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对于各个高校来说,都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而实验室的管理程度往往和高校的整体状况成正比,从某种角度上也能显示此高校的整体实力。实验室管理的内容总的来说大致分为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课程管理及实验教师队伍的管理三大方面。文中是实验室管理论文6篇,供大家借鉴参考。
实验室管理论文第一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双重预防机制构建及应用
摘要:该文引入双重预防机制理论观点,阐明研究建立和完善实施高校实验室双重预防机制的迫切性;从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方面探讨建立和实施实验室双重预防机制;明确了风险分级管控4阶段和隐患排查治理3阶段,进而推进实验室管理工作重心前移,以期能够改善实验室管理现状,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
关键词:安全管理;双重预防机制;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dual prevention mechanism to clarify the urgency of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dual prevention mechanism in university laboratories, discusses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laboratory double prevention mechanism from two aspects of risk grading control and hidden danger investigation and management, clarifies four stages of the 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and three stages of hidden danger investigation and management, and then promotes the focus of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forwar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atus quo of laboratory management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实验室是培养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研究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也是提升高校整体科研水平的主要基地[1]。随着高校实验室人员数量和设备种类的不断增加以及学校教学科研任务的不断加重,各类安全事故时有发生[2]。例如,2018年12月,北京某高校市政与环境工程实验室发生爆炸燃烧事故,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3]。目前,虽然我国大部分高校已将实验室安全监督管理作为日常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并出台了一系列实验室管理办法,但在实际安全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漏洞。因此,为了减少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漏洞,构建合适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尤为重要。
自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双重预防机制以来[4],国内学者已将其应用到安全生产不同领域。例如,李全明等从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治理两方面构建了尾矿库双重预防体系,为减少和预防尾矿库事故的发生提供理论基础[5]。张伟结合双重预防机制在某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实际运行情况,分析了双重预防机制在构建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6]。龚远平等以白鹤滩水电站为例,系统地介绍了双重预防机制构建流程,有效改善了建筑施工项目安全质量管理水平[7]。虽然国内外学者已经认识到双重预防机制构建和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但在高校中构建和实施双重预防机制仍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1)学校层面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随着实验室规模的不断扩大,基础设施的优化升级、实验药品和试剂的使用量也逐年增加,实验室管理工作逐渐成为高校安全工作的重点。然而,重科研、轻安全的片面指导思想仍然存在,对于实验室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2)混淆双重预防机制,对基本概念认识不足。双重预防机制作为安全生产领域的新课题,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较弱,现行法律法规和标准没有对安全风险的定义进行准确界定,部分高校实验室人员对安全风险的概念、风险与隐患的区别和联系、风险分级和管控方法等认识不足[8]。
(3)实验室人员管理能力高低有别。双重预防机制的构建和实施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专业化的技术力量给予支撑。相反,现阶段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安全管理人员业务素质高低有别,无法准确、客观、全面地辨识实验室内在的安全风险[9]。
双重预防机制的正确构建和实施,一方面能够有效强化实验室人员的安全风险意识,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重心前移以预防各类安全事故;另一方面,通过切实实施双重预防管控工作,能够牢牢把握各个关键环节并选择有效的预防措施,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水平。鉴于此,本文结合高校实验室实际情况,从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方面出发,探索和实施高校实验室双重预防机制,以期有效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
1 高校实验室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义
