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雄安新区白洋淀水乡文化遗产保护思路和更新策略

来源:中国名城 作者:刘临安,李宇童
发布于:2021-08-04 共996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2篇】有关雄安新区的论文(优选6篇)
【第3篇】雄安新区美丽乡村PPP模式风险及优化路径研究
【第4篇】 雄安新区白洋淀水乡文化遗产保护思路和更新策略
【第5篇】探讨雄安新区文化遗产品牌营销与旅游融合的路径和方法
【第6篇】雄安新区城市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机理与路径建议

有关雄安新区的论文范文第四篇:雄安新区白洋淀水乡文化遗产保护思路和更新策略

  摘要:2017年设立雄安新区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多项指导性政策,为白洋淀地区规划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白洋淀作为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是雄安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水乡文化遗产作为白洋淀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积淀,面临诸多威胁,亟须进行全面的保护及更新。通过对白洋淀历史文献的整理、《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解读以及对水乡村落的实地调研,


  关键词:白洋淀;水乡村落;水乡文化遗产;价值;保护;更新;

  作者简介:刘临安,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E-mail:liulinan@bucea.edu.cn.;

  Abstract: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Xiong'an New Area in 2017,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have released a series of planning policies,which provided a fundamental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iyangdian Lakes.The Lakes,being the largest freshwater body in the Northern China,will highlight the most priority among priorities related to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the Xiong'an New Area.Th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waterside village of the Baiyangdian Lakes,as a unique form of historical existence,is facing severe threats and needs to be overall protected and updated.This paper sets forth the historical status and role,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sides villages,and discusses the value of cultural heritage,in way of sorting historic documents,interpreting《the Planning Outline of Xiong'an New Area in Heibei》as well as the in-site investigation,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conservation solutions and renewal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conservation for cultural heritage of waterside villages around the Baiyangdian Lakes,with expectation to provide the "millennium project"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Xiong'an New Area with some prospective ideas.

  Keyword:Baiyangdian Lakes; villages off lakes; cultural heritage of waterside villages; values; conservation; renewal;

雄安新区.png

  引言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由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及周边部分区域组成。201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纲要》中对雄安新区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保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城水林田淀系统治理,做好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生态修复,利用自然本底优势,结合生态清淤,优化淀区生态格局。保护与发展历史古城、传统村镇。将标志性历史遗存的保护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有机结合,保护传统村镇内历史空间格局清晰、传统风貌较为完整的核心地段,传承与展示水乡生产习俗和民俗文化活动[1].

  1 白洋淀的地理和历史

  1.1 地理概况

  白洋淀位于安新县东部,主要由规模不等的143个淀泊组成,系华北平原面积最大的浅水湖泊,面积达366 km2,素享"华北明珠"之称[2].白洋淀地质上属于新生代差异性断陷下沉的冀中凹陷带,地貌上是永定河冲积扇与滹沱河冲积扇相夹峙的低洼部位。

  白洋淀属于海河流域大清河南支水系湖泊,上承九河,下注渤海,水域辽阔,淀泊相属,湖光旖旎,荷莲婀娜。对于白洋淀的景色风光,明代万历朝兵部尚书鄚州人田乐(1541-1621年)在《创建修阜庵碑记》中有一段生动描写:"见诸水环绕,杨柳夹植;莲香舷韵,藻绿荇青;薄雾复见,水月一色,琉璃万顷,幽胜累累;对之心目开爽……"甚至有人将它与太湖、西湖相媲美。"白洋太湖浪拍天,苍茫万顷无高田,鼋鼍隐见蛟龙走、菡萏参差菱荇连。"[2]"荷开十里,无劳梦魂到苏堤。"[2]

  今天,白洋淀作为雄安新区重要生态水系,在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系统平衡、调节河北乃至京津地区气候、补充地下水源、调蓄洪水,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1.2 历史文献辑要

  关于白洋淀的记载可见于诸种历史文献。西晋左思《三都赋·魏都赋》有"掘鲤之淀,盖节之渊"句,唐李善注"在河间鄚县(今任丘)之西".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易水滱水》载"上承二陂于容城县东南,谓之大埿淀、小埿淀。其水南流注易水,谓之埿洞口。水侧有浑埿城。"[3]金泰和四年(1204年)改浑埿城为渥城,泰和八年(1208年)移安州治于渥城。大埿淀、小埿淀也随之改称"大渥淀""小渥淀".清道光《安州志·濡易水考》中称"其东又渥水注之,上承二陂于容城县东南,谓之大渥淀、小渥淀。"[4](图1)

