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 21 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和面貌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对于整个国家民族而言,既要沉着冷静地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又要坚定执着地走好复兴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如何把握时代的特征和要求,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新媒体渠道与平台,卓有成效地开展国防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国防责任意识,为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向心力奠定基础,给当前的高校国防教育提出了新的现实要求。
1 巧用新平台,提升当代大学生国防认知度
提升大学生国防认知度是其树立正确的国防责任观的必要前提。国防认知度指的是对国防所涉及的各类事务及各个领域的认知程度,包括对国防的内涵、对象、特征、类型、目的等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对世界及本国国防历史、现状与动向的了解,对与国防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科技等领域内的新进展的关注,等等。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大学生国防观念的树立,特别是国防责任意识的养成,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与安全。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是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在高校开展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国防讲座竞赛、军事技能训练等一系列集中国防教育活动中,传统的多媒体手段参与其中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过,传统媒体的使用通常操控在教学者手中,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接受教育地位,其自主性和能动性得不到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中国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迅速提升,今天大学校园,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教材书籍阅读之外,数字读物、网络电视、手机信息、多媒体电影等新兴媒体已构成了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和渠道。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国防教育,必须要关注这一由新科技所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创新与变化。早在 2001 年,国家教育部就出台了有关规定,提倡建立以学校国防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中心、网站、网校,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师生提供更为灵活便捷的授课学习方式。
与课堂上通常使用的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即时、快速的特点。事实表明,相对于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充分利用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和有线网络等渠道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全球范围内的人们提供了海量的、充满个性化及互动性的信息。毫不夸张地说,新媒体在特定区域、特定时间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生活与学习方式。在这样一个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日常媒介并广泛参与公众生活的时代,其影响势必迅速延伸至高等教育领域。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课堂生态也展现出与以往所不同的特点。研究数据表明,目前中国高校超过 90%的大学生拥有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通过手机上网已成为大部分学生随时随地了解世界军情动态、国家周边安全的主要方式。由这种方式带来的形式上的创新,使“课堂”与“课外”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有效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同时也使国防、军事课程的内容、范围由于新媒体的参与而实现了对信息的实时传播和及时发布,并得到拓展和丰富。
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如能做到对新媒体的巧妙运用,往往可以使围绕提升大学生国防认知度而展开的军事理论课课堂教育活动得到较好的补充与延伸。这种自然而然的延伸,不具有强制性和刻意性,恰好在很大程度上尊重了大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性、满足了大学生在知识结构上不断自我完善内在需求。多项研究表明,在各种新媒体、媒介的参与下,当代中国青年学习的兴趣与自主性、自觉性大大加强,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借助于新媒体这一平台,可以有效提升当代大学生对国防的认知与了解的深入程度,关心国防、了解国防,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近几十年来较为稳定的国际战略秩序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同时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祖国的国防事业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重视国防,积极履行国防义务,努力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2 透过新渠道,树立当代大学生国防责任观
国防责任观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身所应承担的与本国防务相关的责任的认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
①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普通公民的国防观念的养成、国防责任意识的强化,是建设和巩固强大国防的社会基础和思想保证。新时期高等学校的国防教育作为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工程,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合格公民和国防后备人才的一项具有战略性质的任务。高等院校是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作为其培养对象的大学生是明天国家的建设者和保卫者,肩负着时代的重任。当代大学生国防责任意识的总体状况直接反映了我国在国防精神领域的建设情况。
