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义乌小商品实体市场网络体系探究导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25 共1257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小商品实体市场网络发展对义乌经济的促进研究
  【第一章】义乌小商品实体市场网络体系探究导论
  【第二章】义乌小商品实体市场网络及其经济发展现状
  【第三章】义乌小商品市场网络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
  【第四章】义乌小商品中心市场与其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第五章】义乌小商品分市场建立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结论/参考文献】义乌小商品市场网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从义乌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义乌从一个经济发展滞后的城市,逐渐发展成一个举世闻名的国际商贸名城。目前,义乌小商品市场已成为国际性的小商品流通、信息、展示中心,也被联合国、世界银行与摩根士丹利等权威机构称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中不仅一些小商品出口世界的份额比例较高,而且还集聚了一批相关供应商、采购商、贸易商及相关服务商。
  
  以当年价格计算,义乌市地区生产总值从 1978 年的 1.28 亿元增长至 2014年的 968.6 亿元,年均增长率为 20.22%;而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在 1978-2014年间的平均增长率仅为为 17.42%,义乌的年均增长率较浙江省的要高出将近 3个百分点。义乌市人均生产总值也从 1978 年的 235 元增长至 2014 年的 126907元,年均增长率为 19.10%,并一直高于浙江省人均收入水平,并且义乌与浙江省之间的差距随着时间不断扩大。可见,从义乌市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来看,义乌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

  从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状况来看,义乌小商品市场也经历了快速发展。从义乌市本地专业市场发展情况来看,不考虑价格因素的影响,义乌集贸市场成交额不断稳定攀升,成交额从 1978 年的 0.1482 亿元增加值 2014 年的 1073.9 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5.60%;其中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市场成交额从1982年0.0392亿元,增加至 2014 年的 857.2 亿元,义乌小商品城的成交额增长了大约 21866 倍,年均增长率为 36.65%,并且连续 24 年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
  
  截至 2014 年义乌市各类有证市场共有 45 个,其中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有 14 个,年成交总额额 1066.6 亿元,占集贸市场成交额的 99.32%.随着义乌本地小商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义乌小商品市场品牌的提升,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中心,国内大量小商品市场与义乌市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直接与间接的关系。全国挂义乌名或由义乌人投资、合作、合资、承包、或以配送中心等形式举办的分市场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并且义乌小商品市场网络正逐步向海外市场拓展,设立境外分市场或配送中心。目前,义乌小商品市场网络拓展成绩显著,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以义乌小商品市场命名的分市场有 100 多家,遍布全国各地,已形成一个庞大的义乌小商品市场拓展网络。

  既然义乌小商品市场网络发展和义乌市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么二者之间有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如果存在联系,义乌小商品市场能够促进义乌经济快速发展,那么促进作用的内在机制是怎样的?义乌分市场网络遍布全国各地,那么分市场建立对其所在地的经济又能产生怎样的影响?义乌小商品市场虽然一直是某些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但从笔者阅读到的有限的文献来看,研究重点大多集中在义乌小商品市场形成、发展的原因,义乌小商品市场中专业市场与产业集聚的关系,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转型升级研究等等,并没有针对义乌小商品市场与义乌经济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也没有阐述义乌小商品市场是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也没有论证义乌分市场的建立对其所在地经济的影响。

  另外,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以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义乌存在着进出口贸易额严重不平衡、某些制造业正逐渐向东盟国家转移等风险。义乌的某些产业与其被动转移,不如变被动为主动,将已失去或正在失去竞争力优势的产业逐渐向东盟国家转移,抢占先机。义乌小商品市场网络的发展不仅能够将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品牌输出、管理模式输出,从而缓和义乌进出口贸易的不平衡,更能够传播义乌模式经验,有利于义乌小商品分市场所在地的中小微企业学习并发展当地小商品市场,进而促进义乌与分市场所在地两地经济的互利共赢发展。因而,研究义乌小商品市场网络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得十分重要。