  "白洋淀"一词出现在宋代。当时在宋辽边界雄州(今雄安)和鄚州(今任丘)修建"屈曲九百余里"的塘泺防线。《宋史·河渠五》中提到一个名为"白羊"的淀泊,"合大莲花淀、洛阳淀、牛横淀、康池淀、畴淀、白羊淀为一水""令注白羊淀矣".可见当时"白羊淀"是诸淀中一个具有重要作用的淀泊。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唐河岸坝崩决,河水流入白洋淀。此后,白洋淀相继汇聚了漕、瀑、萍、府、唐、清水、孝义、潴龙、白沟九条河流的水量,逐渐具备了今天的规模。明清时期的文献多将"白羊淀"改称"白洋淀",盖因"白洋淀"汇聚九水,面积较大,作用重要,遂将其作为一众淀泊的总称。

  清代康乾时期,进一步加强了白洋淀堤防的治理。要求"经纬条贯,脉脉相通,泄而不竭,蓄而不盈。而后圩田种稻、旱涝有备。"[5]清代后期至民国期间,国力疲弱,战事频仍,白洋淀荒于疏浚,水体干涸,面积不断萎缩。历史上白洋淀的水体面积达到过1000 km2[6],20世纪50年代初缩减为567 km2,如今下降到366 km2[2].

  1.3 白洋淀的历史作用

  白洋淀在历史上的最大作用就是宋代的"塘泺防线".唐代末年,后晋的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契丹势力越过燕山山脉,进入到华北平原北部。契丹铁骑可以长驱直入华北地区,甚至沿太行山南麓西进中原轻取都城汴京(今开封)。华北一带的长城防线失去了军事屏障作用,大清河-拒马河成为宋辽的边界。因此,如何凭借天然地理优势,重建军事防御屏障,阻挡辽军进逼,成为当时的重要战略措施。

  雄州宋将何承矩(946-1106年)向朝廷提出建议,因地制宜修建"塘泺防线"抵御辽兵。《宋史·河渠五》载:"塘泺,缘边诸水所聚,因以限辽。"当时,何承矩奏疏宋太宗:"若于顺安砦(今安新)西开易河蒲口,导水东注于海,东西三百余里,南北五七十里,资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可以遏敌铁之奔轶。"[7]遂沿雄州、霸州、鄚州及平戎、顺安(今安新)等地连通淀泊,"深不可以舟行,浅不可以徒涉",同时配合方田和树障,形成一道绵延300 km的"塘泺防线".这道水上军事防御工事是针对辽兵不识桨橹的弱点而设计的,在阻挡进犯上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

  图1    雄安新区起步区"北城、中苑、南淀"的总体空间规划格局

1.png

  1.4 大溵古淀的今昔功能

  《纲要》提出雄安新区起步区"北城、中苑、南淀"的总体空间规划格局,要求"中苑"恢复历史上的大溵古淀,利用水文地貌和历史文化塑造以大溵古淀为核心的生态苑囿(图1)[2].

  据清道光版《安州志》记载,安州(今安新县)"厥潴维同渥","潴"意为蓄水的淀泊,《周礼·地官》有"以潴蓄水"的解释。《水经注·易水滱水》记载:"于容城县东南,谓之大渥淀,小渥淀".清乾隆版《新安县志》记载更为清楚:"大溵淀在县西北五里,即水经所谓大渥淀也。周围四十里,白沟河溢出,繇容城天沟、芦草湾水汇而为淀。溵家淀在县东三里,即水经所谓小渥淀也,流自长流河所潴"."厥潴维同渥"应当指的是两个同名的渥淀,即大渥淀和小渥淀。之所以称为"渥淀",与金元时期新置的渥城有关,安州州治就在渥城内。清志中称之为大溵淀和溵家淀。时下当地人俗称为"大王淀"和"小王淀".