双重预防机制通过深入分析风险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在隐患形成之前管控安全风险,并通过隐患排查,快速准确分析风险管控活动中各种可能存在的缺陷、漏洞,进而将隐患基本消灭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前[10]。该方法主要由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部分构成,其中风险分级管控是隐患排查治理的首要条件,隐患排查治理是风险分级管控的后续工作,在危险事故发生之前同时设立两道防线,从而有效切断危险源到事故的传递链条,达到有效控制危险事故发生的目的[11]。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贯彻落实,高校学生扩招且科研任务繁重,校园质量、环境、健康和安全等问题已被相对恶化[12]。实验室作为给高校开展教学科研的主要场地,探索并实施双重预防机制,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有利于全面落实实验室安全责任制度。实验室责任制度落实不到位,造成责任主体不明确,部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相关规定疏于落实,从而引起实验室安全事故。依据双重预防机制全员参与的原则,构建和实施高校实验室双重预防机制能够将实验室的各项安全工作责任落实到实验室具体人员,最终实现对实验室危险源的实时监控和闭环管理,从而确保实验室管理各项工作责任明确。
(2)能够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双重防线。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经验式管理的问题。双重预防机制从风险源头出发,以风险辨识和分级管控为根本,以隐患排查治理为手段,将各类实验室风险控制在隐患前面。通过实验室隐患排查,有效寻找出风险分级管控活动中可能存在的漏洞,从而为实验室管理工作提供双重预防保障。
(3)有助于实现实验室本质安全目标。现阶段,多数管理人员将隐患排查治理作为前期预防安全事故的重点任务,忽略了事故隐患产生的根源,使得管理工作仅停留于表面。双重预防机制具有全面性、动态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可在最大限度上准确辨识高校实验室存在的各种危险源。可以通过量化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的大小[13],推进安全管理工作“关口前移”,从根源上准确辨识可能导致实验室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进而及时采取措施有效控制或彻底消除危险源,实现高校实验室的本质安全目标。
2 高校实验室双重预防机制的构建流程
通过现有研究文献[14,15,16],笔者将高校实验室双重预防机制的总体构建和基本实施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阶段、风险分级管控阶段和隐患排查治理阶段。同时,以文献[7]中提出的双重预防机制构建和实施程序为基本框架,结合高校实验室的实际情况,从三个阶段的具体需要出发,构建了高校实验室双重预防机制。高校实验室双重预防机制构建流程如图1所示。
3 高校实验室双重预防机制的构建和实施
3.1 前期准备阶段
构建高校实验室双重预防机制在前期准备阶段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即成立组织机构、建立工作制度、收集资料、编制体系文件。高校实验室首先应将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成立双重预防机制工作机构。由校党委书记或校长担任组长,实验室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实验室各级管理人员担任。成立高校实验室双重预防机制工作机构后,领导小组要建立健全双重预防机制工作制度,明确详细的工作实施方案,将双重预防机制的各项实施工作责任直接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确保具体责任明确。收集有关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内部和外部相关资料,包括适合实验室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工作环境和基础设备设施运行情况。最后编制符合实验室自身实际情况的体系文件,包括有关风险辨识的方法、清单以及有关风险统计清单等有关记录文件,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阶段提供支持。
图1 高校实验室双重预防机制构建流程
3.2 风险分级管控阶段
风险分级管控通过辨识高校实验室自身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结合风险评价,确定安全风险等级,对风险进行分级管控,从而有效控制和及时消除高校实验室安全风险,主要过程包括风险辨识、风险评价、风险分级和风险管控4个子方面。
(1)风险辨识。风险辨识作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开展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能够为有效构建和实施实验室双重预防机制奠定基础。常见的风险辨识方法包括安全检查表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SWOT技术等。为了更加简单有效地辨识出引起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风险,笔者采用德尔菲访谈法,设定“实验室安全风险辨识”主题,以某高校保卫处、实验教学中心等部门的实验室安全主管为征询对象,结合相关文献[17,18,19],将引起实验室安全事故影响因素分为4大类:实验室人为因素、物质因素、实验室环境因素、实验室管理因素,并建立了高校实验室安全风险清单(见表1)。
(2)风险评价。当前,常见的风险评价方法大体可分为定性评价方法和定量评价方法2类,主要包括安全检查表法、风险矩阵法、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等[14]。其中,作业条件危险性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衡量人们在某种具有潜在危险的环境中作业的危险性的半定量风险评价方法。相较于其他风险评价方法,能够更加简单有效地对已辨识的实验室风险进行评价。因此,笔者选择D=L×E×C半定量分析方法对已辨识的实验室安全风险进行评价,其中D表示实验室安全风险危险性分值,L表示发生实验室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表示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表示发生实验室事故产生的伤害后果,各项评估分值见表2。
表1 高校实验室安全风险清单
(3)风险分级。风险等级可依次从低到高可细分为低风险、一般风险、较大风险、重大风险,分别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4种颜色进行标示,从而绘制4色空间分布图。风险评价结果相对应的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如表3所示。
