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职称论文

浅析免疫组化染色对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的影响

来源: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作者:赵绮莲
发布于:2020-12-11 共1648字
  摘要:目的 探究免疫组化染色对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 参照计算机抽选结果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HE染色病理检验, 观察组采取免疫组化染色病理检验, 统计并计算各组优良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优良率较对照组相比更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9.58, P<0.05) 。结论 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所获取的切面质量更佳, 能够为后续病理诊断奠定良好基础, 值得推广。
  
  关键词:免疫组化染色,病理技术,质量控制,影响


病理技术员职称论文

  
  病理组织检验属于临床较为常用的一种诊断技术, 其适用范围较广。免疫组化技术又可称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指的是通过抗体、抗原的标记, 呈色定位、定性、定量检测抗原或抗体。属于病理切片常用染色方法。若操作期间某项环节发生问题, 均对病理诊断结果造成干扰, 甚至延误患者诊治时间[1]。因而, 应不断探寻提高免疫组化染色治疗量的措施, 尽量降低漏诊、误诊问题。本文以我院70例患者为目标, 探究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的差异及价值,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 参照计算机抽选结果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5例。其中, 对照组男23例, 女22例, 年龄20~74岁, 平均年龄 (44.3±1.1) 岁;观察组男22例, 女23例, 年龄21~75岁, 平均年龄 (44.5±1.2)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HE染色, 具体过程为: (1) 标本固定。获取患者组织样本后, 将其放入预先准备好装有固定液的瓶内, 以低温形式保存。利用浓度为10%的甲醛溶液固定组织样本, 时间约8~24小时, 固定液体积应超过组织样本体积4~10倍。 (2) 抗原修复。通过热修复法将已完成固定的组织样本实施抗原修复, 即借助热力作用对抗原进行引导。通常温度设定应超过100℃, 时间控制在3~15分钟。修复液酸碱度设定为7.5~8.5。 (3) 切片。严格遵照操作要求进行切片, 确保充分脱蜡, 增添试剂应足量、均匀, 同时试剂面积应超过切片面积, 避免出现边缘效应。实时调控组织样本浸液、烤片温度。
  
  观察组患者采取免疫组化染色, 具体过程为: (1) 于室温状态下完成组织样本的脱蜡、切片操作, 放入双氧水内浸泡, 浓度设定为3%, 时间约20分钟。浸泡结束后以磷酸盐为缓冲液冲洗切片, 反复3次, 每次5分钟。 (2) 于1000mL量杯内放入700 mL酸碱度为6的柠檬酸缓冲液, 加热溶液至沸腾, 依次向内放入CK19抗体、HBcAg抗体、Ki-67抗体等, 持续加热15分钟, 于切片滴入一滴抗体后, 放入恒温箱内孵育, 温度保持40℃。 (3) 以酸碱度7.4的磷酸盐缓冲液反复3次冲洗切片, 每次5分钟。 (4) 于室温下二次滴加抗体后孵育15分钟。 (5) 于显色剂内放入切片显色5分钟, 利用苏木精衬染切片, 以树胶封固[2]。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切片制作情况, 计算优良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例数 (n) 、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35例患者中, 20例患者切片制作质量优异, 14例患者切片制作质量良好, 优良率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病理技术员职称论文

  
  3 讨论
  
  病理检验属于临床疾病诊断十分常用的方法之一, 同时也是病理判断的重甲技术, 因而, 需确保各项环节准确, 无误差[3]。切片质量是保障检验准确的基础与前提, 选择合理染色方法至关重要[4]。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切片制作优良率97.14%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证实, 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所获取的切面质量更佳, 能够为后续病理诊断奠定良好基础,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梅.免疫组化染色对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7, 15 (19) :72-73. 
  [2] 单毅.免疫组化病理技术质量控制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科技投资, 2018, (23) :245.  
  [3]陈杰伟, 刘君, 卢佳斌, 等.Leica、Dako和Roche的免疫组化自动化染色平台应用体会[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7, 33 (4) :465-467.  
  [4]陈志忠, 陈小岩, 陈冰.免疫组化染色流程四阶段分法及其要点简介[J].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5, 22 (11) :封3.
作者单位: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
原文出处:赵绮莲.免疫组化染色对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的影响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09):141.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