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自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翻译人才,截至到2010年9月,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的高校已达158所,旨在培养翻译专业本科、翻译专业硕士、翻译学硕士在内的各层次翻译人才。然而,翻译人才培养体制的建立并未使翻译人才培养走上了专业化道路,翻译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诸多学者探讨的热点问题。〔1〕 〔2〕 〔3〕传统的翻译教学,以提高语言能力为目标,教学特点主要是进行译文和原文的对照,而非以传递信息为目标的翻译技巧的训练;关注翻译的结果,而非翻译的过程。〔4〕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只重视词、句的对等,语言表达效果自然流畅,从而忽略了分析译者翻译策略使用的心理活动。因此,严格意义上讲,我们培养的只是语言能力,而非翻译能力。两者虽有概念上的重叠,但翻译能力则包涵语言能力之外更为广阔的子能力。
翻译作为一种交际活动,要求译者不仅应具备语际转换能力和百科知识,还应具备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策略能力等多项能力。这种复合型翻译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下,仅仅通过不同语码的转换来培养,然而翻译的本质就是一种符号转换,我们可以尝试在同一语言系统内部,利用符号的不同表现形式,培养译者观察信息、选择信息、重组信息等策略使用和符号转换的能力。语音描述 (audiodescription) 是一种为视障人群提供的语音服务,是一种将图像符号转化为语音符号的符际翻译活动。这项活动可以使我们从符际翻译的角度研究翻译能力,可以为翻译能力的培养提供新的视角,完善译者的多元复合翻译能力。
二、语音描述概述
1.语音描述的概念
语音描述 (audio description) 是译者通过将观察到的图像符号转化为语音符号,为少数视障人士服务的一种翻译活动。美国科技中心联盟 (ASTC) 将语音描述做了如下的解释:“语音描述是为盲人或者视障人群提供的一种语音叙述,可传达背景、道具、肢体语言和哑剧的视觉信息。进行描述的语言需要简洁客观,插入在对话或者歌曲中间,帮助听者理解重要的视觉元素,补充而非干扰原有的表现形式。”〔5〕根据语音描述协会 (ADALLC) 资料显示,1964年一位教育部的盲人工作者产生了为视障者描述电影的想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格里高利·弗雷泽 (Gregory Frazie)r 首次提出了语音描述的概念并在社会范围内提供该项服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华盛顿耳音联盟 (WEA) 正式为自己的顾客提供该项语音服务;2009年,美国盲人协会 (ACB) 设立了“语音描述项目” (ADP),旨在促进该项工作在美国以及全球范围的发展;同年八月,英国广播公司 (BBC) 首次为视障碍者和盲人提供语音描述的服务。〔6〕相比之下,我国于2003年就成立了非政府组织“红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该机构为视障人群“讲电影”、排练聋人哑剧小品等,以促进盲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7〕在上述服务中,“讲电影”则是将电影中的无声画面转化为有声讲述,即我们所讨论的语音描述。
2.语音描述能力要求
ADALLC认为语音描述翻译能力由四个子能力组成:“观察”、“编辑”、“语言”和“声音技巧”。“观察能力”体现了译者提取信息的能力。由于视障人士无法看到影视画面,只能依赖听觉获取信息,因此描述者需要反复观看视频文本,观察一切能够反映整个画面的细节,包括灯光、布景、镜头切换、人物动作、眼神等。这些对于视力正常人可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却能够帮助视障人群在脑海中呈现逼真的画面,因此描述人员需要训练这种全景式的观察能力。
“编辑能力”要求译者转换图像符号并重新输出音频符号。编辑转换是翻译的实质内容,它是翻译任务完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能力体现了翻译中的转换能力和做出选择的策略能力。
“语言能力”是译者传递信息的基础表达能力。这里讲的语言能力还包括社会语用能力和语篇能力等。在描述时,译者需要运用丰富的词汇 (包括与摄影相关的术语)、生动有效的口语表达,准确并客观地再现画面。