(4)风险管控。针对以上风险评价及分级的结果,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进行有效管控,以达到控制或消除安全风险的目的。重大、较大风险由高校领导、高校实验室主要负责人负责,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协助;一般、低风险可直接由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管控。高校实验室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如表4所示。
表2 各项评估分值
表3 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
表4 高校实验室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3.3 隐患排查治理阶段
高校实验室可根据风险评估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隐患排查治理。通过对实验现场的隐患排查,发现风险管控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以及可能出现的新的风险点,采取相关技术、管理等手段消除隐患,对整个实验室双重预防机制进行持续改进与优化。
(1)隐患排查。由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室技术人员等对实验室进行专项检查、综合检查、日常检查、周期性检查,包括对风险管控措施的检查等,结合实验室实际情况,如实编制实验室隐患排查清单。
(2)隐患评估。完成隐患排查工作后,需要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所排查出的具体隐患进行复查,如果发现隐患不属实,需要进行二次检查工作。同时根据隐患的潜在危险性和整改难易程度,将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两个等级,一般事故隐患由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管控,重大事故隐患由实验室主要领导和高校领导进行负责,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参与。
(3)隐患整改及验收。按照隐患排查清单的整改措施、整改期限、责任部门要求等,组织人员开展整改工作。完成整改工作后,由整改部门提交隐患整改验收申请,实验室监督管理部门对隐患整改情况进行复查,确保隐患整改效果的真实有效。
4 结论
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涉及人员群体多、数量大、影响范围广,与国家、社会、校园的稳定发展息息相关。建立和实施较为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能够有效改善实验室工作环境和安全管理现状,有效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本文从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方面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了高校实验室双重预防机制,明确了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具体内容与步骤,以期优化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丽艳,杜光玲,张宏馨,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引发的思考及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9,38(8):282 -285.
[2]吕长平,周凤莺,何喜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与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2):242-244.
[3]南京农业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盘点近年高校实验室爆炸事件[EB/OL].(2018-12- -27)[2020-08 221_ttp://olem. njau .edu.cn/info/1034/1732 .htm.
[4]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2016]11号[4].2016.
[5]李全明,杨塑,张红铝土矿矿尾矿库双重预防机制的思考与创建[J].轻金属,2018(3):8-12.
[6]张伟王坡煤业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实践与探索[J].煤炭工程, 2019(10):157-160.
[7]龚远平,阴彬,杨建业,等大型水电工程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以怕鹤滩水电站为例[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20(2):155-160.
[8]宁,刁春董,程恋军,等于"瑞士奶酪模型"的煤矿人因干预措施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7(15):98-100.
[9]王语萌.我国煤矿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研究[D]廊坊:华北科技学院, 2019.
[10]李超群,刘晓光,张良双重预防机制在家具制造业中的应用与实践[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20(2)-:24-27.
[11]李双冰非煤露天矿山“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及评价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
[12]王培,刘永红,张宜欣,等化学实验室EHS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30(1):175-176.
[13]李硕,袁颖群.安全风险与隐患管理对铁路安全影响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9(2)-99-103.
[14]李峰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 2018(4):38-40.
[15]雷长群安全生产领域基本概念辨析及双重预防机制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2)-:17-21.
[16]梁玉霞,陈友良,覃璇,等.非煤矿山双重预防信息流转系统开发与应用[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20(3):121-126.
[17]付净,刘虹,刘辉,等.事故致因*2-4"模型在高校实验室事故分析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9,38(4):277-281.
[18]阳富强,邱东阳基于相似安全系统学的高校实验室爆炸事故分析及防控[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20(2):92-97.
[19]秦锋,黄强,袁久洪高校实验室安全事件原因浅析与管理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7,36(3):302 -306.
