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政治经济学论文

巴西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主要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2-04 共6960字
论文摘要

  被葡萄牙统治三个多世纪,最早在拉美地区开始现代化的国家———巴西,自 1822 年获得独立起至 1888 年废除奴隶制期间,先后演变为君主立宪制和总统制国家。这个曾经是世界上咖啡最大出口国的巴西现今是拉丁美洲规模最大、人口最稠密的国家,战略原料储量、矿产资源及再生性生物资源均居世界前列。利用自身丰富的海路资源和大量劳动力,巴西继续致力于发展国内工业和农业。作为金砖五国(BRICS)的首字母“B”,巴西2011 年 GDP 总量超越俄罗斯成为世界第六经济体。作为拉丁美洲主要的经济力量体和领导者,巴西在解决国内收入分配不公和暴力犯罪等问题的同时,在国际方面既富有声望又有责任作为新型强国队伍的一员,引领 21 世纪全球现代化的变迁。

  一、巴西独立前后的现代化进程透视

  巴西是拉丁美洲规模最大、人口最稠密的国家。15 世纪开始逐步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1822 年巴西正式宣告脱离葡萄牙而独立并成立了巴西帝国。此后制度几经国内革命不断更迭。600年来,巴西现代化发展一波三折,究其进程可细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 15 世纪至 19 世纪的殖民地时期。作为从伊比利亚半岛向美洲扩张的重要一环,巴西在纷争的大航海时期承担着葡萄牙舰队派往印度船只停靠站的职能。300 年后,来自大不列颠群岛的资本主义商人通过资本输出、控制自然资源等考迪罗形式的统治间接奴役着新殖民地上的原住民们。在传统社会结构遭受沉重打击的同时,这片南美大陆的土地也迎来了民主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新鲜的价值观。巴西逐渐形成了地球上其他国家绝无仅有地融合了欧、非、亚和美洲印第安人血统的价值习俗。拉丁美洲最大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自此启动,巴西的大国崛起道路第一次拥有了全球坐标。

  巴西在 19 世纪 80 年代末以西化运动的形式开始了第二个现代化发展阶段。由于近乎原封不动保留着独立后的传统政治经济结构,不仅传统大地产制妨碍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君主制的遗存更使得资产阶级共和国降临巴西较其他拉美大陆国家晚了将近一个甲子年的时间。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南美洲唯一参战国,巴西几任出身东南部地区的总统决定用率先工业化的形式以德报恩家乡“咖啡业主们的器重”,在仿效英、美、法等先发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拥有巨大物质资源与水力潜能的东南部地区开展了一场铁路、港口、银行以及学校的建设潮,同时期蜂拥而入的资金和劳动力使得东南部经济综合体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一举成为了巴西的经济政治中心。荣耀的背后,也为日后巴西东西部地区现代化发展不均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第三个阶段恰逢 20 世纪 30 年代那场几乎蔓延了世界每个角落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咖啡、可可、橡胶等支柱农产品由77.1%的出口值鼎盛期骤然跌至谷底,咖啡失业工农发起的咖啡危机结束了半个世纪的寡头统治。与此同时,强化了自主性和内向型的巴西经济二次参战后将发展重点由轻工业转向重工业,和以经济职能为导向的基础设施建设。政治上以颁布法律和工人参政的方式创立了保证了资产阶级力量的民众主义政治模式,而选择在内地建立首府巴西利亚并大力开发东北部的亚马孙地区则是巴西人巴西化又一重要体现。

  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巴西进入了第四个现代化发展时期,1964 年的一场军事政变复杂了这一时期的现代化进程。在同美国自动结盟的传统政策基础上继续实行精英式的专家治国并逐渐发展多元化关系,教育投资增加则是凸显了巴西国内对人力资源的渴求。这一阶段,巴西国内生产总值以前所未有的涨幅曾一度达 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统治精英们选择施行社会财富高度集中的占有模式导致了巴西社会因此跌入进两极分化迅速扩大的漩涡中心,而咖啡经济的急剧衰落与工业化迅猛推进同时又削弱了传统地主权贵,壮大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队伍。