  1.1.2 研究意义

  1、研究义乌小商品市场网络的拓展,有利于丰富我国小商品市场扩张理论文献。

  近年来,国内针对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但是这些理论研究的重点集中主要集中在义乌小商品市场形成、发展的原因,义乌小商品市场中专业市场与产业集聚的关系,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转型升级研究等等。而针对小商品市场网络扩张的文献较少,并且这些文献大多是基于理论的分析,并没有通过实际的数据来进行实证研究。因而,本文从生产制造业、配套服务业、企业家资源三个层面分析了义乌小商品市场促进义乌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并通过相数据的实证分析证明了义乌小商品本地市场网络的发展能够促进义乌经济的增长,而义乌国内市场网络的发展能够促进分市场所在地经济的提升,验证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网络的拓展是多赢的。不仅能够为义乌国内外分市场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也能够丰富我国小商品市场扩张理论的文献。

  2、研究义乌小商品市场网络的拓展,有利于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合作伙伴并不仅限于东盟,而是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增进同沿边国家和地区的交往,将串起连通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发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合作经济带,以亚欧非经济贸易一体化为发展的长期目标。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是我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之一,商品出口的分布已遍布全球 219 个国家和地区。从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资本全球化等发展大趋势出发,充分发挥义乌拥有全球最大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的独特优势,通过外贸体制机制领域的改革创新,推进外贸便利化与规范化的有机统一,提高在国际价值链、产业链、分工链中的地位,引领和带动对外开放水平的全面提升。加强义乌已有的市场网络联系,并积极拓展新的市场网络分布,无疑会加强义乌乃至中国与各国经济方面的联系,也正是义乌积极响应并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3、研究义乌小商品市场网络的拓展,有利于促进义乌小商品市场转型升级。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专业市场特别是发达地区专业市场的发展逐渐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据《2014 年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中国商品交易市场数量从 2000 年的 3087 个增加至 2013 年的 5089 个,其中专业市场从 2000 年的 1408 个增加至 2014 年的 3708 个,虽然 2013 年专业市场数量相较于 2012 年减少了 94 个,但成交额、营业面积、总摊位数都呈现增加趋势。
  
  可见,各个专业市场之间竞争愈演愈烈,部分专业市场逐渐被淘汰。现如今,义乌小商品市场也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商品价格优势下降,摊位炒作致使成本增加、电子商务快速发展造成对实体商铺的冲击,以及来自经营模式趋同的专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等诸多挑战,还有国际金融危机和汇率波动使得义乌出口受限。义乌小商品市场要想保持市场优势,就必须抓紧机遇转型升级。义乌小商品市场网络的拓展,可以将某些逐渐丧失成本优势的产业进行转移,充分利用其他国家或地区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节约生产成本;也可以通过海外市场的建设,规避某些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的高关税贸易壁垒;在国内外建立分市场,能够输出义乌市场品牌、输出市场管理,构建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市场分销网络。总之,研究义乌小商品市场网络的拓展,有助于优化义乌的产业结构,也有利于促进义乌商品市场转型升级。

  4、研究义乌小商品市场网络的拓展,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跨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势越来越强,参与的国家数量由 2006 年的 10%上升到近年来的 60%.各国间的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迫切需要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共同发展。2002 年,东盟首脑会议达成了成立"东盟经济共同体"(AEC)的共识,同意加紧在 2015 年建成东盟经济共同体。2014 年 11 月 10 日,中韩两国签署了一系列双边合作协议,中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已实质性结束。2014 年 11 月 17 日,中澳双方领导人共同宣布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实质性结束。不仅参与一体化谈判的国家越来越多,而且国家之间合作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正从贸易合作转向经济、科技、社会安全、环境等全方位合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网络的拓展提供了很大的机会。各种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大大降低了义乌在国外设立分市场的贸易壁垒,加大了分市场设立成功的可能性。另外,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建立义乌小商品分市场,还能够利用区域合作组织的优惠政策,规避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关税,扩大海外市场,更能够有助于"义乌小商品市场"这个集群品牌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1.2 文献综述