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认同、对文化的归属、对自身国防责任的认识与担当,构成了当代大学生国防责任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大学生国防责任观的养成教育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每一代大学生不仅有自身独特的一面,也表现出由于时代投射而展现的共性。当前,我国高校中就读的新一代大学生大多出生于 20 世纪 90年代。他们思维活跃、知识丰富、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借助于当今各类现代媒体平台的快捷、便利、及时的信息通道,对涉及国家发展、世界格局、国际事务的各类热点、焦点问题充满了积极探索、主动思考和不断追问的热情,具有一定程度的世界性眼光和分析识别问题的技巧与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虽然也有短暂的战争岁月,但总体而言国家长期处于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和平的环境从整体上为国家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稳定的教育资源。当然,与此同时,相对和平的年代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青年们在国防观念上的弱化与单薄,以及对作为国家公民的个体所应承担的国防责任的淡漠与缺失。
利用受大学生欢迎的、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传播快捷、形式新颖、随机性强、成本低廉等特点的各种新媒体平台开展国防教育,透过新的渠道树立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国防责任意识,是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一项极其明智和有效的选择。对于高校学生群体而言,以视觉和听觉为基本元素的新媒体平台所呈现和提供的信息和交互方式,既符合其认知接受规律,也充分尊重了他们较强的个性化选择需求及互动性表达的沟通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或者在有关课程中增加国防教育的内容。”法律上的明文规定充分说明了国防教育的重要性,但现实的操作中要在高校课程系统增加国防教育类课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新媒体广泛参与高校国防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新的渠道促成了国防教育形式的转换与内容的丰富,在不改变现有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无形中大大增强了大学生自主、自动、自觉接受国防教育的动机与动力,使以着力培养大学生国防责任意识为侧重点的高校国防教育活动更趋日常化、碎片化、隐性化。借助于微博、微信、朋友圈、媒体应用、网络论坛等聚众与分众的传媒,国防教育活动通过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浸润、渗透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减少了开展的阻力,增强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摆脱了传统上“主客体二分”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模式,提升了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潜移默化的互动交流中实现了对大学生国防责任意识的养成教育。
3 利用新手段,增强当代大学生国防参与性
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大学生是未来国防事业中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国防责任意识培养的最终落脚点应体现在大学生对国防活动的认可程度、参与程度及自身国防义务的履行上。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充分认识其作为国家公民在国家防务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除了发挥国防教育的规范机制、约束校正机制的同时,更要综合实施、全面渗透、多方影响,创设良好的校园国防精神文化氛围和教育情境,激发大学生群体的积极思维与良性互动。
由于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的课余闲暇时间日益呈现出压缩化和零碎化倾向,以手机网络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体弥补了传统媒体教育手段的不足,可以“无网不在”地随时、随地完成信息的传递与交互。此外,网络博客、播客、微博、微信、飞信、贴吧、论坛、电子杂志等融个体性与公共性为一体的网络传播新媒介在高校青年学生群体中广受欢迎。以国防类、军事类题材为主要内容的军事网站、军事博客吸引了大批大学生军迷群体,其开放、互动的特点为青年们提供了自由交流、即时参与和展现个性的平台,提升了当代大学生的国防参与意识。
通过新媒体工具搭建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的平台,将国防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国防教育活动的积极性。高校国防教育队伍要利用新媒体工具,积极延伸高校国防课程体系之外的所有可能领域,建立互联网空间的国防教育阵地,通过网络军事专题论坛、国防大讲堂、军情热点讨论贴吧、国防知识集锦 APP 等新手段,吸引大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国防活动中去。新媒体所带来的更多、更深层次的互动也为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及时、深入、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向、关注焦点、价值取向提供了机遇,有助于国防教育活动的顺利展开,为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国防责任意识与积极投身国防活动的国防参与意识提供必要的保证。
新媒体所创设的国防教育活动的日常化、生活化情境,为青年学生的社会生活增加了围绕国防主题所展开的交往平台与交流空间,形成了有效的学生个体与团体间的互动、师生间的互动、军民间的互动、专家与军迷的互动,使国防责任意识的养成教育渗透到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将他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心与卫国之志有效结合起来,使其能心系国家安危,增强国防观念,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担当保卫祖国的重任。
以网络交互为代表的新媒体为青年人的社会生活增加了一种新的交往空间和方式。这种自由度极高的交往平台也对校园文化的塑造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高校学生公寓宿舍、食堂餐厅、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运动场、文化休闲中心等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活动的主要范围内实现校园网络媒体的覆盖与辐射,通过各类学生公寓楼宇媒体、学生社区媒体因时因地、有针对性地投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宣传文字、图片、音乐、视频与公益广告,能有效地在大学校园中引导形成一种以树立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强化当代大学生的国防责任意识为导向的校园国防亚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个体或群体受众在步行、就餐、学习、活动的间隙,时时刻刻无意识地接受着国防亚文化的影响,而这种不带强迫性质的影响的不断累计,最终将促成其所作用的人群在一定的范围内主动地选择和接受其中被自身判断有价值的部分,从而内化为自身认知、价值体系中的观点和信念。通过这种个体价值受到充分尊重的相互沟通,达到对于自身理念的表达及公共领域观念的塑造。
注释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参考文献
[1] 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 曹峻。杨慧。杨丽娟。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安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 李瑾。国防德育论[D].苏州:苏州大学,2012.
[5] 王继全,黄兆林。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