  随着一个个经济奇迹的到来,冲突随着各种社会力量的此消彼长逐渐加剧,巴西国内社会矛盾的尖锐达到前所未有的峰值。

  20 世纪 80 年代末,巴西新宪法的颁布确立了以公平社会政策为优先治国战略的民主体制,大刀阔斧式的雷亚尔计划将巴西从通胀率一度接近 2500%的恶性泥淖中拉出,3 位总统的连贯施政降低了基尼系数的峰值,逐步建立起一个中产阶层为主的橄榄形社会,为巴西后来成为金砖国家夯实了牢固的基础。同时不忘开发生物技术和新能源科技领域,主张巩固南方共同市场,并加强同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的经贸关系。

  多种因素的结合,带来了今天巴西走向现代化繁荣的兴盛局面。自从 2011 年巴西以 2.8%的增长率取代俄罗斯成为全球第六大经济体后,一系列重大活动的主办权———2012 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2014 年世界杯和 2016 年奥运会两大最具国际影响的体育赛事都逐一垂涎巴西。这些活动的举办标示着巴西的现代化进程之路正在加足马力稳步向前,与此同时,21 世纪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悄然改变。

  二、巴西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主要特点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多数拉美国家的百余年现代化进程均走过一波三折的艰难道路。大都经历了从传统社会的闭关自守,到打开国门后的依附状态,再到依附中的发展,最后达到自主开放发展的动态过程,而政治稳定始终是关系拉美现代化的一个核心问题,此外社会阶层对立、贫富两极分化等日趋严重的社会现象已构成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难以逾越的社会鸿沟与发展瓶颈。自 19 世纪独立以来,巴西可谓是集拉丁美洲国家现代化发展特点之大成:城市化实现了橄榄形发展,激进主义改革促其经济体制的转型,而军人在其政治转型中也起到了独特的作用,种族矛盾的火焰在日益多元的族群社会化下慢慢被熄灭。结合巴西国家工业化进程、经济改革和政治体制变革以及外交政策演变等因素,可以发现巴西独立以来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贫富分化三个领域均有涉及

  就收入分配而言, 巴西基尼系数超过 0.519,是地球上最落后的地区之一。这种社会贫富分化体现在区域、城乡、行业间这三个领域。从地域来看“,巴西分为北部、东北部、东南部、南部和中西部五大区域”,而南方与北部地区人均 GDP 以及基尼系数上的贫富差距持续至今。其次,1950 年巴西的城市与农村居民人口数量比率是 36.2%,而 2011 年却高达 84.6%,高速城市化是城乡二元格局与城乡贫富差距迅速形成的直指动因。农村大军涌入城镇导致城乡人口结构和农村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第一产业在全国生产总值中贡献率极低,2008 年只占到了6.9%。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加深,巴西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不断壮大制造业,失去土地的农村贫农与城市里的富商差别难以缩小,继而大量农村贫困人口流入城市。然而,巴西资本密集型的工业进程模式并不能在城市为贫农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大量贫农面临沦为新失业者的风险。再次,以传统的第一、二、三产业来划分,巴西农业、工业、服务业间也差距悬殊。自 2003 年巴西调整产业结构由农业重点转向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后,工与和服务业占总 GDP 比重节节攀高。“在 2008 年巴西 GDP 总值构成中,农牧业比重占 8%,工业为 28%,服务业是农牧业的 10倍多,高达 65.3%”。

  尽管土地所有制、收入分配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因素造成了巴西社会贫富差距居高不下,但巴西政府始终致力于通过迁都巴西利亚、建立玛瑙斯自由贸易区等辐射作用与优惠政策的手段,并辅以强化基础教育、制定各种反贫困化措施,以化解北部与中西部的地区发展失衡问题,从而为巴西现代化道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恢复的基础。

