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植物学论文

气候和土壤养分对优势木本植物叶N、P含量的影响(4)

来源:植物生态学报 作者:李家湘;徐文婷;熊高明
发布于:2017-06-26 共13820字
  4 讨论。
  
  4.1 灌木叶片的N、P含量格局。
  
  我国南方灌丛中优势木本植物叶N、P含量(16.57 mg·g–1, 1.02 mg·g–1)较Han等(2005)报道的全国137种灌木植物N、P含量(19.1 mg·g– 1, 1.11mg·g–1)低13.2%和8.1%, 较1 251种全球陆生植物N、P含量(18.3 mg·g–1, 1.42 mg·g–1) (Reich &Oleksyn, 2004)低9.9%和28.9%.在较小的区域上,南方灌丛中优势木本植物较东部南北样带554种植物N、P含量(17.55 mg·g–1, 1.28 mg·g–1) (任书杰等,2007)低6.1%和21.1%; 而且远低于北京周边灌木叶N、P含量平均值(24.8 mg·g–1, 1.6 mg·g–1)(韩文轩等, 2009)和黄土高原灌丛(23.43 mg·g– 1, 1.20mg·g–1)(李单凤等, 2015)。以往的研究发现, 生长于较低纬度或较高温度条件下的植物有着较低的叶N、P含量(McGroddy et al., 2004; Reich & Oleksyn,2004), 本研究区域位于热带和亚热带, 纬度偏低、MAT和MAP较高。较高的温度和降水可提高叶片的酶活性和光合作用效率, 养分循环较快, 从而导致较低的N、P含量(Reich & Oleksyn, 2004; He et al.,2008; Cornelissen et al., 2014)。因此, 与中国北方地区以及大尺度的研究相比, 中国南方灌丛优势灌木具有较低的叶N、P含量。
  
  4.2 生活型对木本植物叶N、P含量的影响。
  
  植物生活型是叶N、P含量的一个主要决定因子,以往大量研究已注意到不同生活型植物器官N、P化学计量存在显着差异(Reich & Oleksyn, 2004;Han et al., 2008; Chen et al., 2013; Sardans & Penue-las, 2013; Pan et al., 2015), 发现生命周期长且生长慢的植物器官N、P含量较生命周期短且生长迅速的植物高, 并认为植物器官N、P含量是植物代谢能力以及养分利用效率的综合反映(Han et al., 2005;Agren, 2008)。本研究中, 常绿和落叶木本植物叶N、P含量存在显着差异, 落叶木本植物叶的N、P含量(17.91 mg·g–1, 1.14 mg·g–1)显着高于常绿木本植物叶(15.19 mg·g–1, 0.89 mg·g–1)(表1), 生活型可分别解释叶片N、P含量7.6%和14.4%的变异(表2)。该结果主要是因为常绿木本植物叶寿命较长, 与落叶木本植物相比, 通常具有更长的养分驻留时间、保守的养分利用策略和更高的养分利用效率; 为了适应低养环境, 常绿木本植物需要投资更多能量用于叶片保护和结构支撑, 从而导致其比落叶木本植物更低的光合速率和养分含量(Edwards et al., 2014), 但常绿性意味着具有较长的光合时间, 保证其具有较高的养分利用效率, 从而减少对土壤养分的依赖。然而, 落叶木本植物通过叶片凋落减少其在不利季节的蒸散和呼吸; 虽然落叶习性意味着较短的叶生命周期, 却有较高的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重吸收率,有着较常绿植物高的光合速率和养分含量。结果证明不同生活型植物的物种特性对养分利用策略的影响较大, 进而决定植物器官的营养元素含量(Heet al., 2008; Wu et al., 2012), 支持生长速率假说(Agren, 2008)。
  
  不论常绿或落叶, 南方灌丛中木本植物叶P含量较N含量具有更大的变异性, 且两者叶N含量的变异系数相当(表1), 结果与以往对其他区域内的研究一致: 物种水平上, 植物叶N含量比P含量具有更高的自我调控系数, 表现出较强的化学内稳态(Sterner & Elser, 2002; Chen et al., 2013; Pan et al.,2015)。然而, 常绿木本植物叶P含量的变异(变异系数(CV) = 0.52)显着高于落叶木本植物(CV = 0.47),说明该生活型植物对低P环境的适应能力种间差异较大, 更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虽然常绿和落叶木本植物叶N、P含量对气候因子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图1, 图2), 但在GLM分析结果中表现出生活型是叶片N含量变异解释量最大的因子, 且对叶P含量的贡献量亦较高。结果表明中国南方灌丛优势木本植物叶N含量主要由植物生长需求决定, 受环境影响较小, 叶片P含量则受环境因子和植物生活型双重影响。
  
