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在对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最新的研究成果,从哲学、经济学、人类学等不同角度对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内容作出了新的分析。本文拟对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取得的新的研究成果作出总结概括,意在推进对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主要内容的深入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发展。
一、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主要内容的哲学视角分析
以哲学为视角研究马克思经济学手稿,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研究主要体现在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哲学价值和地位、政治哲学的意义、经济哲学的意义等方面。
首先,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哲学价值和地位。在这一问题上,国内外学者都认为,马克思经济学手稿有极高的哲学价值和地位,但论述的角度各有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从手稿对马克思哲学发展的贡献的角度,认为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特别是《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在马克思哲学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意义,是马克思自己对自己哲学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系统概括,标志着马克思哲学的阶段性完成。
它是继马克思 19 世纪 40 年代的初步哲学探索之后,在哲学思想发展上的又一座高峰,是马克思哲学创新的第二阶段即《资本论》创作阶段的奠基之作,也是其哲学创新的第三阶段即《马克思晚年笔记》创作阶段的重要理论来源和思想起点,在马克思哲学发展历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桥梁作用。
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之所以"在最近几十年里上升到突出的地位,很大程度上由于马克思主义者关注黑格尔和黑格尔对马克思的影响".二是从手稿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发展的贡献的角度,认为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的《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具有考察马克思解析"历史之谜"的方法从人本的、逻辑的到历史的转变过程的价值,它使我们发现,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双重向度即客体向度与主体向度在经济学的视域中获得了根本性的统一。
马克思一方面用物质生产力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经济现象作了深刻分析,另一方面又强调这些现象和物质生产力都是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着的。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包括纵的和横的两个维度,既唯物主义地说明了社会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又唯物主义地说明了这些因素的历史发展。
而以往我们对唯物史观的纵的维度重视不够,对其历史性缺乏深度挖掘,没有全面反映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思想。①三是从手稿的哲学方法论意义的角度,对马克思关于抽象与具体的辩证法思想作了较为深刻的、多层面的分析。有的学者认为: "辩证法是一个好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要成就的基础。"②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不仅具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性质,而且贯注着哲学批判的精神。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这部贯注"人的感性活动"理路的"逻辑学"中,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为研究出发点,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历史方法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自我解放的思想逻辑。③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关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阐述,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分篇构想密切相关。马克思在自己着作中运用的叙述方法并不只限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的核心命题在于指明: 资本是劳动产品历史地"获得"和"叠加"一定的"社会形式"的产物。"抽象"在思维中上升为"具体"的过程,"理论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进程。④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企图在思想上重构资本主义的本质上的决定,在体系上从它的最简单的和最抽象的规定到更为复杂的和具体的规定"⑤。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关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这一辩证法的完整结构包括从现实具体到思维抽象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两个环节,前一环节凸显了马克思的历史观,后一环节则将历史观消化并形成了社会批判观。长期以来对抽象与具体辩证法的探讨因没有澄清前一环节的历史性内涵而导致了对后一环节的曲解,并在经济学、哲学等领域产生了对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种种误解。
其次,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政治哲学意义。学术界普遍认为,马克思经济学手稿对资本主义政治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了深入的研究,表征着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立场和视域,具有政治哲学的意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的《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不仅是马克思成熟时期研究经济学的手稿,而且是表征着马克思政治哲学又一新高度的标志性文本。⑦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社会个人"出发,即从现实的社会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出发,将政治哲学批判寓于政治经济学分析之中,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表面上的自由与平等,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为一种剥削制度的不正义性。⑧另一种观点认为,在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坚持政治经济批判的方法,以劳动与生产作为财富的基石,阐释了资本主义在资本逻辑统治下,社会财富生产的悖论和分配不公正现象,揭示了资本权力下的对抗性加剧和劳动阶级非幸福的苦难境遇。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劳动时间"作为"财富的尺度"的批判,指出未来社会财富的宏大基石从劳动生产转到人自身的生产,从而促进人的潜能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劳动时间将成为自由时间,人们真正在闲暇时间中享受幸福,成为真正的社会的个人的发展。
