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访谈中的立场确立与协商
时间:2017-06-12 来源:外语教学 作者:冉永平,杨娜 本文字数:11079字
摘 要: 本文以立场表述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探讨新闻访谈话语中立场确立的主要语言形式,总结该语境下立场协商的交际特征。此外,我们还借助人际语用理论,重点分析交际者在新闻访谈语境下表述立场时所引发的“和谐管理”,旨在揭示新闻立场背后“合作”交往关系的人际语用理据,为媒体话语中立场表述言语的研究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 新闻访谈; 立场表述; 主体间性; 人际语用。
1. 引言。
立场表述( stance-taking) 是指主体在特定的交际语境中,针对某一对象发表个人态度、价值或情感时所引发的言语交际互动( Du Bois 2007: 163) .新闻访谈属于时评性访谈话语,它的主题专注性强,指示性明确,因此该语境下的立场表述与一般日常立场表述在话语主体指示性的程度上不同,所引发的人际交往特征也不同( Ochs 1992; Clayman & Heritage 2004; Bucholtz & Hall2005; Johnstone 2007) .然而,大多数语用学者主要从立场标记语、语言的信息功能或访谈参与者的身份主体性出发来讨论立场确立的交际过程,较少学者关注立场表述的主体间性及其引发的人际交往关系。比如 Ochs( 1992) 虽然从语用功能出发,将新闻立场区分为“事实性立场”( evidential stances) 、“人际性立场”( interperson-al stances) 和“社会行为性立场 ”( stances of social ac-tions) ,但他并没有对立场所产生的言后取效行为及相应的人 际 交 往 方 式 做 进 一 步 细 致 地 分 析 和 解 释。Charles( 2004) 分析了具体政治新闻语境中立场表述的话语标记( 如“I think”、“suggest”等) ,但她却只停留在立场表述的信息传递上,忽视了立场的社交语用功能。社会语言学家 Johnston( 2007) 将日常会话中的立场表述来源归属为交际者的身份主体性,她认为身份是一切立场确立的前提和基础,但她却忽略了真实机构场景中人们的言说方式与身份不符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可变性以及产生这系列变化的交际动因。
针对上述立场研究的局限性,Du Bois( 2007) 等人提出了“立场三角论”( the stance triangle) .他认为立场的表述是通过参与者之间的主体互动来完成,交际中任何一方的立场确立都依赖于另一方的立场态度及所采用的语言方式。这种动态的立场交际语用观打破了常规元话语标记研究范式,语用学者开始关注参与者在立场表述的交际过程中所表现的牵制性关系,即主体间性( Wu 2004; Haddington 2004; Haarman 2009; 董燕 2014) .我们正是在这一研究基础之上,从立场确立与协商的语言形式出发,结合新闻访谈参与者身份的主体间性特征,来分析立场表述的言语交际过程及人际语用理据。
2. 立场表述的主体间性。
从社交语用视角出发,我们认为立场表述与人际交往互动关系相关,立场具有主体间性( Karkkainen 2003;Berman 2005; Du Bois 2007) .任何立场的确立与协商都不是依靠交际者个人的自我陈述完成,而是建立在与对方沟通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立场表述的交际过程是一种选择性“对 话互动”( dialogic activity) ( Du Bois2007) .Schiffrin( 1990) 认为立场中的主体间性就建立在交际者对话轮和主题选择等的协商之中。据此,我们将立场的主体间性定位在语言表现上的主体间性,它包括参与者对交际中话轮结构的转换、话语序列的变化、交际者角色的调整、语法结构及修辞方式等方面的互动性选择( Englebretson 2007: 19) .参与者根据彼此的社会交往关系和交际意图等来制定或调整相应立场及其语言形式,立场的主体间性依托语言指示性标记来加以表现。Rosenbaun et. al( 2016) 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媒体环境下的参与者交际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交际者可以利用语用策略的调整来改变或影响既有的人际交往关系。
立场表述存在于这种互动性的交往关系中,交际一方的需求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另一方的应对; 同时,交际中的任何一方所建构和表述的立场又都是基于前一轮话语互动中自身所潜在或明示的立场。一方面,交际中的一方以另一方为中心,交际者根据对方需求来决定自己在立场表达中所选择的语言形式与策略。Scheibman( 2007) 的研究已表明了新闻交际互动中的听众需求与动词时态、人称指示语等语言选择之间的依存关系。另一方面,交际者会以上一轮会话中所提供的信息为基础,对旧信息进行框架性的重复或重构,从而表达自己的价值或态度。这种基于互文语境而采取的语言形式同时也形成影响立场表述的反作用力,对下一轮发话人的提问或新话轮的展开起到了预设性的引导作用。交际者们通过来回互动建立起互为影响的人际交往关系。
鉴于此,我们认为新闻访谈中的立场不再是说话人或听话人单方面在新闻机构中的个人事实、价值或情感表述,而是发生在所有的交际参与者之间的主体间性活动( Haddington 2007: 203) .Haddington( 2004) ,Haarman( 2009) 等人针对新闻访谈中立场表述的主体间性,对立场的提出方式及其相关言语交际形式、特征做出了分析与探讨。他们的研究发现均表明: 新闻立场不仅具有语言指示性、可变性,能被新闻语境下的交际者识别并加以修改,而且还具备人际交往互动特征。例如,新闻机构语境下的参与者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述自己立场,同时也利用立场的转换和语言的配合来及时调整媒体和受众的关系( Scheibman 2007: 111) .由此可见,立场的语言表述不是单纯服务于交际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它还服务于交际场景中人际交往的特殊目的( 冉永平 2010、2012; 龚双萍 2014; 冉永平、刘平 2015) .
