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与中亚五国合作研究
【第一章】我国与中亚五国经济合作的前景分析引言
【第二章】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综述与规划
【第三章】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前景展望
【第四章】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经济合作前景展望
【第五章】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合作前景展望
【第六章】中国与塔吉克斯坦经济合作前景展望
【第七章】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合作前景展望
【第八章】中国与土库曼斯坦经济合作前景展望
【结论/参考文献】我国与中亚五国的合作发展探析结论及参考文献
第 1 章 引言
1.1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
2013 年 9 月,我国国家主席***在对哈萨克斯坦访问期间,提出由古丝绸之路途经国共同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宏伟设想。2013 年 11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同我周边国家和区域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互联互通,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对于中央的决策部署,我们统称之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计划。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计划有以下意义:一是通过建设新丝路经济带为我国营造良好的外部大环境,推进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中亚地区、中东欧地区及欧洲地区包括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外资外贸领域互联互通、人力资源输送与培训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推进跨国境大区域化合作水平,尤其有利于消化目前我国严重过剩的相关产能;二是有利于打造以我为主,满足我周边各国利益诉求的命运共同体,推动整个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在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大繁荣大发展,促进整个欧亚地区的统筹协调发展。
1.2 古丝绸之路综述
古丝绸之路最早起源于西汉都城长安,在东汉延伸至洛阳。它是一条沟通中西方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主干道,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上对外交往的瑰宝。古丝绸之路在我国境内长达 4000余公里,像一条绵延的巨龙。它西到印度、伊朗等国,最西端可直达古罗马,总长约 7000 多公里。它把古代璀璨的中华文化带到了遥远的西方世界,把波斯、希腊、阿拉伯文化等外来文化连接起来、融会贯通,造福于它所途径的沿路各国人民,对促进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古丝绸之路之所以得名,是因为丝绸在我国古代对外贸易中长期处于优势地位,其价格昂贵,需求量大,所以古丝绸之路的最初作用仅仅是向我周边国家出口丝绸,是一条纯粹的贸易往来通道并持续了约 2000 年。在古丝绸之路上,丝绸是沿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例如缂丝就是古丝绸之路的实物见证,在当时被视为"软黄金",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丝绸作为易货交易的等价物在西域各国通用。从 19 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俄罗斯帝国的崛起,其不断加紧对外扩张步伐,把中亚地区囊括进它的版图内,古丝绸之路陆上通道遭到破坏,进而分崩离析,不复存在。同样是在 19 世纪中后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一直沿用至今。
古丝绸之路,最早是由我国西汉时的张骞和东汉时的班超出使西域,并在西域开疆扩土、建功立业,建立西域都护府为起点。随后隋王朝再次成为全国性的大一统政权,国强民富,遂沿着两汉足迹继续开拓古丝绸之路,大力经营西域。
隋朝开皇年间,吏部侍郎裴矩在河西走廊一带开展边境贸易和互市通商,这是古丝绸之路繁荣昌盛的序幕。隋王朝扩展加强与西域地区的经贸联系,使隋王朝的政治、经济影响迅速扩展至亚欧大陆及其腹地的广袤地区。在盛唐时期达到辉煌的顶点。盛唐时期开辟以今西安市、洛阳市为起点,经甘肃省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向东到达中亚、西亚地区,连接起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在人类历史上,古丝绸之路曾是联结世界各个文明古国(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纽带;也是途经横跨亚非欧三洲各大帝国(马其顿帝国、波斯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战略要冲;还是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发祥地。古丝绸之路建成之后,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兴替的漫长岁月里,神州大地与西域各国之间"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
1.3 古丝绸之路对我国古代经济的影响
古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我国古代的两汉时期,它是随着我国古代以丝绸为代表的一类商品的对外出口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个出口不仅包括西域、中亚和欧洲各国对我国丝绸、陶瓷、茶叶、漆器、金银器皿等实物的需求,也包括对我国造纸术、印刷术等生产技术的需求,还包括我国对西域及西方国家的香料、良马、皮毛、珠宝、棉花等实物和蔗糖提炼等生产技术的需求。
古丝绸之路东起西汉首都长安(今西安)和东汉首都洛阳,它的第一条干线途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穿过河西走廊的张掖、武威、敦煌、酒泉四郡,向西出玉门关和阳关,最后越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这一路的古丝绸之路在汉朝分为南道北道,而南北两道的交叉点就在楼兰。北道自西向东,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今喀什),再从疏勒(今喀什)向西,行至大宛(今费尔干纳)。至此这一路的古丝绸之路国内段结束。