第三,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经济哲学意义。学术界大多数学者认为,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来看,马克思经济学手稿并非是脱离其它社会领域抽象研究经济现象的纯粹经济学着作,而是经济学和哲学的高度结合。这主要从两个方面反映出来: 一方面,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经济哲学体现。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经济学手稿是重要的经济哲学着作,因为马克思写作经济学手稿的理论基础是新历史观,即唯物史观,并且在手稿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方法论。瑏瑠 有的学者认为,手稿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就是一篇对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原理进行高度概括的经典文献,也是马克思首次从经济和哲学相结合的高度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出的精辟阐述,成为后来人们理解和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经典依据。① 还有学者以《1857-1858 经济学手稿》为例说明了经济哲学的意义体现在一些"基本问题"的突破性进展上,即
(1)克服了斯密和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在理论出发点上实现了由"价值"到"商品"的过渡,创立了商品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学说;
(2) 克服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商品"概念的谬误,实现了由"劳动商品"到"劳动能力商品"的转变,建立了科学的狭义剩余价值理论;
(3) 在上述进展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的实质,建立了科学的狭义再生产理论。② 特别是国外学者从生态角度作了分析,认为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包括着自然-社会辩证法或者说生态学辩证法,即试图构建一种既包括生产一般又包括它的特定历史形态的唯物主义批判; 清晰阐明关于自然和社会的人类需求理论---指明超越资本关系的方向; 分析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经济形态和这些形态由于原始积累而导致的解体,表明不断变化的通过生产对自然进行占有的各种形式; 资本的外部边界/界限问题; 在人口与土地问题上与马尔萨斯的交锋。③ 另一方面,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经济哲学内容。一是异化和物化理论。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以历史性的眼光洞穿了资本主义作为特殊的社会形态的非自然性,尤其是《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揭示了人被物统治的秘密。在资本主义社会人只作为生产一般价值的抽象物而存在,作为一种商品而存在,这是一种对人的物化、非人化,是人自己生产的物化关系对人自身的抽象统治。还有学者认为,《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从资本主义现代性"物的依赖性"的症候入手,揭示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物的依赖性"的普遍特质、发生机理和历史意义,从而创立了自己的科学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物的依赖性"理论。"物的依赖性"理论对全面认识资本主义现代性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具有极重要的思想价值。④ 国外学者认为,马克思一直没有放弃异化理论,但在不同的着作中却"存在着微妙的调整以应对学术环境、读者、结构方面的变化"⑤。二是市民社会理论。有的学者提出,马克思关于前资本主义本源共同体三种模式的划分,可使我们认清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现状,从而可更好地展开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即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和反思。⑥
也有学者强调,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前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的分析,为他的生产辩证法思想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而人口生产的发展促使作为具有自身狭隘性的社会形态的共同体向共同体社会发展,并由此产生出奴隶制和农奴制这样的阶级关系,物质生产的发展则促使共同体中自给自足的生产向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生产的转变,两者的结合最后导致共同体的解体和市民生活的形成。⑦ 三是经济伦理思想。有的学者对手稿中包含的经济伦理思想作了分析,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消费、分配、交换( 流通) 辩证关系的论述,强调了生产的决定作用,揭示了生产关系与伦理关系的关联性。不仅如此,马克思还从所有制的历史沿革与主体性的关系上,研究了经济主体的伦理特性,论证了物的依赖关系是资本主义伦理关系的基础,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分析,实际上是作为理解资本主义伦理关系实质的中心范畴来进行的。
二、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主要内容的经济学视角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对马克思经济学手稿进行分析,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国内外学者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主要内容的经济学视角分析,主要表现在对手稿中的物质生产思想、劳动价值理论、货币理论、资本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经济危机理论等方面。
第一,关于手稿中的物质生产思想。物质生产是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生产思想不仅是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更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剖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以及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未来的理论基础。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四个层面: 一是物质生产与自由活动关系层面的探讨。有学者认为,物质生产与自由活动的关系,是唯物史观和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从二者的对立到二者的同一,再到二者的对立统一。其中第一次否定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的,标志着人本主义范式的最终解体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第二次否定发生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自身的发展和成熟。正是从这一手稿中"物质生产-自由活动"的上升逻辑出发,《1863-1865 年经济学手稿》明确提出了"自由王国既以必然王国为基础又在其彼岸"的思想。