  大溵古淀的位置在新安县城北稍偏西,东北侧为溵家淀和烧车淀,西南侧为藻苲淀,东南侧为白洋淀。大溵淀因地处低洼,历来屡遭水涝之害。清乾隆版《新安县志》云:"新安泽国也。其淀若大溵、若殷家,水涝一入即经年难涸".清雍正三年(1725年)大规模围淀造田,在大溵淀北筑横堤,开新河,致使淀北的水源被切断,逐年淤积干涸,大溵古淀最终变为农田(图2)。

  大溵古淀得名已久,规模较大。作为白洋淀诸多淀泊之一,它的历史文化价值较大。因此,《纲要》提出建设的大溵古淀生态苑囿占据"中苑"的核心位置,一是传承历史文化,延续古今文脉;二是改善生态环境,形成新区"绿芯";三是用来蓄滞洪水,保障北城安全,一举多得,惠及八方。

  2 水乡村落的特征

  2.1 水乡村落的分布模式

  白洋淀的水乡村落总体上呈现出两种分布模式,一种是靠近水岸的淀边村落,俗称水边村;另一种为四面环水的淀中村落,俗称水中村[8].根据实地调查,淀边村落有62个,淀中村落有39个,一共生活人口约19万人。形成这两种分布模式是由于淀区的自然禀赋的利弊、堤埝沟渠的修筑、舟船桥梁的应用以及不同时代抗击洪涝的活动所形成的趋利避害的聚居选择。历史上白洋淀洪涝频仍,水乡村落大多选择淀内或淀边的高地建造,同时利用堤埝阻挡周围淀水涨漫的侵入。久而久之,淀泊堤岸生长出浓密的灌木芦苇丛,形成了"水村林薮"[9]的村落特征。明代兵部尚书孙承宗在《东田庄诗》中曰"屋后青秧水畔扉,方舟曾忆系渔矶",描绘出水乡村民日常种田打鱼的生活情景。明代高阳县乡绅孙鉁在《过白洋淀小田家庄》中赞咏"解缆芳树下,举网得锦鲤",刻画了水乡村落丰饶的水产资源。

  图2    清《畿辅通志》载安新城与白洋淀的地理位置

 2.png

  2.2 水乡村落的空间布局

  白洋淀水乡村落,基本位于淀泊中的高地或岸边陆地,随淀泊形态而分布。囿于用地限制,村落规模较小,形状不规则,距离远近不一,是典型的"散点"式空间布局[10].村落周边地势低洼的地方,点缀小块田地,与水体相连通。村落之间依靠堤埝作为交通道路,村民走村串户依靠步行或舟船,现今多替换成摩托或电动车(图3)。

  水乡村落中最具有特点的当属圈头村,地处淀区中心,四面环水,自然质朴,是白洋淀水域典型的淀中村落。圈头村规模最大,保存完好,为乡级行政单位,具有白洋淀水乡村落的典型意义。2018年被公布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圈头村由西街、东街、桥西、桥东、桥南5个自然村落组成,村落以供应生活用水的高位水塔为中心,村落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相互交错成为淀中面积最大的岛。村落内部具有边界交错、空间致密、街道蜿蜒的特征。村内房屋密集低矮,很少显现出空间布局的秩序感。其中东街村的街道尤为狭窄,小径屈曲纵横,随形就势,犹如迷宫。狭窄处仅容两人错肩通过。2000年开始村中实施道路的改造建设,囿于陆地稀缺,村舍密集,迄今5个村庄只有1条车行道路可供出入,桥南村甚至需要绕行方可到达(图4)。

  2.3 水乡村落的传统民居

  圈头村的传统民居基本为北方的四合院形式,但是面积狭窄,大多数只有正房和厢房,小部分具有倒座房,院落格局简单。民居宅门的做法饶有特点,门洞较深,开双扇大门,门扇上镌刻"福""寿"二字或者张贴门神。门额上大多镶嵌门匾,上面镌刻四字吉祥语。既有传统的"福星高照""百福骈臻",也有现代的"红心向党""振兴中华",表达出水乡人家对于吉祥如意、福寿安康生活的向往。

  图3    白洋淀水域中村落分布

3.png

  图4    圈头村布局卫星图

4.png

  院落内正对院门设有传统风格的影壁,以保护院落中的私密性。房屋基本以单层为主,正房多为5开间,厢房的面阔和进深略小于正房。房屋多为青砖瓦房或以青砖为墙基的红砖瓦房,据村民介绍后者是改造翻新的做法。屋顶以平顶形式居多,四周砌筑女儿墙,女儿墙外伸出雨落口排泄雨水。这种平顶房屋在夏秋季节可以借助屋面晾晒粮食,纾解陆地不足的窘困;雨涝灾害发生时可以在屋顶上躲避,形成暂时栖居的小空间,可谓白洋淀水乡村落因地制宜的一种创造。院落的门槛和房屋的台基通常较高,门口有多层台阶,并沿外墙建造散水,防止雨水倒流进入院内。房屋的门洞尺寸较小,外墙基本无窗或为高窗,在雨涝发生时可以用沙袋壅堵门窗,降低洪水对房屋内部的损害。建筑多用当地的芦苇编制成装饰构件,悬挂在外檐下。在青砖外墙和花格女儿墙的映衬下,朴素淡雅,显现出水乡传统民居朴实无华的美感。