“声音技巧能力”是体现译者有效传递信息的一种交际能力。译者在描述不同场景时,需使用相应的语调、语速和音量等声音技巧。将这些技巧和谐地与画面融合,能够有效提高语音描述的张力和感染力。
三、语音描述能力和翻译能力的关系
1.翻译概念的角度
语音描述是一种符际翻译,语音描述能力是符际翻译能力的体现,是一种翻译能力。雅各布森(Jacbson) 认为翻译在广义上包括语内翻译、语际翻译以及符际翻译。〔8〕语音描述是将图像符号转化为语音符号,并试图在视障听众中取得与正常观众对等的接受效果。锻炼译者在不同符号之间进行转换,也正是培养其在不同的语境下,进行选择及转换的翻译能力,因此翻译能力蕴含语音描述能力,后者是前者更为广阔的延伸。
2.能力内涵的角度
就能力本身而言,翻译能力的各组成部分与语音描述能力的组成部分相互映射,培养目标相一致,两者呈现同质异形的结构关系。
对翻译能力的讨论,学术界的观点比较趋于一致,均认为翻译能力是个多维度的概念,由诸多成分构成,是一种复杂的、由知识、能力和策略等要素构成的总和。〔9〕在诸多能力探讨的研究中,以1998年“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PACTE 小组 (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过程专项研究) 提出的可视化能力模式“最为复杂、最为系统”,〔10〕如图1:【图1.略】
由上图可得知,翻译能力是由六个子能力组成,这些子能力之间互相联系、有等级之分,而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断变化的;策略能力处于核心地位,协调整个能力结构的完善。
根据ADALLC的研究,语音描述包括四项子能力,它们与上述PACTE小组建构的翻译能力成分呈如下的关系,〔11〕如图2:【图2.略】
根据上述对照,我们发现语音描述和翻译能力对译者有着共同的要求。语言能力、观察能力和声音技巧能力均与相应的翻译子能力对等,编辑能力虽然没有对应PACTE能力框架中的子能力,但其照应的转换能力,实质则为“翻译能力的全部内涵”。〔10〕因此我们认为语音描述与翻译能力有子能力范畴的重叠,属于翻译能力的范畴。我们可以尝试从语音描述的角度,锻炼译者的策略能力、转换能力、心理生理要素,培养译者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表现形式,从而全面提高译者的多元复合翻译能力。
三、语音描述下的翻译能力培养
1.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是对图像、文字或者语音符号解码的最初阶段,它要求译者运用非语言能力和策略能力,对信息进行选择和理解,它是翻译工作顺利完成的序曲。
掌握不同的观察方法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最常用的观察方法包括:整体观察法、局部观察法、顺序观察法和比较观察法。整体观察法是在我们需要呈现一个全局的画面时所采取的方法,适合远处景物的描述;局部观察法适合近景和人物特写描述,以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景物的个性特征;顺序观察法包括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可以通过事件发生的前、中、后等时间状语来表明,空间顺序指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等空间位置的转移来进行观察的。比较观察法指通过与相关事物的对比,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点。例如电影 《末代皇帝》 中的一幕“在伪满洲国皇帝的登基晚宴上,皇后婉容身着华丽的晚礼服,在音乐的陪伴下,在众人的欢声笑语中,一人走下楼梯,穿过了正在跳舞的人群,神情沮丧地坐在舞厅的角落,她拿起了身旁的百合花,仔细端详了一会,然后将花瓣一片一片撕下,放到嘴里嚼了起来,泪水慢慢地从脸庞上滑落下来。这时众人皆向她投来嘲讽和惊异的目光。”在这段长达两分钟的音乐背景里,没有任何对话或者解说,然而婉容极度沮丧、压抑和苦闷的心理可通过其特殊的行为方式真实地反映出来。译者在语音描述时,采取了对比观察法和局部观察法,通过对比婉容和周围人群情绪的反差,并局部地刻画了婉容的行为,为我们展现出一位幽怨痛苦女人的形象。
2.语言能力的培养
译者应使用生动形象的言语,使听众获得与影片观众同等的心理效果。译者在词汇的选择方面,可选用一些比喻、象征性强的词汇,着重细节描述,惟妙惟肖地讲述画面,从而使听众能够“听其声,知其意,从而赏其画”。比如描述一人狼吞虎咽吃饭的形象,我们可以这样讲述:他把头埋了下去,眼睛抬也不抬,就开始大口大口地吞咽着各种美食,全然不顾自己嘴角上零星的饭粒,还有那桌子上散落着饭菜。”
译者应使用客观中立的言语,准确传递画面信息。描述画面是译者再创作的过程,但并不等于可以无限度夸大译者的功能。译者在描述画面时,应忠于源画面的信息,选择无感情色彩的词汇,切勿掺杂个人情感的表述。比如画面呈现“一个人在哭泣”,就不能传译为“一个人在很悲伤地哭泣”。
