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论文教授热荐10篇之第八篇:***劳动观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创新
摘要:***劳动观针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面临的新时代、新语境、新实践和新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聚焦劳动主体、劳动幸福、劳动和谐、劳动共享、劳动发展、崇尚劳动、劳动教育等问题,提出了既体现时代特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系列重要论断。***劳动观是新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创新,是协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指导性纲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劳动观;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理论创新;
Abstract:
Xi Jinping's labor view is aimed at the new era, new context, new practice and new problems faced by Marx's labor theory of value, focusing on labor subject, labor happiness, labor harmony, labor sharing, labor development, labor advocating, labor education, etc. The labor view, using the basic views and methods of Marxism, proposes a new strategy for governing the country that not only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but also conforms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Xi Jinping's labor view has important and far-reach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hich is the further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the new era, a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and labor theory of value, and a new milestone and guidelines for coordinating socialist labor relat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Keyword:
Xi Jinping's labor view; labor theory of valu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在扬弃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同时,对于什么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进行了系统论证,阐明了劳动二重性在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进而分析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一旦劳动力成为商品,就为货币变成资本、劳动变为雇佣劳动提供了前提条件。在劳动过程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而获得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从而决定了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是不平等、不自由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为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随着时空转换,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态、发展格局、发展环境和面临的问题有了巨大变化,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时代化语境下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随着21世纪的来临,人类社会步入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时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不断推陈出新。人类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种变化波及人类、民族乃至个人,影响全球、区域乃至国家,将导致国际格局、发展范式到社会形态、科技革命等全方位多层次的颠覆性变革。这种变革是人类劳动创造的结果,是人类劳动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人类劳动的价值。这也印证了马克思主义者所公认的一个事实:劳动创造了人。这种变革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无论世界如何变化,生产力永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科技是推动变革的第一动力。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对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考察研究的结果,反映了那个时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然而,马克思的理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其革命性、实践性和科学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活力所在。因此,针对人类历史的沧桑巨变,我们需要结合变化了的实际,从概念、范式、内容、结论和作用等诸多方面重新审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全新环境下的"变"与"不变",进而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提供理论坐标和理论依据。随着时代的变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临着全新的人类社会环境及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时代背景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诞生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100多年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
马克思生前既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也没有看到共产主义实现;既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在落后的东方建立,也没有看到20世纪末因"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既没有看到欧洲老牌的左翼政党走上了民主社会主义道路,也没有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异军突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通过改革开放缓和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改变了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引入了市场经济模式,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有了中国特色和"中国面孔",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列宁曾预言,资本主义走到垄断阶段就成了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是垂死挣扎的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然而,列宁逝世近100年了,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垂死,反而因吸收和借鉴了计划经济的长处,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等措施,不仅度过了历次危机,反而起死回生,主导了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一个多世纪。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感召下,世界社会主义正在由复苏走向振兴,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制"关系总体上"西强东弱"的态势还没有改变。
(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关注的"劳动""商品"和生产力诸要素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在100多年后发生了深刻变化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主要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1]然而在新时代的今天,生产力状况已今非昔比。基于对国际科技竞争态势的科学判断,邓小平很早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的著名论断。科技发展的事实进一步印证了邓小平这一结论的正确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和智能时代的来临,马克思时代体力劳动的主体地位正在逐渐被脑力劳动所取代,劳动密集型企业正让位于知识密集型企业,一般重复性劳动正让位于创新性劳动。从劳动过程看,人类正在走向智能化、信息化和无人化;从经济类型看,人类正在"脱实向虚",走向虚拟经济和电商时代;从人类历史看,每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面貌和格局。正如***所指出的,"近代以来,我国逐渐由领先变为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错失了多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3]
(三)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分析基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在100多年后发生了深刻变化