实验室管理论文第二篇: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研究论述
摘要:实验室作为食品检验、医疗检验以及环境检验的重要场所,在安全防护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国家卫生部印发的《人间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其中按照微生物的危害程度分为了四类。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微生物。检测不同危害程度的微生物,需要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包括实验环境、设施设备、实验操作及技术能力等,根据不同的实验条件,将微生物实验室分为4个级别,分为BSL-1、BSL-2、BSL-3、BSL-4表示,其中BSL-1防护水平最低,BSL-4防护水平最高。不同级别有着不同的管理要求,BSL-2微生物实验室应用及管理的难度适中,相对而言比较普及,因而本文就对BSL-2质量管理进行研究论述。
关键词:微生物;生物安全;质量管理;
1 菌株的管理和使用
1.1 菌株的来源
菌种是微生物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1],可以研究已知菌种的相关性质,根据其性质对其他未知菌种进行研究,起到质量控制的作用。菌种一般从菌种保存中心获取,可以从CMCC(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CICC(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CGMCC(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等国家级菌种保藏机构或者ATCC(美国菌种保藏中心)等国际菌种保藏机构获取,也可接受来自其它菌种保藏机构或同行转让菌种。
1.2 菌株的质量控制及应用
实验室菌株的质量控制一般采用菌株的期间核查,在两次传代期间进行一次活性和纯度的验证,同时每次传代后也要对该菌株进行验证。实验室菌株的应用范围也比较广,在培养基性能验收、样品的阳性对照、人员能力考察、实验室间比对、能力验证等方面都需要用到工作菌株。对于菌株的各种使用都需要有记录,包括验收记录、使用记录、传代记录、验证记录、销毁记录等。
1.3 菌株的验收
购买菌种后,对菌种的相关信息进行检查,包括菌种的名称,证书,编号,保证是否完好,生产日期,有效日期等,并做相关记录,保证菌种可追溯性。
1.4 菌株的活化、验证
菌种活化前先准备活化所需要的培养基,一般为非选择性培养基,常用的细菌菌种活化的培养基有营养琼脂(或肉汤)、脑心浸液培养基、胰蛋白胨大豆琼脂(或肉汤)等,用于真菌活化的培养基有:真菌培养基、PDA等,特殊的还需要特殊的培养基,也可根据购买机构提供的说明书上的复苏液活化。准备好后认真阅读菌种说明书,按照说明方法开启冻干管,进行菌种活化操作。因为冻干粉为真空保存,所以开启时要注意安全,并且要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操作完后,放入相应温度的培养箱进行培养活化,观察菌落生长状况。挑取活化后的菌种,根据该菌种的相关国标进行验证,划线在选择性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分离出单菌落,并观察菌种的性质是否典型,然后挑取单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生化检定,血浆凝固酶试验,动力试验,血清学鉴定等一系列方法进行验证,观察该菌落是否符合我们需要菌种的特性。
1.5 菌株的传代及保存
标准菌株经确认后要进行保藏,且需要双人双锁,菌株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每培养一次增加一代。购买的冻干菌株为第0代,通过增菌液增菌后的菌株则为第1代,如果此时保藏菌株则为第1代菌种,或者继续通过平板划线分离得到单菌落菌株则为第2代,如果此时保藏菌株则为第2代菌种。通常情况下,第3代到第5代菌的活性较好,我们也一般选取这几代作为工作用菌株。菌株的保存方式有很多,本文将主要研究三种保存方式,斜面及半固体保存、甘油保存、磁珠保存,他们的保存各有利弊。首先是斜面及半固体保存,配制营养琼脂摆斜面,然后挑取要保存的菌株斜面划线于营养琼脂中,放于适合温度中培养后,观察菌落生长良好,放于4℃冰箱中保存,或者配制半固体营养琼脂,挑取要保存的菌株穿刺于半固体营养琼脂中,经培养后4℃冰箱保存。这种保存方式操作简单方面,对于常规的工作菌株,大多采用该方法进行保存,但是这种保存方式时间短,每隔2~4个月就要进行传代,超过5代就要重新购买菌株,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及成本。其次是甘油保存,常用的甘油终浓度为10%~30%,本文研究了甘油终浓度为25%的方法,配制浓度为50%的甘油,然后取液体培养基培养后的菌液,按照50%甘油∶菌液=1∶1分别移入冻存管中混合均匀,放于-20℃冰箱中保存,这种保存方式保存时间长一些,可以保存1年,但是该方法不适合于厌氧菌和霉菌的保存,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是磁珠保存,购买商业化的磁珠保存管,挑取培养基上生长旺盛的纯菌株接种于磁珠保存管中,吸掉磁珠管中多余的液体,然后保存于-80℃超低冰箱,可以保存2年,这种保存方法保存时间较久。
2 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测过程中,培养基的好坏、性能是否稳定,直接影响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故必须对培养基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2]。培养基有实验室自制培养基和商品化成品培养基,考虑到操作简单,可以选用商品化培养基。培养基的验证严格按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培养基和试剂的质量要求》(GB4789.28-2013)进行,通过培养基的生长率、特异性和选择性来验证该培养基是否符合要求。生长率是通过半定量方法划线培养基,根据半定量质控评定标准判定是否符合要求,选择性是指该培养基某些菌可以生长良好,而有些菌则无法生长,验证该培养基的选择性培养能力,特异性是指菌株在这个培养基上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型,对该菌株的鉴定起到一定的作用。