  1.2.1 小商品市场

  (1)小商品市场的形成及定义。

  小商品一般指那些具有生产分散、品种繁多、消费变化迅速、价值相对较低特点的小百货、小五金、某些日常用品和部分文化用品等。小商品市场无疑就是经营小商品买卖的市场,而集贸市场、专业市场是小商品市场在不同时期的市场组织形态。

  在历史上,集市贸易或专业市场对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尤其是工业化早期)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如 18 世纪的英国斯托布里吉集市、利滋呢绒市场、布雷德福匹头市场和德国莱比锡定期集市等。Young(1928)注意到专业市场与交易效率和专业化分工网络之间的关系。Stine(1962)第一个探讨了间歇性集市,认为一个固定的集市存在的条件是集市的辐射范围要大于"门槛需求"(即满足集市存在所要求的最低交易需求量)所需要的范围,认为集市中商贩的流动性取决于商品销售的最大范围和销售商品能够获得利润的最小范围,若前者大于或等于后者,商贩将存活下来并在空间上固定,反之则停业或选择空间上的流动。

  Smith(1974)认为集市的周期长短与集市中商贩的规模有关。Smith(1975)认为各级集市之间的联系呈现树状,相同级别的集市之间的联系很少,基层集市围绕着更高一级的中心市场紧密相连。B·W·Hodder 和 U·I·UKwu(1969)认为集市市场周期性是由时间竞争部分代替空间竞争所导致的。V·G·Fagerlund 和R·H·T·Smith(1970)则认为集市空间上的接近意味着集市时间上的分离,也就是说若两个集市在赶集市场上有较大差异,那么这两个集市之间的距离就能够安排的近一些。Braudel(1975)揭示了西方集市贸易规模扩大和专业化程度增强的历史趋势。约翰·伊特韦尔(1996)将集贸市场定义为一种由当局批准、商品买家和卖家在某个特定时间相聚,并受到一定严格限制或规定的公共场所。然而,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生产规模的提升和消费需求层次的提高,厂商和市场经营主体逐渐脱离专业市场,建立各自的企业品牌和营销网络,以致于专业市场或集贸市场在欧美发达发达经济体中逐渐衰退乃至消亡。以 Pine II(1992)、Britnell&Campbell(1994)、Kowaleski(1995)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专业市场消亡论。

  然而,中国的专业市场则呈现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发展趋势。国外专家学者专门针对中国专业市场发展进行了一些研究。Marco Bellandi,Silvia Lombardi(2012)基于中国浙江省的经验数据,认为中国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专业市场目前作为一种消费品分配的渠道和一种协调国内外零散生产的方式,仍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内关于集贸市场的形成和定义,陈红儿(1993)将集贸市场存在的地点限制在中国农村,认为集贸市场通常指中国农村在固定地点进行的传统的集中的交易方式。石忆邵(1995)指出集市是买者和卖者每隔一定时间聚集在一起进行商品交易等活动的一个有组织的固定的公共场所。钟兴永(1996)认为社会分工导致了集市的产生,而集市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关于集市分类,不同学者划分不同。樊树志(1992)把集市分为不定期集市、定期集市、常市和特殊集市四种。慈鸿飞(1998)将县级及以下级别的集市分为中心市场、中介市场、村级市场。石忆邵(1999)则将集市分为每日市场或连续性市场、周期性市场或定期市场、特殊市场、国际市场(如博览会)。

  专业市场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是在集贸市场发展过程中自发、自主形成的,是商品流通发展过程中快速成长的一种交易制度。现如今,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大批知名专业市场,如义乌小商品城、永嘉纽扣市场、绍兴轻纺城等等。关于专业市场的定义,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其内涵也随着专业市场的发展不断丰富完善。

