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政治经济学论文

我国收入分配不公平现状的影响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4-29 共835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收入公平分配问题探析 
【绪论】基于公平观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绪论 
【第一章】马克思公平观的演进与发展 
【2.1】分析我国收入分配现状 
【2.2  2.3】我国收入分配不公平现状的影响 
【第三章】马克思公平观下改善我国收入分配现状的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国民收入分配体制优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二节 马克思公平观视角下我国收入分配现状的成因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先天性因素也后天政策层面的影响,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社会历史自然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初次分配中按劳分配比重过低、二次分配制度不完善等。

  一、社会历史自然因素的影响

  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人口总量也居于世界首位,从当前影响我国收入分配公平的众多因素来看,社会历史自然因素是首要原因。

  一是从社会因素角度来看,影响居民收入分配的表现主要是社会群体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众多的商人团体,其中比较着名的有徽商、晋商、义乌商人等。这些商人因其家族血缘、生活地域等因素形成了紧密的社会关系,彼此之间通过协作的方式获取财富,这也是影响财富积累的一种因素。此外,还包括社会观念等。在改革开放后受市场经济思想的影响,现在社会民众都过于迫切的追求财富积累,导致很多官员和商人走上了罔顾国法、肆意追求财富的错误道路。如目前饱受民众批评的官员贪污腐败肆意浪费的问题,部分地方官员充当黑社会和企业违法犯罪活动的保护伞等问题,这些行为都会对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产生巨大影响,使得少数人通过不正常途径攫取巨额财富,最终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的产生。

  二是从历史因素角度来看,影响居民收入分配的主要是财富的继承、历史资源的积累等。财富的继承是财富延续的重要方式,这些财富主要包括显性财富和隐性财富两种,均是通过遗产、赠予等途径实现。前者是指部分人因为父辈或者祖辈的打拼等方式获得了巨大的财富,本人无需通过类似的努力就可以继承到普通人一生也无法获取的财富,如当前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富二代”等,这些人继承的都是父辈遗留下来的显性财富。后者是指继承的并不是财富的实物状态,而是父辈的人际关系、社会威望等,从我国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人际关系和社会威望也能够为人带来相应的财富,但是普通百姓因其社会人际关系简单、社会威望较低,并不具备财富增值的价值。

  三是从自然因素角度来看,影响居民收入分配的主要指资源、交通及气候等。从资源方面来看,我国古人曾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总结,说的就是资源对于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制度在我国的确立,自然资源及其加工而成的各类产品成为市场交易的重要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资源也成为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重要影响因素。如在我国煤炭比较集中的山西省,很多人都因土地资源下的煤炭而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最终衍生出了“煤老板”这一特殊群体;在我国浙江、福建等地渔民因为当地沿海地区所拥有的丰富渔业资源,通过捕捞、养殖等方式也获得了巨大的收益;而在我国青藏地区,很多人依靠采集冬虫夏草、松茸等珍贵药材获取了周边缺乏这些资源地区居民所无法获取的财富;东北地区长白山区域内的很多人依靠采集野生人参和种植人参等方式谋取了巨额利润,这些都是依靠资源获取巨大收益的典型例子,而缺乏上述资源或者类似资源地区的居民则无法公平地获取该方面收益。从交通方面来看,交通便利地区居民收入较之交通条件较差地区居民收入高的多,由此也形成了一定的收入差距。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总量和数量均在高速增加,因此对交通运输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交通条件由此也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的增加产生重要影响。如果我国上海等城市本身并未拥有多少矿产资源,其发展的重要有利条件就是便捷的水陆空交通运输条件,事实上,交通条件正是人类定居和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原因。而在我国的四川、重庆等资源比较丰富省份,其交通不便的山区经济发展通常都很落后,甚至有些地方经济发展极度落后,很多人都不得不依靠外出打工的方式谋求生存。从气候角度来看,气候宜人的地方比气候严酷的地方更加有益于提高居民收入,如在我国宜人的东部沿海地区,居民可以通过从事捕捞、养殖等方式获取更多的收益,虽然在西部地区居民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式获得收益,但是因为劳动时间、劳动效率等方面获取的收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收益要远远高于后者,这也成为收入分配出现差距的重要因素。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

