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性别是与生理性别相对的概念,表达了多重文化因素构成的判断一个人性别的社会标准。在我国乡村地区,女性幼儿教师占绝大多数。受社会性别角色期望、性别角色冲突和劳动性别分工的影响,乡村女性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受限,职业上升路径狭窄。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制度保障和激励政策,大众传媒应加强性别平等的舆论宣传,幼儿园应重视性别关怀,而乡村女性幼儿教师自身应主动革新自我,突破性别角色设定,实现职业成长。
关键词:社会性别,幼儿教师,女性幼儿教师,乡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1]81“是个人因素、社会因素以及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1]117 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推进教师专业化。社会性别是与生理性别相对的一个概念,它是第二次女性主义思潮争论的焦点,是指“以文化为基础、以符号为特征判断的性别,它表达了由语言、交流、符号和教育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判断一个人性别的社会标准。”[2]3我国乡村幼儿教师中有97.84%为女性,[3]社会性别对她们的专业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尝试从性别角色期望、性别角色冲突、劳动性别分工三方面,阐释社会性别对乡村女性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并为其探寻走出社会性别约束的路径。
一、性别角色期望限制乡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机会
尽管在世界范围内从19世纪末期就已掀起女性主义思潮,强调女性发展的独立地位,但是乡村女性幼儿教师受传统社会性别文化影响严重,她们缺少对女性文化的认同和女性群体意识的关注。长时期内,她们不仅承担着职业女性的工作重任,也承担着较多的家务劳动。社会上长期存在性别歧视现象,在女性幼儿教师身上不仅表现为在事业与家庭中承担的角色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女性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一)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望
随着妇女解放运动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女性群体逐步拥有了受教育权、选举权和工作权。不可否认,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使女性有机会从家庭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但是,我们依旧需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这些表面上的公平。从职业选择的角度来讲,女性群体占比最大的职业无外乎护士、保姆、幼师等,这些职业的社会地位普遍较低,社会公众认可度不高,而整个社会又认为女性就应该从事价值不大、简单重复的劳动。以幼儿教师这一职业为例,时至今日,公众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地位认可度依旧不高,多数人仍然认为幼儿教师只是看管孩子的工具,是基本上任何一位有时间的正常人都可以从事的工作。乡村女性幼儿教师更是处于社会地位的底端,社会对女性角色的低期望以及对从事低社会地位职业女性的期望值并不高,也就意味着社会将降低对这一群体的重视程度。因此,乡村女性幼儿教师在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下,发展机会较少。
(二)家庭对女性的角色期望
中国传统家庭对女性的角色期待往往是温柔的女儿、懂事的儿媳、贤淑的妻子、慈爱的妈妈……这一系列“被期待的角色”都将女性牢牢地“拴”在家里,同时也意味着女性失去很多工作机会。另外,由于中国家庭较少期待家庭中女性事业有成,因此女性在工作方面很少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而研究表明,“少数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女人,他们都得到了来自家庭里的配偶或父母的支持。”[4]对于乡村女性幼儿教师而言,她们普遍具有以下特征:老龄化显着,学历低、专业化程度低,队伍不稳定。[5] 因此,在其他家庭成员心目中,乡村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就是闲暇女性打发时间的消遣工具。家人不期待她们能为家里增加许多收入,也不期望她们在幼师这一行业有多大成就,她们最主要的角色身份依旧是照顾家庭。在这种强烈的家庭性别角色期待下,乡村女性幼儿教师专业化面临诸多困难。为了照顾家庭,她们不得不放弃专业学习的时间,加之精力不足、家庭其他成员的不支持,使乡村女性幼儿教师丧失了许多专业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机会。
二、性别角色冲突抑制乡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动机
角色冲突是指一个人必须扮演许多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角色。[6]发生在乡村女性幼儿教师身上的性别角色冲突,主要是指其做为家庭成员这一角色与其做为教师这一职业角色的冲突。