3. 新闻访谈中的立场确立与协商。
新闻访谈话语是一种主题关注度极强的双方或多方会话。新闻访谈中的交际者既要充分表达个人的看法、意见和态度等,又要很好地与交际对象( 访谈者、被访者、在场或不在场的观\听众)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这是由新闻访谈语境自身的机构制约条件所决定,因此访谈者需根据新闻访谈节目既定的新闻主题、被访者身份和大众的兴趣来合理地安排各项议题、有效地设计提问方式,并不断引导被访者做出期待性的应答( Clayman& Heritage 2004) .据此,我们将从新闻立场确立和协商这两个层面来展开讨论,分析交际者是如何借助自己所处的新闻立场来规约其语言表达形式,并调节访谈者-被访谈者之间的合作关系。
3. 1 新闻立场表述的确立与预设。
这里,立场确立( position) 不是某一具体论断或陈述句,而是指主体为了承担表明立场和引发某种社会文化价值的讨论而实施的言语行为( Du Bois 2007: 143) .这种立场确立的语言表现在访谈中首先表现为提问方式的设计,即访谈者通过对不同提问方式的设计来制造出被访者应答的障碍( Haddington 2007: 283) .根据 Clay-man & Heritage( 2004: 127) ,访谈者的提问都建立在预设的基础之上,真实提问往往通过前述提问( prefacedquestions) 来引出。访谈者运用特殊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手段,将预设性的信息框架化,并利用一系列立场话语标记引导被访者做出指令性回应。从经验认识出发,立场确立中的提问通过事实( evidentiality) 、评价( assess-ment) 和情感 ( affect ) 三种预设来完成 ( Englebretson2007: 89) .事实性预设是交际双方在沟通过程中的共知信息来源( Englebretson 2007: 89) .它主要有三种方式: 被访者自己承认或宣传的事实、访谈者通过权威机构所获取的数据或结论、第三方公众平台( 如: 微信或微博等新媒体以及其他报刊、电视广播等) .Clayman &Heritage( 2004) 认为这种语言形式的选择是为了保持立场“中立”.在敏感性话题或容易引起纠纷类话题的探讨中,这一表现尤为明显。例( 1) 中,访谈者首轮发问时分别运用了权威性数据( “15 次”、“12 次”) 、第三方传言或谣言( “有人说”) 预设事实背景( “您最全能”) .为避免引发自己与听话人的冲突( 现场观众和其他被访对象) ,访谈者在质疑( 提问 2) 前又蓄意设定了提问 1,并在后文中采用了下定义和名词限定的方式( “我的理解是”) ,重新修正、补充了自己的提问,将“全能”的主题范围限定在“现场谈过的话题”上。
( 1) ( 《对话》录制 15 年的专场访谈中关于“全能”的探讨。)。
访谈者: 其实在过去的这 15 年中,.
我总共见过柳总有 12 次。
……( 停顿 2 秒) 有人说您 = 最全能。
我不知道您对全能这个词怎么理解啊?
( 提问 1)我的理解是 = 您在对话的现场谈过的话题涵盖面非常广,.
……尤其经验管理的问题…有接班人的问题……有海外并购的问题……甚至还有种柳、桃的问题。
被访者: ( 笑) 样样通。
样样松访谈者: [这是柳总典型的谦虚啊].
您觉得 15 年后的今天,.
我们还能看到联想和您什么样的精彩呢?