  (二)种族文化的百年融合

  20 世纪初以前,作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底层劳动力,巴西黑人奴隶因身体与数量的双重优势遍及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每个领域并支撑着赖此生存的上层白人社会,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生活根本。“混血和移民是巴西社会的两大特征”。在巴西百年的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来自欧洲以葡萄牙为主的移民、南美土著印第安人以及奴隶贸易中被赎买的非洲黑人这三大系统的文化因子彼此进行了长期接触、渗透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巴西今天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文化共同体。在这种不断形成的新的民族文化中,尽管存在着较为深刻的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然而北美洲的那种强烈的“种族纯化”意识并不存在巴西社会中。巴西近 200 年来黑人与白人的民族融合通过家奴与主人的融合交织、庄园主与农夫的裙护关系予以体现。巴西废奴运动不仅废除了 300 年奴隶制度,同时还反对种族间歧视,这使巴西国内形成了民族平等的良好政治环境。半个世纪“废奴运动”后,自由黑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由 10~15%上升到 42%,而奴隶则下降到不足 16%”。自由黑人的大增对巴西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许多人进入了统治阶级并与白人分享巴西的政治经济特权。2012 年,以创建黑人群体参与该国劳动市场和学术领域的首个数据库网站———“黑人瞭望台”在巴西圣保罗宣布成立,定期发布关于黑人情况的报告,并将其作为政府公共政策监督和检测的基础。同期,《经济学家》发表文章称“圣保罗大学应用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指出,虽然 2006 年只有 6.3%的 18 至 24岁黑人青年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同比 2001 年,数字已经翻倍。

  (白人学生 2006 年为 19.2%,2001 年为 14.2%)”。可以看出,巴西政府在打击种族歧视问题上已经开始采取行动。虽然问题仍在,但黑种人作为一个种群已经融入进巴西的白人社会,在巴西社会结构中已不再充当最主要议题。

  (三)西北贫困地区的重点开发

  “功能健全的金融体系会加速较贫困地区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经济发展”。

  由于自然环境及历史开发的种种原因,巴西形成了“落后的内地”与“现代化的沿海”不平衡发展的局面,为了开发欠发达的中西部和北部地区,缓和南北区域间经济发展失衡,缩小经济差距和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巴西政府采取了迁都的方式,同时修建南北铁路,跨东北地区铁路等等交通运输工具。

  其次,成立了地区政策性银行、在金融支持政策上对落后地区的农产品进行价格补贴,扩大农业信贷并改革农业信贷制度。同时,为了开发亚马孙河流域地区,联邦政府以建立玛瑙斯自由贸易区的方式吸引外国投资并制定了诸多优惠措施如 10 年内免征进口税和受“亚马孙开发私人投资基金”的资助等。最后,在金融支持保护上以立法的形式保障金融政策向欠发达地区倾斜,以规定联邦拨款数额的方式增强区域金融支持。经过 40 多年的努力,巴西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南北地区的经济差异已有所减小。

  (四)民俗文化节日打造旅游王牌

  由于社会重心多偏重于以非洲劳动力为主的农村种植园,巴西受非洲文化的影响较大,加之“巴西地区土著古代文化欠发达……文化的主要成分是从宗主国移植过来的欧洲文化”,具有“文化食人主义”的巴西吸收了欧洲等外部性文化,并将其与非洲、印第安土著文化相杂糅,融合成一种热带地区的文化,形成一种具有独特味道的热带生活方式。例如一年一度的巴西狂欢节,是巴西最盛大的民俗节日,尤以里约热内卢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令人神往的盛会,被称为世界最大的狂欢节,有“地球上最伟大表演”之称。每年 2 月中下旬举行三天,吸引国内外游客数百万人,狂热程度举世无双,到处充满音乐和舞蹈。巴西狂欢节真实还原了南美这片地球南端壮美、原始、野性的大陆传统和狂欢节的精神与激情。自 19 世纪上半叶以来,巴西狂欢节从一个大众的娱乐活动演变为一个含有巨大观赏成分与热闹氛围且商业利润可观的文化产业,给巴西经济带来越来越多的商业效益,“每年仅里约热内卢一地,狂欢节旅游收入超过 2 亿美元”。

  (五)国际地位与外交政策的演变

  作为拉丁美洲惟一讲葡萄牙语同时也是接受非洲原住民文化影响最深的国家,巴西在绝大多数以西班牙语为官方语种的拉丁美洲国家中别具一格。出于文化背景差异与语言限制,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巴西与拉丁美洲其他国家的来往并不频繁密切,甚至相互间存在着陌生和些许隔阂,无疑限制了巴西在拉丁美洲的政治影响力。20 世纪初,巴西在与美国结盟的外交战略下相继获得了美国的经济援助与政治支持。“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支持华盛顿的对外政策”。冷战后,随着单极化格局打破、多极世界兴起,巴西加大外交政策的调整力度,降低对美依存度,着力在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和与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关系中走出自己的大国外交道路,不只成为了北美洲的后花园,更是力图主导南美地区并一跃跻身世界大国的行列。在军人干政时代结束后,卡多佐、卢拉以及罗塞夫总统都积极奉行并深化这一战略方针。使巴西逐渐在南美地区树立起了较高的威望,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主要力量。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南南合作加强共同抵御危机,其中以金砖国家合作为典范。从中国对巴西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百分比可以看出,中国的需求近几年保持持续增长中。即使是在全球经济疲软的时候,中国需求依然强劲。由此,世界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金砖国家中强劲崛起。