参与工作与照顾家庭是每位正常成年人生活中的两大主题,但是,由于二者都需要人们为之付出精力和时间,往往容易发生冲突。突出表现在女性身上,众多女性承担着职业人和家庭成员这一双重角色,双重角色形成的双重期待往往又构成双重压力。[7]研究表明,“当家庭与事业发生冲突时,女性往往将照顾家庭放在首位”。[8] 对于乡村女性幼儿教师而言,她们也面临着职业生涯中专业发展与照顾家庭的矛盾困境。专业的发展要求幼儿教师有一定的时间进行专业学习和提升,而照顾家庭也必定要占用幼儿教师绝大多数的闲暇时间,这一冲突会使幼儿教师陷入角色紧张中,使她们在不同角色的转换与平衡之间感到焦虑。一方面,她们属于社会最底层的知识分子,相比其他村民,她们掌握较多的文化知识,思想也更加开放,因此对于专业方面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划;另一方面,她们身居乡村,这里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使她们在专业发展面前望而却步。“女性就是要以家庭为中心”、“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种带有强烈性别歧视的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农村女性幼儿教师的价值观念,也使她们逐渐认可或接受女性最重要责任是照顾家庭的思想。因此,相对于男性幼儿教师而言,她们没有更快的专业发展速度和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相反,还要在家庭角色与幼儿教师角色之间,进行权衡与选择。这一双重角色的冲突与矛盾将拉长幼儿教师进行专业发展的时间,也将大大降低乡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意愿。
三、劳动性别分工侵占乡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时间
“劳动性别分工是指社会依据性别差异分配劳动的方式。”[2]145传统的性别分工主要表现为女性负责家庭内部的工作,男性主要负责家庭以外的工作。如今,伴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性别平等的意识也愈发浓烈。不可否认的是,自两次妇女解放运动兴起以来,男女在性别分工方面是有所改变的,但是家庭内部的劳动性别分工并未发生太大改变,这直接导致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时间不足,而有研究表明:“时间资源是制约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9]。因此劳动性别分工导致的缺少专业发展时间,也是制约农村地区女性幼儿教师事业发展的绊脚石。
(一)传统劳动性别分工“变化”
当代中国劳动性别分工较传统性别分工发生了一些改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妇女从家庭走向社会,从事各种工作。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1)》和《中国性别统计资料(1980-1995)》,中国女性已成为我国各个经济部门的重要劳动力资源。[10]二是女性的独立意识增强,男女平等的观念也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三是在家庭内部劳动性别分工方面,即更多的女性渴望男性分担家务。毫无疑问,这一传统劳动性别分工的转变使女性更加自由,趋于两性平等的观念也为女性群体提供了较多的工作机会。教师这一职业也不再是“教书先生”的独场戏,女性也开始加入到这一职业中来,且比例越来越大。现阶段,在我国农村地区,幼儿教师基本都是女性,但是在她们走出家庭参与工作的背后,并不是男女在选择职业以及专业发展上的平等,她们仅仅是拥有了参与工作的机会而已。在农村女性幼儿教师参与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很容易遭遇“天花板效应”,看似社会和政策给了很多发展机会,但就实际而言,其专业发展存在困难,且在与为数不多的男性幼儿教师竞争的过程中处于劣势状态。有男性幼儿教师坦言:“由于在幼儿园男性幼儿教师较少,也因此出现了物以稀为贵的现象,领导会比较重视男性幼儿教师的发展,在从带班老师向上发展的历程中,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发展速度也较快。”[11]
整体而言,传统性别分工的转变给广大女性群体带来的仅仅是表面上的工作机会,而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广大女性幼儿教师还是面临重重困境。加之,乡村幼儿教师身处地域环境相对封闭、思想相对保守的乡村,受社会性别影响严重,每天有限的时间难以分配给专业发展,时间不足导致其专业发展难度较大,更难以推动专业化水平提升。
(二)家庭内部劳动性别分工变化不大
社会性别不仅仅会影响社会分工,也会对家庭劳动性别分工产生重要影响。不可否认的是现代劳动性别分工已发生较大变化。但是,家庭内部劳动性别分工变化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男主外女主内的劳动性别分工依然在广大家庭中占据主要地位,新时代的育儿理念和实践召唤女性重归家庭。美国一项研究显示,母亲用于教育孩子的时间比1965年延长了1小时,即有工作的母亲不仅要主外还要主内;其次,尽管女性群体的独立意识增强,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男性话语权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的女性幼儿教师而言,幼儿教师这份工作只是她们的副业,她们的主要任务还是照顾家庭和支持丈夫的事业;再者,女性承担家庭内部劳动的比例并没有降低,不少女性幼儿教师表示,自己在下班之后还需要忙于家务,身心俱疲,很少考虑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在这一家庭劳动性别分工下,乡村女性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基本成为空谈。她们缺少专业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往往在幼儿园下班后又被家务缠身,无暇顾及专业学习和发展。
总之,变化的劳动性别分工在给予了女性工作机会的同时,也增大了女性的职业压力。与此同时,女性承担家务劳动的时间并没有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侵占了女性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时间,导致其专业化水平停滞不前。