马克思认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4]爆发阶级革命的重要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劳动异化为雇佣劳动,工人异化为雇佣劳动者。资本家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或改进技术直接或间接地疯狂榨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从而导致经济危机和无产阶级革命。"工人阶级同资本家阶级的这一斗争,是反对一切靠他人劳动为生的阶级和反对一切剥削的斗争。"[5]
然而,马克思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在经历了历次经济危机和工人阶级的反抗后,认识到了缓和阶级矛盾的重要性,继而开始协调劳资关系以缓和阶级矛盾。主要做法是:允许职工持股、允许职工参与决策、提高工人福利、实行终身雇用制等。与此同时,资产阶级纷纷改良统治方法,如大资本家通过控股不再直接参与经营管理,而是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工人阶级内部的变化也很明显,与科技革命相适应,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逐渐减少,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工人逐渐增多,传统产业工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当然,马克思也没有预测到,社会主义在东方诸国取得成功后,剥削阶级在整体上已经被改造成了普通的劳动者,阶级斗争也逐渐由主要矛盾转变为次要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辩证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辩证处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关系,辩证处理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关系,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把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区别开来,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混合经济;创造性地发挥股市的积极作用,把股民从"食利阶层"和"不劳而获者"中解放出来,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但是,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之市场经济的作用,部分行业和部门还存在剥削现象。
(四)马克思所提倡的"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原则,在100多年后发生了深刻变化
分配形式决定了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程度,决定了剥削和压迫是否存在,也决定了劳动者能否拥有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一般来说,社会主义是按劳分配,共产主义是按需分配。列宁曾指出:"一旦社会全体成员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的平等即劳动平等、工资平等实现以后,在人类面前不可避免地立即就会产生一个问题:要更进一步,从形式上的平等进到事实上的平等,即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6]这种分配制度是为了铲除资本主义国家剥削现象、避免出现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分化而制定的。
然而,这种分配方式具有很强的理想色彩,在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时需要因地制宜,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劳分配,表面上体现了公平正义,但实际上产生的是效率优先原则,公平正义放在了其次,容易造成理论上的平等与事实上的不平等的悖论,因为人有各种差别,如性别、禀赋、家庭背景、社会资源、勤奋程度等不同,所以应该允许人和人有一定的差别,以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公正理念。问题是,还有很多由于先天残疾智障、丧失劳动能力、经商失败等种种原因,而沦为赤贫的人,如果按照单一的按劳分配原则,最终导致的不仅不是公平正义,恰恰是和资本主义社会一样的结果即贫富分化,社会主义优越性就无法充分发挥。
二、中国化语境下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任何社会形态的形成都以物质劳动和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为基础,前者构成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后者构成生产关系的核心要素,二者共同构成马克思所说的生产方式。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则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及其意识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执政规律进行了艰辛探索,吸取了深刻教训,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教训和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如何既保持效率又体现公平,是长期困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一大难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几乎都被改造成了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从根本上消除了剥削现象。然而由于追求计划经济的纯粹性和绝对的平均,排斥了个人自由劳动及其产品的处置权,挫伤了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导致出工不出力现象非常普遍,由于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增长乏力,物资匮乏和大饥荒与那个时代的人们如影随形。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党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引入了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从而极大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路,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然而,由于过多地强调经济发展速度,崇尚市场竞争,在劳动分配上推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制度,国内开始出现重速度轻效益,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给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资源、环境、健康等问题。同时,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也开始渗透到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出现了近利远亲、唯利是图、逃税漏税、权力寻租等消极现象。假冒伪劣盛行,一夜暴富、一劳永逸、不劳而获的价值观在社会上开始蔓延,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普遍,甚至出现鼓吹"996工作制"等剥削有理的狂言。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看待劳动和劳动精神,如何看待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如何重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伦理,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绕不开的难题。
这一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是对毛泽东时期的劳动分配原则矫枉过正的结果。毛泽东时代过于强调奉献精神和集体利益而忽视了合理的个人权益,导致人们劳动热情大减,在分配原则上过于关注公平而牺牲了效率,最终导致平均主义"大锅饭"的盛行和物资的普遍匮乏。改革开放后,劳动分配原则由于引入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体现了效率优先,但没有及时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导致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而另一部分人却在贫困线上挣扎,贫困、辍学、医疗、就业等问题突出,精神文明建设也相对滞后。
(二)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匮乏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亟待解决的第二大难题
改革开放之前,"人口众多"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大优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国企转型转制和技术更新步伐太快,我国传统工人阶级优势不再,下岗分流再就业成为常态。这些下岗工人因失去了稳定生活来源而转为贫困人口,为了补偿金和工作问题逐渐走上上访路,一时间劳动维权事件频发。与此同时,农民工开始出现,数亿农民进城打工成为流动人口。他们居住条件恶劣,文化生活单调,子女入学困难,甚至难享天伦之乐,从而衍生出许多问题。对城市而言,也有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老龄化时代开始来临。
另一方面,人才流失严重也成为我国发展中的一大难题。中国是技术人才的净输出国,而美国则是技术人才的净输入国。"2005年到2014年十年间,中国大陆出生的人移民美国数量高达765954人。这其中有大量各领域的顶尖人才和后备人才".[7]总体来看,虽然建国70年了,但是我国还没有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总之,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出现深刻变动,产业格局深刻调整,利益需求和思想观念日益多元,我国的劳动群体、劳动分工、劳动收入、劳动权益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是我国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具体反映,***新时代劳动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
