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西医结合论文

中西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19 共2517字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是指心脏虽然静脉血液回流充分,但是由于心肌收缩或(和)舒张功能障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本病发生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且死亡率大[1]. 中医药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方面有独特的疗效[2]. 笔者应用中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 资 料 选取 2012 年 1 月至 2014 年 6 月江苏省启东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20 例 ,男性 56 例 ,女性 64 例 ;年龄 58~79 岁 ,平均(63.02±9.23)岁 ;充血性心力衰竭病程 1~15 年 ,平均(5.23±2.87) 年 ; 临床表现为心悸 、 气短 、 咯白色泡沫痰,尿少,不能平卧,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颜面浮肿、口唇紫绀、双下肢水肿,舌质紫暗,脉细涩或结代,中医辨证以气虚血瘀为主,兼有痰浊、阳虚、阴虚、水饮凌心。将 120 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60 例,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NYHA 心功能分级、 中医辨证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利尿剂,必要时应用地高辛、多巴胺、亚硝酸脂类等药物;处理诱发因素(抗心律失常、抗感染等);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抗凝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治疗,基本方药:黄芪 20 g,附子 10 g,丹参15 g,当归 15 g,红景天 10 g,川芎 15 g,葶苈子 20 g,赤芍 10 g;痰热壅盛者加西洋参、黄芩;阳虚水泛者加红参;兼有阴虚加麦冬、五味子;水饮凌心加猪苓;心悸脉结代者重用炙甘草;痰浊加陈皮、法半夏。 以上药物水煎,每日 1 剂,早晚分服,两组均以 4 周为 1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6 分钟步行距离试验(6MWT)。 2)心超检查结果。 由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等指标的变化(为减少人为误差,均为技能和熟练的同一工作人员操作)。

  1.4 疗效标准 根据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指南》拟定[3]. 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包括显效及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for Windows 13.0 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应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 1. 结果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 组 6MWT、 心 功 能 分 级 及 LVDd、LVSd、LVEF比较 见表 2. 【1】

  
  结果示两组 6MWT、 心功能分级及LVDd、LVSd、LVEF 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

  3 讨 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危重症, 临床表现为神经内分泌异常、血流动力学异常、心室重构和心肌损害,而且互为因果,彼此互相联系,所以稳定血流动力学和改善临床症状,阻断心肌重建,阻断神经内分泌系统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关键[4]. 现代医学给予强心剂 、利尿剂、扩张血管剂、ACEI 类或 ARB 类、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初期能改善症状,但随着长时间的使用,会逐渐出现多种问题,例如耐药性增强、药物副作用增多(利尿剂抵抗、低血压状态、心律失常等)[5]. 因此,单纯使用西药进行治疗,存在很多缺点,临床效果有限。

  中医学将心衰归属为“心悸”“心痹”“痰饮”“喘证”等范筹[6],本病发生与复感外邪,禀赋不足,劳伤过度等因素有关,临床以心气不足,心阳虚弱为本,心血瘀阻,水湿内停为标,常为本虚标实的虚实夹杂证。 本研究运用益气活血、 温阳利水为组方原则, 应用中药治疗,方中黄芪甘温,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利水消肿等功效, 能补气利水以退肿, 为治疗气虚浮肿尿少之要药;附子散寒通痹、补阳益火;丹参为活血化瘀要药,有活血调经、凉血消痛、清心安神等功效;当归为“补血圣药”,其血虚能补、血瘀能活、血寒能通、血燥能润,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红景天活血止血,清肺止咳,与补气药相配伍,使气旺血行,活血而不伤正。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入肝、胆、心包经,为血中气药,其性辛温,可解寒凝、舒气滞、散血瘀。葶苈子行水消肿;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其性苦,微寒,不但能凉血止痛,还能佐制其余诸药的辛温之性。 诸药配伍,共奏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之功效,兼有清虚烦、消水肿、滋阴血、化瘀血的功效[7].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 :葶苈子有较强的利尿功能;黄芪含有黄芪皂苷,具有强心苷的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血管,改善充血性心衰及左室构型,保护缺血、缺氧的心肌[8];丹参改善心肺血液循环状况 ,抑制血栓形成,有利于心脏泵功能;白术能加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提高心肌耐氧能力,增强免疫力等;附子有强心作用[9]. 心脏超声检查是评价心肌重构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最直观的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心脏超声 LVDd、LVSd、LVEF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治疗后观察组心脏超声检查各项指标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 提示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上中药治疗更加有效地逆转心肌重构。 6MWT 接近患者的日常活动,更能反映患者的功能状态。本研究观察组治疗后治疗后 6MWT 高于对照组,心功能分级小于 对 照 组 , 观 察 组 总 有 效 90.00% 高 于 对 照 组 的76.67%,说明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应用中药治疗疗效显着。

  综上所述,中西药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随症加减,标本兼治,符合中医理论治疗心力衰竭本虚标实、气滞血瘀的病机[10],有效地改善了患者呼吸困难、乏力、胸痛、水肿和循环淤血等症状,逆转心肌重构,促进机体进入良性代谢状态,疗效明显优于纯西药治疗[11].

  参 考 文 献
  
  [1] 魏建军。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与治疗[J]. 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3):99-100.
  [2] 高秀娟, 杨静。 温阳益气养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14,6(16):49-50.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076.1095.
  [4] 沈映君 . 中药药理学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516-517.
  [5] 刘雅琴, 郑烈。 归脾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 中医药学报,2014,42(3):197-198.
  [6] 石志霄。 心衰还阳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100 例[J]. 中医研究,2014,27(3):18-1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