从大宛(今费尔干纳)开始再向西行便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可以到达大秦(古罗马帝国)的黎轩 (在今埃及的亚历山大城附近)。古丝绸之路的第二条干线从皮山西开始南下,穿过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向西南方抵达条支(在今波斯湾头)。倘若从罽宾再向南,可以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搭舟乘船便可到达波斯(今伊朗)和罗马等地。
以上两条古丝绸之路干线又被称为狭义的古丝绸之路。然而历史上的古丝绸之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政治形势的演变和地理人文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着的。在这段漫长的演变岁月里,不断有新的道路被开通,旧的道路改变方向甚至是被废弃。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是包含家庭手工作坊在内的自然经济,商品生产只在有限的范围内发生作用,农民依托家庭就可以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和绝大部分的手工业制成品,形成了以传统农业和家庭小作坊生产为基础的模式,这不仅制约了古代我国封建社会外贸型商品市场中货物流通容量,而且对来自与国外的商品也造成了强烈冲击。这个特点在客观上造成了以国外特产商品和稀有手工业制成品为代表的对外贸易在域外通商中占主导地位。因为古丝绸之路上的边贸通商既能满足统治阶级特殊的消费性需要,又能带来巨额利润,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对边境贸易的态度及采取的措施就可以直接影响到边境贸易的兴衰荣辱,而这也恰恰是古丝绸之路边境贸易的基本特点。
古丝绸之路的形成、开通和繁荣,是一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它需要以地缘政治为依托,以多民族跨国界融合为前提,以自然地理条件为基础。一方面有着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政治军事上的诉求。从西汉初年古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一直到明朝中后期的的一千五百余年中,由于受到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限制,我国一直以西北的陆路交通与西域各国相联系。明朝以后,随着我国东南水道的畅通、海上运力的显著提升,古丝绸之路开始走向没落。明嘉靖三年,明朝在吐番的步步进逼下,不得已战略放弃我国西北的大量地区而退守长城内,从此关西七卫全部撤入嘉峪关内,繁荣了近一千七百多年的经济文化大动脉最终归于沉寂。
1.4 古丝绸之路的现代意义
古丝绸之路最能反映古代我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约在公元4世纪初期,我国的造纸术已经传到中亚,后又传至欧洲和而非洲。直到18世纪末,欧洲各国还在使用我国的造纸术制纸。伴随着造纸术西传的还有我国的印刷术、制造火药技术。公元8世纪,我国的火药技术和炼丹术一并传入阿拉伯国家,在当地被称为"中国雪".随着古丝绸之路的畅通,我国的水利灌溉技术、冶铁、养蚕、医药、天文和文学技艺等也不断西传,同时主要以出口丝绸、瓷器、茶叶、古籍、金器、银器等货物为主。同样,沿着古丝绸之路也有大量的外国商品和生产技术传入中国,比如葡萄、苜蓿、胡麻、胡椒等商品;琉璃、地毯、毛织物等手工品;蓝宝石、象牙、琥珀、玛瑙等珍贵原材料;还有酿酒、制糖工艺;造船技术;西方的天文历法、几何算术等等。
古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首先依托于我国古代西北及内陆腹地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这一特点就决定了从两汉到十六世纪以前的古丝绸之路贸易中,我国自始至终一直起主导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所固有的周期性危机(统治阶级残酷压迫、战乱频繁)等因素,造成我国北方人口大量死亡和向南迁移,南北方人口分布的此消彼长,造成只有北方向南方的单向人口纯输入,而没有南方向北方的人口输出,这直接引起南北方劳动力资源布局的失衡,进而间接导致与古丝绸之路关系密切的统治阶级消费需求的变化。
第二,我国以家庭小作坊生产为主的传统手工业生产中心的变动。五代两宋期间,我国丝织业中心完成南移,丝织品生产的产地变化引起交通运输、流通条件等的变更,最终导致古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古丝绸之路由盛转衰。
第三,在隋唐两宋时期,我国古代贸易中心南移格局形成,以江浙一带为代表的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因为政治因素,比如因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而空前繁荣,进一步促使杭州代替长安、洛阳成为新的我国最大的贸易中心。
第四,古丝绸之路与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对外方针政策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在历朝历代的大一统盛世阶段,民富国强,文治武功登峰造极,对外政策开明、开放,从而繁荣了我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是空前的。但当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处于没落崩溃期时,只能集中精力处理国内事务而无暇西顾,对外边境贸易大量萎缩甚至只能被迫采取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因此,古丝绸之路兴衰的过程清晰地展示了它与我国古代政治、外交息息相关的历史规律。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繁荣是古丝绸之路边境贸易的基础,对古丝绸之路和西域的经营反映出国力的盛衰。所以,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政策,才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我国古代贸易多出于对政治、外交方面的考虑,并不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对番外异邦显示各个封建王朝的文治武功才是根本目的。因此,一些封建王朝常奉行供赐贸易的外贸方针,在许多朝代都曾出现过外国商旅不绝于途、万国来朝的盛况。古丝绸之路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和兴盛起来的。但这种违背互利互惠原则和经济规律的行为在对外贸易中有很强的单边性、随意性和盲目性,并不考虑其中的经济成本和因此导致的严重后果。这种朝贡行为多发生在仅有的几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的盛世时期,其依托强盛的国情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勉强可以支撑一些时日,可不久之后就会难以为继,这种朝贡贸易也会随之夭折。因此,只有充分尊重和利用等价交换的市场机制,才能充分发挥我国的资源优势,把古丝绸之路批判地继承并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