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企业战略管理论文精选10篇之第三篇:探讨华为手机的发展战略及差异化
摘要:近年来, 华为手机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在5G时代即将到来的关键时刻, 有必要对华为手机的发展战略开展全面分析。文章通过SWOT分析方法, 探讨华为手机发展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 进而以差异化战略为核心提出具体的战略措施, 为其他国产手机品牌乃至整个通信行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SWOT分析; 华为手机; 发展战略; 差异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 智能手机市场不断扩大, 在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中国, 智能手机行业无疑充满了机遇和挑战。近年来, 被广泛提及的"工匠精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体现出我国正努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型。华为作为中国民族品牌的佼佼者, 2017年全年销量为1.53亿部, 同比增长9.9%.面对国内外瞬息万变的严峻形势, 华为手机的发展应该何去何从?本文借助SWOT分析方法, 阐述华为手机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 简要提出华为手机的发展战略, 对我国通信技术行业企业的发展具有启示性意义。
1 文献综述
SWOT分析法 (态势分析法) 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美国旧金山大学教授韦里克提出, 是战略管理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强调从结构入手分析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竞争环境, 并进一步为企业制定未来发展规划。
姜德军 (2014) 回顾了国产手机曲折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过程, 介绍了国产手机当时的状况, 探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优劣势分析出发, 提出了创新是国产手机发展的战略。姚强强等 (2017) 借助SWOT分析法, 指出华为应围绕客户需求, 持续施行科学研发"降成本"策略, 适应"供给侧"改革。
2 华为手机发展概述
华为作为我国智能行业的龙头, 于1987年在深圳正式注册成立, 历经30年打拼奋斗, 如今公司享誉海内外。
2003年, 华为成立手机事业部。2004~2007年, 华为U626、U538、U550手机相继发布, 使得华为得以引领3G手机时尚。2009年, 华为首次向外界展示旗下的安卓智能手机, 加入智能手机的大家庭, 并开始追赶世界领先的苹果、三星等品牌。如今, 华为领跑5G时代, 积极参与5G通信标准的制定。
"互联网+"的时代给了华为公司很多机会, 但也同样带来诸多挑战。不论是国内市场严峻的竞争情况, 还是进一步打入国际市场的困难, 华为并不存在喘息的时刻。本文将对华为进行SWOT分析, 提出发展战略, 为更多企业提供借鉴。
3 华为手机的SWOT分析
3.1 优势 (Strength)
3.1.1 本土化优势
华为手机作为一家独立自主的民族创新品牌, 高举民族复兴的旗帜, 在国内具有很大影响力, 本土化优势明显。相比于苹果、三星等国外手机品牌, 华为获得中国市场的认可难度大大降低,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愿意支持国产, 为"中国智造"的发展贡献一份购买力。
3.1.2 创新能力强
与小米、Oppo、Vivo等手机品牌相比, 华为的研发能力具有明显优势。华为研发能力超强是受到华为最有特色的企业文化"狼性文化"的影响, 其强调三点:嗅觉, 即对市场及客户需求的敏感度;奋斗, 即每位员工投身创新研发;团结, 即群体奋斗, 共同创造企业价值。
3.1.3 服务体系完善
华为非常注重人工客服, 获得好口碑的背后, 是其相关任职人员对"以客户为本"这一思想的彻底落实。客户关系是华为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 为赢得客户信赖, 选拔人才相对严苛, 服务体系在不断完善。
3.2 劣势 (Weakness)
3.2.1 融资渠道单一
作为民营企业的华为, 在融资方面处于不小的劣势, 华为公司当前的资金来源相对单一, 主要是华为内部人士 (如任正非、员工等) 的投资, 若不上市, 在财力上很难与国际巨头相抗衡。
3.2.2 价格劣势
与其他国内手机品牌不同, 华为的定位是中高端市场, 手机价格与国内友商相比较高。在国内手机普遍低价的形势下, 这一价格劣势使得消费者对华为手机的性价比评价大打折扣, 也不利于市场份额的攫取。
3.3 机会 (Opportunity)
3.3.1 个性化刚性需求
中国当下有14亿人口, 手机等智能终端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 智能手机逐步发展成为刚需产品。在个性化越来越突出的21世纪中叶, 不同年龄、不同消费水平的主体越来越注重个性化产品的设计, 定制性的功能或外观成为引领未来手机发展的新风尚。
3.3.2 5G通信带来全球市场增长点
近年来, 华为公司在5G领域投入了巨大的研发精力, 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目前, 华为公司与美国高通、法国Turbo一道角逐5G通信的最终标准。5G的诞生势必意味着智能手机新的增长格局, 相关的5G智能手机也会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凭借着华为在4G积累的口碑以及其在5G保持的领先优势, 5G通信会成为华为新的增长点。