对于实验室自制的培养基,实验室需要培养基控制程序,包括培养基的性能测试、实验室内部的配制规范等,来保证培养基验收合格,符合检测要求。商品化成品培养基配制严格按照培养基要求上的来,有些培养基要求高压蒸汽121℃灭菌15min,有些需要高压蒸汽115℃灭菌20min,还有些需要煮沸灭菌,有些需要现配现用,有些需要提前一天配置好。比如BS培养基需要煮沸灭菌,并且要提前一天配制好。大部分培养基都是高压蒸汽灭菌,注意灭菌温度控制,防止影响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培养基配制要注意液体的容量,不要超过容器的2/3,防止灭菌是液体溢出,同时塞上塞子后,用牛皮纸包扎好,避免塞子松动而造成污染。一般灭过菌的培养基只允许复溶一次,避免多次高温造成培养基成分损坏。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是需要放入灭菌指示条,验证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有效。
3 实验室环境监控
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环境最具有特殊性[3],因而特别的严格,因此需要全面有效的监测。温湿度监测要求,《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8)中提出实验室温度控制为18℃~26℃,噪音应低于68dB,湿度为30%~70%。同时对实验室核心工作间的气压也有要求,通过空调通风系统,控制实验环境的压差。对非经空气传播的致病菌的实验室,与室外大气压压差不小于30Pa,与相邻区域压差(负压)不小于10Pa;对经空气传播的致病菌的实验室,与室外大气压压差不小于40Pa,与相邻区域压差(负压)不小于15Pa。为了保证微生物实验室的无菌条件,每周定期进行消毒,可用75%酒精、0.1%新洁尔灭交替消毒,同时P2实验室和洁净室进出用紫外消毒30min。对生物安全柜、净化工作台、无菌室每周沉降菌检测,验证环境是否达标。百级洁净室菌落总数≤1CFU(Φ90mm·0.5h),万级洁净室菌落总数≤3CFU/(Φ90mm·0.5h),十万级洁净室菌落总数≤3CFU/(Φ90mm·0.5h)。对于实验室格局的要求,应符合“无回路”原则,保证实验的单向流。由于霉菌可通过孢子在空气中扩散,为了防止霉菌污染,霉菌的培养需要单独一间培养间,隔绝孢子扩散的可能性,保证环境符合要求。
4 仪器设备管理
实验室仪器设备也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4]。微生物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有净化工作台、生物安全柜、生化培养箱、霉菌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红外接种灭菌器、生物显微镜、电子天平等。这些仪器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严格管理,保证能正常工作。仪器的检定、校准、期间核查、定期维护都是使仪器正常工作的保障。灭菌锅可通过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和灭菌指示进行期间核查和日常监督,培养箱、水浴锅等温度影响较大的仪器可通过校准因子进行校准,保证仪器按照目标要求进行工作。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需要定期检查过滤系统、风速是否达标,满足检测要求。对于特殊设备需要证书,比如高压蒸汽灭菌锅属于特种设备,操作人员需要持证上岗,保证实验安全性。
5 生物安全管理
生物安全包括两块,一是实验人员实验操作要有生物安全意识[5],严格按照实验要求避免样品污染,同时要保证自身的人身安全。这就需要对人员进行生物安全的培训,可以是公司内部组织的培训,也可以参加外部组织的相关培训,同时对人员也要进行一定的考核。实验室可制定实验室安全控制的基本准则,要求实验人员严格遵守,避免出现生物安全事故。二是废弃物的处置,实验结束后相关的废弃物不得自行丢弃,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8)、《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处理,一般放于专门的黄色垃圾袋中,高压蒸汽灭菌30min后,交由公司统一处理。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微生物实验室管理主要从人员,菌株,培养基,环境,仪器、生物安全等方面展开研究。当下对生物安全越来越重视,对于微生物实验室管理也越来越严格,严格按照国家要求进行管理,对实验室的所有操作都要有作业指导书来进行规范,都要有相关记录来辅助,做到有迹可循,可追溯,同时要求设有监督员进行监督。做好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需要实验室人员共同的努力,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完善过程。
参考文献
[1]曾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0,12(35):5112-5113.
[2]李慧.微生物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及管理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0,2(2):11-13.
[3]马文颖,马洪旭生物安全防护二级实验室的建筑设计及卫生要求[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20(5):574-575.
[4]蒋兰,杨毅浅谈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J].科学咨询,2020(34):26-27.
[5]李忠琴生物安全教育对微生物学实验室管理的重要性[J].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2017,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