四、基于社会性别影响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社会性别是历史文化长期发展的产物,为乡村女性幼儿教师专业化带来了诸多困难。但是,为乡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乡村幼儿教师这一群体专业水平的提高,我们有必要主动克服这些障碍,促进乡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政府:从法律法规层面建立制度保障
法律法规的保障是推动乡村女性幼儿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前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相继颁布了《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一定程度上贯彻了男女平等的思想,使女性的发展成为可能,但是在学前教育领域,还未出台具体保障女性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权益的法律文件。因此,政府应考虑乡村幼儿教师群体中女性占比较大这一现象,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出发,通过制度保障女性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权益。这样一来,女性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有了强有力的“保护伞”,当她们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遭遇“天花板效应”时,就可以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发展权益。另外,要增强女性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降低社会对乡村女性幼儿教师的歧视。
(二)教育部门:建立多种激励制度
激励制度是乡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所在。面对社会性别对乡村女性幼儿教师的不公平因素,教育部门有必要制定多种激励制度,激励女性幼儿教师进行专业水平提升。首先,通过政策文件,激励更多男性同胞加入到幼儿教师队伍,打破女性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幼儿教师队伍性别比例更加协调,从而淡化性别因素对女性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其次,设立专项资金,增加女性教师脱产外出学习机会,不仅要为女性幼儿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也需考虑其由于需要兼顾工作和家庭的时间不足问题,为女性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时间保障,多方面支持鼓励女性幼儿教师进行专业学习。
(三)大众传媒:加强性别平等的舆论宣传
大众传媒具有很强的公众影响力,因此在打破社会性别歧视、推动乡村女性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起着导向作用。大众传媒应发扬其优势,主动宣传性别平等的思想,打破传统女性角色期望,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真正认可性别平等的观念。例如,大众传媒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途径多宣传政府部门制定的有关性别平等的法律、文件等,使相关文件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也可以通过宣传女性事业成功的案例,激励女性幼儿教师进行专业学习和发展。
(四)幼儿园:重视性别关怀
幼儿园是乡村幼儿教师进行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因此,幼儿园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幼儿园领导的支持,有助于促进乡村女性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在幼儿园管理制度层面,应适当考虑女性幼儿教师需要照顾家庭的现状,减少幼儿教师加班时间,使幼儿教师在下班后有闲暇进行专业学习和专业发展。此外,幼儿园领导也多为女性,她们对女性幼儿教师所面临的身心劳累、专业发展时间不足、角色冲突等困境比较感同身受,因此,领导要多一些将心比心,给予一线女性幼儿教师多一些理解和关怀,这将为乡村女性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五)乡村女性幼儿教师:主动革新自我
乡村女性幼儿教师是进行专业发展的主体,只有每位女性幼儿教师都树立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才能真正打破传统社会性别文化的禁锢。对于女性幼儿教师自身来讲,首先要树立主体发展的意识,通过网络课堂、实际参与等形式参与女性专题教育,进行自我教育;其次,女性幼儿教师要不断地主动学习,以开展专业阅读学习、主动参与专家培训等形式提升专业能力;最后,幼儿教师要妥善处理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关系,缓解多重角色冲突,可以主动与家人协商节假日多照顾家庭,工作日将重心放在工作和专业发展上,从而提升自我水平,发展职业能力。
社会性别观念是人类历史文化长期发展的产物,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突破,乡村女性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若要完全摆脱其禁锢,仍然需要学者继续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各级各类学校女教师、女职工数[EB/OL].(2019-09-19)[2020-01-20].
[4]任晓玲,严仲连.谁更愿意到农村幼儿园任教——基于1264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J].现代教育管理,2019 (02):101-106.
[5]赵思.社会性别视角下农村女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