  3 水乡文化遗产的价值

  3.1 历史价值

  白洋淀水乡文化遗产非常丰富。考古发现有周代及战国、两汉、唐宋时期的历史遗存。采蒲台、淀头、杨庄子、何庄子、下张家、漾堤口村都发现过春秋时期的陶井,圈头村发现北朝砖室墓和唐宋墓葬,李广村发现唐墓等。白洋淀西部的四门堤和北部的新安北堤皆修筑于宋代。北宋何承矩修建的"塘泺防线"是白洋淀大规模的营造成就,遗留至今的古代地道结构复杂,有迷洞、掩体、翻板、灯龛、气孔等。史传春秋时期神医扁鹊为鄚州人,今鄚州镇古州村白洋淀堤外有药王庙,初建于元代,为扁鹊祠及衣冠冢,每年举行祭祀活动。明清时期的堤堰桥梁水利设施,特别是康乾两朝的三处水围行宫遗址,都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

  3.2 文化价值

  水乡文化遗产散布在广袤的万顷淀泊中,作为白洋淀地区历史文化发展和遗迹的载体,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白洋淀虽然地处北方地区,但是以水为根的水乡文化与北方地区传统农业文化迥然不同,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安新民俗芦苇画和芦苇工艺品是一种传承数百年的乡土手工艺;白洋淀亦水亦陆的自然环境造就出一种亦渔亦耕的生产生活方式;起源于圈头村的祭祀礼乐--冀中笙管乐已经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抗日战争时期的烈火硝烟成为培育《新儿女英雄传》《雁翎队》《小兵张嘎》等文学作品的沃壤。这些水乡文化遗产与水乡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经历千余年的精炼和积淀,成为带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民俗文化,具有鲜活生动的文化价值。

  3.3 生态价值

  白洋淀是国家重点生态湿地,属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在涵养水源、缓洪滞沥、调节小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诸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历来是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也是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基础。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发展与保护中寻求平衡点,加强污染治理,恢复生态环境,构建绿色生态空间,对于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

  3.4 社会价值

  白洋淀水乡村落利用白洋淀的地理特点,在长期的水利与水害搏击中,形成了多样态的文化积淀。例如考古文物方面的春秋陶井、唐宋墓葬、两宋堤堰;历史文化方面的扁鹊祭礼、水利成就、皇家宫苑;民俗文化有圈头音乐、民居院落、苇编工艺;红色文化有雁翎游击、英雄儿女;美食文化有熏鱼卤蟹、青虾鼋鱼。这些文化积淀构成了优质的旅游资源,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11].白洋淀春季的轻风柳色,夏季的蒲绿荷红,秋季的鱼肥蟹硕,冬季的白雪冰封,丰富的人文历史和秀美的自然风光,成为华北著名的旅游胜地。发展水乡旅游产业,带动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有利于保护传承水乡文化遗产。

  3.5 科学价值

  白洋淀水乡文化遗产除了在历史文化、地理变迁、传统民居、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方面具有科学研究价值以外,辽阔的水域生长着种类繁多水生动植物,是华北地区乃至全国的水生资源宝库,为地表水、水生动植物、淡水养殖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具有很好的科学研究价值。

  4 水乡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更新

  4.1 水乡文化遗产的组成

  通过资料梳理和实地调研,白洋淀水乡文化遗产的组成可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历史文物、历史遗址和历史建筑,例如两宋堤堰、边关地道、古城城墙、水围行宫、鄚州药王庙,有些是挂牌的文物保护单位;二是水乡村落和传统民居,最为典型的是圈头村古村落以及传统民居,是白洋淀水乡村落的代表;三是自然景观环境,白洋淀万顷水面,碧波荡漾,春芦秋荷,风景秀丽,被誉为"华北明珠";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鄚州药王庙(祀主扁鹊)祭祀礼乐发展而来的冀中笙管乐为代表,俗称圈头村音乐会,2019年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中。