  对于早期的专业市场,陈红儿(1993)认为专业市场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逐渐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转变的产物,根据商品属性划分,就是以单一品种(类)或以一种(类)商品为主,独立为市,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和固定场地的商品交易场所。目前,郑勇军教授(2003)对专业市场的定义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认为专业市场是"以现货批发交易为主,集中交易某一类商品或若干类具有较强互补性和互替性商品的场所,是一种大规模集中交易的坐商式的市场制度安排".然而,随着经营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顺应国际市场发展需要,专业市场的市场形态、市场主体、功能、交易方式、交易产品、市场管理者角色均发生了转变。陆立军、杨志文和郑小碧(2014)认为新型的专业市场是由现代商贸服务集成商组织管理的,交易技术与交易制度共同演化,线上线下相融发展,市场结构多态化、交易手段电子化、服务功能复合化的现代化国际性商贸综合体。

  (2)小商品市场的特点和作用

  霍修锦(1983)认为小商品市场能够促进个体工商户小商品生产的发展;疏通城乡流通渠道,满足农民群众生活需要;发挥工业企业边角料的使用价值,节约社会财富;促进个人致富,国家增收;扩大劳动就业。叶松林(1984)指出城乡集市贸易的发展既能为城市人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条件,又能调动农民从事商品生产的积极性,另外集贸市场建设对城镇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简启荣、王有忠(1991)认为集市贸易对边远地区或穷困地区的作用更加明显,有利于发展社会商品经济和农民脱贫致富,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活跃,为社会闲散人员和农牧区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能并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和方便群众生活。林至颖(2011)基于 SCP 范式分析了小商品批发市场的绩效,指出小商品批发市场能够促进 GDP 的提高,改善经济消费环境,促进物流及其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

  白小虎(2004)放宽了产品专门化的假定,不局限于同一级商品目录下的商品,将专业市场作为"集群"来研究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机制,得出专业市场集群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之间起到了有效的调节作用,在集群中范围经济有助于降低规模经济的经营风险,并且每一个经营者专业化的规模经济也是所有经营者的范围经济。张芝刚(2009)认为专业市场能够从三个方面降低从交易费用:

  一是买卖上方在空间上的集聚能够降低交易的搜寻成本;二是买卖双方在空间的集聚带来交易信息的集聚,容易形成统一的市场均衡价格,从而减少了考察和谈判成本;三是能够降低市场监管费用和外生交易费用。

  (3) 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

  义乌小商品市场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先后经历了从"马路市场"到"室内市场"的演变,跨越了四个阶段:1978-1985 年,义乌市场的萌芽与创建阶段;1986-1991 年,义乌市场的稳步发展阶段;1992-2001 年,义乌市场的全面拓展阶段;2002 年至今,义乌市场的国际化发展阶段(陆立军,2008),最终发展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国际商贸名城,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陆立军和杨海军(2007)解释了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得以跨越"专业市场消亡",能够持续存在并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形成了市场核心型的跨区域分工协作网络-"义乌商圈".随后,陆立军和赵永刚(2012)揭示了在特定环境下专业市场衰退或消亡的实质就是专业市场适应性的降低或衰竭。欧阳明珠(2008)归纳了义乌小商品市场成功的原因在于:一、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专业市场品牌效应突出,打破只有企业公司才有的的品牌效应格局;二、义乌主导产业和相关配套产业的联动发展,主导产业提供产品,而作为衔接生产和销售的配套产业则提供优质服务、降低交易成本;三、经营模式的创新,即企业独享式销售渠道的直销店入驻义乌小商品市场,使得义乌小商品市场从传统的共享式销售渠道逐渐转变为共享式与独享式共生的销售网络。雷露、杨升、乔忠(2010)则分析了义乌小商品市场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和成因,并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将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分为萌芽、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并将"重商轻商"的历史文化传统、地方政府政策的扶持、专业市场的带动以及科技创新的发展归纳为义乌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原因。

  1.2.2 关于市场扩张

  市场空间扩张是一种综合性的扩张行为,既包括产品扩张和地理扩张过程,对于市场扩张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市场扩张本质的认识。程炳卿、赖存理(1997)认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扩大与全国市场布局和交易方式有关,在外地兴办分市场,其实质就是义乌小商品市场作为"龙头"市场的延伸,在建立分市场时要处理好义乌"龙头"市场的关系,防止中心市场外移。陈红儿、陈琪(1999)指出义乌小商品分市场在国内外的输出,就是市场组织的扩散,实际上是批发市场横向一体化的发展。朱国春(2005)认为市场扩张不仅是有形市场和有形资产的扩张,更重要的是无形市场和无形资产的扩张,市场扩张的本质就是市场经营理念、市场运营机制、市场文化以及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扩张。周鹏(2009)认为浙江专业市场空间扩张的经济本质是规避投资风险,但也指出专业市场的空间扩张是浙江市场理念、浙江市场经营机制、浙江市场文化和浙江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扩张。