① 二是物质生产劳动层面的探讨。一种观点认为,在马克思的历史逻辑中,"劳动"概念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对象性劳动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般劳动,再到《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的雇佣劳动的不断推进,体现出其理论逻辑的深入过程,劳动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不再是概念的抽象或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历史生发过程和现实批判过程。马克思对劳动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探究人的生存和本质内涵。② 另一种观点认为,《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提出了社会劳动科学化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劳动的科学化,有两个显着特征,一是创造性; 一是劳动要成为个人自我实现的手段。这一观点强调,马克思的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劳动的科学化与人的主体化的密切关系,为我们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③ 三是物质生产与人类解放关系层面的探讨。这一探讨认为,马克思从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视域出发,以物质生产为基础构建了人类解放的理论逻辑,其中蕴含着把经济提升到哲学的层面上来加以实现的深刻思想。这一探讨还以《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的文本学分析为基础,试图证明马克思的物质生产的解放逻辑决不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后马克思思潮中不少学者所指责的生产主义的拜物教。④
四是资本与劳动关系层面的探讨。在《1861-1863 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阐述了关于劳动对资本形式上从属转化为实际上从属的原理,集中说明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的产生、确立、发展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在阐述过程中,马克思说明了不少重要原理。因此,这部分内容是马克思在 1861-1863 年间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也是他考察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所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⑤第二,关于手稿中的劳动价值理论。在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劳动价值论的研究经历了一个逐步走向成熟并系统化的发展过程。近年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本体论、实体论、价值论的思路梳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由来,认为马克思通过《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重建了劳动本体论,从而能够实现广义政治经济学视阈对狭义政治经济学视阈的理论转向; 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创立了劳动实体论,初步完备了对科学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在《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中,劳动价值论最终得到完善。⑥ 二是以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的思路叙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过程。有的学者认为,《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基本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即第一次阐述了商品二重性学说、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提出了关于价值形式的重要思想,第一次阐述了商品拜物教学说; 而《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规定和价值转形两大重要成果。⑦
还1克思讲劳动力商品价值时沿用的是古典经济学的说法,称为最低工资。后来马克思发现这样定义劳动力价值不符合实际情况,于是,在《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中谈到劳动力价值时明确提出,决定劳动力价值的不是纯粹的自然需要,而是历史上随着一定的文化水平而发生变化的自然需要。这就大大修正了对劳动力商品价值的规定,使劳动力商品价值不仅包括身体因素,还要包括社会因素。⑧ 三是以劳动价值论科学意义的思路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地位,认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础,也是马克思实现经济学科学革命的最辉煌的成果之一。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实现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手稿》的"货币章"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作了全面叙述的劳动价值论的第一份科学实验记录。① 在《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在提出生产劳动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这一理论在马克思经济学中是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发展的综合成果。②
四是以劳动价值论的现代意义思路评价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的劳动价值论,认为无论怎样,《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劳动价值论并不仅限于自由资本主义竞争阶段,而同样属于现代资本主义阶段。马克思在手稿中所作的关于简单的价值规定、商品和货币以及它们同资本的关系等的分析,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对现代的正确理解","给我们提供了一把理解过去的钥匙",马克思在手稿中的研究和叙述也日益清楚地表明: "价值概念完全属于现代经济学,因为它是资本本身的和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的最抽象的表现。"第三,关于手稿中的货币理论。货币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作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学术界相关研究认为,马克思在这一手稿中第一次对自己的货币理论进行了详细而系统的探讨,揭示了货币是产品的商品形式和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与价值内在关联,指出货币是社会关系的物化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类社会三大形态演进规律。④
马克思在手稿中关于货币问题的研究是理解唯物史观的重要维度。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货币章"的"货币的产生和本质"一节中,马克思基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勾勒出的商品货币经济主宰力量的本质及其产生过程,就是货币作为商品"社会性"的物化与对象化过程。这一过程本质上体现出商品的一般社会属性与特殊自然属性的矛盾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