  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从当前我国具体国情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二元经济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由来已久,是建国之后我国为谋求迅速发展重工业、健全国家工业体系、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尤其是国防能力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在历史上曾经发挥了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具体来看,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举措是:农村服从城市,成为城市原材料的重要来源地,农产品价格被以低价向城市输送;农业反哺工业,城市生产的工业品则被以高价销售到农村。这种政策和局面主要是基于当时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尤其是重工业发展滞后,国际形势对国家安全和发展的不利考虑才形成的,与工农业发展历史规律有一定的出入。从国际工业化国家尤其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来看,工农业发展规律是:农业为工业提供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从农村吸收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农业技术提升后形成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但以我国建国以来工农业发展过程来看,其中很多地方都与这种工农业发展规律有所出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农业在无偿或者低偿的服务于工业发展,工业和农业处于严重的不平等地位。更为严重的是,农业在支持工业过程中农村形成的庞大剩余劳动力无法被城市工业所吸收,工业化成果未能有效反哺到农业领域,这种局面为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埋下了深深的隐患。从目前国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的社会情况来看,城市居民不仅比农村居民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有着更高的教育资源、社会医疗保障条件、住房补贴、交通补助、公共基础设施设备等;而农村居民除部分人只能依靠传统农耕手段谋生之外,其余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只能通过外出打工的方式进入城市谋求工作机会,在繁华的城市中沦为“流动人口”.即使是进入了城市工作的农村人,也因为户籍、文化水平等因素而不能拥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包括:无法享受城市医保、无法公平的获得就业机会、无法享受城市公共建设社会等隐形福利、在购房落户方面受限制、子女受教育问题突出、工资水平较低等。这些问题都成为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居民因就业机会和工资方面与城镇居民的差距导致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三、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逐步下降

  按劳分配是我国一直主张并大力推行的分配制度,对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有着最为重要和直接的影响。十七大报告中指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23]

  从当前国情来看,初次分配中按劳分配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总量不协调。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距都同样存在。针对目前八成以上的居民而言,其收入主要来源是按劳分配所得,也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所认为的工资,更为确切的说是基本工资部分。相对于其他人因知识技能、资本等因素获取的收入,这种收入要低的多,现在很多人依靠工资都无法养家糊口,更别说是购房买车,这也是目前很多人都呼吁涨工资的重要原因,这一点对于基层公务员来说感受更为明显。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这部分群体所拥有的社会财富却仅仅占有社会财富总量的两成。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相对量增加不科学。按劳分配制度对于城乡居民收入相对量的增加也有着很大影响,是导致目前行业收入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过大的重要因素。其中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目前城市不同行业间的工资标准是差距较大,石油、电力、烟草等少数垄断行业除给予员工高额的工资外,还经常向员工发放过节补贴、津贴、购物卡、礼品等福利,享受类似待遇的还包括银行、高科技等行业的职工。而针对农村居民工作比较集中的建筑、餐饮等行业,其基本工资虽然一直也在增加,甚至从表面上来看也会超过部分白领职工,但是却无法享受到工资以外的各种补贴,也无法享受城市向居民发放的各类隐性福利。甚至可以说,因为农民工劳动量强度较大,有时候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较为持久的影响,老板在招募农民工时通常也会开出较高的工资水平,同时也会每年根据市场、物价情况上涨工资,而部分白领行业如公务员却多年工资不涨,这种情况下貌似在按劳分配下农民工群体获取了更高的收益,但是实际这个时候对居民收入相对量增加就显得不科学。主要原因是部分群体和职工除工资外,所能够得到的各种补贴和补助非常少,甚至近乎于无,而看似在按劳分配中吃了亏的城市居民,却因为能够享受到单位和城市给予的各类隐性福利,增加了按劳分配所获得的收益,甚至很多行业发的奖金和津贴大大超过了职工工资,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地将工资等同于按劳分配所得是不科学的。

  此外,在城市居民群体中的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也是不公平的。在当前城市中,不同职业中的劳动者所获取的劳动报酬也是差别巨大的,在石油、烟草、高科技、金融等行业中,劳动者所获取的劳动报酬要远高于一般职业劳动者;而在公务员系统中,虽然行业整体工资水平较低,但是不同特殊部门的公务员还可以通过国家和地方给予的各种补贴以及借助权利获取一定的灰色收入,这些也都影响了按劳分配的公平性。

  四、二次分配制度的不完善

  二次分配的具体含义是“单位(企业)与个人之间的政府转移部分”,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调节国民收入分配进而影响居民收入的重要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采取多种手段将财政收入转让给他人。二次分配的手段和途径主要是社会保障和税收,而二次分配制度的不完善也主要体现为社会保障和税收制度的不合理。

  第一,国家预算方面。从国家针对农村和城市的财政预算来看,通过二次分配给城市的预算总量要大大超过农村的预算总量。如在科教文卫方面,城市中集结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公立医院和公立大学的绝大多数,仅从教育角度来看,城市中每个儿童每年获取的教育经费补助自 500 至 2000 元不等,而农村中每个儿童获得的补助则多为 100 元至 500 元不等,其中差距非常大;在经济建设方面,城市拥有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等基础设施,每年在道路建设、环境改善、公共卫生维护等方面的投入是农村的数倍乃至数十倍。

