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军人视角下的国防观教育问题分析
【第一章】军人国防观教育面对的挑战研究绪论
【第二章】当代国际局势与军人国防观教育概述
【第三章】我国军人国防观教育变迁
【4.1 4.2】新形势下我国国防观教育工作的理论指导
【4.3 4.4】军人国防观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结论/参考文献】中国军人国防观提升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3章 我国军人国防观教育变迁
3.1 我国军人国防观教育发展变革
3.1.1 我国军人国防观教育起源
中华民族素有习文善武的文化传统,国防观教育源远流长。在民族文化史上,儒、墨、道、法四大家虽然在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上不尽一致,但在国防方面的思想却十分相近。儒家的“足食足兵”,墨家的“非战寝攻”(重视防御),道家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法家的“富国强兵”,都体现了对武功和国防的重视。在春秋战国时代,这些思想是具有奠基意义的。秦汉以来,国防观教育制度又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唐朝的武举,宋朝的武学,虽以军事人才的选择和培养为主要目的,但也属于对军队国防观教育制度上的创新。
1840 年后,资本主义列强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血泪和耻辱。与中国古代的国防观教育相比较,我们发现,近代中国的国防观思想存在着部分观念进步以及部分观念落后的并存局面,在这蕴含着荣誉与耻辱、传统与革信的历史交错的特殊时期,其展现的是思想观念相互融合的复杂局面。
3.1.2 近代中国的军人国防观教育
3.1.2.1 近代中国的军人国防观教育历程
到了近代,中国对军人的国防观教育经历十分曲折,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演变了 100 多年。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这段时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军人国防思想及国防观教育的萌芽阶段。从资本主义崇尚弱肉强食的生存规则的角度上说,鸦片战争的爆发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清朝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后,最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致使国家主权岌岌可危、领土被瓜分。此时他们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使得一部分爱国人士从昏睡中惊醒,从而产生了近代国防,产生了通过开展军队国防来建设国防观教育,力图挽回局势的强烈愿望。
因此,他们开始努力构建适应当下的国防和国防观教育体系。清朝统治者顶住了各种压力,进行政治、军事等一系列的改革,近代国防观教育体系由此产生了。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爱国人士,都认为民心非常重要,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把人民武装起来才是最大的力量,才能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从康梁维新到五四运动,经历了一番磨难后,中国始终摆脱不了领土被瓜分的命运。此时,有一些爱国人士已经觉醒,他们认识到了宣传教育爱国思想的重要性。
二十世纪初时,孙中山等意识到了救国的严峻性,同时也扛起了救国的责任。怎样才能救国,救国第一步需要做什么。孙中山先生认为应该先建设国防,加强全民的国防意识,让每个人都怀有爱国心,让每个人都有救国心,这才会是一股巨大的力量,也才是真正能够救国的途径,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在《国防计划》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防建设的想法。但由于时局等很多因素,他为国防设计的宏伟蓝图并未全部实现。但是从这些,我们得到一个结论,要想取得反压迫反封建战争的胜利,必须要紧密联系群众,发动全民为国防建设做出一份贡献,最终建设出一个十分紧密的人民国防体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实现全民抗日,不只是依靠军队的战略方针。中国共产党又把国防观教育摆在了很重要的位置。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一文中提出国防准备应该安排在各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是救亡抗战的必需条件,每一方面都不可缺少并且都十分紧急。《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是通过法律对教育基本要素作出规定和要求。纵观历史,几乎所有的爱国人士在救国救民、反侵略反压迫的问题上,都会第一个倡导全民国防观教育。
3.1.2.2 近代军人国防观教育反思
通过对近代国防观教育体系的形成过程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近代军人国防观教育的特点。
第一,过渡。 近代的中国社会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既受到了封建思想意识的影响,又受到了近代社会思想的影响,一方面是带有的封建色彩,另一方面是新的思想,这些新的思想里面伴有国防观教育体系的萌芽。因此近代国防观教育体系一定会体现从一个特点向另一个特点过渡。
第二,模仿。我们从血的事实中知道了国防的重要性,在近代国防观教育体系初期,我们都是照搬西方先进国家的知识和经验,设置一些教育和体育课程。在近代中国,不但课程的设置是模仿西方国家,先进的思想也是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经验。虽然这些思想很先进,但是由于当时的执政政府没有把先进的思想与当时的国情相结合,只是照搬,最终这些思想与国情无法匹配,却成为了袁世凯实现军阀统治的帮凶。
第三,片面。国防观教育的范围其实再逐渐扩大,但是近代国防观教育的内容有些片面化,主要还是围绕训练军事技能开展的,轻视了国防精神和国防责任的培育。近代国防观教育的途径主要是以设置兵式体操课程为主,缺乏了个人对国家民族的精神和责任的培养,因此后来就产生了相当一大批军阀,他们以个人利益为主,毫无民族责任感,为以后的军阀混战埋下祸根。
现代的国防观教育应包括思想教育和技能教育两个方面,两方面都十分重要并且缺一不可。近代国防观教育在形成的过程中过多的注重军事技能的训练,忽视了思想教育。因此近代国防观教育最终没有取得巨大的胜利。所以,我们一定要吸取近代国防观教育的教训,把思想跟实践紧密结合,好好协调,一同发展,实现人人都有爱国心,人人都有责任感,人人都能为保卫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1.3 新中国的国防观教育
3.1.3.1 建国初期的国防观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旧时代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亿万劳动人民翻身作主,也标志着有国无防的结束。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的全民国防观教育开始了,在党的领导下,人民重视国防建设、国防观教育。人人都有一颗爱国心,每个人都注重个人思想意识的培养和建设,这使得全民的爱国热情得到了痛快的宣泄,使国家的国防观和国防观教育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由于当时的中国才刚刚成立,仍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反华势力都想杀死在襁褓中的中国。面对此时的局面,中国共产党以保家卫国为主题,对全民进行国防教育。
