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近年来,随着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翻译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的传递,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转化。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为实现信息传播的跨文化交际,从而就出现了文化翻译这一全新的综合了文化学,语言学,和跨文学交际学的概念。甚至有人直接把文化翻译和翻译文化对等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有必要理清文化翻译的概念,只有在本质上理解了文化翻译,才能选用最有效的翻译手段,达到翻译效果的最优。
一、文化翻译
目前翻译界对文化翻译的定义尚不十分明确,存在许多不同的版本。有人把它定义成一种方法,如著名的翻译学者奈达认为:“为在某种程度上符合译语文化的标准而改变信息内容,而且/或者在译文中引入了原文语言表达中所并未隐含的信息,这样的翻译就叫文化翻译,与语言翻译相对[1].”也有人把文化翻译看作为一种思路,如谢建平从翻译理论研究的角度做出如下定义:“文化翻译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及对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和‘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翻译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2].”当然还有更为狭义的定义“:语际翻译必然是文化翻译[3].”笔者认为文化翻译是指源语中特有文化内容或文化因素的翻译,是一种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的跨文化活动。王佐良先生曾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4]”在实际的翻译活动中,翻译者必须熟悉源语和目的语的两种文化,而不是只掌握两种语言。文化翻译应建立在对源语和译语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采取适当的翻译手段,才能达到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真正交流。当然如何克服文化差异的同时,保留文化特色是文化翻译实践中的难点,也就必然会涉及到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
二、归化和异化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的主要手段,是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和拓展,在定义上就将翻译在语言层次的争论延续上升到文化层面,是针对翻译中所涉及的文化转换而言的。异化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5],即要求译者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采用异国情调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进行翻译。而归化是指“译者以目的语语言文化为归宿,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选用符合目的语语言文化规范的译文传达源语文本的内容,消除源语文化因素,彰显目的语文化价值观,使译文读者阅读作品时感觉是在阅读目的语原创文本”[6].即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用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方法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三、文化翻译异化趋势的必然性
1.归化策略在文化翻译中的弊端
归化的翻译策略是以目的语的读者为中心,尽可能用目的语中最切近的形式来表达,因而避免了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文化冲突和理解障碍。它在过分强调译文的可读性和流畅性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在归化策略下,一味强调目的语源,源语文化在归化的过程中往往被弱化,甚至缺失。如 Hawkes 在翻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时候直接使用了英语的谚语:“Man proposes,God disposes.[7]”在读者看来是浅显易懂,但是这种翻译方法直接把源语中的佛教色彩转变成了基督教色彩。归化翻译尽力消除原文中地域和历史色彩,有意识地采用流畅和自然的目标语言文风[8].在此过程中,很可能将译语文化强加给原文,甚至篡改文化意象,造成语体风格的不对称。可以想象,为迎合读者一味采取归化翻译策略,把源语中一些特有的文化标记转化甚至抹杀,势必会导致译文索然无味,文化内涵、意义的走失,读者也就失去了了解源语文化的机会。
2.异化的理论根据
美国翻译理论家 Venuti Lawrence 极力主张对文化翻译实施异化翻译策略,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他认为“翻译的目的不是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要在翻译中表达这种语言上和文化上的差异[9].”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翻译的目的更多的是文化交流和传播,本着这样的出发点,在进行文化翻译时,合理的异化具有多重意义。它是世界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内在要求,那种只求把原作的信息基本表达的归化翻译显然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异化翻译可以向目的语读者传递源语的文化内涵, 保留文化的“异国情调”.有助于在平等的基础上如实的反映国外文化。文化翻译异化趋势的最根本理论根据是语言自身的开放性和渗透力。语言文化本身是一个开放系统,具有不可估量的吸纳和包容能力。中文里的粉丝(fans)、第一夫人(first lady)、酸葡萄(sour grapes)、因特网(internet)、黑马(black horse)和英语中的 kongfu(功夫),dama(大妈)等词的普及就说明了这一点。换句话说,异化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同时又保证了文化的多元性。
3.异化为主、归化为辅份辩证关系
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我国翻译界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就出现了异化趋势,但这并不是说异化就优于归化,只是在具体到文化翻译这一领域的时候,我们应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当然归化策略也产生了很多文化翻译的佳作,据说当年周总理陪同外宾观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时候,随行的翻译作了大量的解释和说明,外宾也没有完全弄明白故事的具体内容。周总理笑着说梁山伯和祝英台就是中国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外宾立刻就明白了。
周总理的翻译明显用了归化策略,一直以来也被作为文化翻译应采取归化策略的范本。但是在这过程中, 明显弱化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戏曲要传达的文化内涵。在当代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异化是处理具有文化内涵语言的首选方法。译者的作用是沟通两种文化,向目的语读者传递源语文化。当然在翻译实践中,仅选用一种翻译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完全不现实的。
对异化和归化我们必须辩证看待,两者相辅相成,只是在文化翻译中更应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最大程度争取异化,保持源语文化的特点,在难以异化的情况下,则进行必要的归化。文化翻译的理想状态就是两者的融会贯通。
4.异化为主的可行性
异化揭示了源语深层的文化含义,又再现了原文的表层形式,使目的语的表达手段更加多样化。一般说来,异化表达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被更多的人所接受,甚至逐渐成为目的语读者语言的一部分,如“cool”、“巧克力派”、“洗手间”等词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语言中。这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读者的认知过程和接受能力是在不断变化的。认知过程通常遵循着从易到难的基本规律,随着文化融合的加深,人们对于外国文化的了解也随之加深,人们的文化多元性意识逐渐增强。读者乐于接受不同文化体系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文化内涵。而贴近原文且保持异国特色情调的译文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产生新鲜感。当然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也要防止异化过度。过度异化往往会造成语言的污染,危害语言的规范性,导致语言引用的混乱和麻烦,对语言的发展是不利的。过度的异化就等于翻译的失败。在文化翻译过程中,避免语言污染的关键就是寻求异化和归化的平衡,注意异化的“度”,做到异化为主,归化为辅。
结语:翻译策略的选择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应针对不同文本,结合翻译目的而有所侧重。但是针对文化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活动而言,为了更好的促进文化融合且保持文化的多元性,应尽可能的采用异化策略,有助于目的语读者更好了解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的表达手段和内容,加速文化融合的进程。
[参 考 文 献]
[1]Nida Eugene .A&Taber Charles R . The Theory and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brill,1969.
[2]谢建平。文化翻译和文化“传真”[J].中国翻译,2001,(05)。
[3]邱懋如。文化及其翻译[A]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4]王佐良。思考与试笔[M].北京: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23(01):40-44.
[6]李 勤。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小说中人名的翻译[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05):45-46.
[7]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8]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05)。
[9]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of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