  第二,社会保障不健全。社会保障是二次分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是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我国城乡社会保障是比较不健全的。从养老保险情况来看,城乡养老保障差距甚大。在城市中,单位都会依照一定的比例为职工每月缴纳养老保险,在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后能够享受到一定数量的养老保险金。但从目前养老保险金的缴纳和支取来看,职工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只占其支取总量的五成不到,其余均为国家通过二次分配的保障方式提供。但是这种福利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就无法享受,农村居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不仅收入低,同时还没有人为其缴纳养老保险金,农民自然也无法享受到养老保险金的保障。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农民群体基本上没有退休这一概念,如果从事劳动生产还能够获取一定收入,如果脱离劳动生产则无法获取收入,只能依靠子女孝敬和以往积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居民实际上是没有享受到国家二次分配在社会保障领域中这一福利的。从医疗保障情况来看,城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享受到内容完善、水平更高的医疗保障,以北京市医疗保险缴费情况为例:“用人单位按全部职工缴费工资基数之和的 10%缴纳,职工按本人上一年月平均工资的 2%加上 3 元钱的大病统筹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而且现在很多城市中的药店均能够通过医保卡购买保健品乃至生活必需品,实际上医保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重要补充。从农村情况来看,农民虽然现在已经参加了合作医疗,但是缴纳费用时需要自理,国家并未按照一定比例帮助农民缴纳该笔费用;农民也不能通过药店购买保健品乃至生活必须品的方式使用医保卡中的资金,而在很多地方,甚至还尚未形成完善的合作医疗体系。从医药费报销角度来看,城市居民能够选择报销药费的项目更多、比例更高,而在农村合作医疗中能够选择报销的项目则较少、比例也比较低,唯有少数几种大病、重病报销数量才能较大,但是相对于其看病所花费的数量而言依旧比例较低。

  第三节 我国收入分配不公平现状的影响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不仅会加剧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经济发展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同时也会引起低收入群体的不满情绪,加剧社会对立矛盾,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形成不利影响。

  一、减弱了经济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再生产主要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四个环节,其中生产和分配二者关系非常密切,两者相互影响并相互制约。可以说,分配环节如果出现问题,就会对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最终影响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具体来看,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对经济发展动力的减弱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制约社会消费能力的提升。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收入高时用于消费的部分也能够得到扩大,用于满足基本生活外的消费支出也会迅速增加;收入低时则消费能力也会降低,同时用于基本生活以外的消费支出比例同时也会降低。

  从我国收入分配不均导致社会财富集中的情况来看,社会中两成的高收入者占据了整个社会八成的财富,其余社会中八成低收入者共同拥有社会的两成财富。在这种情况下,高收入者因为财富集中,其需求已经得到有效满足,相对于所占有的财富,其消费欲望已经较低,占有的财富大量剩余而无法有效转化成消费能力;与此情况恰恰相反的是,仅仅占有两成社会财富的八成社会民众因财富不足,其自身所具有的消费欲望长期无法完全得到满足,释放出来的消费能力也长期受到限制,这些必将对社会消费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形成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也会降低生产动力。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在消费领域的不利影响也会传递到生产领域,进而对生产造成消极影响。一是造成生产动力不足影响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消费能力不足会导致市场上有更多的消费品等待销售的情况,影响商品的正常流动速度,在此情况下中小企业必将采取减产,裁员等途径降低运营成本和风险,但是如果这种情况在社会上成为普遍现象,就会给人以经济增长后续乏力的印象,影响国内外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对经济总量的增加信心也将收到打击。二是失业问题加剧了经济运行风险。中小企业乃至大企业的裁员必将会导致大批工人失业,社会就业形势将进一步恶化,加之因此导致的工人收入水平的降低,因为失业而形成对经济发展的悲观情绪,都会使社会消费力进一步受到打击,消费和投资两方面的不利影响使得经济运行发展风险持续增加。三是导致国家财政功能无法有效地发挥。生产下降,失业增加等因素的同时出现,使得国家在多个税收领域受到影响,税收总量的下降将促使国家财政支付能力同时下降,财政支付调节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调整国家经济发展方向,支撑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的能力受到削弱,这些都将加剧因为收入分配不均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恶性循环”.

