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应用语言学论文

翻译过程中如何正确理解原文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4-03 共6008字
论文摘要

  翻译过程是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大体可分为理解、表达和校对三个阶段[1]。

  翻译过程中的“理解”是整个翻译过程的基础和开端,更是实现第二步“表达”的前提。翻译过程中必须首先考虑话语的意义,话语的意义取决于理解,足见理解是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程。法国翻译理论家让·德莱斯勒对翻译理解的观点中就提到:“理解产生于两个层面:掌握所指和掌握意义。……理解文本是翻译过程的最初阶段。在此阶段,译者应竭力确定原作者所言之含义。显然,仅凭阅读人们是无法掌握文本意义的。对于那些用外语书写的文字符号,人们完全可能是看到了或在心里默读过却根本不理解它们的意义。

  这种纯粹表征性的知觉活动必须伴以一种称之为解释性分析的思维活动。”[2]

  必须承认,德莱斯勒有关翻译理解的理论已经指出仅凭阅读是不能掌握文本意义的,而且,他把理解的过程与思维活动联系起来。而在现实教学中,尤其对于许多初学翻译的学生而言,如果要求翻译一篇250字左右的英文材料,他们往往用于理解原文的时间都不超过五分钟,多数学生仅仅满足于大概了解原文的话题、领域和内容。但理解作为整个翻译过程的第一步,其包含的内容远比这些更广泛,这种程度的理解和德莱斯勒所提出的理解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那么理解的标准又是什么呢?一篇文章无论在形式上还是意义上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文章的意蕴、文体、风格都完整体现在上下文语境之中,而理解的过程必须要结合原文的上下文,同时,译者的思维活动还要注意把握词语与词语、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内在关联,因为许多词语、句子的真正含义渗透在字里行间,前后呼应。译者在理解阶段只有考虑这些深层因素,翻译的最终成果———译文才能在内容乃至整体文风上都做到准确无误。

  一、翻译始于理解,而理解又始于释义

  要准确地理解原文,就必须斟字酌句,在理解中综合考虑文章的措词、行文特点等因素,理解的程度要深入到语义的最小单位,认真推敲句子中每一处措词的字面意义以及引申意义。但译者应注意到,理解的过程不仅涉及词汇和句式这类行文措词的特点,还应该包括文体、作者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写作背景、文章的功能等多方面。具体而言,译者要结合具体文章,考虑行文措词正式或非正式、口语化或书面化;文章主要使用的句型简单还是复杂,长句居多还是短句居多;文体属于描述类、叙述类还是议论文类;文章的写作目的是描述某人某物,还是论证作者的观点,等等。只有对原文多方面、多角度的深入研究,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原文的意义和文体特征。

  我们来看以下两段文字:

  Proverbs are the popular sayings that brighten so muchLatin American talk,the boiled-down wisdom that you areas apt to hear from professors as from peasants,from beg-gars as from elegantes.Brief and colorful,they more oftenthan not carry a sting.

  When a neighbor’s dismally unattractive daughter an-nounced her engagement,Imelda remarked,“You knowwhat they say,Senora:“There’s no pot so ugly it can’t finda lid.””

  And when her son-in-law blustered about how hewas going to get even with the boss who had docked his pay,Imelda fixed him with a cold eye and said,“Little fish doesnot eat big fish.”

  以翻译这两段文字为例,译者需要体会到原文第一段行文措词偏正式,而第二段偏口语化;第一段的句型长短交错,运用了定语从句、省略等方法,第二段的两句话句型相似,都运用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而就文体而言则属于议论文,证明作者认为即便短小精悍、丰富多彩,谚语也常常语中带刺。

  二、注意研究文章的结构
  
  英汉语言的表达方式反映了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美国学者卡普兰(R.B.Kaplan)认为,英语思维方式是直线型的,而汉语思维方式是曲线型的[3]。其中直线思维意指直接论述主题,即组织英语篇章时,通常把重要的信息放在前面首先说出,往往以一个主题句开头,直截了当陈述主题,点出这个段落的中心思想,然后将其分解,逐个论述、发展这一中心思想,从一般到具体,从概括到举例,从观点到案例,不断引出新的思想,句子结构呈“树杈形”。英语民族在思维模式上具有一种重理性、重分析、重形式的鲜明特征。正因为西方人这一直线形的思维方式特点,读者往往感觉西方的行文相对简单直接,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表达中心思想,然后再摆出论据,展开论证,说明观点。与之相比,曲线思维意指汉语往往围绕主题从与主题无关的观点来阐述问题。语篇中相关信息常反复出现,词语、句子常出现反复叠加的现象,逻辑关系好像旋转曲线不断外展的陀螺。汉语言所采用的这种“螺旋型”段落发展结构使得篇章的主题往往不是通过直截了当的方式,而是采用迂回的方式加以阐述。语篇结构属归纳型,即先交代细节或举例说明,然后逐步引出结论,最后以总结归纳结尾,简而言之是以间接的方式,从论述相关的问题出发,把大量的笔墨用在铺垫陈述上,逐步引入到文章的核心,陈述作者的观点。曲线思维往往关注整体情况、问题的背景及其在更大背景下一问题与他问题的关系。

