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结肠息肉术后复发是困扰外科医生和患者的难题,我院对经肠镜治疗后的腺瘤性多发性结肠息肉患者再予以辨证中药口服治疗,对预防息肉复发取得了一定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海宁市中医院肛肠科2011年6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收治的结直肠息肉患者,在肠镜下顺利切除息肉,术后病理诊断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患者60例,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25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3个月;首次经肠镜治疗者25例,2次以上经肠镜治疗者13例。对照组男9例,女21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27岁;病程最长12年,最短2个月;首次经肠镜治疗者23例,2次以上经肠镜治疗者15例。两组患者治疗前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行肠镜下电切,并给予抗感染、止血、营养等对症处理1周,无术后迟发性肠穿孔、迟发性大出血等并发症。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参苓白术散加减继续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间歇2d。参苓白术散加减方由党参、白术、茯苓、砂仁、扁豆、薏苡仁、半夏、陈皮、牡丹皮等组成。诸药混和,加清水500mL放入药煲大火煎煮,水开后转为文火煎25min取汁备用。对照组不再给予其他处理。
3 疗效观察
两组患者均6个月肠镜复查1次,连续复查3次。如发现息肉复发,治疗组再予肠镜下息肉切除,再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如果发现复发仅给予肠镜下切除。
4 结果
治疗组术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的复发患者为0,1,2例,术后18个月的复发率为6.67%。对照组术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的复发患者为1,4,10例,术后18个月的复发率为33.33%。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5 体会
结肠腺瘤性息肉是由腺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是结肠息肉中最为常见的类型,约占结肠息肉的50%左右,属于癌前状态,癌变率可达61%。目前认为,结肠息肉一经发现均应切除。肠镜下切除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被认为是息肉切除的首选方法。肠镜治疗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不能防止息肉再发。
其他防治息肉再发的方法国内少有报道。近年来,笔者根据中医辨证,采用中药预防结肠息肉再发,取得了较好疗效。笔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有关。肠腑通降失调,日久痰湿内生,阻滞气血,痰瘀互结而成息肉;或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职,聚湿生痰,痰阻气机,瘀血内生,痰瘀交结而成息肉。因此,本病病机关键是脾虚及其病理产物痰、湿、瘀。故本病的治疗重点应为健脾祛湿,消瘀散结。笔者选用参苓白术散为基本方预防腺瘤性息肉复发有一定疗效。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方中人参益气健脾,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共为君药;山药补脾益肺,莲子肉健脾涩肠,扁豆健脾化湿,薏苡仁健脾渗湿,共为臣药;佐以砂仁芳香醒脾、行气和胃、化湿止泻,桔梗宣肺利气,牡丹皮等凉血化瘀之药以助散结之功。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化湿祛瘀之功。据现代药理学研究,参苓白术散经过化裁具有抗肿瘤的作用,丰哲等、丁军利观察人参、茯苓等可以抑止癌细胞的生长,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癌细胞MMP-1表达有关。总之,本临床观察研究证明,参苓白术散加减是预防结肠腺瘤息肉术后复发的有效方药,明显优于单纯肠镜下息肉切除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马晓霖,饶振芳,范世平,等.中药防治多发性腺瘤性结肠息肉内镜术后再发的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6,38(5):67-68.
[2]许广涛,潘良富.中药预防多发性结肠息肉术后复发60例报告[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4):557.
[3]王绵之.王绵之方剂学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0-273.
[4]丰哲,王大伟.参苓白术散方合四物汤加味改善转移性骨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近期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6,29(4):10.
[5]丁军利.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8例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2005,25(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