因为“悲伤地哭泣”是译者主观判断,如果想把“悲伤”的景象传递给听众,可以通过描述主人公的面部表情或者哭泣声音。
译者应了解与摄影相关的术语及知识,使听众获得源画面的视觉美感。影视作品为了给观众传递特殊的视觉信息,会采用不同的镜头、场景等表现手法,因此,译者需要掌握一些专业的词汇和知识解释画面,如舞台布景、灯光、场景、位置、道具、色彩、服装等。〔12〕例如在电影 《第五元素》 中,导演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将历史上无数关于战争的画面串联在一起。这些画面虽然持续时间都不长,有的是全景拍摄,有的是近景拍摄,但是这种跨越时空的组合却给观众带来强烈的震撼。我们尝试描述如下:“无数单个的战争镜头闯入了丽璐的视野,让她应接不暇:航母、方阵、导弹、坦克、战机、绞刑,那些人类的暴行、破坏、冷酷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丽璐的心灵。”在这段描述中,译者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了蒙太奇的表现手段,运用一系列工整排比的词汇营造出紧迫压抑的语势,为听众再现了画面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及震撼。
3.声音技巧能力的培养
(1) 语速和节奏
根据不同场景和主题,译者应配以合适的语速烘托气氛,较快的语速适合动作场景,而较慢的语速则适用于静景。由于影片中镜头转化速度快,译者需要在画面和对白切换的短时间内用合适的语速进行信息传递,保证语音描述与下一个画面的连接自然流畅。
节奏是基于语篇连贯,将单个句子衔接成整体的表达技巧,即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有效的语言传递犹如一篇动人心扉的乐章,急促时如狂风暴雨,舒缓时如小桥流水,在语言推进的过程中,不同语势的节奏能够起到交相呼应、跌宕起伏、气象万千的效果。比如,在描述一个杀人犯开枪伤人的镜头时,我们可以这样讲述:“他快速地拔出了手枪,向远处瞄准,然而似乎又想到了什么,慢慢地放下手臂,手枪从手中滑落下来”。在描述拔枪和瞄准的语句时,译者可以采用紧张的节奏,在描述由于一些心理活动,杀人犯放下手枪时,可以用舒缓的节奏进行讲述。
(2) 语气
语气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由一定的具体思想感情和一定的具体声音形式组成”。〔13〕不同的感情色彩需要通过不同的声音才能显露出来。在表达喜怒哀乐等态度的句子时,译者需要克服一成不变的固定腔调,进行绘声绘色地表达。在描述欢快的场景时,应采用轻松愉悦的语气;相反如果在描述悲伤或者惊悚的画面时,也应配以低沉缓慢或者紧张不安的语气;宏伟磅礴的画面需要译者提高声调,富有激情的进行阐述;静谧深邃的画面需要译者使用平缓低沉的声调进行演绎。比如说一句“太阳升起来了”,要想体现欣欣向荣的感情色彩,就应“气满声高”;要表达日复一日的常态,可适当“气徐声柔”;要表达悲观的冷漠,可尝试“气少声平”。
五、结论
语音描述活动,由于服务对象数量较少,一直未得到充分的重视,然而其符际翻译本质却为培养多元复合翻译能力提供了新的视角。鉴于语音描述子能力与PACTE小组提出的翻译子能力有重叠的部分,我们认为语音描述能力应被视为一种翻译能力,通过培养译者的观察能力、语言能力及声音技巧能力,可以提高其策略能力和语言表达,并适应不同类型的翻译场景。
总之,语音描述是翻译能力在符际翻译中的表现,是完善整个翻译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翻译教学中,我们应当尝试从符际转换的视角,锻炼译者的语音描述能力,并最终提高译者的多元复合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瑞林.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 .中国翻译,2011 (1) .
[2] 刘和平.翻译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教学法研究 [J] .中国翻译,2011 (1) .
[3] 田玲.外语复合型人才翻译能力培养模式 [J] .中国成人教育,2011 (10) .
[4] 冯全功.从认知视角试论翻译能力的构成 [J] . 外语教学,2010,31 (11):110-113.
[5] Audio description [2013-01-05] .
[6] Audio description [2013-01-05] .
[7] Hong Dandan [2013-01-05] .
[8] 谭载喜.翻译学 [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