  语篇的组织方式具有语言和文化的特征,反映出作者思维模式的迥异。语言是思维的一种外壳和体现形式[4],语篇结构是思维模式的表现形式。汉英思维模式差异明显,语篇结构差异也同样明显。这种差异即体现为形合与意合的两类语篇结构特征。所谓形合是指语篇结构构成既有赖于深层的逻辑关系,也有体现这种逻辑关系的形态标记。所谓意合是指语篇的构成主要依靠逻辑关系,这种关系常常无形态标记。英语一般认为属于前者,汉语一般认为属于后者。汉英语篇结构的这类非对应关系往往是语篇转换的问题所在,汉英思维模式的差异则使这一问题更为复杂。尽管汉英语篇转换的问题源于语篇结构和思维模式的差异,但由于结构不对应的本质在于思维模式的差异,因此研究思维模式的差异更为重要。

  因此,在进行翻译工作时,译者要清楚原文段落的功能,即每一个段落在论述作者主旨中所发挥的作用。除了要把握作者的观点,还要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乃至每个段落中句子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作者论证自己观点的逻辑结构和层次。如果译者更细化的分析也不难发现,即便在每个段落内部,句子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从而服务于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译文也要体现每个句子的功能和作用。

  仍以上述段落为例,首段的作用是引出话题,前后两句中第一句侧重描述谚语的作用和广泛性,第二句则提出谚语语中带刺这一特点。两句在句子长度上特意做到长短交错的目的便是为了实现以长句铺垫从而突出短句内容的目的。

  从语用的角度分析,语言最终的功能是其作为交际的功能,因此在理解阶段译者应分析语言的交际意义,了解源语的意图、情感、态度以及语言形式,准确了解其写作意图,了解原作者创作的心路历程,正确地推敲出字里行间之意,即引申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更精准地表达原文。

  三、考虑文章的读者类型

  这一要素直接影响到译文的措词,所以也不可忽视。我们以下面这篇文章“48hours in Sydney”为例进行分析。

  48 hours in SydneyEven those who live in all their lives in Australia’s big-gest,brashest,busiest city never tire of the diverse attrac-tions Sydney offers.But if you’re a visitor stretched fortime,here are some of my favorite highlights for a weekendin Australia’s major gateway.

  No-one can spend any time in Sydney and not be trans-fixed by the city’s world-renowned beaches.The famousstretch of sand at Bondi fronts plenty of places to kick-startthe day with a coffee,but if you’re up to it,take a spectacu-lar 15/20-minute walk along the cliff faces to the south to theneighboring beach at Tamarama.A word of warning-Tama-rama’s waves can be a bit rough,so take care or head backto Bondi or further south to Bronte to swim.

  There’s more to Sydney life than the beach,however.Few places in the world can match the city’s ability to com-bine a holiday by the sea with an urban-style break.New-town’s King Street,a bus and train ride from Bondi,offersall the delights of inner-city shopping,with the added bonusthat you’ll still feel the salt in your hair from your morningdip.Newtown’s large student population brings with it bar-gains and plenty of offbeat clothing.

  Shopped out?There are plenty of good pubs and bars onKing Street,or you can venture into the Rose of Australia inthe neighboring suburb of Erskineville.A diverse range ofbeers and cocktails,a friendly mix of older regulars andtrendy newcomers,quality food and live music combine tomake this one of Sydney’s favorite pubs.Sit out the frontand people watch or head upstairs to play pool.

  从文体上来讲这篇文章类似于广告,通过介绍48小时在悉尼度周末的活动内容以达到吸引游客去悉尼旅游的目的。这些要素对于译文的整体风格都有着重要影响。原文的措词对读者非常具有吸引力,全文的内容是向游客展现悉尼旅游丰富多彩的旅程,用词比较口语化,文风随意休闲,生动活泼。但如果译者仅仅专注于每个单词的准确翻译而忽略了译文的功能,那么译文必然无法达到原文所起到的吸引游客的功能。因此翻译本文时,可以相对较大程度的脱离原文,自由度更大一些,用词投入更多的感情和吸引力,以让译文同样发挥吸引游客的功能。

  四、注重语境分析

  最早提出语境这一概念的是波兰籍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B.K.Malinowski)。他认为:“话语和环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必不可少。”他首先提出了情境语境这一概念,后来又补充了文化语境。马氏的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两个概念成为语境研究的奠基石。

