健康指导,大部分病人认为中医护理配合治疗对改善胸痹心痛病的主要不适症状有良好的护理效果。见表1。【1】
3 讨论
3.1 中医护理方案可减轻病人胸闷胸痛症状对严重心痛病人,需绝对卧床休息;一般胸痹病人要注意休息,适度活动。严密观察病人胸闷胸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部位,注意观测心率、心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重视观察血压、脉搏、体温的变化。本病常于夜间发作,要加强巡视病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保持大便通畅,切勿努责,以免诱发胸痛。胸痛、胸闷、呼吸困难时,应及时正确给氧,必要时报告医生。胸痛发作时可采用针刺止痛,常选用神门、内关、心俞、膻中、合谷等穴位,或耳针心、肾上腺、皮质下等穴位。发作胸痛不重者,则应鼓励其适当活动,以行气活血而化瘀。28例胸闷胸痛病人,护理效果好或较好24例,占86%。
3.2 中医护理方案可减轻病人心悸气短症状通过半坐卧位、腹式呼吸训练,可以减轻心脏负荷;合理运动,应用移情调志等中医情志护理方法进行心理护理,可以消除焦虑、忧伤情绪,达到调节气血阴阳的作用;根据五音入五脏的中医理论,指导病人倾听音乐,以调节肺气的宣发和肃降,缓解胸闷气促;遵医嘱耳穴贴压,选穴:肺、气管、心、交感、神门、皮质下,镇静安神、调节气机、助心行血,改善气喘、憋闷症状。8例心悸气短病人,护理效果好或较好7例,占88%。
3.3 中医护理方案可缓解病人便秘症状病人便秘时应及时给予通便治疗和护理。通过辨证施以饮食调理、下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等,也可用醋调大黄粉、外用开塞露、口服麻仁润肠丸、每日饮蜂蜜水1杯或肥皂水灌肠等方法协助排便。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1 中医饮食调护未落实到位临床中,医院的营养食堂未能提供特色的中医辨证膳食,具有中医特色的饮食调护局限在健康指导层面。
4.2 部分中医护理技术的适用性需进一步论证本方案中的艾灸法,在用于胸痹护理中时,由于刺激性味道和燃烧所释放的烟雾影响病人的呼吸功能及舒适度,影响本操作依从性。
4.3 护理效果评价缺乏客观指标支撑护理效果评价是由责任护士的主观认识及病人的主观感受来进行评价,造成评价标准不一致且无客观的实验室结果等数据支撑。建议通过专家论证,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风等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的通知[S].2013-05-16.
[2] 郭敬.肺癌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0):17-18.
[3]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编委会.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M].北 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