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的疾病,最近有高发趋势,而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子宫肌瘤是一种良性肿瘤,是女性患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子宫肌瘤主要是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本病,还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但这些纤维结缔组织不是肌瘤的基本组成部分,所以子宫肌瘤又称为子宫平滑肌肌瘤。
子宫肌瘤多因脏腑虚弱、情致不调、经络不通、冲任不调等原因所致,中医古代文献中没有子宫肌瘤的名称,根据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可以把本病归属中医的“症瘕”、“月经过多”、“ 崩漏”、“ 带下”等范畴。中医治疗子宫肌瘤以其毒副作用小,改善症状效果明显,见效快,而易于被广大患者接受,所以针灸推拿治疗子宫肌瘤得到很大程度的推广。
本课题组采用以通经化瘀的针灸推拿方法治疗子宫肌瘤,同药物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取得满意效果,现做如下报告: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本课题组患者来自 2011 年 9 月至 2015 年 6 月长春市明珠社区门诊的患者,其中年龄最小的 25 岁,最大的 50 岁; 病程最短的 3 个月,最长的 31 年。60 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处理,分成针灸推拿治疗组和药物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其中针灸推拿治疗组 20 例,药物治疗对照组 20 例,空白对照组 20 例,三组具体比较( 见表 1)
1.2 诊断标准本课题组制定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妇科学》[1]教材,拟定如下: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 临床子宫肌瘤的症状: 症状产生主要原因是子宫出血,但因为子宫肌瘤位置和性质不同,子宫出血的临床表现也各异。有的表现为经量增多,有的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到 40 天甚至 50 天; 有的患者临床表现为阴道持续性或不规则出血,即月经先后不定期,并且伴水样溢液; 有的患者临床很少伴有出血症状; 有的患者因为出血量多或时间长,导致贫血。除了以上临床表现外,患者大多数同时伴有腹部肿块、疼痛、白带增多、不孕及邻近的膀胱,肠道压迫症状等。
( 2) 临床子宫肌瘤的体征: 部分肌瘤除子宫增大外,无法触及肌瘤。子宫超过孕 3 月大时,患者下腹部可摸及肿块。妇科检查可触及子宫肌瘤的基本轮廓,肿大的肌瘤多向前、后壁突出。在有肌瘤多发的情况下,可表现为其子宫增大且不规则、凸凹不平,多有结节。有的子宫肌瘤患者其肌瘤从子宫颈口脱出,基底部在子宫腔里,肉眼可视深紫色肿块。有的子宫肌瘤患者除子宫有增大外无其他表现。
( 3) 临床辅助检查: 子宫探针探测和 B 超检查。通过探针可知宫腔的大小。B 超检查多可表现为: 回声异常( 包括强回声、中等强回声) ,子宫腔线移位等。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标准如下:
气滞血瘀型( 子宫肌瘤) : 下腹部触及肿块,固定不移、可伴有下腹时作时止的隐痛、胀痛。经期延长或量多,月经经色多较深,呈紫红色质多有块,舌质暗红,有瘀点或瘀斑,脉象弦细涩。
1.3 纳入标准。
符合本病的上述诊断标准,妇科 B 超检查,确定为子宫肌瘤,符合中医气滞血瘀证辨证标准者; 子宫肌瘤瘤体在 6 厘米以下者; 知情同意,患者愿意配合治疗,参加本项临床研究者; 年龄在 25 岁以上,50 岁以下,未绝经的女性,且患者 4 月内未使用避孕药物;
1.4 排除标准。
子宫肌瘤,瘤体较大( 6cm 以上) 、大量出血,经宫腔镜检查,需要做电切术、诊刮术; 精神疾病患者; 有严重合并症者,如有严重心脏、肝脏、肾脏和造血系统等疾病; 不符合纳入标准者; 对本疗法不接受者; 不配合治疗者。
1.5 剔除标准。
不能坚持治疗者; 出现严重副作用的患者; 出现严重的其它并发疾病者; 患者要求退出临床试验; 症状恶化,必须采取紧急措施者; 若因特殊情况,患者不得不加服其它内服药,或因为治疗其他疾病而服用其它药物。
2 治疗方案。
2.1 对照组:
2.1.1 对照组 ( 中药治疗组) :
( 1) 药物: 选用由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桂枝茯苓胶囊( 规格: 0.31g/粒×60 粒×1 盒。药品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 Z10950005( 2010-09-29) .
( 2) 用法用量: 在月经干净后第 1 天起服用此药,日 3 次,每次 3 粒,温水送服。
( 3) 疗程: 1 个月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 3 个疗程( 经期不服药) 观察疗效。治疗过程中,患者除按规定诊治外,不得服用课题组规定以外治疗子宫肌瘤的药物。
2.2 治疗组( 推拿针灸治疗组) :
2.2.1 首先采用推拿手法治疗 15 分钟。
( 1) 通经化瘀法。
患者俯卧,医生位于患者一侧,先退膀胱经从肺俞,心俞至承山穴处止,注意做此手法时均匀,力量适中,轻而不浮,重而不滞以意带气,不要偏移,患者注意推法后气血通畅的感觉,此手法做 3 至 5 次; 点按心俞,膈俞,肾俞; 双拇指交替以推法推督脉从大椎穴至腰俞穴止; 患者仰卧位,以同样手法推肝经从行间穴至足五里止,推肾经从太溪穴至阴谷穴止注意以意带气; 点按太冲。三阴交,太溪穴。
( 2) 颤腑调任法。
患者仰卧位,术者坐于其右侧,以右手掌做摩法以脐为中心,逐渐扩大至全腹,力量适中,先顺时针 3 分组,然后逆时针 3 分钟,达到调和腹部气血之功效; 推任脉从鸠尾至曲骨穴至 3 至 5 次; 颤腹法 5 分组,术者右手掌根按于关元穴处,劳宫覆盖于神阙穴处,中指按于中脘穴。食指和无名指按于肾经,拇指和小指按于胃经,颤法时注意调整频率和力度,使所产生的功力深达脏腑; 颤法结束后用按法施术于关元穴 2 分钟; 点按气海,天枢,中极,合谷,内关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