  (二)对市场扩张方式的认识。夏林红(2003)通过对温州已办境外商城的调查,总结了境外市场扩张的投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国内企业是投资主体;二、由境外华人或中资企业负责国外商城的建设投资、进场经营人员所需的工作签证、居留手续等;三、以境外华人或中资企业投资为主,国内配合招商的机构也出少部分资金投资。郭金喜、杨雪萍(2010)发现义乌境外小商品专业市场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投资主体、招商和日常管理均为国内民营企业,如南非中国小商品城有限公司;二是投资主体为境外企业,由国内企业租赁招商经营,如 2004 年浙江金乌集团投资租赁的迪拜中国龙城 500 间商铺向国内企业招商;三是国内企业投资部分租金,参与市场运营。

  (三)对市场扩张作用的认识。陈红儿、陈琪(1999)指出国内外义乌小商品分市场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增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整体优势,也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小商品市场,增强市场辐射范围。方俊、金国峰(2005)指出义乌小商品市场因为义乌本地的消费空间有限以及周边地区同类市场的竞争,从而市场中的经营者和市场皆需要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周鹏(2009)总结了专业市场扩张的主要动机有以下四点:一是由于本地资源稀缺且专业市场以将近饱和而去外地开拓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二是拓展有着区位优势的边境市场,抢占边境贸易战略高地;三是顺应国家区域开发战略的需要,发掘开发区的商机;四是顺应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形成辐射出口国家周边地区的"桥头堡",并规避贸易壁垒。
  
  郭金喜、杨雪萍(2010)认为境外小商品市场使义乌企业实现直接在海外设立营销网点和本土化销售,直接带动民营企业"走出去".贺华丽(2013)分析得出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海外分市场参与全球网络,在海外建立分销渠道,这样可以帮助中小企业直接积累国际化经营经验,使企业对于环境的变化更加地敏感,从而更快地洞察新的市场机会和威胁,迅速作出适当的决策。但是,钟立新、徐文娟(2013)实证研究发现专业市场的跨空间扩张并不会带动分市场所在地与销售经营商品相关的产业快速发展,却能使所在地各类专业市场和该地原有的优势产业发展,并且专业市场和产业的发展能够使分市场所在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专业市场只是间接促进分市场所在地的产业发展,专业市场的本地化扩张和跨空间扩张促进产业发展的路径是不同的。

  (四)对分市场定位问题的认知。石忆邵(2007)对分市场的定位问题做了一定的论述,认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是一级批发市场,故其分市场应主要作为二级批发市场,并从分市场的运营绩效来看,二级分市场应主要布局在省会城市,而且市场的扩张会存在如分市场脱离母体市场的离心化倾向、过高估计市场潜力的投资风险和分市场规模做大与本土市场形成正面竞争等问题。石忆邵(2008)还指出距离因素不是影响商贸型企业成功扩张的唯一且主要的因素,市场的选址、功能定位、管理水平、经营者素质、政府的扶持政策、同类市场的竞争状况等是比距离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市场规模的扩张应考虑产品特性的差异。

  1.2.3 关于专业市场和经济增长

  关于专业市场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刘天祥(2007)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和专业市场成交额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发现专业市场以不同方式促进了我国三次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关于专业市场对经济转型的影响,李守伟和何建敏(2011)利用 1990-2008年江苏省的数据实证分析了专业市场发展与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结构转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专业市场的发展会促进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结构转型,对经济转型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较长的持续效应。