( 提问 2)。
( 《对话》2015 年 9 月 20 日“《对话》十五年”)。
评价性预设是指交际的关联度,包括说话人在立场表述中所作出的程度性评价( degrees of value) ( Engle-bretson 2007: 89) .新闻访谈提问与一般日常提问稍有不同,访谈者很少采取直接提问的方式,他们通常采用间接提问来进行评价性预设。比如上例( 1) 的提问 1中,访谈者隐含性地表达了个人对被访者的价值判断( “全能”) ,但在表明个人立场、要求对方作答时他使用“我不知道您……”替代了“您认为您全能吗?”.根据冉永平( 2010) 的研究,直接发问或反问内含否定性评价,容易引起对方的不满、误解等冲突。在这一段话轮中,访谈者不选择直接提问,而选择否定性主句( “我不知道您……?”) 来进行修饰,转移了威胁对方面子的可能,有效引导对方针对受众潜在的疑问或困惑做出应答。
情感性预设是指说话者在所表达小句的前提条件上所表现的精神或情感倾向( Englebretson 2007: 89) .
结合语料,我们发现汉语主持人经常使用重复和反问句来替代表达自我否定性情感的小句( 如“我担心”、“恐怕”) .这与冉永平、方晓国( 2008) 、冉永平( 2010) 的研究也相吻合。他们认为汉语中人们经常使用反问句来预设个人情感态度,间接表达自己与交际对方相反的意见、态度或观点,内含否定功能。但值得注意的是,访谈中暂时的负面情感态度并不完全说明交际者的永久性否定立场。任何立场的确立都只是建立在前述立场的基础之上,它服务于后续立场的提出( Du Bois 2007) .
例如:
( 2) ( 主持人、专家就老人和“小鲜肉”炒股的话题展开讨论。)。
访谈者: 这个小伙子……我觉得你特别年轻。
来……揭晓一下你的年龄好不好? ( 提问1)。
1被访者: 我是 93 年的访谈者: [93 年啊?]( 提问 2)。
被访者: 啊对。
访谈者: [90 后].
你炒股了吗? ( 提问 3)。
被访者: 炒了。
访谈者: [炒了啊?]( 提问 4)。
有涨停的吗? ( 提问 5)。
被访者: ……好多。
访谈者: 你现在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在炒股? ( 提问 6)。
被访者: 我现在是在上大学。
然后 = 一般课间的时间……就是 =拿手机或电脑操盘。
访谈者: 那你是怎么找到炒股这个爱好的? ( 笑)( 提问 7)。
被访人: 本来是打算出国的。
然后 = 阴差阳错报了一门学校的股票投资学选修课。
访谈者: [学校还有这门课呢啊?]( 提问 8)。
被访者: 恩……访谈者: 报的人多吗? ( 提问 9)。
被访者: 以前不多,.
最近几年挤爆了。
( 《对话》2015 年 4 月 19 日“股市: 爱还是不爱?”)。
例( 2) 中,主持人对被访者一共提问 9 次,其中 3 次是基于已知事实的蓄意反问。结合上下文,我们发现专家表明反对年轻人炒股的立场之后,访谈者立刻选择了某大学生作为被访对象,并借以反问和连续提问的形式来质疑或挑战大学生的观点。这些反问句都充分表明了访谈者在讨论中所持的情感立场导向,访谈过程中访谈者的打断、笑声等也都辅助性说明了他的这一负面情感倾向。但这并不能说明在交际的全部过程中,该访谈者一直持续不变地保持否定性立场,我们只能证明这些负面情感立场都是建立在“专家”的前述立场基础之上,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针对这一否定立场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当然,预设性的提问还可以被应答者巧妙地转换,比如应答者借助回避等语用策略拒绝回答,进而从话轮上获取话题转换的主导权。但本研究只以访谈者的立场表述为主要研究对象,所以暂不讨论被访者在应答语中转换立场的语言方式。
上述语料分析表明新闻访谈中的参与者通常采用事实、评价或情感预设的方式来设计提问方式,这种预设大多都基于交际过程中的参与者利益而展开。Rob-inson & Sheehan( 1983) 认为预设性问题等语言形式的选择都是为了帮助访谈者逃脱可能存在的质疑或责难,从而便于访谈者在表面上以更合理的方式对被访者进行约束。因此,我们认为访谈者的预设性提问不是说话人一方的主观性单向提问,而是为了“满足听众需求”( Clayman & Heritage 2004: 186-187) 所作出的选择。
冉永平,杨娜. 新闻访谈话语中立场表述的语用分析[J]. 外语教学,2017,(01):43-48.