  4.2 水乡文化遗产的现状

  白洋淀水乡文化遗产长期以来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出现围淀造田、水面萎缩、水体污染、乡村发展建设无序等一系列问题。白洋淀水乡文化遗产的现状并不乐观,传统渔耕方式的改变使得水乡文化遗产失去生存的依托,一些传统村落发生了难于逆转的改变,甚至一些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建筑未得到有效保护。近十几年开展的乡村旅游,虽然恢复建设了一些历史景区和建筑,但是历史真实性无存,建筑形式也难以得到社会认同。大部分传统村落都存在缺乏整体规划、建筑容积率过高、文化特征不清晰、整体风貌不协调、公共空间不足等问题。甚至出现盲目模仿南方水乡建筑的做法,陷于负面的社会舆论中。有些传统村落虽然具有较好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仍面临保护意识薄弱、文化传承人断层、公众参与度低等问题。

  4.3 水乡文化遗产的保护

  《纲要》要求雄安新区在建设发展中做到保护与发展历史古城、传统村镇。将标志性历史遗存的保护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有机结合,保护传统村镇内历史空间格局清晰、传统风貌较为完整的核心地段,传承与展示水乡生产习俗和民俗文化活动。

  依据保持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首先要保证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对于发现的历史遗存首先选择原址原物保护,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适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实施严格的文物保护。

  水乡文化遗产是白洋淀历史文化的重要特质和内容,应当保持水乡村落的格局特征,重点保护好水乡村落的平面布局、方位轴线、道路骨架、河网水系、历史遗存等。

  对水乡村落的历史建筑进行摸底调查,对历史风貌、传统格局、建筑形体保存良好的四合院,因地制宜地制定保护原则和修缮措施,鼓励采取渐进式的更新方式,切实保护一批水乡村落建筑,使之成为水乡文化遗产的真实存在。

  保护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应当将水乡环境与水乡文化遗产视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水乡环境要素包括水面、湿地、堤埝、堰坝、路桥以及大面积水生植物,凸显环境与文化遗产的协调性和共生性。

  保护和彰显文化遗产可读性,应当注重保护水乡文化遗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存,避免"一刀切"式的大拆大建及所谓的"整齐划一"效果,保护历史进程中的遗留物,在展示和阐释中注重文化遗产的可读性,更好地为现代社会需求服务。

  4.4 水乡传统村落的更新

  基于白洋淀水乡村落的现状及人口密度,《纲要》提出开展有序搬迁的指导性原则,基于这项原则,本文进一步提出水乡村落应当率先进行评估,实施以保护为主与以更新为辅的方法。这种分门别类的辨证施治,既能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又能改善和提高水乡村落的生产生活质量。

  坚持强调以保护前提的更新。将具有突出历史渊源、鲜明文化特色、体现传统风貌的水乡村落保护起来,以"整体规划、重点保护、局部改造、协调推进"为原则,对水乡村落实施保护与更新。坚决避免"先拆真古董、再建假古董"的虚假保护或者"大起大落,全拆全建"的粗暴更新。

  白洋淀水乡村落作为雄安新区规划提出的"宜居宜业宜游"特色村落,结合村落现状,融合传统民俗,嵌入文化符号,打造具有北方特色的水乡小镇。

  适当纾解当前淀区人口密度,改善生活居住环境,保留并提升一批传统产业精品,发展特色水乡旅游,促进乡村产业转型,提升水乡经济水平,提升当地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整合水乡村落及周边环境,保持自然风光、田园风貌,突出历史遗存、地域特色、乡愁记忆,延续传统村落空间,恢复传统北方水乡的空间格局。

  划定水乡村落的历史建筑、传统街巷、古树名木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整修历史遗迹,将重要历史遗迹改建为游览景点,可移动历史遗物移入博物馆等。

  将水乡村落内遗存的具有"乡愁"记忆的历史遗留物进行分类整合,放置在街头巷尾的小景园或袖珍公园内,增加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也可以实施集中保护,放置在村镇文化遗产纪念馆,保留和展现乡愁记忆的点滴遗存。

  将水乡文学作品、传统音乐演奏、传统苇编手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地嵌入到旅游产品中,定期举办非遗交流会,增加旅游产品的参与度和体验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在做好水乡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对于历史文化特征消失、保护价值低的水乡村落进行整体搬迁,腾退后的空间恢复为湿地生态环境。

  4.5 水乡景观环境的重塑

  白洋淀的秀丽风光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留传下来的一份重要的遗产,证明人与自然之间共生共荣的密切关系。从明清的志书中可以看到,记载白洋淀风景是不可缺少的内容,甚至配以诗文和绘图。清康熙版《安州志》记有"濡阳八景",分别是云锦春游、霁云远眺、石臼停舟、白洋垂钓、柳滩飞絮、蒲口落花、板桥晓月、易水秋风。乾隆版《任丘县志》也记有长堤烟柳、枣林晚渡、白洋月夜、十里荷香等景致。史传清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都有描绘白洋淀风光的御制诗文。例如康熙皇帝的《白洋湖》:"遥看白洋水,帆开远树村。流平波不动,翠色满湖中。"乾隆皇帝的《鄚州道中》:"天水相与永,金波万顷明。载舟堪独会,鉴物人遥平。"[2]至于文人骚客赞美白洋淀风光的诗词更是不尽胜数。