在 60 年代和 70 年代,我们一直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他们经常在边境滋生战争和挑衅,经常突袭士兵,因此在这一时期,国防观教育就侧重于培养他们时刻准备着打仗,但这个时期的国防观教育具有片面性,忽略了思想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但在这期间,人们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坚决抵制独裁统治,为成功扞卫国家领土、领空、领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3.1.3.2 新时期我国国防观教育(1978 年至今)
新时期,我国的国防观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第三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经济增长和国际形势日益缓和,我们所面临的国家安全威胁逐渐下降,中央委员会的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的国防领导将重心从国防建设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人们长期处在和平的环境下,由于该指导原则的逐渐转移缺乏一个总体战略,因此,随后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如难招募士兵等等。
基于这种情况,邓小平明确指出:“现在国际形势不太平,我们必须巩固国防”.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批转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调整民兵组织问题的报告》中号召: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军区,要经常对人民群众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尊重、爱护军队,积极支持军队改革和建设的通知》中指出:要向人民群众进行生动实际的国防观教育,增强国防观念。随后,国家教委、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制定了《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对新一代青年进行国防观教育提出了有效措施。
在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国防观教育再一次成为热门话题,党的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国防观教育。党中央提倡对全国人民进行国防观教育,提高人民的国防观念。全国各地成立了国防观教育组织,并定期开展国防观教育活动。
随之《国防教育法》出台,标志着国防观教育已经向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逐步走向正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全国各地各阶层用不同的方式提高国防意识。在众多院校中,设置了学生军训试点,还把国防观教育列入了教学课程等等;而后,我国第一部《国防法》公布;我们针对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台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国防观教育内容从单纯的战备观念教育转到包括德、智、体综合内容发展。国防观教育对象也从单纯的军人、军兵向全民化发展。
3.2 当代军人国防观教育的成就
军队是国防观教育的主要对象之一,军队的教育训练关系到军队建设,也关系到国防观教育。军队的国防观教育主要有两方面的成就。
3.2.1 军事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我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观教育培养了大批新型军事人才,他们的特点是懂谋略、善管理、会指挥的。现代战争已经不仅仅是军事战争,现在的战争范围已经扩大,它包括传统的军事斗争以及信息化战争。要想取得信息化战争的胜利,它所依靠的其实是信息化的军事人才,因此,我们要培养新型的军事人才。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对他们进行全面的培养。比如,开办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依托高校培养国防生;组织相关人员出国考察;建立人才奖励制度等等。这一系列战略举措,不但为我军培养了大批为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作战新型人才,还为我军国防观教育探索到了新的途径。3.2.2 武器装备的研发通过加强军事训练,尤其是在复杂的新型环境下的一系列训练,加快高新武器装备的研发,我军在信息化背景下的作战能力显着增强。高新科技的发展,已经成为作战力增长的催化剂。为推进军事训练向信息化背景下转变,人民解放军把在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作为重点,利用信息技术把未来的战场搬进了网络空间中,各种仿真模拟器的实践已成为提高官兵军事能力的重要手段。不但为我军的军事训练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为推进我国国防观教育,提高人民的国防意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3 法治中国背景下的军人国防观教育
2014 年 12 月,***在江苏调研时提出 “四个全面”新时期战略布局,意蕴深邃。四个全面,分别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内在逻辑严谨严密,重点突出,方向明确,展现了新一届国家领导集体治国思想和理政思路的日臻成熟与完善。
十八大以来,新一代领导集体在法治中国建设上加快节奏加紧部署,决心与力度可见一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法治建设无愧为当前背景下军人国防观教育理论与内容上的重中之重。
日前,中共中央军委印发《关于新形势下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决定》中强调要深入学习和贯彻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研究习主席关于“依法治军从严治军”重要论述。要加快军队法治建设工作进程,加强军队法治建设的部署与推进,要求全军以加强军队战斗力凝聚力为目标引领军事法治建设。决定还明确规定,在军队内部要强化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这也是法治中国建设背景下,军人国防观教育的新进展。
在全军上下开展军队法治建设,实现“视法律为信仰”、“用法律思维思考问题”,是法治中国背景下军人国防观教育的新课题。与此同时,按照法治要求转变治军方式,形成党委依法决策、机关依法指导、部队依法行动、官兵依法履职的良好局面,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亦是推进新时代军人国防观教育不可忽视的助力与手段。
3.4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梳理了古代、近代、当代中国军人国防观教育的历史实践。从过去把握现在,进一步把握军人国防观教育在不同国际局势下的演变规律,提炼总结当代我国军人国防观教育的教训启示。从现在中展望未来,将以改革创新精神,科学的完善军人国防观教育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我国国防观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