3.4 威胁 (Threat)
3.4.1 国内手机市场呈白热化竞争
与处在"蓝海"中的5G市场不同, 4G市场正处在竞争严重的"红海"中, 华为虽在这片"红海"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但其他企业也在奋力斗争。小米、Vivo等的终端产品相对丰富, 设计相对时尚、新颖, 而华为在此方面略显不足。
3.4.2 消费者隐私保护意识、信息安全意识增强
大数据时代, 消费者更加注重隐私的保护, 信息安全对包括华为在内的手机制造商提出了新的挑战。众所周知, 苹果手机以其安全性著称, 其甚至会抗拒政府解密手机, 极大地保护了消费者的个人隐私。而华为等众多安卓系统手机在这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需要将数据加密做到硬件级别, 增强消费者的信心。
4 华为手机发展战略
通过以上对华为手机内部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机会和威胁的分析, 本文以差异化战略为核心, 提出以下战略。
4.1 匠心品质打造品牌优势
借助近年来民众对华为作为民营龙头企业的信任以及"万众创新"这一社会主旋律带来的科技革命, 打造集传承与创新于一体的匠心企业。注重手机质量, 注重客户服务, 完善企业内部文化, 增强人文情怀, 完善手机信息保护系统, 对消费者的隐私问题秉承负责态度, 进而提高品牌信誉, 提高顾客忠诚度。
4.2 加大创新研发, 提供个性化服务
把握在5G市场中领头羊的地位优势, 在比较薄弱的光通信芯片环节加大研发力度, 争取更多有利条件, 为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铺路;同时也要着眼于当下, 随着消费群体愈加年轻化, 个性化需求愈加强烈, 把握好这一机会, 集思广益, 可大范围调查消费者的需求, 设立智能体验店, 让顾客自主选择选择机型机壳甚至核心配置, 提供个性化语音服务等, 专注客户的定制性需求。
4.3 完善产品生态体系, 布局周边产业
国内手机品牌小米的产品范围十分广泛, 从耳机、手机壳、充电宝等刚需到智能手环、智能音箱等创新产品均有涉足。智能时代的推进, 使得消费者的各方面需求均不同程度的增强, 而配套的产品也让消费者增强品牌归属感, 从而产生依赖, 增强消费欲望。华为可以向友商学习, 建立更加完善的产品生态体系, 围绕智能终端布局周边产业, 打造属于自己品牌的生态系统, 同时促进手机产业的发展。
4.4 开放融资渠道, 改善价格劣势
由于中高端的定位, 使得华为手机价格与国内友商相比较高, 加之是非上市民营企业, 与苹果、三星等国际巨头相比, 华为在资金方面明显存在短板。考虑到5G市场的投入又是一笔巨额投资, 华为可以搜寻更多融资机会, 开放融资渠道, 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5 结语
华为手机近年来表现优秀, 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企业经历风雨磨难, 到现在成为国内手机市场的霸主, 在国际市场也有巨大影响力, 其中艰辛让华为迅速成长, 经验值得借鉴。本文借助SWOT分析方法, 对华为内部优势与劣势及外部机会与威胁进行了分析, 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建议, 为智能手机行业乃至整个通信行业的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本文指出, 华为手机既具备本土化、创新能力强、服务体系完善等优势, 同时又存在融资渠道单一、价格劣势等不足。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个性化刚性需求不断增强, 5G通信也带来全球市场增长点, 成为华为发展的新机遇。与此同时, 国内手机市场呈白热化竞争, 消费者隐私保护意识、信息安全意识增强也成为华为必须面对的挑战威胁。
本文以差异化战略为思路, 指出华为应当采取采取以下战略:匠心品质打造品牌优势;加大创新研发力度, 提供个性化服务;完善产品生态体系, 布局周边产业;开放融资渠道, 改善价格劣势等。
本文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SWOT分析只是常见的一种战略分析手段, 未来还可以考虑综合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安索夫竞争矩阵等方法分析华为手机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姜德军。国产手机发展战略研究[J].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 2014, (8) .
[2]姚强强, 仪秀琴。基于SWOT分析法下华为战略发展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 2017, (12) .
[3]何盟, 刘迷。基于SWOT分析的社会化媒体背景下小米手机营销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5, (9) .
[4]李心昊。浅析新时期智能手机网络营销战略--以华为为例[J].商场现代化, 2016, (25) .
[5]章启明。国产手机国际化几种战略模型的综合分析--以华为为例[J].商场现代化, 2014, (26) .
[6]吕海芳。华为手机业务成功要素分析及对国产手机未来发展的启示[J].中国外资, 2013, (12) .
[7]黄海峰。徐直军详解华为2017年战略:做智能社会使能者、推动者[J].通信世界, 2017, (10) .
[8]周进勇。小米手机竞争战略研究[D].镇江:江苏科技大学, 2015.
[9]李雪。S公司手机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14.
[10]胡晋博。华为终端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