  由于长期以来在淀泊周边采取开渠排水、围堤造田等不当方式,刈割芦苇无度,建筑密度失控,生产生活设施的建设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了白洋淀水体大面积萎缩,水天相拥的轮廓线被割裂,湖岸景致日益人工化,志书上描绘的白洋淀风景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破坏,乃至消失。

  《纲要》提出利用水文地貌和历史文化塑造以大溵古淀为核心的生态苑囿。对雄安新区而言,重塑一部分历史景观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做既可以延续水文地理与历史文化的融合,有助于认同或记忆"乡愁",做到文景相传;又可以提高以水生态为主体的自然环境质量,营造绿色生态空间,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区环境。

  水乡景观的塑造一定要以历史文化为本底,以志书记载描绘的景致为索引,以改善景观现状、提升景观质量为目的,以现代的造景艺术和方法为手段,尽可能地展现历史文化所描绘的景观意象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做到赋形与传神的完美结合。使得重塑的水乡景观在文脉上有历史依据,在形态上有艺术魅力,在意境上有文化内涵,在认知上有大众赞许。

  5 结语

  白洋淀水乡文化遗产生成于以水为本的自然环境中,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环境秀美,地域性质独特,乡村风貌朴实。它不仅是白洋淀地区千余年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物质成果,更是雄安新区未来建设发展的文化灵魂。白洋淀水乡村落是水乡文化遗产的主体,在分布模式上有淀边村落和水中村落,空间布局上呈现"散点"的特征。村落中的传统民居沿袭北方四合院的通常做法,但是平屋顶堪称当地民居因地制宜的一种创造。水乡文化遗产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包括有历史的、文化的、生态的、社会的、科学的。在水乡文化遗产的组成上,一是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遗址、建筑和文物,二是水乡村落和传统民居,三是独特的自然景观,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水乡文化遗产保护和更新上,应当以保护好文化遗产为前提,开展水乡传统村落的更新和水乡景观环境的重塑,以此来达到水乡文化遗产得到整体保护的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在大同云冈石窟调研时深刻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12]雄安新区作为传承历史、筑造今天、面向未来的实践者,《纲要》体现着"千年大计"的深刻内涵。作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一项重要使命。切实保护好白洋淀地区的水乡文化遗产,把雄安新区"千年大计"的文化基础夯筑得更加坚实。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建设出文化自豪的成就。

  参考文献

  [1]新华社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EB/OL].(2018-04-21)[2021-03-10] htp://ww. xiongan.gov.cn/2018-04/21/c_ 129855813_ _2.htm.

  [2]沧州市人民政府。白洋淀的变迁[EB/OL].(2014-06-13)[2021-03-10]. ht:/zwgk. cangzhou gov.cn/article5_ new. jsp?infold=301134.

  [3]郦道元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4]上海书店出版社编道光安州志乾隆新安县志[M]_.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

  [5]潘锡恩畿辅水利四案[M]刊本, 1823 (清道光三年)。

  [6]中科博联。白洋淀水环境治理的生死抉择[EB/OL].(2017-04-05)[2021-03-10].https /www. sohu .com/a/132143207. _470091.

  [7]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97.

  [8]魏占杰,马景文。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8,20(11):28-31.

  [9]铁曙鄭州水淀记[EB/OL].(2011-04-19)[2021-03- 101].ttp://blog sina. com cn/s/blog_ _5f6651130100qdys. html.

  [10]秦学颖雄安新区白洋淀淀中村落空间演变与重构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 2020.

  [11]何云梦,徐菲菲,刺利青,等。工业 遗产旅游创新体系研究--以鞍山市为例[J]中国名城, 2021 ,35(1):24-29.

  [12]习近平: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人民日报海外版第01版[EB/OL]( .2020-05-13)[2021-03-10] htp:/paper people .com.cn/rmrbhwb/html/2005-05/13/content 1986586 .htm.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
原文出处:刘临安,李宇童.雄安新区白洋淀水乡文化遗产的保护[J].中国名城,2021,35(05):37-4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