  4.3 气候和土壤对灌木叶片N、P含量的影响。
  
  植物的营养元素含量是植物在一定生境下吸收营养元素的能力, 也是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全球或国家尺度上, 已有研究表明植物叶N、P含量随MAT增高和MAP增加逐渐减少(Güsewell, 2004; Hedin, 2004; McGroddy et al.,2004; He et al., 2006; ?gren & Weih, 2012; Chen etal., 2013)。然而, 中国南方灌丛中常绿和落叶木本植物叶N、P含量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不同(图1, 图2),其中常绿木本植物叶N、P含量与Han等(2005)与Reich和Oleksyn (2004)的研究结果存在一样的温度趋势, 结果支持温度-植物生理假说: 叶片N、P含量的增加可补偿低温下代谢速率的下降, 因此随温度的增加, 叶片N、P含量呈降低趋势(Reich & Olek-syn, 2004)。同时, 较高的叶片N、P含量也是植物适应干旱条件的反映(Yang et al., 2014), 也可能是较多的降水可增强土壤N、P的淋溶作用, 土壤养分的可获得性降低, 从而导致常绿木本植物叶N、P含量呈降低的趋势。然而, 落叶木本植物叶N、P含量随MAT和MAP的升高而呈增加趋势, 可能与较高的温度和较多的降水会加快养分周转, 增加土壤养分的可获得性有关; 再者, 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 落叶木本植物生长较快, 较高的叶N、P含量有助于满足植物快速生长的养分需求, 因此落叶木本植物叶N、P含量随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
  
  对南方灌丛所有木本植物叶N、P含量变异的GLM分析结果显示气候因子对叶N含量均没有显着影响, 而MAP可解释叶P含量变异的0.8% (表2)。该现象一方面因不同生活型灌木叶N含量、P含量对气候的响应方式不同(图1, 图2), 抵消了温度和降水对N含量或P含量的影响; 另一方面与N、P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关。植物体内的N来源充足(大气和土壤中的N), 而绝大部分的P则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 土壤P则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 其在土壤中的迁移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显着, 降水的增加导致土壤淋溶作用增强, 土壤养分的可获得性降低, 进而降低了植物器官中的P含量, 结果与土壤年龄假说(Reich & Oleksyn, 2004)相符合, 即中国南方降水较多, 水热同期, 土壤淋溶作用强, 导致土壤中养分可获得性较低, 从而导致了常绿和落叶木本植物叶P含量与MAP的负相关关系(图2B、2D)。
  
  一元线性回归和GLM分析均显示土壤N含量的增加对植物叶N含量没有显着影响; 然而与N含量不同, 常绿和落叶木本植物叶P含量随土壤P含量的增加均显着增加(图3B、3D), 土壤P含量可以单独解释叶P含量16.4%的变异(表2)。一方面因中国南方高温多雨, 土壤富铝化作用强烈, 淋溶严重, 土壤中P的可获得性在全国和全球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汪涛等, 2008)。另一方面该区域属高N沉降区域,降水N沉降已使得生态系统达到N饱和状态(郑丹楠等, 2014), 含量较低的P元素对环境变化更加敏感,其对植物生长的限制作用相对于N而言更为突出。除此以外, 该现象还与植物对P的利用方式也有关,植物会在土壤P充足的情况下吸收P并以无机态的形式贮藏在体内(Sterner & Elser, 2002)。土壤P含量对灌木叶P含量变异的解释量显着高于气候, 结果表明土壤P的可获得性是决定灌木器官P含量的主要环境因子。
  
原文出处:李家湘,徐文婷,熊高明,王杨,赵常明,卢志军,李跃林,谢宗强. 中国南方灌丛优势木本植物叶的氮、磷含量及其影响因素[J]. 植物生态学报,2017,(01):31-4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