  1950年,英国语言学家弗思(J.R.Firth)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他提出:语境除了指“语言环境”,即上下文的关系外,还包括“情景语境”,即与语言交际活动直接相关的客观环境,包括交际的时间、地点、参与者及其身份等。对情景语境的分析不能只限于语言的表层意义,重点还在于其深层的言外之意。

  以韩礼德(M.A.K.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批判的继承了马林诺斯基和弗思的语境理论,对语境因素的种类及其在语言系统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语域”(register)这一概念。他发现人们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会随着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并将决定语言特征的情景因素归纳为三种: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语场指实际发生的事情,即语言发生的环境,包括谈话话题、讲话者及其他参与者参加的整个活动;语旨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参与者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角色关系;语式指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比如是说还是写,是即兴发挥还是有所准备,另外还包括修辞方式。语域三要素中的任何一项发生改变,都会引起交流意义的改变,从而造成语言的变异,产生不同类型的语境[5]。以I’ll finish thebook next week.

  一句的翻译为例,其中finish一词的翻译就取决于主语I即说话人的身份。如果说话人是读者,那么finish就是finish reading(读完)的意思,那么原文就可以翻译成“我下周就看完这本书了。”如果说话人是作者,那么finish就是finish writing(写完)的意思,那么原文又可以翻译成“我下周就写完这本书了。”但若说话人是编辑类的职位,finish则可以理解为finish editing(审完),那么译文又可以是“我下周就审完这本书了。”从此例多样的译文不难看出随着对说话人身份多样化的理解所带来的多个版本不同的译文,足见语场因素对翻译理解的影响,换言之情景语境的分析对理解这一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何兆熊先生提出“不能把语境要素看做静止、孤立的单一个体,”因为“对语境的静态研究不能有效地起到解释并且指导交际的作用。”[6]

  语境研究的动态生成性这一特征也引起了学者的注意。

  1999年,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J.Verschueren)出版了《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进一步发展了他提出的语言“顺应”理论,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考察语言的使用,并从语言交际的角度来探讨语境的动态生成。他把语境划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包括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三方面的内容。语言语境则指交际者对所使用语言的掌握程度,交际过程由语言形式所提供的新旧信息以及信息传递的媒介[7]。

  总之,即便语境的定义很广,而且不同学派、不同学科对它的认识和理解也不相同,但不可否认,语境是一切话语的出发点,是语言的运作环境,而语言交流的环境也是语篇产生的环境。语言只能从环境中获得意义。新的语境下,每个词都是全新的(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new word.)[8]即语境不同,每个词语也便有了新的含义。换言之,任何词句都处在特定的关联关系,即上下文中。具体的说,上下文包括词语所处的句子,以及在某种情况下对词语的语义产生制约作用并有密切关系的前后句子、段落乃至前后的章节甚至整部作品的相关内容。上下文对语义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制约,在翻译中也是语义理解和选词的重要依据。除此以外,语境这个宽泛的概念还包括非语言环境,即语言使用的交际场合及其所在的大范围的文化语境。

  篇章都是一定语境的产物。然而,英语的词义很灵活,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在翻译实践中,语义分析固然重要,但是只有在语境中才能获得正确语义转换。马林诺斯基指出:“语境是决定语义的唯一因素,脱离了语境,语义就不存在。”任何语言活动都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一个词的“充分语义还要根据句子和语篇才能确定,也就是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9]。因此,分析某个词与其周边的逻辑关系以及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翻译工作中,译者也要避免先入为主,局限于常见词义,忽略了特殊语境下词义的变化。

  综上所述,对原文进行透彻、充分、完全的理解可以说是翻译的关键,而就翻译的整个过程而言,“理解”这一过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翻译始于理解,落实于表达,译者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所传达信息意义的基础上,才能用合适的译语将原文的信息意义表达出来,并传达给译语读者。要正确理解原文,除了要看透作者的行文措辞、字面意思和引申意义,还要把握全文上下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译文的读者类型和文章的具体语境。

  参考文献:

  [1]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Delisle Jean.Translation:An Interpretive Approach[M].Ottawa: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1988.
  [3]Kaplan R B.Cultural Thought Pattern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J].Language Learning,1996,16(1-2):1-20.
  [4]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5]Halliday M A K & 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6] 何兆熊,蒋艳梅.语境的动态研究[J].外国语,1997(6):17-23.
  [7]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Edward Arnold(Publishers)Ltd,1999.
  [8]Firth J R.Papers in Linguistics 1934-1951[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9] 傅敬民,韩淑琴. 翻译纬度的主体问题思考[J].上海科技翻译,2004(2):12-16.

相关标签:翻译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