(三)劳动价值感不强,收入差距拉大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亟需解决的第三大难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激发了亿万人民的劳动热情。然而,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效率优先和等价交换原则侵蚀了社会文化生活领域,很多人在财富面前开始迷失方向,迷失自我。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好逸恶劳,另一些人则挥金如土。钱越多越吝啬,条件越好越自卑,经济越发展人心越来越疏远,自杀率、抑郁率、离婚率"三高"居高不下,家庭破裂的速度、程度和规模触目惊心,违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不得不令人怀疑人们劳动的动机和目的出现了问题。劳动、创造和发展是为了使生活更美好,如果发展带来的是痛苦和价值的丢失,人类将无法再有改造自然的热情,甚至将无法推动人类自身的"种"的繁衍,那么留给人类的,最终将是发展停滞和自我毁灭。
与上述问题并行的,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主要矛盾。尽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历了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但是东西部差距、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越来越大,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与收入差距拉大始终是举国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地区、少数人、少数部门和少数单位的手里。
(四)劳动者权益保障不到位、劳动法执行不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亟需解决的第四大难题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体现公平正义的劳动制度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经过70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最终形成了与国际接轨同时又适合我国国情的劳动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相关一系列法律法规,详细规定了劳动者工作时间、假期、职业培训、就业、保险福利、劳动安全、劳动争议、监督检查及法律责任等各项条款,使我国劳动人民的劳动权益得到了基本保障。
但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封建残余和人治思维还没有完全从人们的头脑中和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清除,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某些地区某些政府部门仍表现比较突出;一些企业主违法用工,肆意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克扣工人工资,甚至限制劳动者人身自由现象突出;一些企业主在经营过程中钻法律空子,偷税漏税,偷工减料,甚至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得不到及时的应有的处罚;判决易执行难,维权案件久拖不决现象还比较普遍。
时代呼唤初心,问题昭示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劳动观就是这一伟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观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主要矛盾,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劳动治理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是关于新时代劳动关系和劳动制度的指导思想。***劳动观内涵丰富且意义深远,涵盖了劳动主体论、劳动幸福论、劳动共享论、劳动发展论和劳动和谐论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布局和新举措,为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劳动观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创新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迸发活力的时代,中国正在经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经过了70年的发展,中国国力空前强大,生产力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回顾过去的70年,可以说成就巨大,道路险峻,机遇与挑战并存。笔者认为,***劳动观体现了历史性、时代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从以下几方面回应了时代呼唤,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一)提出了新劳动主体论
劳动主体,在这里指享受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且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的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变成了商品,劳动成了雇佣劳动,工人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才能拥有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在这种条件下,工人无法自由支配自己的身体和体力脑力,因而工人劳动的唯一功能就是作为资本家赚钱的工具配角,人作为劳动主体自然而然地被异化了。正如马克思所言:"劳动者所出卖的,是他的劳动力。当他的劳动在现实上开始时,那已经不是属于他的所有物。"[8]只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劳动才可能出自劳动者的自由意志和自主支配。因此,我们需要致力于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异化劳动"和"雇佣劳动"现象,打造劳动由劳动者自由支配的制度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劳动权、休息权等基本权利。***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亿万劳动群众是主体力量。"[9]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二)提出了劳动幸福论
***总书记一句话阐释了劳动与幸福的关系。他说:"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9]这句话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一是人生的目的。吃是人维持生命存在所必需的,其意义在于生存,但当吃的问题解决后,人生的目标就上升到了发展层面。生存指的是活着,发展指的是活得更好,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劳动能力和道德素养(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同步、协调发展。二是人生的状态。所有人都希望自己快乐和有尊严地活着,并视之为是否幸福的标准。三是人生的态度。有的人被动悲观,有的人积极乐观,有的人痛苦压抑,有的人斗志满怀,前者活在痛苦中,后者活在自由中。对此,***曾意味深长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11]劳动幸福是对劳动本质的还原,正是因为劳动能带来幸福和快乐,人们才有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深化了劳动和谐论
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劳动关系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集中体现在劳动主体、用工形式和劳动权益保障方面。如何协调和平衡各方利益,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协调和运行机制,成为新时代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劳动尊严的重大课题。对此,胡锦涛同志曾提出"要切实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保护机制,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12]党的十八大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劳动问题,多次强调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针对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批判了三种错误的观点,给社会上出现的无视工人阶级成长进步,无视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以为科技进步条件下工人阶级越来越无足轻重的错误认识敲响了警钟。2015年4月,《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提出要健全协调劳动关系的三方机制。至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成为职工群众、工会干部、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共识".[13]在党的领导下,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倡导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和协调劳动关系,以法治规范劳动关系,已成为我国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特色所在。
要确保劳动者权益不受损害,让公平正义落地生根,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工会组织和党员个人的角色和作用。***指出:"劳动,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本色的重要途径,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肌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共产党人发扬优良作风、自觉抵御'四风'的重要保障。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弘扬劳动精神,增强同劳动人民的感情,带头在各自岗位上勤奋工作、踏实劳动".[14]
(四)提出了劳动共享论
共享理念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强调劳动成果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15]***劳动共享论的提出,是对共产主义、大同世界和邓小平共富思想的深化和提升,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是中国共产党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现实担当。