  三、巴西独立以来现代化发展道路对中国的启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取得了在世界大国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 30 多年高速发展,要想长期保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在进一步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同时参考借鉴巴西的现代化发展经验也是非常必要。

  (一)多角度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长期以来,贫富悬殊是巴西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而社会保障制度是消除社会不公的重要一环。巴西的非缴费救助式养老金制度在农村养老保险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包括农村年金计划与农村社会救助年金计划。该项政策以农村人口的家庭经济状况作为受保障的依据,面向政府规定的贫困线以下的所有极度贫穷农村居民。既拓宽了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也为改善农村的贫困状况、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在构建新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过程中,无法照搬照抄巴西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应结合我国社会文化传统继而适应时代的潮流进行制度创新。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应构建一个既体现养老个人责任,又体现养老政府责任的双重制度模式。根据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特点,政府在应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等向农村倾斜的措施负担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财政与行政责任,充当规则制定者、组织实施者、资金提供者和监督管理者的角色,完成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建设。同时引入更为宽泛的社会保障观念,在主张所有农村公民都应享受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健康保障在内的社会保险的同时,还需规定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为农村家庭提供经济保障,认定农民有权享受法定最低工资保障。与此同时,在强调政府提供资金和土地养老保障的同时,还需发挥社会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注重家庭、社区、社会慈善、非政府组织、商业性自愿保险等多样化的“慈善养老”保障方式作为补充,多渠道筹集社会养老慈善资金,减轻政府养老负担。从而在我国新农保的实施中,丰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解决途径。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借鉴

  巴西在开发西北部地区的 40 年过程中,以成立地区政策性银行、向农民和移民提供优惠信贷、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专门法律形式保护金融支持等措施,使当地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尽管地域上仍存在或多或少的经济发展差距,但已经在弥补历史环境造成的发展不均问题上迈出了使命性的一步。这与我国当前东南沿海与内地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极为相似,对巴西所采取的金融支持措施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完善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首先,对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建立区域内金融资源为主导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鼓励中西部地区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地方性商业银行增加信贷规模,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其次,通过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的优秀人才、资金和企业参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开发,增强国内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流向欠发达地区的吸引力。最后,加强城市群建设,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的带动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欠发达地区实施的招商引资政策应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而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暂时增长。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是衡量西部欠发达地区是否真正崛起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西部历来是静美的土地。西部开发后,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状况都令人堪忧,因此要下大力气保护被开发地区的生态环境,高度重视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保护,努力探索和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确保实现西部的真正崛起。

  (三)文化节日为传统和旅游提供二元发展

  旅游地的民族文化历来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利用民族文化与常见文化、主流文化的异质特性吸引来自外省甚至外国的旅游者,成为近年来世界各地旅游开发商的积极做法。糅合了非洲、印第安土著文化与欧洲等外部性文化的巴西狂欢节,每年均以其独特味道的热带生活文化吸引着数百万国内外游客,狂热程度举世无双。因此带来的旅游收入更是数字可观。借鉴巴西狂欢节和我国的民族人口聚居分布状况,建议在首都北京开展大规模的春节庙会,以踩高跷、祈子活动、秧歌、木偶戏、相声、套圈等游客与各类民间艺人的互动表演,还原传统风俗,展现华夏大地上纯良、质朴、悠远的民族文化禀性。作为民族节日,春节庙会是民族文化通过节日在各类有关传统习俗的现代场景的展演中,自觉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显性因素与象征,与旅游都具有相似的社会仪式功能,既强化华夏族群的文化认同感并加强内部凝聚力,又可使外来旅游者通过旅游前后的参与体验来反观自我,强化自身的社会认同意识。在此过程中,在大众文化的商业运作和旅游市场发展规律下,春节庙会旅游被打造成独具特色的东方狂欢节,我国政府和当地民众传承着现代背景下的民族文化,现代大众传媒则从各个方面改变和型塑着我国现代民族文化的风格与模式。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