  关于专业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刘天祥(2008)采用基本的线性回归模型对 1978-2004 年的中国专业市场成交额与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经济增长与专业市场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并通过协整检验结果发现在长期专业市场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周倩(2012)为了研究专业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选取河北省安国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东方药城成交额和安国市生产总值进行回归分析和因果分析,得出两者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并且东方药城成交额是安国市生产总值的因,即专业市场的发展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于翠萍、韩会朝(2012)选取了中国 35 个主要城市在 2001-2012年的数据进行面板数据分析,根据混合 OLS 模型的结果,专业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相较于固定资产投入、教育投入、研发投入等基本要素来说,其推动作用的贡献偏低。

  1.2.4 文献综述评述

  从以上文献综述中可以总结出:

  西方发达国家的小商品市场、集贸市场或专业市场的发展阶段和中国有着明显不同的发展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专业市场只在工业化初期发挥巨大的作用,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生产规模的提升和消费需求层次的提高以及制造业的转移,厂商和市场经营主体逐渐脱离专业市场,建立各自的企业品牌和营销网络,专业市场逐渐被大型商场、超市、连锁店等新型商业业态所取代。然而,中国的小商品市场、集贸市场、专业市场的发展则呈现数量增多、规模增长等趋势,尤其是专业市场已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在商品流通发展过程中快速成长。

  现如今,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大批知名专业市场,如义乌小商品城、永嘉纽扣市场、绍兴轻纺城等等。关于专业市场的定义和功能,也随着专业市场的发展不断丰富完善。

  国内关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研究颇多,但学者大多把研究重点集中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以及市场的转型升级研究等方面;而本文的研究重点则在于义乌小商品市场网络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且,已有文献对市场扩张的研究较少,且分析重点在于市场扩张的本质、方式、作用以及分市场的定位问题,多为理论分析并没有进行实际数据验证;本文立足于探索义乌小商品市场网络建设,并且市场网络发展研究是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另外,虽然有一些学者实证分析了专业市场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研究重点在于"是否"促进;本文着重以实证分析方法对义乌小商品市场促进义乌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及义乌分市场的建立对义乌经济和分市场所在地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

  因此,本文立足分析义乌小商品市场网络建设,丰富了我国小商品市场扩张文献;并且分析义乌小商品市场促进义乌经济的内在机制以及义乌分市场的建立对义乌经济和分市场所在地经济的影响,证明了义乌分市场网络建设的可取性,在把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两大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下,为义乌境外分市场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通过海外市场的建设,规避某些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的高关税贸易壁垒;在国内外建立分市场,能够输出义乌市场品牌、输出市场管理,构建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市场分销网络,有助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转型升级。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理清义乌各级小商品市场之间的联系机制,分析义乌小商品市场是如何促进义乌本地经济增长的,并论证义乌分市场的建立对分市场所在地的经济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以此来论证义乌小商品市场网络的发展是多赢的,即义乌小商品市场网络的发展不仅促进义乌经济的增长,也会促进分市场所在经济的发展。

  因而,论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有关专业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拓展以及专业市场转移等有关方面的文献,然后从本地、国内、国外三个层面对义乌小商品市场网络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同时也对义乌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现状描述,其后就义乌小商品市场网络的发展通过影响生产制造业、配套服务产业、培养中小微企业家三个方面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剖析,并对义乌小商品本地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接着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对义乌小商品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

  1.3.2 研究方法

  关于专业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国外学者几乎没有,而国内学者虽有涉猎,但研究较少。

  刘天祥(2008)采用简单的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自变量专业市场成交额与因变量生产总值 GDP 之间的关系,得出专业市场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张小蒂(2013)采用对数形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利用义乌市每万人中民营企业数和义乌市的浪莎股份与小商品城两家上市公司的年末总市值测度企业家丰度,发现企业家才能对经济增长有正效应,并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要高于一般劳动投入。另外,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企业家才能能够促进市场规模(即社会购买力)的扩大。

  本文选择了中介效应模型来研究专业市场对当地经济增长的影响,其原因在于:

  一、国内学者研究专业市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基本上都将研究的视角定位在"能"与"不能"上,也就是说,讨论专业市场能不能促进经济增长。而本文的研究重点之一在于探究专业市场如何影响义乌本地的经济增长。中介效应模型可以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过程和作用机制,相比单纯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同类研究,中介效应分析不仅方法上有进步,而且往往能得到更多更深入的结果。

  二、中介效应模型目前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虽然国内多用于社科类研究,如张继元、毕重增(2012)的《自信与人际困扰的关系:清晰度的中介效应》,王燕、张雷(2006)的《自我概念在父母情感关爱与儿童发展间的完全中介效应》,张燕(2013)的《吸烟危害认知对戒烟成功影响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分析》等等。然而,中介效应模型在经济学上应用也逐渐增加,如伍华佳、张莹颖(2009)的《中国服务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中介效应的实证检验》,林嘉慧(2012)的《加工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中介效应的实证检验》

  华广敏(2013)《高技术服务业 FDI 对中美制造业效率影响的比较分析--基于中介效应分析》,叶霖莉、赵林海(2014)的《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研究--以福建省为例基于中介效应的实证检验》等等。

  1.3.3 本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本文的创新点:

  (一)研究角度的创新。虽有一些文献研究专业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但旨在验证专业市场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以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为研究对象,虽然也实证分析了义乌小商品市场与义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但这只是为后面的研究做铺垫,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有两点:一是义乌小商品本地市场发展是如何影响义乌当地经济发展的,并从生产制造业开放发展、相关配套服务业专业化发展以及积累中小微企业家资源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二是义乌小商品国内市场网络的发展即义乌分市场的建立,对义乌本地市场和分市场所在地的经济增长会产生什么影响。

  (二)研究方法的创新。在研究义乌小商品市场促进义乌经济增长的内在作用机制时,本文将义乌市制造业发展水平、义乌市相关配套服务业发展水平以及义乌企业家资源作为中介变量,采用简单中介效应模型对义乌小商品本地市场发展影响其经济增长的路径进行实证分析。另外,文中选取了 2005 建立了惠州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的惠州作为研究对象,引入虚拟变量,研究专业市场成交额在分市场建立前后,即在 1997-2005 和 2006-2014 年这两个时间段对惠州市生产总值的影响程度的大小,从而验证义乌分市场建立对分市场所在地经济增长的影响。

  研究的难点在于:

  第一、义乌小商品市场对义乌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加之研究专业市场对经济发展实证分析的经典文献较少,因而本文的分析可能不够全面、透彻。

  第二、在计量过程中,由于研究对象仅限于义乌市,一些数据的获取有一定的难度,因而无法对模型中的数据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而且在指标的选择上也有一定的限制,需要改进。

  第三、在中介模型中,仅仅选取了本文中认为较为重要的三个中介变量进行分析,但事实上义乌小商品市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层面可能更多。因而本文中考察的中介变量可能不全,可以更深程度地分析。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有关小商品市场拓展的相关文献,确定了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和难点,并阐明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义乌小商品市场及其经济发展现状。首先从义乌小商品中心市场与各地分市场之间的关系、义乌本地、国内、国外小商品市场网络发展的现状这四个方面着手,分析了目前义乌小商品网络发展现状;随后从义乌市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对外贸易三个层面对义乌经济增长的发展现状做了详细的阐述。

  第三部分:义乌小商品市场网络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分析。分析了义乌小商品实体市场网络之间的联系,论述了义乌小商品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并从相关制造业、配套服务业以及中小微企业家资源三个角度剖析,最后论述了实体市场网络对以上传导机制的强化效应。

  第四部分:义乌小商品中心市场发展对义乌本地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首先判断义乌小商品中心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其次阐明中介变量和中介效应的定义及选取,设定简单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促进义乌经济增长的内机制。

  第五部分:义乌小商品分市场建立对义乌本地经济和分市场所在地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分别实证分析义乌小商品分市场建立对义乌本地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对分市场所在地经济增长的影响,验证义乌小商品分市场的建立是否能够达到"双赢".

  第六部分:相关结论。总结了本文分析得出的一些重要结论。

  1.4.2 研究框架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