卢梭曾指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自然的生理上的,一个是"精神上的或制度上的".[16]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是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相对立的社会形态,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共产主义、大同世界和共富思想才有真正的交汇,美好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打造成功。为此,***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群众维权机制,在劳动就业、技能培训、精准扶贫、社会保障和安全卫生等方面,关注一线职工、农民工、困难职工等群体,消除劳动者分享成果的体制机制障碍。同时,***提出,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在分配领域处理好政府、企业、职工三者关系。
(五)提出了劳动发展论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创造未来,这是***劳动观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新时代的重要体现。***劳动发展观的要义,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应该由人民共享。唯物史观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人民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时人民还推动了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使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螺旋式上升。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为人民所共享。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通过劳动,人们不仅为自己,也为他人和社会增值了资源,为促进他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从而获得了人的价值与尊严。"[17]也就是说,劳动既创造了财富和价值,又能给人带来获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从而丰富、提升了人的生存质量和发展的无限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指出,从国家层面看,发展不仅是物质的生产和经济的增长,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进步。发展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富裕不仅仅指的是物质富有,还包括精神愉悦、社会和谐、全面小康,劳动的目的不仅仅是创造物质财富,还应赋予其自食其力、崇尚奋斗、理想追求的内涵。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提出:"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消灭贫穷,达到共同富裕,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8]
(六)提出了崇尚劳动论
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是***劳动观的价值目标和内在要求。***总书记在201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的同志们回信中,用"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19]几个词告诉全社会应该如何认识和对待劳动,号召全社会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
为什么要崇尚劳动?***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20]因而必须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让全体劳动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劳动观集中阐述了崇尚劳动与中国梦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力昌盛的背后,是广大劳动者的付出与贡献。***指出实现中国梦伟大目标,开创中国美好未来,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要让中国梦在劳动中落到实处,让中国梦通过劳动成为现实。***劳动观集中阐释了劳动精神与劳模精神的关系,指出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是一个闪光的群体,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相互包容、相互依存,弘扬劳动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21]"实现了劳动'事实'与劳动'价值'的高度统一".[22]
(七)提出了劳动教育论
劳动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是对青年人进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通过日常生活培养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活动。按照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劳动教育,认为劳动教育是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劳动教育,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具备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
劳动涵育品德,劳动增进智能,劳动强健体魄,劳动孕育美好生活,是全面提升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障,是人获得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基础。劳动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重要途径。因而,将劳动教育上升到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等重要地位,是学习贯彻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要求。
总之,***劳动价值观聚焦新时代条件下的劳动主体、劳动幸福、劳动和谐、劳动共享、劳动发展、崇尚劳动和劳动教育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为出发点,紧密结合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和中国国情,认真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最新的劳动学说和劳动治理实践,正确处理了劳动的异化问题,正确处理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提出了既体现时代特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和新举措,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新实践,取得了新时代条件下科学处理劳动关系的新成果。***劳动观是新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创新,是协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指导性纲领,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劳动观体现了党的初心和使命,对于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才资源大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
[3]***。***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3.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
[5] 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
[6] 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9.
[7]王辉耀,苗绿。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278.
[8]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383.
[9] [10]***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
[11] ***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8.
[12] 胡锦涛。在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04-27.
[13]涂永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J].社会科学家,2018(1):122.
[14]***。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1.
[15] ***。***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14.
[16] 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47.
[17]刘宏森。资源视角下的劳动概念再审视[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39.
[18]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章程[E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n/2012/1119/c117092-19617547.html.
[19] ***。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回信[N].光明日报,2018-04-30.
[20] ***。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N].中国青年报,2013-04-29.
[21]赵浚,田鹏颖。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与培育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9)。
[22] 田鹏颖。用实干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N].光明日报,2018-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