  二、影响了社会建设的发展和稳定

  贫困和分配不均向来都是滋生犯罪和暴力的温床,古人就曾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感慨,而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第一,收入差距扩大会降低政府的威信。“人民政府为人民”,这是我国建立初期就曾大力提倡的口号,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大批仁人志士为此做出了巨大努力,涌现出了一大批如焦裕禄、孔繁森等优秀的人民公仆,使得政府所代表的公信力和威信一直都非常高,即使出现政策失误影响百姓利益、贪官污吏影响政府形象,但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依旧未减。但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的贫富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局面,使得大量基层人民群众长期感受到分配不公、分配不均,其不满情绪日益积累,目前已经严重影响到其对政府部门的信任,政府公信力和威信也因此大为下降。从社会现实来看,目前政府部门能够在人民群众中获得一呼百应效果的干部已经越来越少,人民群众对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也不再是无条件的信任。如目前频发的暴力对抗执法、警民冲突、群体性事件等,都可以视为民众对政府部门执行政策和措施的不认可,其本质都是对政府信任度的下降。

  第二,收入差距扩大会制约社会建设的发展。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收入差距扩大会减弱经济发展的动力,在这种情况,用于社会建设方面的资金支持就会遭到减弱,大量资金因为缺乏消费欲望和需求而沉淀在银行或者转移到国外奢侈品等市场,大量社会建设项目将会因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而被迫放弃,甚至很多项目都会被迫中断,这样不仅会使社会建设步伐减慢,甚至还会使其出现短暂的倒退。再加上目前基层民众因为收入分配长期不均及差距不断扩大的形势产生的不满心理日渐加重,其对社会建设的配合心理不断下降,以往“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已不复存在,这对社会建设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如目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拆迁问题,通过各类媒体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拆迁“钉子户”广泛存在;此外,部分人虽然未曾有过如此激烈的对抗,但是在拆迁过程中也是想方设法的为个人谋取私利,如部分地区通过突击建房、违规上报建筑面积、改变建筑性质等方式大量骗取国家拆迁补偿经费,使得拆迁及建设成本激增。无论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为何,都严重影响到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划建设,不仅使其建设成本大大增加、建设周期延长,甚至还使得很多规划不得不修改,其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成本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第三,收入差距扩大会影响社会稳定。在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的情况下,普通民众对很多社会矛盾的容忍度不断下降,导致在面对部分社会现象和问题时无法保持理性思维和平解决,很多本可以化解的社会纠纷反而引起了不必要的对抗进而形成社会事件,如最近三年来屡次发生的点燃公交车、暴力抗拒征地拆迁、砍杀小学生等事件,以及全国范围内不断增多的群体性事件,其背后都有这方面的心理影响。同时,收入差距扩大也已经成为滋生官商勾结、行贿受贿和贪污腐败的重要因素。部分商人受收入差距的刺激,认为正常途径无法获得公平地竞争机会和正常利益,甚至为获取在市场公平竞争中无法获取的高额利润,不惜向官员行贿,勾结黑帮势力,通过违法手段获取非法利益。同理,部分官员在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况下,不满足目前的正当收入,企图借助手中的权力为个人谋取利益,甘心充当黑社会势力和违法犯罪行为的保护伞,甚至很多官员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权力观已经扭曲,将权与钱划为等号,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为官已经不再是为民服务,而是为己谋私。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矛盾不断尖锐,各类纠纷不断出现,社会稳定的压力正在日渐增加。

  三、制约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也会影响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就如平均主义会挫伤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一样,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也会造成类似的影响。居民的付出长期得不到与之相匹配的收入并且无法得到有效改变的情况下,就会在内心深处形成收入分配制度不公平的印象,导致不满情绪积压,一旦无法有效舒缓,随收入差距扩大而日渐增加,就会使其不满情绪加重进而产生愤恨等心理,认为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通过老实本分的努力实现发家致富,过上好日子的目标,由此在行为上表现为劳动积极性不高,不主动进取。严重的还会对社会产生憎恨和仇视富人的扭曲心理,试图通过抢劫、诈骗、勒索、贩毒、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获取通过正常途径无法获得的社会财富,达到满足一己之私的目的。这种现象在拆迁过程和城市流动人口群体中表现尤为明显,前者所持的是“损大家而利小家”的自私心理,后者则是一种长期因收入不均而导致的仇富乃至仇视社会的心理。

  此外,收入分配方面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还可能增加群众的“侥幸”心理,更多人会将目光投入到能够更快、更好赚钱的事情上,而忽略了脚踏实地赚钱的重要性,如近些年来我国彩票业发展迅猛,低收入者和普通民众成为了购买彩票的主力,而高收入者多不会购买彩票,分析其心理就是低收入者和普通民众向往富裕的美好生活,却又不满足于当前脚踏实地辛苦劳动的收入,希望能够通过购买彩票实现“一夜暴富”,从此过上“人上人”的生活;同时,还有当前长期治理却无法彻底根除的传销行为,传销者抛弃了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沉迷于被包装下的层层欺骗中无法自拔,甚至有些人欺骗子女、欺骗朋友、欺骗世人,只为了实现暴富的美梦,究其原因就是少数群体希望通过“捷径”迅速富裕的心理在作祟。这在种心理的影响下,部分人积极劳动的行为和心理将会受到严重抑制。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